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明朝第一弄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谢宏恰逢其时的长躬到地,摆出了虚心的姿态,王守仁也不再继续试探,他剑眉一轩,油然问道:“谢大人,你心中是否已经有了对策?”两人见面后,谢宏为防言多必失,说话不多,可王守仁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也是言简意垓,而且跳跃性还很强,谢宏稍微想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对方问的是这次粮食危机的对策。
“这个嘛”
谢宏当然是有对策的,只是这话却不好说出口,尤其是在两人刚刚谈论的话题还是如何利民的情况下,他的招数确实有点摆不上台面的感觉,他甚至没法保证,自己的对策一旦说出口,对方会不会直接翻脸赶人。
王守仁关注谢宏第403章 谢宏应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对他的性格还没有清晰完整的形象,可对他的作风是很熟悉的,这时见了他的神情,心下也是了然,八成又是什么怪招、损招了。
“金州图册王某已经交给了你,谢大人可有观看?看后有何见解?”对谢宏的那些怪招,王守仁当然不会有多推崇,可他也不是那种事事循规蹈矩的迂腐士人,倒也不会有多大抵触之情,他并不纠缠前一个话题,而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晚生时时都有观摩,至于见解”谢宏略一迟疑,很显然,以王守仁的性格,不会因为想得到认可或者夸赞才提出问题,重点应该在后面那句。
“王先生的意思莫非是那些荒地?”适应了对方的行事风格后,谢宏的脑子也灵活起来,他试探着反问道。
在来辽东之前,谢宏心里就有些疑惑,据他所知,辽东镇素来乏粮,可在后世,东北这地方可向来都不缺粮,辽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来有粮仓之称,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有缺粮之虞呢?
当然,后世的科技水平比较高,农业第403章 谢宏应对比这个时代发达也是正常,何况辽东地广人稀,很可能也耕种不过来。
可让化奇怪的是,从王守仁给他的地图上看来,即便是辽东人口最密集,土地最适合耕种的金州卫,也有很多的荒地。
王守仁当然不会故意骗自己,而据猴子的说法,对方也是花了很多精力进行了实地考察,纵是细节上有些出入,大体上却应该不会差,那么事情就奇怪了。
谢宏对农业了解很少,可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亩产为定数的情况下,田地越多,收获显然也就越多。若是辽东其他地方,倒是有人手匮乏之虞,导致田地无法尽数耕榫,可在辽南,尤其是金州,却没有这种顾虑。
官方的统计比较模糊,金州卫的人口数据甚至还是永乐年间的,约有四、五万人,相比于这里宽广的地域,确实有点不够看。
不过,若是按照王守仁的统计,那么包括军户,罪户和少数民户在内,单是一个金州卫,就足足有十万以上的人。!荒地虽多,可有这么多人力在,又怎么会开垦不过来呢?
可事情就是如此怪异,当地的百姓都很穷,大多家无恒产,多数食不果腹,军户还好一点,如同陆家兄弟那样的罪户是最惨的。
这会儿可不是后世,有那种衣食无忧的,或者天生喜欢冒险,或者为了成名求财,专门去做种种冒险之举,比如用帆船横渡大西洋,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等行为。
若不是生活窘迫到一定程度,逼到了那个份上,谁又会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用一叶扁舟横渡沧海呢?水性再好,到了汪洋之中也只能是浮云罢了,大自然的力量,不是人力能够随便抗衡的。
陆家兄弟这样做显然是为了生存。他们可以捕鱼,海鲜也很好吃,不过,那是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
若是没有粮食,即便可以天天吃到各种鱼,烤着吃、煮着吃、生着吃,翻着花样儿的的吃,一样活不下去,粮食才是根本。要是光吃鱼就可以生存,那么远洋航海就简单多了,海里的鱼还不多得是?捕捞起来也没啥难度,补充好淡水就可以随意航行了。
所以,正是因为没有粮食,陆家兄弟才会有那样的举动,虽然通过这件事,谢宏得到了合适的领航员,可同时也带给他相应的困惑。
明明有荒地,也有人力,并且还有需求,为什么就没人组织大规模的开荒呢?王守仁的地图谢宏看了很多遍,这些细节他当然记得清楚,等开始招募水手后,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后,他的困惑更是加深了。
不过,谢宏一向信奉术业有专攻,他不懂农业,手下也没有懂的,随着开港工作的展开,他也没空多想,很快就把这个疑同丢到了一旁,直到此时,听到王守仁提前,他才猛地回想起来,并且隐约的猜到了对方挑起话题的目的。
“谢大人果然思维敏捷。”王守仁微微领首,神色虽然没有变化,可眼中却似有欣慰之色“谢大人可有兴趣听听其中缘故?”“敢情王先生为晚生解惑。”谢宏又是一拱手。
他算是发现了,王守仁虽然也属于读书人中的异类,不过终究受到的是传统的教育,多少还是有些读书人的习气,和小说中的孔明大有几分相像。既然对方象孔明,也吃这一套,谢宏也把刘皇叔学了个十足,这就叫一物降一物,针锋相对。
“谢大人出身宣府,想必对大明军制也有了解”王守仁倒不是沽名钓誉,他本来就有心引导谢宏,见他反应机敏,又肯虚心,全无跋扈之态,当然会欣慰,当下更不迟疑,将心中所想合盘托出。
谢宏早就知道这个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不假,可就是略输文采,嗯,说直接点就是没文化,因此,经常好心办坏事,这军户制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早在三国时期,屯田制度就已经很完善了,吴国地处江南寄庶之地,倒是少有此举,可魏、蜀两... -->>
谢宏恰逢其时的长躬到地,摆出了虚心的姿态,王守仁也不再继续试探,他剑眉一轩,油然问道:“谢大人,你心中是否已经有了对策?”两人见面后,谢宏为防言多必失,说话不多,可王守仁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也是言简意垓,而且跳跃性还很强,谢宏稍微想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对方问的是这次粮食危机的对策。
“这个嘛”
谢宏当然是有对策的,只是这话却不好说出口,尤其是在两人刚刚谈论的话题还是如何利民的情况下,他的招数确实有点摆不上台面的感觉,他甚至没法保证,自己的对策一旦说出口,对方会不会直接翻脸赶人。
王守仁关注谢宏第403章 谢宏应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对他的性格还没有清晰完整的形象,可对他的作风是很熟悉的,这时见了他的神情,心下也是了然,八成又是什么怪招、损招了。
“金州图册王某已经交给了你,谢大人可有观看?看后有何见解?”对谢宏的那些怪招,王守仁当然不会有多推崇,可他也不是那种事事循规蹈矩的迂腐士人,倒也不会有多大抵触之情,他并不纠缠前一个话题,而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晚生时时都有观摩,至于见解”谢宏略一迟疑,很显然,以王守仁的性格,不会因为想得到认可或者夸赞才提出问题,重点应该在后面那句。
“王先生的意思莫非是那些荒地?”适应了对方的行事风格后,谢宏的脑子也灵活起来,他试探着反问道。
在来辽东之前,谢宏心里就有些疑惑,据他所知,辽东镇素来乏粮,可在后世,东北这地方可向来都不缺粮,辽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来有粮仓之称,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有缺粮之虞呢?
当然,后世的科技水平比较高,农业第403章 谢宏应对比这个时代发达也是正常,何况辽东地广人稀,很可能也耕种不过来。
可让化奇怪的是,从王守仁给他的地图上看来,即便是辽东人口最密集,土地最适合耕种的金州卫,也有很多的荒地。
王守仁当然不会故意骗自己,而据猴子的说法,对方也是花了很多精力进行了实地考察,纵是细节上有些出入,大体上却应该不会差,那么事情就奇怪了。
谢宏对农业了解很少,可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亩产为定数的情况下,田地越多,收获显然也就越多。若是辽东其他地方,倒是有人手匮乏之虞,导致田地无法尽数耕榫,可在辽南,尤其是金州,却没有这种顾虑。
官方的统计比较模糊,金州卫的人口数据甚至还是永乐年间的,约有四、五万人,相比于这里宽广的地域,确实有点不够看。
不过,若是按照王守仁的统计,那么包括军户,罪户和少数民户在内,单是一个金州卫,就足足有十万以上的人。!荒地虽多,可有这么多人力在,又怎么会开垦不过来呢?
可事情就是如此怪异,当地的百姓都很穷,大多家无恒产,多数食不果腹,军户还好一点,如同陆家兄弟那样的罪户是最惨的。
这会儿可不是后世,有那种衣食无忧的,或者天生喜欢冒险,或者为了成名求财,专门去做种种冒险之举,比如用帆船横渡大西洋,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等行为。
若不是生活窘迫到一定程度,逼到了那个份上,谁又会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用一叶扁舟横渡沧海呢?水性再好,到了汪洋之中也只能是浮云罢了,大自然的力量,不是人力能够随便抗衡的。
陆家兄弟这样做显然是为了生存。他们可以捕鱼,海鲜也很好吃,不过,那是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
若是没有粮食,即便可以天天吃到各种鱼,烤着吃、煮着吃、生着吃,翻着花样儿的的吃,一样活不下去,粮食才是根本。要是光吃鱼就可以生存,那么远洋航海就简单多了,海里的鱼还不多得是?捕捞起来也没啥难度,补充好淡水就可以随意航行了。
所以,正是因为没有粮食,陆家兄弟才会有那样的举动,虽然通过这件事,谢宏得到了合适的领航员,可同时也带给他相应的困惑。
明明有荒地,也有人力,并且还有需求,为什么就没人组织大规模的开荒呢?王守仁的地图谢宏看了很多遍,这些细节他当然记得清楚,等开始招募水手后,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后,他的困惑更是加深了。
不过,谢宏一向信奉术业有专攻,他不懂农业,手下也没有懂的,随着开港工作的展开,他也没空多想,很快就把这个疑同丢到了一旁,直到此时,听到王守仁提前,他才猛地回想起来,并且隐约的猜到了对方挑起话题的目的。
“谢大人果然思维敏捷。”王守仁微微领首,神色虽然没有变化,可眼中却似有欣慰之色“谢大人可有兴趣听听其中缘故?”“敢情王先生为晚生解惑。”谢宏又是一拱手。
他算是发现了,王守仁虽然也属于读书人中的异类,不过终究受到的是传统的教育,多少还是有些读书人的习气,和小说中的孔明大有几分相像。既然对方象孔明,也吃这一套,谢宏也把刘皇叔学了个十足,这就叫一物降一物,针锋相对。
“谢大人出身宣府,想必对大明军制也有了解”王守仁倒不是沽名钓誉,他本来就有心引导谢宏,见他反应机敏,又肯虚心,全无跋扈之态,当然会欣慰,当下更不迟疑,将心中所想合盘托出。
谢宏早就知道这个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不假,可就是略输文采,嗯,说直接点就是没文化,因此,经常好心办坏事,这军户制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早在三国时期,屯田制度就已经很完善了,吴国地处江南寄庶之地,倒是少有此举,可魏、蜀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