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乱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入直军机”本身是没有品级的,军机大臣的品级就是他们的本职的品级。
比如曹毓瑛,本职是“都察院左都御使”,那是从一品;新进的大军机许庚身的本职是吏部侍郎,那是正二品。
“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处行走”,这几个名目只表示资历深浅,不代表品级高低。“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资历最浅,“军机处行走”资历最深。
关卓凡入直军机的时候,是“军机大臣上行走”。
至于说“军机处领班”,其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情形和当时的“体制”。
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和勤奋,“军机处领班”就只有字面上的含义,真的就是个带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个子最矮或最高,或者姓氏笔画最少,排座位的时候刚好排在第一位而已。当然,可以算是一种荣誉衔头。
这个时候,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同时还兼政府首脑,不需要也不允许摆多一个政府首脑出来。
几个军机大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任何一件事情,皇帝交代给任何军机大臣去做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皇帝弱势,或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比如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无法兼任政府首脑,蛇无头不行,“军机处领班”就是实实在在的政府首脑了。
在某种特殊的“体制”下,比如现在的“垂帘”,两宫皇太后不能直接充任政府首脑,军机处领班的作用也会大大加强。
所以,现在的“军机处领班”。是不折不扣的“中枢领袖”,不好悬空的,但两宫的意思很明白:等。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上海,在这场大政潮中,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关贝子。身影却愈加清晰。
“恭系”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个人从远方投射过来的长长的阴影。
“恭系”联络宗室、言路、督抚,为恭王求情造势复出的计划,推行起来,出乎意料的不顺利。
曹毓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条好计,但得有这么一个前提:恭王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对手。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入直军机”本身是没有品级的,军机大臣的品级就是他们的本职的品级。
比如曹毓瑛,本职是“都察院左都御使”,那是从一品;新进的大军机许庚身的本职是吏部侍郎,那是正二品。
“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处行走”,这几个名目只表示资历深浅,不代表品级高低。“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资历最浅,“军机处行走”资历最深。
关卓凡入直军机的时候,是“军机大臣上行走”。
至于说“军机处领班”,其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情形和当时的“体制”。
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和勤奋,“军机处领班”就只有字面上的含义,真的就是个带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个子最矮或最高,或者姓氏笔画最少,排座位的时候刚好排在第一位而已。当然,可以算是一种荣誉衔头。
这个时候,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同时还兼政府首脑,不需要也不允许摆多一个政府首脑出来。
几个军机大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任何一件事情,皇帝交代给任何军机大臣去做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皇帝弱势,或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比如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无法兼任政府首脑,蛇无头不行,“军机处领班”就是实实在在的政府首脑了。
在某种特殊的“体制”下,比如现在的“垂帘”,两宫皇太后不能直接充任政府首脑,军机处领班的作用也会大大加强。
所以,现在的“军机处领班”。是不折不扣的“中枢领袖”,不好悬空的,但两宫的意思很明白:等。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上海,在这场大政潮中,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关贝子。身影却愈加清晰。
“恭系”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个人从远方投射过来的长长的阴影。
“恭系”联络宗室、言路、督抚,为恭王求情造势复出的计划,推行起来,出乎意料的不顺利。
曹毓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条好计,但得有这么一个前提:恭王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对手。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