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我在春秋做贵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无非就是预设两种选择,无论智瑶同意了智开的哪一个提议,提出选项的智开永远不会亏。
对这种滑头,智瑶不是那么确认好坏,作为父亲则是感受到了亲情。
如果刻意选择的话,智瑶其实更希望智开是一名守成之君。
任何人开创出一个帝国,最为紧要的就在于二代。第一代人打江山,第二代人守江山,没有比这种更好的传承方式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第二代君王在任之时往往会是最危险的时期,因为第一代的功臣和敌人未必都死绝了。
功臣不但会躺在功劳簿肆意妄为,并且最容易出现权臣。要是第一代的君王还弄了个什么托孤大臣,简直就是将继位之君在往死里坑啊。
敌人斗不过一代,他们躲在暗处算计二代或许绰绰有余,并且再有那些功臣在某种程度上的反面助力,极可能稍微推波助澜就让国家变得风雨缥缈了。
智瑶当然希望智开懂军事,免得对军事什么都不懂做出错误判断,乃至于需要用到军队却不知道该怎么用。
另一方面,智瑶更希望智开不要迷恋征战,乃至于深刻了解到什么叫不轻易挑起战争。
任何时候,可以挑起战争,想要结束战争则不是自己所能决定了。
看看那些国家建立之后可以传承有序的例子,绝大多数的第二代君王在军事上基本没有多少建树,并且从第一代开始就为第二代打造仁厚的人设。
为什么第二代君王要有仁厚的人设?可能是第一代杀戮太大、权威太重、威严过甚等等,总之就是将人逼得喘不过气来,本着张弛有度的道理,到了第二代进行放宽会是很好的选择。
所以,想到这一点的第一代君王,他们意识到问题,并且了解到严重性,第一瞬间冒出来的念头就是教会储君什么是中庸之道。
很多人并不喜欢中庸思想,激进一点还认为秉承中庸是一种无能的借口。这是完全没有了解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学会中庸思想的人会有多么可怕。
知道怎么成为一个老阴逼吗?其中不可不学的一项知识就是中庸!
“随我南下罢。”智瑶说道。
智开多少是有些失望,比起南下当看客,更希望能独领一军有所建树。
智瑶能理解智开的想法,说道:“届时,你为一‘师’之帅,亦可驰骋疆场。”
谁没有年轻过?然而,人老了之后,往往会变成年轻时期讨厌的那个人。
智瑶很清楚光是依靠压迫只会适得其反,愿意花费更多的耐心来看顾智开成长。
希望有自己的建树是吧?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思想的。
智瑶想将智开放在眼皮子底下,到时候智开想怎么浪,或许智瑶会给创造出足够好的环境。
道理就是智瑶不希望智开迷恋征战,问题是智开也要有征战的经历,免得接触君权之后各种手忙脚乱。
有那么一个例子的呀。
在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情况下,马服君跟秦军对战打赢了一次,以双方的战损比来看,着实称不得是一种什么史诗战役,但就是因为谁都无法战胜的秦军被马服君击败,没人在乎马服君的对手是谁,只知道马服君打赢了秦军,造就了马服君偌大的名声。
马服君被传得太牛逼了,他的儿子背负上了自身无法承受的重任,更悲催的是刚出新手村就遇到满级大老,怎么可能不悲剧啊!
在此之前,赵括有什么履历?他大多数时候在当辎重队的负责人,跑到代地当过屯田官,指挥大军作战的经历还真没有一次。
某种程度来说,赵括能统率几十万人,还能把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着实是很了不起啊!
仅是能指挥几十万大军这一点,赵括胜过了绝大多数将军,一切只因为指挥的是几十万大军。
特地强调“几十万”这个数字,原因是绝大多数将军最多就能指挥两三万,有能力指挥十来万就更不得了。
注意,是有效指挥,不是麾下多少人的那种。
这么一个刚出新手村的小伙子,他甚至能把秦军老将王龁逼得很狼狈,弄得秦国不得不出动白起救场?就问问,一个首次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小伙子能够做到了那种程度,真的没有能力吗?
春播结束之后,原国的大军在“濮阳”进行集结。
在此前,智瑶先带上智开前去“邯郸”以东,也就是后世的肥乡视察春播情况。
智开并不是第一次到智氏的主要产量区视察,跟着自己的父亲智瑶却是第一次。
在巡察的期间,智瑶一再向智开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延伸到智氏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会实施,遭到拆分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又有多么重要。
粮食当然很重要,并非纯粹对军队而言,一旦出现粮荒的话,国家的动荡也就会开始了。
目前原国最大的产粮区在“邯郸”附近,完全是智氏一力开发出来。
原国还有“温”地和“原”地这两个比较大的产粮区。
曾经,仅是一个“温”地就造就了一个强横无比的郄氏,时时用兵四五万从来没有缺粮的困扰。
那个“原”地其实就是曾经原国的旧土,只是年代过于久远了。
作为原国重要产粮地之一的“原”地,它的产粮量略输给“温”地,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范氏的封地之一。
智氏把原国复立起来,致使“原”地多了一种政治意义,智瑶该重视也不能无视,要不然法统上面该留下污点,只是“龙兴之地”这种说法就很荒谬了。
两父子来到“濮阳”时,城外已经驻扎了五万左右的大军,营盘主要立于城池的西门。
“君上!”
众臣迎接智瑶,见到面行礼致意。
大军仍旧待在营内,没有搞列队迎接的事。
智瑶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令大军出营。”
这是没有得到盛大迎接不开心了?排场并不止是排场,其实很多时候特地搞排场很有需要,例如人为制造威严这么一种玩意。
现在的情况是,智瑶想给智开上一课。
担任中司马的程朔行礼应道:“诺!”
中司马是原国的九卿之一,从周礼制度下掌管国家官衔,左政辅国,变成了督行军律的角色,并且还兼任监管国之大狱,与九卿之一的士师相辅相成。
先是一处营盘想起了阵阵的鼓声,随后风带来了其它方位战鼓被敲响的声音,遍野之中也就回荡起了战鼓的声音。
听到鼓声的士兵,他们之前不管在干什么,用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制服,带上自己的武器,与袍泽列队在分配到的帐篷前方走道处。
那么,一座座帐篷前面也就站立着士兵,随后军官会来带他们前往校场集结。
一座帐篷其实就是一个伍的编制,也就等于每一座帐篷睡着六个人。
怎么是六个人?五名士兵和该伍的伍长呀。
智瑶暂时没有对军队编制做出什么更改,其实也没有更改的必要,作为军果主义的晋国在编制上已经非常成熟,以那种编制应对当前的战争,一再被证明在编制上占优势,为了彰显特立独行去进行修改,又是何必呀。
战鼓敲响了不足六十声,有第一支队伍从大开的辕门出来,他们是骑乘战马狂奔的骑兵,出营之后立刻四散向它处。
第一百二十声时,一队队士兵成建制出营,偌大的阵型被缓缓列了出来。
“每战必出侦骑,巡视周围,监视三十里之内。”智瑶说道。
智开有看兵书的呀!
话说,智瑶写了不少练兵方式和用兵常识,唯一能看到的人就是智开了。
在面世... -->>
无非就是预设两种选择,无论智瑶同意了智开的哪一个提议,提出选项的智开永远不会亏。
对这种滑头,智瑶不是那么确认好坏,作为父亲则是感受到了亲情。
如果刻意选择的话,智瑶其实更希望智开是一名守成之君。
任何人开创出一个帝国,最为紧要的就在于二代。第一代人打江山,第二代人守江山,没有比这种更好的传承方式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第二代君王在任之时往往会是最危险的时期,因为第一代的功臣和敌人未必都死绝了。
功臣不但会躺在功劳簿肆意妄为,并且最容易出现权臣。要是第一代的君王还弄了个什么托孤大臣,简直就是将继位之君在往死里坑啊。
敌人斗不过一代,他们躲在暗处算计二代或许绰绰有余,并且再有那些功臣在某种程度上的反面助力,极可能稍微推波助澜就让国家变得风雨缥缈了。
智瑶当然希望智开懂军事,免得对军事什么都不懂做出错误判断,乃至于需要用到军队却不知道该怎么用。
另一方面,智瑶更希望智开不要迷恋征战,乃至于深刻了解到什么叫不轻易挑起战争。
任何时候,可以挑起战争,想要结束战争则不是自己所能决定了。
看看那些国家建立之后可以传承有序的例子,绝大多数的第二代君王在军事上基本没有多少建树,并且从第一代开始就为第二代打造仁厚的人设。
为什么第二代君王要有仁厚的人设?可能是第一代杀戮太大、权威太重、威严过甚等等,总之就是将人逼得喘不过气来,本着张弛有度的道理,到了第二代进行放宽会是很好的选择。
所以,想到这一点的第一代君王,他们意识到问题,并且了解到严重性,第一瞬间冒出来的念头就是教会储君什么是中庸之道。
很多人并不喜欢中庸思想,激进一点还认为秉承中庸是一种无能的借口。这是完全没有了解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学会中庸思想的人会有多么可怕。
知道怎么成为一个老阴逼吗?其中不可不学的一项知识就是中庸!
“随我南下罢。”智瑶说道。
智开多少是有些失望,比起南下当看客,更希望能独领一军有所建树。
智瑶能理解智开的想法,说道:“届时,你为一‘师’之帅,亦可驰骋疆场。”
谁没有年轻过?然而,人老了之后,往往会变成年轻时期讨厌的那个人。
智瑶很清楚光是依靠压迫只会适得其反,愿意花费更多的耐心来看顾智开成长。
希望有自己的建树是吧?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思想的。
智瑶想将智开放在眼皮子底下,到时候智开想怎么浪,或许智瑶会给创造出足够好的环境。
道理就是智瑶不希望智开迷恋征战,问题是智开也要有征战的经历,免得接触君权之后各种手忙脚乱。
有那么一个例子的呀。
在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情况下,马服君跟秦军对战打赢了一次,以双方的战损比来看,着实称不得是一种什么史诗战役,但就是因为谁都无法战胜的秦军被马服君击败,没人在乎马服君的对手是谁,只知道马服君打赢了秦军,造就了马服君偌大的名声。
马服君被传得太牛逼了,他的儿子背负上了自身无法承受的重任,更悲催的是刚出新手村就遇到满级大老,怎么可能不悲剧啊!
在此之前,赵括有什么履历?他大多数时候在当辎重队的负责人,跑到代地当过屯田官,指挥大军作战的经历还真没有一次。
某种程度来说,赵括能统率几十万人,还能把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着实是很了不起啊!
仅是能指挥几十万大军这一点,赵括胜过了绝大多数将军,一切只因为指挥的是几十万大军。
特地强调“几十万”这个数字,原因是绝大多数将军最多就能指挥两三万,有能力指挥十来万就更不得了。
注意,是有效指挥,不是麾下多少人的那种。
这么一个刚出新手村的小伙子,他甚至能把秦军老将王龁逼得很狼狈,弄得秦国不得不出动白起救场?就问问,一个首次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小伙子能够做到了那种程度,真的没有能力吗?
春播结束之后,原国的大军在“濮阳”进行集结。
在此前,智瑶先带上智开前去“邯郸”以东,也就是后世的肥乡视察春播情况。
智开并不是第一次到智氏的主要产量区视察,跟着自己的父亲智瑶却是第一次。
在巡察的期间,智瑶一再向智开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延伸到智氏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会实施,遭到拆分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又有多么重要。
粮食当然很重要,并非纯粹对军队而言,一旦出现粮荒的话,国家的动荡也就会开始了。
目前原国最大的产粮区在“邯郸”附近,完全是智氏一力开发出来。
原国还有“温”地和“原”地这两个比较大的产粮区。
曾经,仅是一个“温”地就造就了一个强横无比的郄氏,时时用兵四五万从来没有缺粮的困扰。
那个“原”地其实就是曾经原国的旧土,只是年代过于久远了。
作为原国重要产粮地之一的“原”地,它的产粮量略输给“温”地,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范氏的封地之一。
智氏把原国复立起来,致使“原”地多了一种政治意义,智瑶该重视也不能无视,要不然法统上面该留下污点,只是“龙兴之地”这种说法就很荒谬了。
两父子来到“濮阳”时,城外已经驻扎了五万左右的大军,营盘主要立于城池的西门。
“君上!”
众臣迎接智瑶,见到面行礼致意。
大军仍旧待在营内,没有搞列队迎接的事。
智瑶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令大军出营。”
这是没有得到盛大迎接不开心了?排场并不止是排场,其实很多时候特地搞排场很有需要,例如人为制造威严这么一种玩意。
现在的情况是,智瑶想给智开上一课。
担任中司马的程朔行礼应道:“诺!”
中司马是原国的九卿之一,从周礼制度下掌管国家官衔,左政辅国,变成了督行军律的角色,并且还兼任监管国之大狱,与九卿之一的士师相辅相成。
先是一处营盘想起了阵阵的鼓声,随后风带来了其它方位战鼓被敲响的声音,遍野之中也就回荡起了战鼓的声音。
听到鼓声的士兵,他们之前不管在干什么,用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制服,带上自己的武器,与袍泽列队在分配到的帐篷前方走道处。
那么,一座座帐篷前面也就站立着士兵,随后军官会来带他们前往校场集结。
一座帐篷其实就是一个伍的编制,也就等于每一座帐篷睡着六个人。
怎么是六个人?五名士兵和该伍的伍长呀。
智瑶暂时没有对军队编制做出什么更改,其实也没有更改的必要,作为军果主义的晋国在编制上已经非常成熟,以那种编制应对当前的战争,一再被证明在编制上占优势,为了彰显特立独行去进行修改,又是何必呀。
战鼓敲响了不足六十声,有第一支队伍从大开的辕门出来,他们是骑乘战马狂奔的骑兵,出营之后立刻四散向它处。
第一百二十声时,一队队士兵成建制出营,偌大的阵型被缓缓列了出来。
“每战必出侦骑,巡视周围,监视三十里之内。”智瑶说道。
智开有看兵书的呀!
话说,智瑶写了不少练兵方式和用兵常识,唯一能看到的人就是智开了。
在面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