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长安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8]卞孝萱著.元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
[79]王云五主编,张达人编.唐元微之先生稹年谱[M]//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7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
[80]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1]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82]赖瑞和著.唐代中层文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83]赖瑞和著.唐代基层文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84]赖瑞和著.唐代高层文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
[85]严寿澂.永贞革新与韩柳——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的分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
[86]渡边孝.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05).
[87]曾祥波.现存五种宋人“杜甫年谱”平议[J].文学遗产,2016(04).
[88]朱红霞.唐代制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89]李向菲.甘露之变及其对晚唐文人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90]施子愉.柳宗元年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学报),1957(01).
[91]刘秀梅.白居易与“永贞革新”主要成员的关系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92]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J].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03).
[93]刘智锋.论唐玄宗天宝五载七月六日敕——以唐代流、贬相关问题为中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94]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2010(02).
[95]胡可先.新出文献与李白研究述论[J].浙江大学学报,2015(05).
[96]齐东方,申秦雁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97]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J].文史哲,2006(04).
[98]尚永亮.论元和君权与政治兴衰[J].文史哲,1995(04).
[99]王东春.论韩愈和中唐文士的思想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100]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04).
[101]莫砺锋.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与傅光先生商榷[J].杜甫研究学刊,1998(02).
[102]杨波著.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3]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4]杜晓勤.从“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鸣——开天诗坛风貌的另一考察维度[J].文学评论,2016(03).
[105]黄新亚著.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106]张勃著.唐代节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7]王勇.最后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献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
[108](日)阿南史代著,雷格,潘岳译.追寻圆仁的足迹[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109]杨发鹏.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中的作用[J].宗教学研究,2011(01).
[110]尚永亮.逐臣与唐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1(01).
[111]尚永亮,邹运月.唐五代贬官规律与特点综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112]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13]吴调公著.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4]尹楚兵著.令狐楚年谱令狐绹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5]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15).
[116]董乃斌著.李商隐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17]罗小红,王勇.唐“雁塔题名”考述[J].文博,2002(06).
[118]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9]李长之著.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0]张飘.出土文书所见唐代公验制度[J].史学月刊,2017(07).
[121]刘学锴.本世纪中国李商隐研究述略[J].文学评论,1998(01).
[122]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3]孙俊.唐代特恩荫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02).
[124]黄正建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5]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01).
[126]丁俊.论《唐六典》与开元二十三年机构改革[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01).
[127]黄寿成.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之谜[J].唐诗论丛,2015(01).
[128]李永展.从土地使用的观点看唐代长安城的空间结构[J].台湾大学建筑城乡研究学报,1983(02).
[129]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J].史学史研究,1989(02).
[130]王卓.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J].社科纵横,2017(02).
[131]张晋光著.安史之乱对唐代经济发展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32]张进,侯雅文,董就雄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王维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3](日)气贺泽保规著,石晓军译.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4]严耕望撰.河陇碛西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5]严耕望撰.河南淮南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6]严耕望撰.山剑滇黔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7]严耕望撰.秦领仇池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8]严耕望撰.京都关内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9]严耕望撰.河东河北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0]许家铭.近二十年来两岸唐代翰林学士研究回顾[J].史耘,2005(11).
[141]周勋初著.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2]郁贤皓著.李白论稿[M]//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3]郁贤皓著.李白丛考[M]//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1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4]郁贤皓著.唐代文史考论[M]//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3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5]吕华明,程安庸,刘金平著.李太白年谱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6]安旗.李白两入长安始末[J].人文杂志,1981(03).
[147]孙易君.王琦《李太白全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48]安旗.李白东鲁寓家地考[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149]乔长阜.李白不预科举原因浅探[A]//中国李白研究(1994—1995年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150]傅绍良.李白不入科场原因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151](日)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8]卞孝萱著.元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
[79]王云五主编,张达人编.唐元微之先生稹年谱[M]//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7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
[80]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1]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82]赖瑞和著.唐代中层文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83]赖瑞和著.唐代基层文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84]赖瑞和著.唐代高层文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
[85]严寿澂.永贞革新与韩柳——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的分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
[86]渡边孝.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05).
[87]曾祥波.现存五种宋人“杜甫年谱”平议[J].文学遗产,2016(04).
[88]朱红霞.唐代制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89]李向菲.甘露之变及其对晚唐文人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90]施子愉.柳宗元年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学报),1957(01).
[91]刘秀梅.白居易与“永贞革新”主要成员的关系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92]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J].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03).
[93]刘智锋.论唐玄宗天宝五载七月六日敕——以唐代流、贬相关问题为中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94]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2010(02).
[95]胡可先.新出文献与李白研究述论[J].浙江大学学报,2015(05).
[96]齐东方,申秦雁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97]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J].文史哲,2006(04).
[98]尚永亮.论元和君权与政治兴衰[J].文史哲,1995(04).
[99]王东春.论韩愈和中唐文士的思想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100]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04).
[101]莫砺锋.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与傅光先生商榷[J].杜甫研究学刊,1998(02).
[102]杨波著.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3]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4]杜晓勤.从“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鸣——开天诗坛风貌的另一考察维度[J].文学评论,2016(03).
[105]黄新亚著.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106]张勃著.唐代节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7]王勇.最后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献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
[108](日)阿南史代著,雷格,潘岳译.追寻圆仁的足迹[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109]杨发鹏.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中的作用[J].宗教学研究,2011(01).
[110]尚永亮.逐臣与唐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1(01).
[111]尚永亮,邹运月.唐五代贬官规律与特点综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112]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13]吴调公著.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4]尹楚兵著.令狐楚年谱令狐绹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5]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15).
[116]董乃斌著.李商隐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17]罗小红,王勇.唐“雁塔题名”考述[J].文博,2002(06).
[118]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9]李长之著.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0]张飘.出土文书所见唐代公验制度[J].史学月刊,2017(07).
[121]刘学锴.本世纪中国李商隐研究述略[J].文学评论,1998(01).
[122]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3]孙俊.唐代特恩荫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02).
[124]黄正建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5]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01).
[126]丁俊.论《唐六典》与开元二十三年机构改革[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01).
[127]黄寿成.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之谜[J].唐诗论丛,2015(01).
[128]李永展.从土地使用的观点看唐代长安城的空间结构[J].台湾大学建筑城乡研究学报,1983(02).
[129]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J].史学史研究,1989(02).
[130]王卓.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J].社科纵横,2017(02).
[131]张晋光著.安史之乱对唐代经济发展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32]张进,侯雅文,董就雄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王维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3](日)气贺泽保规著,石晓军译.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4]严耕望撰.河陇碛西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5]严耕望撰.河南淮南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6]严耕望撰.山剑滇黔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7]严耕望撰.秦领仇池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8]严耕望撰.京都关内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9]严耕望撰.河东河北区[M]//唐代交通图考:第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0]许家铭.近二十年来两岸唐代翰林学士研究回顾[J].史耘,2005(11).
[141]周勋初著.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2]郁贤皓著.李白论稿[M]//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3]郁贤皓著.李白丛考[M]//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1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4]郁贤皓著.唐代文史考论[M]//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3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5]吕华明,程安庸,刘金平著.李太白年谱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6]安旗.李白两入长安始末[J].人文杂志,1981(03).
[147]孙易君.王琦《李太白全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48]安旗.李白东鲁寓家地考[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149]乔长阜.李白不预科举原因浅探[A]//中国李白研究(1994—1995年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150]傅绍良.李白不入科场原因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151](日)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