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沉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元?李孝光有诗赞美:
双瀑飞瀑
两沉天根云洞幽黑蛟飞雹舞长秋
只应壮士思酣战组练相衔夜不休
在溪潭的北首有一个石柱亭,名为观瀑亭。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称为“景贤亭”此亭是为纪念抗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建。在亭里观瀑,角度最佳。
亭内有楹联三幅:
其一壮怀吞丑虏纪效读新书
其二仙雪空遗迹英雄有宏图
其三清史垂各斯是卧薪尝胆国
练兵纪实相期雪耻复仇时
最后一联是民国22年~24年任乐清县长张叔梅敬题。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浴血奋战,给乐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提兵来乐抗倭,共斩倭120余人,俘20人,救回被掠男女3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倭自太平(今温岭)退经本县水涨,戚继光伏兵拦击。残余倭寇从黄华遁逃出海。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戚继光军援闽过乐,肃清本县流散倭寇,自此乐清倭患平息。
亭边上有戚武毅公纪念碑。上面刻着:
东四省沦陷之第三年,叔梅承乏浙江之乐清,因有感于戚元敬先生之事,适逢第三特区颁发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立碑纪念案,谋诸邑人,为建景贤亭于城西丹霞山下。既成,泐石而称曰:昔在宋世,岳家军名闻天下,及明中叶,亦艳称戚家军。岳武穆内夷剧贼,外摧强敌。扼于权奸,功高祸生,而身后荣殊,震耀今古;戚武毅北守岩疆,南除外患,遭时差隆,身名咸泰。顾浙江实建伟烈之地,而大树忘其茇舍,高山阕其景仰,感远存往,概然永怀。夫过京索者咸伫想于樊侯,登岘山者亦流连于羊傅,况勋庸迈古,向往切今者乎?
乐清为邑,前临巨海,有明一代,数遘倭虐。当公莅浙,尝以道阻不及救援,而尔时寇攘闽、浙之寇,卒用廓清,无俾蹂躏于中国,斯者公之勋业,烂然光昭者也。叔梅追昌黎“痛定”之思,凛邱明“寇深”之语,冀随武九原之作,蓄孟子百世之奋。爰构斯亭,以资矜式。白鹤之山,君子所履。睹晚霞之建标,宛义旗之并起。洵见贤而思齐,肆杀敌以明耻也。南有萧台,岿然在前,取其声肃,益我心坚。始见部曲之整,终奏凯歌而旋也。近观双瀑,雨飞风击,众流震而澎湃,万类纷其辟易,又如见部曲之激烈壮怀,闻鼓毙鼙而赴敌也。若乃眷兹岩流,忘夫边裔,侯隐侯仙,实玩实可。抑或舍其大而细是求,遗其神而迹是泥,无当外侮之御,讵克前贤之继。敢告邦人,亦用以自励。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秋月
亭边有一岩壁,高约十余丈,在底部有一石窟,形似双膝跪过的痕迹,其高约两米,宽约两米,深约一米,内壁中间有一道缝,像一扇紧闭的大门,壁上有两行字,一行白,一行红,形似狂草,隐约难辨,天书也,谁能读懂,就能开启此门,遁入其中。在溪的源头,还有一处瀑布,旁边的峭壁上,有一形似的洞穴,奇哉!
传说,仙人所跪,也许是仙人被双瀑美丽的景色所迷,长跪不起而留下的痕迹。
传说,明朝,戚家军兵困此谷,遇仙人护佑,他在石壁上用双膝跪出一个洞口,戚家军从山洞而遁,倭寇惊讶,突然,戚家军如天兵而降,从背后杀来,歼灭了倭寇。
岩壁右侧,有一个斜而长的岩洞,又陡又险,小的时候我常常爬上去玩耍。
在公社化的时候,在瀑布顶端的山坳里建了水库,源头被截断,深潭被填满,悬崖被炸塌,造了一条人造的溢洪道,山崖被改造得面貌全非,惨不忍睹,人们为之痛惜!白鹤寺毁了,可以重建,佛像可以重塑,大钟可以重铸,但是,双瀑飞泉的自然美丽的景色不可能复原!现在看来,小水库库容太小,而人们的用水量那么大,有没有它,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小小的水库和一个绝美的自然风景相比,孰轻孰重?!由于一些当权者的愚昧和无知,给千年的古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五
在双瀑的顶上,群峰雄峙,形成一条秀美、幽静的峡谷,称西山谷,长约六里,是金溪的源头,有一条小溪蜿蜒于山谷深处。沿着山路而上,左侧是高高的棋盘山,山峰下面有一片石滩,名为仙人滩。那里是棋盘山的背阴处,常年不见阳光,稍有风起,阴风飒飒,乱石滚动,时常有樵夫在那里丧生。小时候,我常常上山砍柴,再危险的山崖、岩壁塌我也敢上,但是,就是不敢去仙人滩。
沿着小溪溯流而上,有几个小村庄散落在山岙里。
山谷里,溪水潺潺,苍翠的竹林,茂密的树丛,小鸟在婉转地歌唱,小松鼠在欢快的跳跃、奔跑。这里人烟稀少,窄窄的石头路,弯弯曲曲,沿着它可以到达山谷的深处,到底,溪流分两支,顺着小路往右是跨越小溪的石丁步,小路是通往石桥村子。沿着北面的小溪而上,远远地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在向你召唤,经过几个小巧玲珑的溪潭,爬过一段艰险的石滩和岩石,有一条瀑布展现在你的面前,它虽然不宏伟,可是,它娟秀、飘逸,像仙女下凡,那么轻盈、舒展。瀑布落入深潭,犹如玉珠落银盘,涟漪颤荡,霓虹高悬
我常常带全家来此欣赏,每次都流连忘返。
再往上,难以攀登,在瀑布的顶上,人烟罕至,还有一段更为神秘、险峻的山谷!
六
我家乡是一座千年古城,有一座雄伟的八里城墙,那么,现在哪里呢?在凤凰山上,有一座古刹:隐龙庙,在它的右前方百米处还有一段残留的古城墙,记得儿时常常去玩,现在,坍塌的遗址上长满野草,荒凉得使人不敢接近它;城里还有一段古城墙保留下来了,是因为利用它高不可攀的长处,成了监狱的围墙,戒备森严,使人不得靠近。古城墙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渐渐地被远去的岁月湮灭了。
据县志记载: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县地置乐成(城)县,这是本县建置之始。
唐?天保三年(744年)县治所在地筑始城墙,周仅一里,南围木栅,以防金溪、银溪水患。
明?洪武六年(1373年)县城筑石城,防御倭寇侵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林有年重修县城,置城门六座有御倭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扬钥(字启之,云南剑州人)重修县城历时七年始成。计周八里,高二丈四尺,墙宽二丈二尺,城门6座,小门4座,城楼6座,敌台18个,城剁1720堵。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国民党政府为防敌机肆虐,拆毁县城城墙,以便于疏散。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墙是为了防水患,南面用的是木栅。后来,筑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略,其作用时间长达56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城墙下进行了很多次的激烈战斗: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倭寇进犯磐石不克,潜师于深夜直捣县城,男女老小被杀者,不知其数。
明?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磐石卫因克扣军饷,发生兵变,倭寇乘机袭击县城西门,烧毁民房,大掠财物而去。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数千人,寻攻县城,参将张铁督兵对了垒,自辰至申,倭寇始退。
明?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犯县城,登西塔山,参将张铁率众御之射杀贼寇数人。相持至夜,贼始退。
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十一月十六日,县城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六月,日军撤出乐清,县城重光,国民党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五月十日,国民党当局向北撤逃,乐清县城解放。
从以上史料看来,倭寇打进城两次,被击退两次,日军长时间占领了一次。最为耻辱的是国民党政府,自毁城墙,不战而逃!以至于后来,无城可守。
耐人寻味的是: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而建,固城死守;也是为了逃避日寇而拆,毁城而逃,这到底是历史的故意还是民族的悲哀?!如果,当时用建筑城墙的巨资去制造战船和兵器,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在大海上消灭倭寇,该多好。
事实上,历史已经做了结论: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十七日,明军合三关兵船,会剿倭寇于福建流江洋面,毁敌寇船大小七十余艘,斩首数百级,救回四方被掠女子六百余人,自此倭患尽息。
固城而守或毁城而逃,城墙的遗址记录了我们先辈的顽强、荣耀和软弱、耻辱!也记录了百姓造反的光辉篇章:
元?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五月攻占县城。
正十年(1350年)方国珍(黄岩洋屿人)率众起义造反元,十二年(1352年)进驻乐清,旋即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二十五日,朱元璋部参军胡深攻克乐清。
清?顺治六年(1649年)邑人陈杜之、胡元响应永嘉何兆反清起义,引何部二三百人攻县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卅日郑成功部攻克县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初五靖南王耿精忠部将乐清副将苏木代杀于西门城楼。次日,耿部朱飞熊进城。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凌晨,虹桥巨振汉起义军,攻入县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太平军李世贤部王明观、娄天安攻入县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一乐清劝学所曹志旦等响应杭州光复,揭白旗起义,上午,滕华钦等一千人,从白石出发攻县城。
翻阅县志,古城还遭受的很多次大自然的袭击:
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飓风暴雨,拔树漂屋,加以夜潮泛滥,城乡人多溺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虎入县城,守军用炮将其击毙。
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城、大荆城均毁于台风。
清?光绪十年(1884年)狼群出没伤人
县城内亦不免。
我们祖国的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它抵御是我国少数民族,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而我们家乡的区区八里城墙,虽短,抵御的却是外国的侵略,我为家乡的古城墙而骄傲!
古城的城墙早已消失了,它的遗址改造成了道路,建筑城墙用的丁头石依然埋在地下,它们永远支撑着古城子孙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在选择宅基的时候,选择在老城基之上,挨着老护城河建了房子,因为我思念它、深深地眷恋着它!
元?李孝光有诗赞美:
双瀑飞瀑
两沉天根云洞幽黑蛟飞雹舞长秋
只应壮士思酣战组练相衔夜不休
在溪潭的北首有一个石柱亭,名为观瀑亭。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称为“景贤亭”此亭是为纪念抗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建。在亭里观瀑,角度最佳。
亭内有楹联三幅:
其一壮怀吞丑虏纪效读新书
其二仙雪空遗迹英雄有宏图
其三清史垂各斯是卧薪尝胆国
练兵纪实相期雪耻复仇时
最后一联是民国22年~24年任乐清县长张叔梅敬题。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浴血奋战,给乐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提兵来乐抗倭,共斩倭120余人,俘20人,救回被掠男女3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倭自太平(今温岭)退经本县水涨,戚继光伏兵拦击。残余倭寇从黄华遁逃出海。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戚继光军援闽过乐,肃清本县流散倭寇,自此乐清倭患平息。
亭边上有戚武毅公纪念碑。上面刻着:
东四省沦陷之第三年,叔梅承乏浙江之乐清,因有感于戚元敬先生之事,适逢第三特区颁发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立碑纪念案,谋诸邑人,为建景贤亭于城西丹霞山下。既成,泐石而称曰:昔在宋世,岳家军名闻天下,及明中叶,亦艳称戚家军。岳武穆内夷剧贼,外摧强敌。扼于权奸,功高祸生,而身后荣殊,震耀今古;戚武毅北守岩疆,南除外患,遭时差隆,身名咸泰。顾浙江实建伟烈之地,而大树忘其茇舍,高山阕其景仰,感远存往,概然永怀。夫过京索者咸伫想于樊侯,登岘山者亦流连于羊傅,况勋庸迈古,向往切今者乎?
乐清为邑,前临巨海,有明一代,数遘倭虐。当公莅浙,尝以道阻不及救援,而尔时寇攘闽、浙之寇,卒用廓清,无俾蹂躏于中国,斯者公之勋业,烂然光昭者也。叔梅追昌黎“痛定”之思,凛邱明“寇深”之语,冀随武九原之作,蓄孟子百世之奋。爰构斯亭,以资矜式。白鹤之山,君子所履。睹晚霞之建标,宛义旗之并起。洵见贤而思齐,肆杀敌以明耻也。南有萧台,岿然在前,取其声肃,益我心坚。始见部曲之整,终奏凯歌而旋也。近观双瀑,雨飞风击,众流震而澎湃,万类纷其辟易,又如见部曲之激烈壮怀,闻鼓毙鼙而赴敌也。若乃眷兹岩流,忘夫边裔,侯隐侯仙,实玩实可。抑或舍其大而细是求,遗其神而迹是泥,无当外侮之御,讵克前贤之继。敢告邦人,亦用以自励。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秋月
亭边有一岩壁,高约十余丈,在底部有一石窟,形似双膝跪过的痕迹,其高约两米,宽约两米,深约一米,内壁中间有一道缝,像一扇紧闭的大门,壁上有两行字,一行白,一行红,形似狂草,隐约难辨,天书也,谁能读懂,就能开启此门,遁入其中。在溪的源头,还有一处瀑布,旁边的峭壁上,有一形似的洞穴,奇哉!
传说,仙人所跪,也许是仙人被双瀑美丽的景色所迷,长跪不起而留下的痕迹。
传说,明朝,戚家军兵困此谷,遇仙人护佑,他在石壁上用双膝跪出一个洞口,戚家军从山洞而遁,倭寇惊讶,突然,戚家军如天兵而降,从背后杀来,歼灭了倭寇。
岩壁右侧,有一个斜而长的岩洞,又陡又险,小的时候我常常爬上去玩耍。
在公社化的时候,在瀑布顶端的山坳里建了水库,源头被截断,深潭被填满,悬崖被炸塌,造了一条人造的溢洪道,山崖被改造得面貌全非,惨不忍睹,人们为之痛惜!白鹤寺毁了,可以重建,佛像可以重塑,大钟可以重铸,但是,双瀑飞泉的自然美丽的景色不可能复原!现在看来,小水库库容太小,而人们的用水量那么大,有没有它,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小小的水库和一个绝美的自然风景相比,孰轻孰重?!由于一些当权者的愚昧和无知,给千年的古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五
在双瀑的顶上,群峰雄峙,形成一条秀美、幽静的峡谷,称西山谷,长约六里,是金溪的源头,有一条小溪蜿蜒于山谷深处。沿着山路而上,左侧是高高的棋盘山,山峰下面有一片石滩,名为仙人滩。那里是棋盘山的背阴处,常年不见阳光,稍有风起,阴风飒飒,乱石滚动,时常有樵夫在那里丧生。小时候,我常常上山砍柴,再危险的山崖、岩壁塌我也敢上,但是,就是不敢去仙人滩。
沿着小溪溯流而上,有几个小村庄散落在山岙里。
山谷里,溪水潺潺,苍翠的竹林,茂密的树丛,小鸟在婉转地歌唱,小松鼠在欢快的跳跃、奔跑。这里人烟稀少,窄窄的石头路,弯弯曲曲,沿着它可以到达山谷的深处,到底,溪流分两支,顺着小路往右是跨越小溪的石丁步,小路是通往石桥村子。沿着北面的小溪而上,远远地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在向你召唤,经过几个小巧玲珑的溪潭,爬过一段艰险的石滩和岩石,有一条瀑布展现在你的面前,它虽然不宏伟,可是,它娟秀、飘逸,像仙女下凡,那么轻盈、舒展。瀑布落入深潭,犹如玉珠落银盘,涟漪颤荡,霓虹高悬
我常常带全家来此欣赏,每次都流连忘返。
再往上,难以攀登,在瀑布的顶上,人烟罕至,还有一段更为神秘、险峻的山谷!
六
我家乡是一座千年古城,有一座雄伟的八里城墙,那么,现在哪里呢?在凤凰山上,有一座古刹:隐龙庙,在它的右前方百米处还有一段残留的古城墙,记得儿时常常去玩,现在,坍塌的遗址上长满野草,荒凉得使人不敢接近它;城里还有一段古城墙保留下来了,是因为利用它高不可攀的长处,成了监狱的围墙,戒备森严,使人不得靠近。古城墙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渐渐地被远去的岁月湮灭了。
据县志记载: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县地置乐成(城)县,这是本县建置之始。
唐?天保三年(744年)县治所在地筑始城墙,周仅一里,南围木栅,以防金溪、银溪水患。
明?洪武六年(1373年)县城筑石城,防御倭寇侵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林有年重修县城,置城门六座有御倭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扬钥(字启之,云南剑州人)重修县城历时七年始成。计周八里,高二丈四尺,墙宽二丈二尺,城门6座,小门4座,城楼6座,敌台18个,城剁1720堵。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国民党政府为防敌机肆虐,拆毁县城城墙,以便于疏散。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墙是为了防水患,南面用的是木栅。后来,筑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略,其作用时间长达56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城墙下进行了很多次的激烈战斗: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倭寇进犯磐石不克,潜师于深夜直捣县城,男女老小被杀者,不知其数。
明?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磐石卫因克扣军饷,发生兵变,倭寇乘机袭击县城西门,烧毁民房,大掠财物而去。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数千人,寻攻县城,参将张铁督兵对了垒,自辰至申,倭寇始退。
明?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犯县城,登西塔山,参将张铁率众御之射杀贼寇数人。相持至夜,贼始退。
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十一月十六日,县城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六月,日军撤出乐清,县城重光,国民党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五月十日,国民党当局向北撤逃,乐清县城解放。
从以上史料看来,倭寇打进城两次,被击退两次,日军长时间占领了一次。最为耻辱的是国民党政府,自毁城墙,不战而逃!以至于后来,无城可守。
耐人寻味的是: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而建,固城死守;也是为了逃避日寇而拆,毁城而逃,这到底是历史的故意还是民族的悲哀?!如果,当时用建筑城墙的巨资去制造战船和兵器,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在大海上消灭倭寇,该多好。
事实上,历史已经做了结论: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十七日,明军合三关兵船,会剿倭寇于福建流江洋面,毁敌寇船大小七十余艘,斩首数百级,救回四方被掠女子六百余人,自此倭患尽息。
固城而守或毁城而逃,城墙的遗址记录了我们先辈的顽强、荣耀和软弱、耻辱!也记录了百姓造反的光辉篇章:
元?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五月攻占县城。
正十年(1350年)方国珍(黄岩洋屿人)率众起义造反元,十二年(1352年)进驻乐清,旋即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二十五日,朱元璋部参军胡深攻克乐清。
清?顺治六年(1649年)邑人陈杜之、胡元响应永嘉何兆反清起义,引何部二三百人攻县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卅日郑成功部攻克县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初五靖南王耿精忠部将乐清副将苏木代杀于西门城楼。次日,耿部朱飞熊进城。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凌晨,虹桥巨振汉起义军,攻入县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太平军李世贤部王明观、娄天安攻入县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一乐清劝学所曹志旦等响应杭州光复,揭白旗起义,上午,滕华钦等一千人,从白石出发攻县城。
翻阅县志,古城还遭受的很多次大自然的袭击:
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飓风暴雨,拔树漂屋,加以夜潮泛滥,城乡人多溺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虎入县城,守军用炮将其击毙。
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城、大荆城均毁于台风。
清?光绪十年(1884年)狼群出没伤人
县城内亦不免。
我们祖国的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它抵御是我国少数民族,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而我们家乡的区区八里城墙,虽短,抵御的却是外国的侵略,我为家乡的古城墙而骄傲!
古城的城墙早已消失了,它的遗址改造成了道路,建筑城墙用的丁头石依然埋在地下,它们永远支撑着古城子孙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在选择宅基的时候,选择在老城基之上,挨着老护城河建了房子,因为我思念它、深深地眷恋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