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生命邀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强大国家的突厥,到了583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其后,由于隋朝的离间计,东突厥日益衰弱,到了隋文帝末年,随着隋朝公主和蕃嫁给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东突厥最终归顺隋朝。
大业三年(607),炀帝前往启民可汗所在地大利城(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附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巡行。第二年炀帝还是以半年时间,从西北的五原(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北行,最后到恒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举行了祭祀活动。
以伏俟城(位于今天的青海省)为根据地的吐谷浑已经迎来了其全盛期,接下来的大业五年(609),为了讨伐吐谷浑,隋炀帝向西方出兵,自西宁附近北上,越过祁连山至张掖(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在此期间,隋朝的先遣部队攻入伏俟城,将吐谷浑主伏允赶往西方。此外,炀帝还在张掖接见了高昌王麴博雅等人,在此确立了与西域方面的联系。
大业六年(610)正月,炀帝又在洛阳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国际庆典以及交易会,西域诸国的酋长等首领纷纷前来参加。
庆典会场设于洛阳城的端门(即正南门)前广场,据说会场灯火通明,狂欢的人们通宵达旦地表演了各种音乐、马戏等节目。一般认为这次庆典就是后世元宵节的起源。
交易会的会场设在丰都市(东市。即唐代的南市),店铺里堆满了形形色色的珍奇物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同时,各种美食佳肴自由食用,真可谓酒池肉林,十分奢华。参加交易会的胡人们在惊叹中国物质丰盛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讥讽街头同时还存在衣不蔽体的穷人的现象。
仅仅以炀帝的贪欲这一理由,是无法解释炀帝上述一系列前往边境地带的“行幸”行动的。边境防卫体制的强化,与各族各国首长等方面负责人的沟通联系及协调配合、道路的整备等问题,都随着炀帝的直接出行而获得了彻底解决。
这样一来,隋朝的国内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巩固,从北到西北、再到西方的广大区域趋于稳定。剩下的只有东北方面,具体而言就是高句丽。为此永济渠一直通向了幽州(现在的北京)。
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之后,高句丽因担心隋的矛头会指向自己,便逐渐疏远了与隋朝的关系。开皇十八年(598),以汉王杨谅为主帅,水陆共计三十万隋军向高句丽发动了进攻。隋朝的这次出兵非常唐突,入侵高句丽最终以惨败而宣告结束。
高句丽似乎也预想到了隋朝的动向,一方面接受隋朝“上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王、高丽王”的册封,另一方面却又并没有选择与隋朝保持密切的朝贡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隋炀帝前后三次发动了远征高句丽的战争。大业八年(612)正月,隋朝大军集结于幽州,总数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此外再加上超过兵员一倍的后勤部队,总兵力合计超过三百万人。此役的结局十分悲惨:渡过辽水进入高句丽境内的隋军九支部队,共计三十万五千人,而最后回去的仅仅两千七百人。
然而,炀帝并不死心,次年(大业九年)再度整顿军队,组织新兵种“骁果”取代府兵,四月份再次发兵进攻辽东。可是正当久攻新城(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不下的时候,杨素之子杨玄感于六月在黎阳(位于今天的河南)树起了叛旗。这是在将要陷入全国性动乱状态之前,政权内部的第一次分裂,炀帝火速撤军镇压了杨玄感叛乱。
第三次远征高句丽是在次年,即大业十年(614),在这次对高句丽之战中逃亡的隋军士兵络绎不绝。三次远征高句丽的失败缩短了隋朝的寿命,也将隋炀帝东亚扩张路线的破产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全国各地烽烟四起的叛乱声中,炀帝已经完全束手无策,只能龟缩于江都(扬州),在那里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日。
强大国家的突厥,到了583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其后,由于隋朝的离间计,东突厥日益衰弱,到了隋文帝末年,随着隋朝公主和蕃嫁给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东突厥最终归顺隋朝。
大业三年(607),炀帝前往启民可汗所在地大利城(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附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巡行。第二年炀帝还是以半年时间,从西北的五原(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北行,最后到恒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举行了祭祀活动。
以伏俟城(位于今天的青海省)为根据地的吐谷浑已经迎来了其全盛期,接下来的大业五年(609),为了讨伐吐谷浑,隋炀帝向西方出兵,自西宁附近北上,越过祁连山至张掖(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在此期间,隋朝的先遣部队攻入伏俟城,将吐谷浑主伏允赶往西方。此外,炀帝还在张掖接见了高昌王麴博雅等人,在此确立了与西域方面的联系。
大业六年(610)正月,炀帝又在洛阳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国际庆典以及交易会,西域诸国的酋长等首领纷纷前来参加。
庆典会场设于洛阳城的端门(即正南门)前广场,据说会场灯火通明,狂欢的人们通宵达旦地表演了各种音乐、马戏等节目。一般认为这次庆典就是后世元宵节的起源。
交易会的会场设在丰都市(东市。即唐代的南市),店铺里堆满了形形色色的珍奇物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同时,各种美食佳肴自由食用,真可谓酒池肉林,十分奢华。参加交易会的胡人们在惊叹中国物质丰盛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讥讽街头同时还存在衣不蔽体的穷人的现象。
仅仅以炀帝的贪欲这一理由,是无法解释炀帝上述一系列前往边境地带的“行幸”行动的。边境防卫体制的强化,与各族各国首长等方面负责人的沟通联系及协调配合、道路的整备等问题,都随着炀帝的直接出行而获得了彻底解决。
这样一来,隋朝的国内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巩固,从北到西北、再到西方的广大区域趋于稳定。剩下的只有东北方面,具体而言就是高句丽。为此永济渠一直通向了幽州(现在的北京)。
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之后,高句丽因担心隋的矛头会指向自己,便逐渐疏远了与隋朝的关系。开皇十八年(598),以汉王杨谅为主帅,水陆共计三十万隋军向高句丽发动了进攻。隋朝的这次出兵非常唐突,入侵高句丽最终以惨败而宣告结束。
高句丽似乎也预想到了隋朝的动向,一方面接受隋朝“上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王、高丽王”的册封,另一方面却又并没有选择与隋朝保持密切的朝贡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隋炀帝前后三次发动了远征高句丽的战争。大业八年(612)正月,隋朝大军集结于幽州,总数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此外再加上超过兵员一倍的后勤部队,总兵力合计超过三百万人。此役的结局十分悲惨:渡过辽水进入高句丽境内的隋军九支部队,共计三十万五千人,而最后回去的仅仅两千七百人。
然而,炀帝并不死心,次年(大业九年)再度整顿军队,组织新兵种“骁果”取代府兵,四月份再次发兵进攻辽东。可是正当久攻新城(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不下的时候,杨素之子杨玄感于六月在黎阳(位于今天的河南)树起了叛旗。这是在将要陷入全国性动乱状态之前,政权内部的第一次分裂,炀帝火速撤军镇压了杨玄感叛乱。
第三次远征高句丽是在次年,即大业十年(614),在这次对高句丽之战中逃亡的隋军士兵络绎不绝。三次远征高句丽的失败缩短了隋朝的寿命,也将隋炀帝东亚扩张路线的破产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全国各地烽烟四起的叛乱声中,炀帝已经完全束手无策,只能龟缩于江都(扬州),在那里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