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楚提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认为并不是刘备的本意,他只是害怕诸葛亮起来造反,而故意给诸葛亮上一个枷锁,并非诚意,以此来贬低刘备的为人。其实,我认为如果照这样说的话,非但不能埋没刘备的能力,而是更能表现他的能力,一人在将死之时,还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安排,能摸准诸葛亮的心态,做出统筹,不能不叹服刘备的政治手段与眼光。
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对于这个评价,笔者认为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军事才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而刘备能够当此殊荣吗?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
1。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汉晋春秋曰:曹公自柳城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可见刘备之战略眼光!
2。(刘备)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刘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冷苞、张任、邓贤等据先主与涪,皆破之,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严率众降先主。
“璋遣冷苞,张任,邓贤等据先主与涪,皆破之”寥寥17字,可谓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刘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刘璋虽然无能,但是蜀道崎岖,地形险要“蜀中英才尚多”冷苞、张任、邓贤等都是蜀中名将,而以张任最为有用有谋。但是纵然是蜀中名将,也被刘备的计策打败,不能不说明刘备的军事水平之高。
而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中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刘备取汉中所用的策略极其漂亮!“战略上藐视别人,战术上重视别人”这句话被刘备很好的运用到了真正的战争中。“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中矣。”说的何其有气势,首先在气势与战略上就已经胜曹操一等。刘备算准了曹操,了解曹操,知道曹操当时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南下江南,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汉中之地与蜀国拼的死去活来。“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不仅是战略,在战术的运用上,刘备也非常成功。他利用汉中险要的地形,坚守不出,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减少了自己的损失,避其锋芒。(此招在以后刘备攻伐东吴时被陆逊所用,杀的刘备大败,毁了一世英明。这是后话,暂不提及。)与刘备相持数月,曹操的伤亡很大,但是进攻的成果很小。曹操是优秀的战略家,他明白攻取汉中的时机已失,长久下去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国力,让在东边的孙权渔翁得利,遂撤兵回长安,把汉中让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集团几乎所有的军事策划都是由诸葛亮来执行指导的,而刘备仅仅独立领兵打了两场。一是收川的前期,而且还打的极其不顺利,最后还是靠诸葛亮的救援。第二场攻打东吴就更惨了,蜀国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而刘备也是靠赵云的保护才得以冲出重围的。也许很多人就此对刘备妄下评语,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其实这都是很不正确的。看了三国志对刘备军事才能的评语,想必很多只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会大吃一惊。诚然,当时笔者看到这一段是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要知道三国志毕竟是正史,他所记载的基本上是可信的。其实,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在人们中的形象,把很多不是他的功劳都往诸葛亮身上推,而刘备这个冤大头,就被罗贯中戏耍了一番,自己的一番功绩被白白的让诸葛亮抢去了。而刘备的军事才能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根本就没有表现,这让人不免觉得他百无一用。不过,想必大家看了以上两个例子,都会叹服刘备惊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指挥艺术。笔者认为,虽然刘备在战术运用上略显技穷,但单单从战略规划来说,刘备在三国时代也算得上名列前茅,比曹操不足,比孙权有余。
四、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
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屁股)里生肉,慨然泪下。还座,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肉复生。日月若遁。,老将至矣!可见刘备建功立业、百折不挠之心!
刘备在三国中也许是打败仗最多,受到的打击与失败最多的君主,原因不是他指挥不能,而是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刘备的势力在赤壁之战前一直不大。刘备因为自己没有巩固的根据地而四处奔走,得到的土地都属于弹丸之地,别人想什么时候打你就什么时候打你。被打败了,明哲保身,不得已而投靠他人。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至于他跟谁谁反,不能说他无耻,只能说他“胸有大志,不甘为人下”袁绍等众如此厚待刘备:“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间。”要是遇到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肯定认为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处,而打消了与曹操等各路英雄争夺天下的念头。锦衣玉食,安逸稳定的生活是谁都想要的。刘备想不想要?也想。但是他明白,一旦自己的生活安逸下来,争夺天下的念头就会在他的脑子里被磨灭。与刘表一番对话,说的多么深刻,刘备与刘表虽同宗,但是绝非同一类人。为了干一番事业,为了恢复汉朝,刘备宁肯不去过安逸的生活,而选择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活。虽然他的人生旅途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是刘备不曾有一刻懈怠过,而这正是刘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百折而不挠,失败而不气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低头,勇敢闯过去。这是刘备用一生向后人宣告的一个真理!
总评:刘备一生经历了太多坎坷,经历了太多磨难,但是他凭借自己百折不挠的意志,不肯低头的品格,凭借自己的才干,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成就了一代帝业。刘备能够成为三国众多君主中笑到最后的三位君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中的一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别人更有毅力,能够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与失落。万事开头难!刘备的英雄之路不仅仅是开头难,他的一身坎坷与艰辛,是好福气的孙权,好运气的曹操,无法比拟的。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刘备在帝王之路上不知道跌倒了多少回,但是他没有因为接连不断的失败气馁,始终为了自己目标奋斗。“忍”与“耐”贯穿了刘备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忍”、“耐”并不代表他懦弱,该坚强的时候绝对不能软弱,(如长板坡一战)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与其白白的为了所谓的“致死不虞”、“忠勇有佳”这样的美名去送死,不如用点韬略之术,明哲保身,以图东山再起!正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五湖明月存,不愁无处下金钩!”所以,笔者认为:刘备的成功并不全是因为诸葛亮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规划,而更多的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种永不屈服的性格!有着超乎于其他英雄的忍耐力,是刘备成为千古一帝的重要法宝。
蕙风语录
刘备: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时人点评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吕布:是儿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斡: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张辅: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典略: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注:本文写作的大部分文字引自网上资料(直接或间接),由笔者基于自身观点,加以选择、整理、重构。
人认为并不是刘备的本意,他只是害怕诸葛亮起来造反,而故意给诸葛亮上一个枷锁,并非诚意,以此来贬低刘备的为人。其实,我认为如果照这样说的话,非但不能埋没刘备的能力,而是更能表现他的能力,一人在将死之时,还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安排,能摸准诸葛亮的心态,做出统筹,不能不叹服刘备的政治手段与眼光。
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对于这个评价,笔者认为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军事才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而刘备能够当此殊荣吗?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
1。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汉晋春秋曰:曹公自柳城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可见刘备之战略眼光!
2。(刘备)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刘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冷苞、张任、邓贤等据先主与涪,皆破之,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严率众降先主。
“璋遣冷苞,张任,邓贤等据先主与涪,皆破之”寥寥17字,可谓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刘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刘璋虽然无能,但是蜀道崎岖,地形险要“蜀中英才尚多”冷苞、张任、邓贤等都是蜀中名将,而以张任最为有用有谋。但是纵然是蜀中名将,也被刘备的计策打败,不能不说明刘备的军事水平之高。
而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中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刘备取汉中所用的策略极其漂亮!“战略上藐视别人,战术上重视别人”这句话被刘备很好的运用到了真正的战争中。“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中矣。”说的何其有气势,首先在气势与战略上就已经胜曹操一等。刘备算准了曹操,了解曹操,知道曹操当时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南下江南,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汉中之地与蜀国拼的死去活来。“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不仅是战略,在战术的运用上,刘备也非常成功。他利用汉中险要的地形,坚守不出,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减少了自己的损失,避其锋芒。(此招在以后刘备攻伐东吴时被陆逊所用,杀的刘备大败,毁了一世英明。这是后话,暂不提及。)与刘备相持数月,曹操的伤亡很大,但是进攻的成果很小。曹操是优秀的战略家,他明白攻取汉中的时机已失,长久下去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国力,让在东边的孙权渔翁得利,遂撤兵回长安,把汉中让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集团几乎所有的军事策划都是由诸葛亮来执行指导的,而刘备仅仅独立领兵打了两场。一是收川的前期,而且还打的极其不顺利,最后还是靠诸葛亮的救援。第二场攻打东吴就更惨了,蜀国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而刘备也是靠赵云的保护才得以冲出重围的。也许很多人就此对刘备妄下评语,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其实这都是很不正确的。看了三国志对刘备军事才能的评语,想必很多只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会大吃一惊。诚然,当时笔者看到这一段是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要知道三国志毕竟是正史,他所记载的基本上是可信的。其实,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在人们中的形象,把很多不是他的功劳都往诸葛亮身上推,而刘备这个冤大头,就被罗贯中戏耍了一番,自己的一番功绩被白白的让诸葛亮抢去了。而刘备的军事才能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根本就没有表现,这让人不免觉得他百无一用。不过,想必大家看了以上两个例子,都会叹服刘备惊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指挥艺术。笔者认为,虽然刘备在战术运用上略显技穷,但单单从战略规划来说,刘备在三国时代也算得上名列前茅,比曹操不足,比孙权有余。
四、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
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屁股)里生肉,慨然泪下。还座,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肉复生。日月若遁。,老将至矣!可见刘备建功立业、百折不挠之心!
刘备在三国中也许是打败仗最多,受到的打击与失败最多的君主,原因不是他指挥不能,而是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刘备的势力在赤壁之战前一直不大。刘备因为自己没有巩固的根据地而四处奔走,得到的土地都属于弹丸之地,别人想什么时候打你就什么时候打你。被打败了,明哲保身,不得已而投靠他人。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至于他跟谁谁反,不能说他无耻,只能说他“胸有大志,不甘为人下”袁绍等众如此厚待刘备:“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间。”要是遇到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肯定认为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处,而打消了与曹操等各路英雄争夺天下的念头。锦衣玉食,安逸稳定的生活是谁都想要的。刘备想不想要?也想。但是他明白,一旦自己的生活安逸下来,争夺天下的念头就会在他的脑子里被磨灭。与刘表一番对话,说的多么深刻,刘备与刘表虽同宗,但是绝非同一类人。为了干一番事业,为了恢复汉朝,刘备宁肯不去过安逸的生活,而选择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活。虽然他的人生旅途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是刘备不曾有一刻懈怠过,而这正是刘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百折而不挠,失败而不气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低头,勇敢闯过去。这是刘备用一生向后人宣告的一个真理!
总评:刘备一生经历了太多坎坷,经历了太多磨难,但是他凭借自己百折不挠的意志,不肯低头的品格,凭借自己的才干,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成就了一代帝业。刘备能够成为三国众多君主中笑到最后的三位君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中的一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别人更有毅力,能够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与失落。万事开头难!刘备的英雄之路不仅仅是开头难,他的一身坎坷与艰辛,是好福气的孙权,好运气的曹操,无法比拟的。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刘备在帝王之路上不知道跌倒了多少回,但是他没有因为接连不断的失败气馁,始终为了自己目标奋斗。“忍”与“耐”贯穿了刘备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忍”、“耐”并不代表他懦弱,该坚强的时候绝对不能软弱,(如长板坡一战)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与其白白的为了所谓的“致死不虞”、“忠勇有佳”这样的美名去送死,不如用点韬略之术,明哲保身,以图东山再起!正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五湖明月存,不愁无处下金钩!”所以,笔者认为:刘备的成功并不全是因为诸葛亮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规划,而更多的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种永不屈服的性格!有着超乎于其他英雄的忍耐力,是刘备成为千古一帝的重要法宝。
蕙风语录
刘备: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时人点评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吕布:是儿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斡: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张辅: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典略: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注:本文写作的大部分文字引自网上资料(直接或间接),由笔者基于自身观点,加以选择、整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