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最后一个掌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见当时道教是有多么昌盛。。
在唐朝时期,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的道士,如上面说的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
末代祖师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
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后,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开派祖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不可谓不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也是压力巨大,不得已出走远游普度众生。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详见《陶弘景丛考》)。正是祖师爷的包容果断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后世研究人员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因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世人认为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如此看来,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殊不知,道家包容万物,祖师爷集儒、佛、道三家创立的茅山派香火鼎盛,只可惜经历了战火纷飞,这个传奇的教派也渐渐流落民间。。。
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宫所在的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可见当时道教是有多么昌盛。。
在唐朝时期,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的道士,如上面说的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
末代祖师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
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后,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开派祖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不可谓不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也是压力巨大,不得已出走远游普度众生。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详见《陶弘景丛考》)。正是祖师爷的包容果断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后世研究人员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因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世人认为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如此看来,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殊不知,道家包容万物,祖师爷集儒、佛、道三家创立的茅山派香火鼎盛,只可惜经历了战火纷飞,这个传奇的教派也渐渐流落民间。。。
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宫所在的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