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可以创作吗 (1/2)
69中文网 24zw.net,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所以写下这个命题,是因为当下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和文学本质不同。既然不是一路的,写作方式和技巧自然也就迥异。文学来自于创作,这是无可争议的;新闻来自于采写,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创作”和“采写”是两个不同的词“创作”意味着发挥,更注重主观能动;“采写”意味着收敛,更强调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文学更多的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新闻更多地是“采”出来的。因此,写新闻就要老老实实,中规中矩,胡乱“创作”那就不是新闻了。
在评论这种观点之前,我想先举一个自己刚刚经历过的例子。
当确认测井队长的“难题”一文发表于中国石油报6月9日二版“新闻故事”栏目后,我长吁一口气,这篇差一点被忽视的新闻终于“重见天日”
项目部政工员小王将这篇稿子发给我时,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投给企业文化内刊上的。吃过午饭,我一人在办公室整理新闻稿件,打开这篇稿件,第一感觉是一个“乱”字。可以感觉这是作业队操作员仓促之下完成的,写得很粗糙,不仅内容简单,表达的主题也过简单:某测井队因为任务繁重轮休一再推迟,想念两岁的儿子。寥寥数语就匆匆结束,想说的话没有表达清楚。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新闻性来看,内容都太过单薄凌乱,本来可以直接pass掉的,但想到一线人员工作辛苦,忙里偷闲写新闻稿,其精神值得褒奖和鼓励。所以,我就耐心地看下去,想从中寻找到新闻点。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
前不久去靖边调研目视化,跟队去过几个井场,与一线作业人员闲聊,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两个话题,一个是干得多,一个是发得少,一多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引发了普遍的怨言。作为宣传人员而言“发得少”涉及企业机制,属敏感内容,不是我等所能写作的内容,毕竟新闻的作用是加油鼓劲,弘扬正气,弹奏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不过“干得多”倒是可以大书特写的,找准切入角度,上升思想高度,加大文字力度,对测井将士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过硬作风加以正面宣传。但是,以什么角度、高度和力度入手报道,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故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新闻由头引出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篇稿子刚好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如是,我抛开对专业技术、施工场景的描写,集中笔墨刻画作业队长的父子情,以“情”动人。首先需要设置一个恰当的工作场景,注入新闻“三要素”通过30岁的队长与2岁儿子的对话开篇吸引读者,再将这种感情的折磨与情感的倾诉融入到建设“西部大庆”的大背景之中,这种感情就显得更加普遍、真诚及可贵,最后用一段比较文学化的语言结尾,留下余味,用来升华主题。于是,一篇现场感很强的新闻小故事就诞生了。题目原定的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作为新闻有点太过煽情,于是就换成测井队长的“难题”。投稿后,石油报编辑很快就编辑刊发了。
这篇新闻可以说是我“创作”完成的。
其实,在我心里,我更愿意将其当做小说,因为在创作过程中我发挥了想象空间,当然想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就发生在现实之中的。在这份有意识地“发挥”中,我将自己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融入到文字之间。在我的网上原创文集里,收录了我创作的以测井一线故事为题材的“感动在一线”系列小说,涉及测井各个方面,这些“小说”的原出去均来自新闻。这么做,是因为小说的阅读群体更宽广,而将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都淡化或抹去,消除读者脑海里固定思维意识,小说里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某一人、某一个队(班组)、某一天里,而是发生在所有的测井将士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的价值大余宣传的价值。
之所以列举上面的例子,我只是想阐述一个个人观点:新... -->>
之所以写下这个命题,是因为当下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和文学本质不同。既然不是一路的,写作方式和技巧自然也就迥异。文学来自于创作,这是无可争议的;新闻来自于采写,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创作”和“采写”是两个不同的词“创作”意味着发挥,更注重主观能动;“采写”意味着收敛,更强调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文学更多的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新闻更多地是“采”出来的。因此,写新闻就要老老实实,中规中矩,胡乱“创作”那就不是新闻了。
在评论这种观点之前,我想先举一个自己刚刚经历过的例子。
当确认测井队长的“难题”一文发表于中国石油报6月9日二版“新闻故事”栏目后,我长吁一口气,这篇差一点被忽视的新闻终于“重见天日”
项目部政工员小王将这篇稿子发给我时,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投给企业文化内刊上的。吃过午饭,我一人在办公室整理新闻稿件,打开这篇稿件,第一感觉是一个“乱”字。可以感觉这是作业队操作员仓促之下完成的,写得很粗糙,不仅内容简单,表达的主题也过简单:某测井队因为任务繁重轮休一再推迟,想念两岁的儿子。寥寥数语就匆匆结束,想说的话没有表达清楚。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新闻性来看,内容都太过单薄凌乱,本来可以直接pass掉的,但想到一线人员工作辛苦,忙里偷闲写新闻稿,其精神值得褒奖和鼓励。所以,我就耐心地看下去,想从中寻找到新闻点。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
前不久去靖边调研目视化,跟队去过几个井场,与一线作业人员闲聊,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两个话题,一个是干得多,一个是发得少,一多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引发了普遍的怨言。作为宣传人员而言“发得少”涉及企业机制,属敏感内容,不是我等所能写作的内容,毕竟新闻的作用是加油鼓劲,弘扬正气,弹奏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不过“干得多”倒是可以大书特写的,找准切入角度,上升思想高度,加大文字力度,对测井将士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过硬作风加以正面宣传。但是,以什么角度、高度和力度入手报道,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故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新闻由头引出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篇稿子刚好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如是,我抛开对专业技术、施工场景的描写,集中笔墨刻画作业队长的父子情,以“情”动人。首先需要设置一个恰当的工作场景,注入新闻“三要素”通过30岁的队长与2岁儿子的对话开篇吸引读者,再将这种感情的折磨与情感的倾诉融入到建设“西部大庆”的大背景之中,这种感情就显得更加普遍、真诚及可贵,最后用一段比较文学化的语言结尾,留下余味,用来升华主题。于是,一篇现场感很强的新闻小故事就诞生了。题目原定的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作为新闻有点太过煽情,于是就换成测井队长的“难题”。投稿后,石油报编辑很快就编辑刊发了。
这篇新闻可以说是我“创作”完成的。
其实,在我心里,我更愿意将其当做小说,因为在创作过程中我发挥了想象空间,当然想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就发生在现实之中的。在这份有意识地“发挥”中,我将自己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融入到文字之间。在我的网上原创文集里,收录了我创作的以测井一线故事为题材的“感动在一线”系列小说,涉及测井各个方面,这些“小说”的原出去均来自新闻。这么做,是因为小说的阅读群体更宽广,而将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都淡化或抹去,消除读者脑海里固定思维意识,小说里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某一人、某一个队(班组)、某一天里,而是发生在所有的测井将士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的价值大余宣传的价值。
之所以列举上面的例子,我只是想阐述一个个人观点: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