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汉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漂转大石触破舟船,不能用大船载运粮食行驶。越人要发动变乱,必定要先在余干境内垦田,积聚粮食,然后才进山砍伐树木修造船只。如果边城的守将和侦察人员忠诚细心,一发现越人有进山砍伐树木的,就逮捕他们,并焚烧他们积聚的树木,即使一百个越,又能把边城怎么样!况且越才力薄弱,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等战具,但是却不能攻入其地,这是因为越人据保险要之地,而且中原的人不能适应那裹的水土。臣下听说越人士兵不下数十万,所用来进攻越人的军队,需五倍于越才够,拉车运送粮饷的还不包括在内。南方暑湿,近夏盛热,曰晒夜露,住在水上,蝮蛇等毒物滋生,疾疫经常流行,士兵没打仗就病死的占十分之二三,即使把越人全部俘虏了,也不能抵偿所死亡的人。
臣下听路人说,闽越王的弟弟甲因欲弑兄而被处死,他被处死以后,其民未有所归。陛下如果想使他们归附内地,住在中原,可以派大臣去慰问,施布恩德赏赐招抚他们,这样他们必定携幼扶老来归附圣德,如果陛下认为甲的属民没有用,就接继其断绝了的世系,保存其灭亡的国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王侯,以此蓄养越人,这样越人必定归顺为藩臣,世世进献贡赋。陛下用方寸大小的印,一丈二尺长的印绶,镇抚方外,不劳一兵,不钝一戟,而能威德并行。现在用兵进入其地,这样必使越人震动恐惧,认为有的官员要屠杀灭绝他们,必定会像野雉、兔子一样逃进深山密林险阻之地。军队一离开,越人就又互相群聚;留守在那裹,长年累月,就会使士兵疲倦,粮食缺少以至断绝,男子不能耕稼植种,妇女不能纺织,丁壮参军打仗,老弱转运粮饷,居家的无食,行路者无粮。百姓苦于兵事,逃亡的必多,随时诛杀,也不能禁绝,盗贼必定兴起。
臣下听年老有德的人说,秦朝时曾派郡都尉屠睢攻越,又派监禄开凿灵渠打通道路。越人逃入深山密林,秦军无法进攻。留下军队驻守空地,旷el持久,士卒劳倦,越人就从深山密林中出来袭击他们。秦兵大败,于是征发罪人守边地,防备越人。在这个时候,内外骚动,百姓生业败坏,行者不还,往者不返,民不聊生,逃亡者相互跟从,群聚而成盗贼,因此山东之难开始发生。造就是老子所说的“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啊。战争是凶险的事,一处有危急,四面都跟从。臣下担,d变故的发生,奸邪的兴起,从伐越开始啊。周易说:“高宗征伐鬼方,三年才攻克他们。”鬼方是小蛮夷,高宗是殷朝的大天子。以大天子征伐小蛮夷,三年以后才攻克,这就是说用兵不能不慎重啊。
臣下听说天子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就是说没有人敢与天子的军队较量强弱、论辩曲直。如果让越人图侥幸而违逆执事者的命令,稍有不备而使贱役之入逃走,即使斩获越王的首级,臣仍私下替大汉朝感到羞惭。陛下以四海为边境,九州为家园,八薮为苑囿,江汉为池塘,生民之类都归陛下统治。人口之众足以供给百官之用,租税之收能够满足乘舆之御。专心致志明智如神,执行圣道,背对绘有白黑色斧形花纹的屏风,凭倚玉几,面朝南坐着听取臣子的奏告,决断要事,号令天下,四海之内无不响应。陛下垂布德惠来润泽养育臣民,使庶民安居乐业,那么德泽就能延及万世,传给子孙,散布无穷。天下安定就像泰山在四面联系起来一样,夷狄的地方哪儿值得作为一日闲暇之娱,而烦动汗马之劳呢!诗经。大雅。常武说“王道的信义充满天下,徐方淮夷都来归服”就是说王道很大,而远方归向啊。臣下听说,农民勤劳耕种,收获五谷来供养君子;愚笨的人说出自己的见解,供聪明的人选择。臣下刘安有幸能为陛下守卫藩国,用身体作为障蔽,是人臣的职责。边境有警,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敢全部进献自己的愚见,不是忠臣。臣下刘安私下忧虑将帅率领十万大军所做的却是一位使臣的使命呀!淮南王刘安的奏书送达长安时,汉兵已经出发了,还没有越过南岭,正好碰上闽越王的弟弟余善杀死闽越王投降,漠军就罢兵回去了。皇上嘉奖淮南王刘安的忠心,褒美将士们的功劳,于是命令严助把天子的意旨讽告南越。南越王叩首说:“天子是宠幸我而发兵诛伐闽越,用死也无法报答!”立即派太子随严助入漠侍奉。
严助返回长安,又奉命出使淮南,传达皇帝的谕旨说: “皇帝问候淮南王:你派中大夫玉上书论说伐越的事,都知道了。朕承继先帝美好的德行,早起晚睡,但是光明没能普照,加上不能广布德泽,所以近年凶灾害民。我以微小的身躯,依托在王侯们的上面,境内有饥寒的民众,南夷又互相侵夺,使边境骚动不安,朕非常忧惧啊。现在你深思熟虑,明白地讲论使天下太平的道理来纠正朕的过失,称颂夏、商、周三代盛世,天涯海角,人迹所至,全都朝贡服从,但三代的事情遥远,朕比不上,很惭愧。嘉奖你的美意,还有没说到的,派中大夫严助谕告朕的旨意,并告知你越人的事。”
严助谕示汉武帝的旨意说:现在大王就发兵、屯驻、征伐越人的事上书,所以陛下派遣臣下严助来告诉你伐越的事。大王住的离京城远,事情急迫突然,来不及和你共同计议。朝廷政事有阙失,使你忧虑,陛下对此很遗憾。战争固然是凶器,圣明的君主轻易不使用,但是,从五帝三王禁暴止乱,不用战争的,还没有听说过。汉朝是天下的宗主,掌握生杀的权柄,用来制御四海之内的生命,有危难的盼望得到安定,生变乱的希求得到治理。现在闽越王贪婪暴戾没有仁爱之心,诛杀自己的骨肉兄弟,背离自己的亲戚,所做的事很多不义,又多次兴兵侵夺欺凌百越,兼并邻国,以此施暴逞强,又用阴谋诡计,进入中原燔烧寻阳楼船,想招抚会稽郡,继承越王勾践的事业。现在,边境又报告说闽王率两国攻打南越。陛下为了万民安危,从长远考虑,派使者谕告越人说:“天下安宁,各自继承先世的事业安抚民众,禁止互相兼并。”有关官员疑忌闽王有虎狼之心,贪图据有百越的好处,犹豫于背逆归顺之间,不遵奉天子的明韶,那么会稽、豫章二郡就必定有长久的忧患。况且天子的军队衹有诛讨而没有战斗,又怎么会烦劳百姓辛苦士兵呢?所以派遣两位将军屯兵边境,耀武扬威,张扬声势。军队还没有全部聚集,上天诱发闽越王弟余善的归降之心,使闽王陨命,皇上就派使者命令屯驻在边境上的汉军撤兵,不要耽误了农时。南越王非常高兴感受皇上的恩泽,承蒙皇上美好的德行,愿意革心洗面,改变以前的做法,亲自随使者入汉谢恩。因为身体有病,不能前来,所以派太子婴齐入漠侍奉;一旦病体痊愈,希望俯伏北阙,拜望汉廷,以报答皇上的大德。闽王于八月在冶南举兵,士兵疲倦,三王的军队互相攻打,藉助闽越王的弟弟余善诛杀了闽越王。直到现在闽越国内空虚,派遣使者献上符节,请求汉天子立王,不敢自立,等待天子的明诏。皇上遣将屯兵扬威之举,没有挫钝一件兵器的锋锐,没有死伤一兵一卒,就使闽越王服罚受诛,南越王感受恩泽,威武震动残暴的君王,仁义保存危亡的国家,这就是陛下的深谋远虑啊。事情的效果显现在眼前,所以派臣下严助来告诉你皇上的旨意。于是淮南王谢罪说:“即使是商汤征伐夏桀,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实在也不过如此。臣下刘安大胆妄为,以自己愚蠢的想法胡言乱语,陛下
不忍心施加责罚,派使者韶告臣下刘安先前没有听说的事理,臣下不胜荣幸!”严助因此和淮南王互相结交后返回京城。汉武帝非常高兴。
严助侍奉武帝闲聊,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 “家庭贫穷,受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严助回答愿意做会稽郡太守。于是汉武帝就任命严助为会稽郡太守。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汉武帝颁布诏书说:“制诏会稽太守:你厌倦在皇宫承明庐勤劳侍从的工作,思念故土,出京去做郡守。会稽郡束面连接大海,南边靠近诸越,北临大江。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根据春秋经义禀告我,不要使用苏秦的纵横之术。”严助很害怕,上书谢罪说:“春秋上说周惠王的儿子周襄王见弟弟叔带受宠于惠后,惠后想立叔带为王,所以周襄王避难出奔到郑国,不能侍奉母亲,因此来往断绝。臣下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臣子严助应该服罪。陛下不忍心加以责罚,我希望亲自进京奉上三年的考绩。”武帝下诏批准,于是严助留在京城担任侍中。遇到奇异的事,武帝就让严助写成文章,写成的赋颂有几十篇。
后来淮南王来京城朝见天子,送厚礼给严助,私下交往议论政事。到淮南王谋反,事情和严助有牵连,皇上减轻严助的罪过,想不杀他。廷尉张汤不同意,认为严助出入宫禁,是皇上
心腹大臣,却与外面的诸侯交结营私,如果不杀,以后就无法治理。严助终于被处以弃市的死。
朱买臣,字翁子,吴县人。家庭贫穷,但他很喜欢读书,不懂治产谋生,常常去砍柴草,靠卖柴填饱肚子。朱买臣挑着两捆柴草,一边走一边朗诵书句。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在后面,几次三番劝阻买臣不要在路上朗读。朱买臣却更加提高了嗓门。妻子觉得这是羞耻的事,便要求离婚。朱买臣笑着说: “我五十岁时应当富贵,现在已四十多了。你跟着我苦了很多日子,等我富贵了报答你的功劳。”他的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最终饿死在沟壑中罢了,怎么能富贵?”朱买臣没能留住妻子,就听任她离婚走了。后来,朱买臣独自在路上边走边诵书,背柴从坟墓间经过。前妻和她丈夫一起上坟,看见朱买臣又饿又冷,就叫他吃饭喝水。
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当差,推着载衣食用具的车到长安,到宫阙上书,奏书送上去以后很长时间没接到回音。在公车府待韶,粮食资用匮乏,身为上计吏卒的朱买臣只好出外
食。恰巧碰上同乡严助,严助尊贵而受宠幸,向武帝推荐朱买臣。武帝召见朱买臣,朱买臣说春秋,谈楚辞,武帝听了很高兴,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和严助同为侍中。这时汉朝正在修筑朔方城,公孙弘规劝武帝,认为筑朔方城会使中国疲敝。武帝让朱买臣诘难辩服了公孙弘,语在公孙弘传。后来朱买臣因事获罪被免官,过了很久,又被征召为待诏。
这时,束越多次反叛后又归服,朱买臣建议说:“以前的东越王盘踞固守泉山,一个人守在险要的地方,一千人也难以攻上去。现在听说柬越王又向南迁徙,离泉山五百里,住在大泽里面。现在派军队乘船渡海,直指泉山,陈列战船集结军队,席卷南下,可以破灭束越。”皇上任命朱买臣为会稽郡太守。皇上对朱买臣说: “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走夜路,没人看得见,现在你感觉怎么样?”朱买臣叩头谢恩,并向逮帝辞行。诏令朱买臣到会稽郡后,修治楼船,准备粮食、淡水及其他军需物资,待进军的诏书一到,各军一同进发。
当初,朱买臣被免官,待诏时,经常跟看守会稽郡设在长安的郡邸的守邸官来往,在郡邸裹借宿、吃饭。被任命为太守后,朱买臣仍然穿着从前的衣服,怀揣会稽太守官印,步行回郡邸。正碰上会稽郡来人到京城上交计簿,会稽郡来京的官吏正相聚在一起喝酒,不理睬朱买臣。朱买臣走进屋中,守邸和他一起吃饭,快吃饱时,朱买臣稍稍将怀裹系宫印的印绶露出来一些。守邸看见了很奇怪,上前一拽印绶,审视那颗印,原来是会稽太守的官印。守邸大惊,出屋告诉上计掾、吏等人。这些人都喝醉了,大叫说: “说大话!”守邸说: “不信,来看看。”朱买臣的旧友中有个一向瞧不起朱买臣的人进屋去看印,看过之后转身就跑,大喊说:“真是那样!”在座的人都十分惊骇,将此事报告了守丞,互相推拥着排列在郡邸的中庭裹请求拜见朱买臣。朱买臣徐徐走出门来。过了一会儿,长安的厩吏驾着四匹马拉的车来迎接朱买臣,朱买臣就乘坐传车离开了长安。会稽郡听说新太守快要到了,征发百姓清扫道路,县裹的官吏一起去迎接,有一百多辆车。朱买臣进入吴县境内,看见他从前的妻子和她现在的丈夫都在修路。朱买臣停住车,大声令跟随的车子载上他们夫妻,到了太守府,朱买臣把他们安置在后园裹居住,供给衣食。住了一个月,朱买臣的前妻上吊自杀了,朱买臣赠给前妻的丈夫一些钱,让他安葬妻子。朱买臣把朋友、供给他饮食以及曾有恩于他的人全部召来相见,都给予报答。
过了一年多,朱买臣奉韶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一起击破柬越,立下功劳。被征召入京担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几年以后,朱买臣犯法免官,后来又做了丞相长史。当时张汤任御史大夫。先前朱买臣和严助同为侍中,宠贵当权,张汤还是小吏,现在却爬到朱买臣等人之上。后来张汤以廷尉身份审理淮南一案,排挤陷害严助,朱买臣因此怨恨张汤。等到朱买臣担任丞相长史,张汤多次行使丞相权力,知道朱买臣一向贵幸,故意欺凌折辱他。朱买臣进见张汤,张汤坐在床上不以礼接待他。朱买臣非常怨恨,常常想致张汤于死地。后来就告发了张汤暗中所做的不法事情,张汤自杀,皇上也杀了朱买臣。朱买臣的儿子朱山拊官至郡守,右扶风。
吾丘寿王,字子赣,是赵国人。少年时,因擅长玩一种叫做“格五”的博戏被征召为待韶。武帝下诏让他跟中大夫董仲舒学习春秋,吾丘寿王才能很高,通达聪明。后来,提升为中中郎,犯法免官。吾丘寿王上书认错,希望在黄门养马,皇上不同意。此后又请求去守边塞抵御盗寇侵犯,皇上又没有批准。过了很久,吾丘寿王上书希望去攻打匈奴,皇上下诏询问他对攻打匈奴的看法,吾丘寿王的回答很好,又被征召为郎官。吾丘寿王的官职逐渐提升,碰上束郡发生抢劫偷盗案件,被任命为束郡都尉。武帝派吾丘寿王做束郡都尉后,就没再给束郡派太守。这时,束郡军队多次出征,年成歉收,盗贼很多。武帝给吾丘寿王的韶书说: “你在朕身边时,机智谋略层出不穷,被认为是天下无双,海内寡二。等到负责十几座城的守卫,身兼都尉、太守重任,却职责政事一起荒废,致使盗贼横行,和在我身边时相比很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吾丘寿王上书认错,顺便汇报了束郡的情况。
后来,武帝征召吾丘寿王入京任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孙弘上奏说: “民众不能挟带弓箭。十个贼人放箭。一百名官兵不敢上前,盗贼不即时伏法,逃脱的多,对盗贼来说,弓箭弊少而利多,这就是盗贼之所以猖獗的原因啊。禁止民众挟带弓箭,那么盗贼就祇能拿短兵器;短兵器相接,人多的就获胜。用众多官兵捕捉少数盗贼,势在必获。这样一来,盗贼有害无利,就不再犯法,这是使刑罚停止的办法啊。臣愚昧地认为禁止民众挟带弓箭是便利的。”皇上把公孙弘的奏章下发给公卿大臣们讨论。吾丘寿王议论说:臣听说古时候制作兵器,不是用来互相侵害,而是用来禁止暴虐讨伐奸邪的。安居 时,就用兵器制服猛兽以及防备突然发生的变故;发生变乱时,就用它们设防守卫,施用于行伍战阵之中。到了周朝王室衰微的时候,上面没有圣明的君王,诸侯使用武力相互征战,强大的侵害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海内耗损,人民凋敝,奸巧狡诈同时产生。因此,聪明的人陷入愚昧,勇敢的人变得怯懦,苟且致力于获得胜利,根本不顾道义和天理。所以,机巧灵变的兵械增加,用来互相残杀的武器多得数不胜数。于是秦朝兼并天下,废除圣王的道义,倡立私人的谋议,焚灭诗、书而推崇法令,抛弃仁慈恩德而使用刑罚杀戮,毁坏名城,诛杀豪杰,销毁甲兵,挫折锋刃。在此之后,百姓拿起缦、锄、棰、梃反抗官府统治,犯法的人曰益众多,盗贼不能禁止,以至于身穿红色囚服的罪犯塞满道路,群聚为盗的满山遍野,秦朝终于因此而大乱亡国。所以圣明的君主致力于推行教化而省减禁止和防范,知道不能依仗禁止防范来维护天下安宁。
现在陛下显扬圣明的德行,建立太平,举荐贤才,设立学官,三公等大臣有的出身于穷街陋巷,有的兴起于茅屋寒舍,划地封为王侯,宇内人民et益教化,境外之人向往中原风俗,可是为什么还有盗贼呢?这是因为郡守、国相失职,而不是百姓挟带弓箭的过错啊。礼经上说,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以此明白地显示男子长大后有四方抵御之事。孔子说:“我拿什么?拿弓箭吗?”为祭祀而举行的射礼,从天子降及庶民,这是夏、商、周三代的道。诗经说:“皮做的箭靶已经举起来,张弓拉箭,众射手两人一组并肩齐射,献上发矢中的者的功劳。”这是说尊崇射箭中靶的技艺啊。愚昧的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聚会众人射箭是用来显明教化,没听说挟带弓箭受到禁止。况且之所以建议禁止挟带弓箭,是因为盗贼用弓箭去攻杀掠夺。攻杀掠夺的罪是死刑,可是仍然不能制止,这是因为亡命之徒本来就不怕严刑重诛。臣恐怕奸邪之徒挟带弓箭,而官吏却不能禁止;善良的百姓用弓箭来自卫,却会触犯法禁,这是助长盗贼的威风而夺取百姓自救的武器啊。我私下认为不准百姓带弓箭无益于禁止邪恶,却废除了先代圣王的常法,使学者不能学习施行射礼,非常不便利。
上书奏呈以后,武帝用来诘难丞相公孙弘。公孙弘承认自己理亏,服从吾丘寿王的见解。
到后来在汾阴得到宝鼎,武帝把它看作是祥瑞的象征,呈献于宗庙,珍藏在甘泉宫裹。群臣都给武帝祝寿庆贺说: “陛下得了周朝的宝鼎。”衹有吾丘寿王说不是周朝的宝鼎。皇上听说后,召见吾丘寿王责问他,说: “如今朕获得周朝的宝鼎,群臣都认为是周鼎,衹有你认为不是,为什么?有解说就行,没有解说就死。”吾丘寿王回答说: “臣怎么敢没有解说!臣听说周朝的德行创始于后稷,滋长于公刘,扩大于文王之祖,成功于文王、武王,显扬于周公。德行恩泽显明于上天,滋润天下就像泉水从屋顶往下漏,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上天显现报应,宝鼎为周朝出现,所以叫做周鼎。如今汉朝从高祖刘邦继承周代的传统,也是德昭行显,布恩施惠,六合之内和睦同心。到了陛下,扩展祖宗的基业,功德更加昌盛,天瑞一齐到来,珍祥全都出现、、从前,秦始皇亲自在彭城寻求实鼎却没能得到,天保佑有德明君而使宝鼎自己出现,这是天以它来扶兴汉朝,是汉朝的宝鼎不是周代的宝鼎呀。”皇上说:“讲得好。”群臣都高呼万岁。当天,武帝赏赐给吾丘寿王黄金十斤。后来,吾丘寿王因事获罪被杀。 主父偃,齐国临茁人。他学的是长短纵横之术,晚年才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说。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槟弃他,他在齐不能容身。家裹很穷,无处借贷,于是他北游燕、趟、中山,都没有人厚待他,客居异乡,非常困窘。他认为诸侯们没有值得游说的,元光元年,便西入关中,谒见将军卫青。卫将军多次对皇上说起他,皇上一直没召见。主父偃无钱可用,在京城逗留时间久了,诸侯家的门客大都讨厌他,于是他就向朝廷上书。奏书早晨送到皇帝那裹,晚上他就被召进宫中拜见皇帝。奏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项是律令方面的问题,一项是谏阻征伐匈奴,文中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讨厌恳切的规劝来增广见识,忠臣不逃避严厉的责罚用直言诤谏,因此事无遗策而功名流传万世。现在臣下不敢隐藏忠言、逃避死罪,以奉献愚计,希望陛下赦臣冒昧之罪,并稍微鉴察一下我的见解。司马法说:“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战必危。”天下已经平定,天子的军队高奏还师振旅的大凯之乐,春猎秋狩以习武事,诸侯春季整军,秋天练兵,是为了不忘记战争。发怒是违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微末小节。自古以来人君一怒必定死人流血,所以圣明的君王慎行其事。务求打仗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招来悔恨的。从前秦始皇凭藉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列国,统一海内,功绩可比夏、商、周三代开国之主。他致力于打胜仗没有休止,要攻打匈奴,李斯谏阻说:“不行。匈奴没有城郭居邑,没有积聚处所,流动迁徙像乌一样飘忽不定,难以控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然接济不上;运粮而行,粮重难运,解决不了问题。夺取匈奴的土地,不能用来生利;俘获匈奴的民众,不能征调用来守卫。战胜匈奴必定要抛弃他们,这不是为民父母应做的事。使中国财力枯竭,而以攻打匈奴为乐。这不是完备之计。”秦始皇不听规劝,于是派蒙恬率兵攻打匈奴,拓地千里,以黄河为边境。那裹本来就是盐碱地,不长五谷。随后,秦始皇又征发天下丁男戍守北河。军队在外驻守十几年,死者不可胜数,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因为人马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客观形势不允许啊!又使天下百姓急速运输粮草,从遥远的黄、肿、琅邪等靠海的郡县,转运到北河,一般发运三十钟粟,衹有一石能运到。男子拼命耕种,满足不了粮饷之需,女子努力纺织, 满足不了帷幕之求。百姓财穷力尽,孤寡老弱不能养活,路上死者相望,大概由于这个缘故天下开始反叛秦朝。
到高祖皇帝平定天下,略地到边境,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外,就要去攻打。御史成劝谏说: “不行。匈奴行踪多变,一会儿像野兽聚合,一会儿又像鸟雀飞散,追赶他们如同捕捉影子。现在以陛下盛德去攻打匈奴,臣私下认为十分危险。”高祖皇帝不听,于是领兵进至代郡的山谷,果然发生了被围于平城的事。高祖皇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才没有干戈纷争。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 “兴师十万,曰费千金。”秦朝时经常在边境屯驻兵民数十万人,虽也有过歼灭敌军、斩杀敌将、俘获单于的功劳,恰好足以结怨匈奴,加深仇恨,却不能够抵偿天下的耗费。匈奴盗掠侵袭,是用以谋生的手段,天性本来如此。上自虞、夏、殷、周时代,就从来不向他们征课赋役,不加督察责罚,以禽兽看待他们,而不看作人类。上借鉴虞、夏、商、周时的经验,却往下因循近世的失误,这是臣深感忧惧之事,也是天下百姓痛苦之事。再者军队久居于外,就会发生变乱,所做的事太艰苦,人们就会思虑变革。使得边境上的百姓凋敝愁苦,将吏互相疑忌而与敌暗通,所以尉佗、章邯得以实现自己的野心,可是秦朝的政令却不能推行,因为权力被尉佗、章邯二人瓜分,造就是得和失的证明啊。所以周书说:“天下安危在于天子发布什么样的号令,国家存亡在于天子使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并加以考察。
当时,徐乐、严安也都上书谈论国事。奏书送呈武帝,皇上召见三人,对他们说: “诸位从前都在哪裹呀?为什么我们相见这么晚啊!”于是任命主父偃、徐乐、严安都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疏言事,皇上下令迁升主父偃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当中提升了四次。
主父偃向皇上进言说: “古时候,诸侯的土地不超过一百里,不论其强弱,局势都容易控制。现在,诸侯王有的连城数十座,土地方圆千里,平时骄纵奢侈,容易做出淫乱之事,危时就会恃仗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令分割,削减他们的地盘,他们反叛的思想就会萌发,以前晁错就是主张削藩而引起吴、楚等七国之乱。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以十计算,衹有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其余的子弟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这样仁孝之道就不能宣扬。希望陛下令诸侯王推恩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他们人人喜得所愿,皇上用恩德布施,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封国,必然会渐渐自己衰弱下去。”于是皇上采纳他的谋议。主父偃又向皇上进言说: “茂陵刚置县,天下豪杰兼并之家,扰乱庶民,可以把他们都迁徙到茂陵,内可充实京师力量,外可消除奸猾之徒,造就是所谓不用诛杀而祸害消除。”皇上又采纳了他的意见。
尊立卫子夫为皇后以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暗中犯罪活动,主父偃都有功劳。大臣们都害怕主父偃的嘴,贿赂和馈赠给他的钱财累计达千金。有人劝告主父偃说:“你太横行无忌了!”主父偃说: “我结发游学四十多年,自己不得志,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朋友离弃我,我穷困潦倒的et子太久了。再说大丈夫在世,生不能享用五鼎食,死就受五鼎烹刑算了!我日暮途穷,所以倒行逆施,不按常理做事。” 主父偃大谈朔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险阻黄河,蒙恬在那裹筑城以驱逐匈奴,内有辗转运输和戍守漕运的入力物力,还能拓广中国的疆土,是消灭匈奴的根本所在。皇上看了他的奏议,下发给公卿大臣们讨论,大家都说不利。公孙弘说: “秦朝时曾征发三十万人在北河筑城,终究没有筑成,不久就放弃了。”朱买臣诘难并驳倒公孙弘,于是设置了朔方郡。逭本来是主父偃的谋议。
元朔年间,主父偃向皇上汇报了齐王刘次景在王宫内淫乱放荡、行为邪僻的事,皇上任命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遍召兄弟朋友,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当初我
贫贱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朋友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齐相,诸君当中有人到千里外来迎接我。我现在和诸位断交了,请不要再进我的门!”于是他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惊动齐王。齐王感到最终不能逃脱罪责,害怕像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刑,就自杀了。
主父偃当初没当官还是平民时,曾游学燕、趟,等到贵为高官,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刘彭祖恐怕他成为趟国的祸患,想上书揭发他的阴事,因主父偃身在朝中,不敢发难。等到主父偃被任命为齐相,出了函谷关,趟王立即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王的金钱贿赂,因此诸侯王子弟多因行贿得以封侯。及至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闻报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齐王而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召回,交给法官治罪。主父偃招认了接受诸侯王金钱贿赂的事实,但他的确没有威逼齐王使其自杀。皇上想不杀主父偃,公孙弘争辩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王位,齐国被废为郡,归入朝廷。这件事主父偃是首恶,不杀主父偃,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武帝下令族灭主父偃。
主父偃正贵宠时,门客数以千计,及至他被族灭身亡,没有一个人肯收葬他,祇有孔车把他收葬了。皇上听说这件事,认为孔车是位忠厚长者。徐乐,燕郡无终县人。上书说:
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叫土崩?秦朝末年的情况就是如此。陈涉没有诸侯的尊位,没有尺土封地,出身也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裔,没有乡里的赞誉,也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和陶朱、猗顿的财富。但他起于穷巷,舞起戈戟之柄,袒臂大呼,天下闻风响应,这裹面的缘故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人民困穷而君主不救恤,下面怨恨而上头不知晓,社会习俗已乱而国家政治不整顿,这三条是陈涉用来起事的客观条件。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 什么叫瓦解?吴、楚、齐、趟的军事叛乱就是这样。吴楚七国的阴谋叛乱,都号称万乘之君,军队数十万,威风足以整饬其境内,财富足以奖励其士民,但却不能西夺尺寸之地,而且自身也被朝廷擒获,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势比匹夫小,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而是因为那时先帝的德泽还没有衰减,安上乐俗的百姓众多,所以诸侯王没有封国境外的援助。造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天下的祸患不在瓦解。
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穷乡僻壤的平民百姓也敢于首先发难、危及海内,陈涉就是这种人,何况可能还有三晋国君之类的人物呢?天下虽然没有大治,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国劲兵造**,也会来不及转身就被擒灭,吴楚等诸侯王的下场即是例子,何况是群臣百姓,又怎能起来作乱呢?这两个主要方面,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根本要害,贤明的君主对此都留心深察。
近来函谷关以东多次五谷不登,年景没有恢复,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根据规律和常理来看,百姓将有不安于自己处境的动向了。因为不安宁,所以易于骚动,容易骚动,就是土崩的形势呀!所以贤明的君主衹观察万物变化的本原,明晓安危的关键,在朝廷上治理,消除还没有形成的祸患。其要旨就是想办法使天下没有土崩的形势而已。所以,即使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飞乌,扩大游乐的苑囿,不加节制地纵情恣欲,极尽驱驰打猎游玩之乐,也没有什么问题。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裹面调情私爱和倡优侏儒的笑声不乏于前,天下也没有长久的忧患。名声何必像夏禹、商汤那样高,民俗何必像成王、康王时期那样好!虽然如此,臣私下认为陛下天然聪慧,有宽厚仁爱之资,果真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话,那么夏禹、商汤的名声不难赶上,而且成、康时代的民俗能够复兴。抓住了防止土崩、避免瓦解造两个根本,然后居享尊贵安逸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近天下百姓,归服四方蛮夷,余恩遣德传布数代,面南而立,背靠绘有黑白色斧形花纹的屏风,整整袖子,向王公大臣拱手行礼,造就是陛下要做的事了。臣听说谋求王道即使不成功,最差也能使天下安宁。如果天下安宁,那么陛下怎么会需要什么而得不到,做什么而不成功,征伐谁而不降服呢?
漂转大石触破舟船,不能用大船载运粮食行驶。越人要发动变乱,必定要先在余干境内垦田,积聚粮食,然后才进山砍伐树木修造船只。如果边城的守将和侦察人员忠诚细心,一发现越人有进山砍伐树木的,就逮捕他们,并焚烧他们积聚的树木,即使一百个越,又能把边城怎么样!况且越才力薄弱,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等战具,但是却不能攻入其地,这是因为越人据保险要之地,而且中原的人不能适应那裹的水土。臣下听说越人士兵不下数十万,所用来进攻越人的军队,需五倍于越才够,拉车运送粮饷的还不包括在内。南方暑湿,近夏盛热,曰晒夜露,住在水上,蝮蛇等毒物滋生,疾疫经常流行,士兵没打仗就病死的占十分之二三,即使把越人全部俘虏了,也不能抵偿所死亡的人。
臣下听路人说,闽越王的弟弟甲因欲弑兄而被处死,他被处死以后,其民未有所归。陛下如果想使他们归附内地,住在中原,可以派大臣去慰问,施布恩德赏赐招抚他们,这样他们必定携幼扶老来归附圣德,如果陛下认为甲的属民没有用,就接继其断绝了的世系,保存其灭亡的国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王侯,以此蓄养越人,这样越人必定归顺为藩臣,世世进献贡赋。陛下用方寸大小的印,一丈二尺长的印绶,镇抚方外,不劳一兵,不钝一戟,而能威德并行。现在用兵进入其地,这样必使越人震动恐惧,认为有的官员要屠杀灭绝他们,必定会像野雉、兔子一样逃进深山密林险阻之地。军队一离开,越人就又互相群聚;留守在那裹,长年累月,就会使士兵疲倦,粮食缺少以至断绝,男子不能耕稼植种,妇女不能纺织,丁壮参军打仗,老弱转运粮饷,居家的无食,行路者无粮。百姓苦于兵事,逃亡的必多,随时诛杀,也不能禁绝,盗贼必定兴起。
臣下听年老有德的人说,秦朝时曾派郡都尉屠睢攻越,又派监禄开凿灵渠打通道路。越人逃入深山密林,秦军无法进攻。留下军队驻守空地,旷el持久,士卒劳倦,越人就从深山密林中出来袭击他们。秦兵大败,于是征发罪人守边地,防备越人。在这个时候,内外骚动,百姓生业败坏,行者不还,往者不返,民不聊生,逃亡者相互跟从,群聚而成盗贼,因此山东之难开始发生。造就是老子所说的“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啊。战争是凶险的事,一处有危急,四面都跟从。臣下担,d变故的发生,奸邪的兴起,从伐越开始啊。周易说:“高宗征伐鬼方,三年才攻克他们。”鬼方是小蛮夷,高宗是殷朝的大天子。以大天子征伐小蛮夷,三年以后才攻克,这就是说用兵不能不慎重啊。
臣下听说天子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就是说没有人敢与天子的军队较量强弱、论辩曲直。如果让越人图侥幸而违逆执事者的命令,稍有不备而使贱役之入逃走,即使斩获越王的首级,臣仍私下替大汉朝感到羞惭。陛下以四海为边境,九州为家园,八薮为苑囿,江汉为池塘,生民之类都归陛下统治。人口之众足以供给百官之用,租税之收能够满足乘舆之御。专心致志明智如神,执行圣道,背对绘有白黑色斧形花纹的屏风,凭倚玉几,面朝南坐着听取臣子的奏告,决断要事,号令天下,四海之内无不响应。陛下垂布德惠来润泽养育臣民,使庶民安居乐业,那么德泽就能延及万世,传给子孙,散布无穷。天下安定就像泰山在四面联系起来一样,夷狄的地方哪儿值得作为一日闲暇之娱,而烦动汗马之劳呢!诗经。大雅。常武说“王道的信义充满天下,徐方淮夷都来归服”就是说王道很大,而远方归向啊。臣下听说,农民勤劳耕种,收获五谷来供养君子;愚笨的人说出自己的见解,供聪明的人选择。臣下刘安有幸能为陛下守卫藩国,用身体作为障蔽,是人臣的职责。边境有警,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敢全部进献自己的愚见,不是忠臣。臣下刘安私下忧虑将帅率领十万大军所做的却是一位使臣的使命呀!淮南王刘安的奏书送达长安时,汉兵已经出发了,还没有越过南岭,正好碰上闽越王的弟弟余善杀死闽越王投降,漠军就罢兵回去了。皇上嘉奖淮南王刘安的忠心,褒美将士们的功劳,于是命令严助把天子的意旨讽告南越。南越王叩首说:“天子是宠幸我而发兵诛伐闽越,用死也无法报答!”立即派太子随严助入漠侍奉。
严助返回长安,又奉命出使淮南,传达皇帝的谕旨说: “皇帝问候淮南王:你派中大夫玉上书论说伐越的事,都知道了。朕承继先帝美好的德行,早起晚睡,但是光明没能普照,加上不能广布德泽,所以近年凶灾害民。我以微小的身躯,依托在王侯们的上面,境内有饥寒的民众,南夷又互相侵夺,使边境骚动不安,朕非常忧惧啊。现在你深思熟虑,明白地讲论使天下太平的道理来纠正朕的过失,称颂夏、商、周三代盛世,天涯海角,人迹所至,全都朝贡服从,但三代的事情遥远,朕比不上,很惭愧。嘉奖你的美意,还有没说到的,派中大夫严助谕告朕的旨意,并告知你越人的事。”
严助谕示汉武帝的旨意说:现在大王就发兵、屯驻、征伐越人的事上书,所以陛下派遣臣下严助来告诉你伐越的事。大王住的离京城远,事情急迫突然,来不及和你共同计议。朝廷政事有阙失,使你忧虑,陛下对此很遗憾。战争固然是凶器,圣明的君主轻易不使用,但是,从五帝三王禁暴止乱,不用战争的,还没有听说过。汉朝是天下的宗主,掌握生杀的权柄,用来制御四海之内的生命,有危难的盼望得到安定,生变乱的希求得到治理。现在闽越王贪婪暴戾没有仁爱之心,诛杀自己的骨肉兄弟,背离自己的亲戚,所做的事很多不义,又多次兴兵侵夺欺凌百越,兼并邻国,以此施暴逞强,又用阴谋诡计,进入中原燔烧寻阳楼船,想招抚会稽郡,继承越王勾践的事业。现在,边境又报告说闽王率两国攻打南越。陛下为了万民安危,从长远考虑,派使者谕告越人说:“天下安宁,各自继承先世的事业安抚民众,禁止互相兼并。”有关官员疑忌闽王有虎狼之心,贪图据有百越的好处,犹豫于背逆归顺之间,不遵奉天子的明韶,那么会稽、豫章二郡就必定有长久的忧患。况且天子的军队衹有诛讨而没有战斗,又怎么会烦劳百姓辛苦士兵呢?所以派遣两位将军屯兵边境,耀武扬威,张扬声势。军队还没有全部聚集,上天诱发闽越王弟余善的归降之心,使闽王陨命,皇上就派使者命令屯驻在边境上的汉军撤兵,不要耽误了农时。南越王非常高兴感受皇上的恩泽,承蒙皇上美好的德行,愿意革心洗面,改变以前的做法,亲自随使者入汉谢恩。因为身体有病,不能前来,所以派太子婴齐入漠侍奉;一旦病体痊愈,希望俯伏北阙,拜望汉廷,以报答皇上的大德。闽王于八月在冶南举兵,士兵疲倦,三王的军队互相攻打,藉助闽越王的弟弟余善诛杀了闽越王。直到现在闽越国内空虚,派遣使者献上符节,请求汉天子立王,不敢自立,等待天子的明诏。皇上遣将屯兵扬威之举,没有挫钝一件兵器的锋锐,没有死伤一兵一卒,就使闽越王服罚受诛,南越王感受恩泽,威武震动残暴的君王,仁义保存危亡的国家,这就是陛下的深谋远虑啊。事情的效果显现在眼前,所以派臣下严助来告诉你皇上的旨意。于是淮南王谢罪说:“即使是商汤征伐夏桀,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实在也不过如此。臣下刘安大胆妄为,以自己愚蠢的想法胡言乱语,陛下
不忍心施加责罚,派使者韶告臣下刘安先前没有听说的事理,臣下不胜荣幸!”严助因此和淮南王互相结交后返回京城。汉武帝非常高兴。
严助侍奉武帝闲聊,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 “家庭贫穷,受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严助回答愿意做会稽郡太守。于是汉武帝就任命严助为会稽郡太守。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汉武帝颁布诏书说:“制诏会稽太守:你厌倦在皇宫承明庐勤劳侍从的工作,思念故土,出京去做郡守。会稽郡束面连接大海,南边靠近诸越,北临大江。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根据春秋经义禀告我,不要使用苏秦的纵横之术。”严助很害怕,上书谢罪说:“春秋上说周惠王的儿子周襄王见弟弟叔带受宠于惠后,惠后想立叔带为王,所以周襄王避难出奔到郑国,不能侍奉母亲,因此来往断绝。臣下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臣子严助应该服罪。陛下不忍心加以责罚,我希望亲自进京奉上三年的考绩。”武帝下诏批准,于是严助留在京城担任侍中。遇到奇异的事,武帝就让严助写成文章,写成的赋颂有几十篇。
后来淮南王来京城朝见天子,送厚礼给严助,私下交往议论政事。到淮南王谋反,事情和严助有牵连,皇上减轻严助的罪过,想不杀他。廷尉张汤不同意,认为严助出入宫禁,是皇上
心腹大臣,却与外面的诸侯交结营私,如果不杀,以后就无法治理。严助终于被处以弃市的死。
朱买臣,字翁子,吴县人。家庭贫穷,但他很喜欢读书,不懂治产谋生,常常去砍柴草,靠卖柴填饱肚子。朱买臣挑着两捆柴草,一边走一边朗诵书句。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在后面,几次三番劝阻买臣不要在路上朗读。朱买臣却更加提高了嗓门。妻子觉得这是羞耻的事,便要求离婚。朱买臣笑着说: “我五十岁时应当富贵,现在已四十多了。你跟着我苦了很多日子,等我富贵了报答你的功劳。”他的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最终饿死在沟壑中罢了,怎么能富贵?”朱买臣没能留住妻子,就听任她离婚走了。后来,朱买臣独自在路上边走边诵书,背柴从坟墓间经过。前妻和她丈夫一起上坟,看见朱买臣又饿又冷,就叫他吃饭喝水。
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当差,推着载衣食用具的车到长安,到宫阙上书,奏书送上去以后很长时间没接到回音。在公车府待韶,粮食资用匮乏,身为上计吏卒的朱买臣只好出外
食。恰巧碰上同乡严助,严助尊贵而受宠幸,向武帝推荐朱买臣。武帝召见朱买臣,朱买臣说春秋,谈楚辞,武帝听了很高兴,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和严助同为侍中。这时汉朝正在修筑朔方城,公孙弘规劝武帝,认为筑朔方城会使中国疲敝。武帝让朱买臣诘难辩服了公孙弘,语在公孙弘传。后来朱买臣因事获罪被免官,过了很久,又被征召为待诏。
这时,束越多次反叛后又归服,朱买臣建议说:“以前的东越王盘踞固守泉山,一个人守在险要的地方,一千人也难以攻上去。现在听说柬越王又向南迁徙,离泉山五百里,住在大泽里面。现在派军队乘船渡海,直指泉山,陈列战船集结军队,席卷南下,可以破灭束越。”皇上任命朱买臣为会稽郡太守。皇上对朱买臣说: “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走夜路,没人看得见,现在你感觉怎么样?”朱买臣叩头谢恩,并向逮帝辞行。诏令朱买臣到会稽郡后,修治楼船,准备粮食、淡水及其他军需物资,待进军的诏书一到,各军一同进发。
当初,朱买臣被免官,待诏时,经常跟看守会稽郡设在长安的郡邸的守邸官来往,在郡邸裹借宿、吃饭。被任命为太守后,朱买臣仍然穿着从前的衣服,怀揣会稽太守官印,步行回郡邸。正碰上会稽郡来人到京城上交计簿,会稽郡来京的官吏正相聚在一起喝酒,不理睬朱买臣。朱买臣走进屋中,守邸和他一起吃饭,快吃饱时,朱买臣稍稍将怀裹系宫印的印绶露出来一些。守邸看见了很奇怪,上前一拽印绶,审视那颗印,原来是会稽太守的官印。守邸大惊,出屋告诉上计掾、吏等人。这些人都喝醉了,大叫说: “说大话!”守邸说: “不信,来看看。”朱买臣的旧友中有个一向瞧不起朱买臣的人进屋去看印,看过之后转身就跑,大喊说:“真是那样!”在座的人都十分惊骇,将此事报告了守丞,互相推拥着排列在郡邸的中庭裹请求拜见朱买臣。朱买臣徐徐走出门来。过了一会儿,长安的厩吏驾着四匹马拉的车来迎接朱买臣,朱买臣就乘坐传车离开了长安。会稽郡听说新太守快要到了,征发百姓清扫道路,县裹的官吏一起去迎接,有一百多辆车。朱买臣进入吴县境内,看见他从前的妻子和她现在的丈夫都在修路。朱买臣停住车,大声令跟随的车子载上他们夫妻,到了太守府,朱买臣把他们安置在后园裹居住,供给衣食。住了一个月,朱买臣的前妻上吊自杀了,朱买臣赠给前妻的丈夫一些钱,让他安葬妻子。朱买臣把朋友、供给他饮食以及曾有恩于他的人全部召来相见,都给予报答。
过了一年多,朱买臣奉韶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一起击破柬越,立下功劳。被征召入京担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几年以后,朱买臣犯法免官,后来又做了丞相长史。当时张汤任御史大夫。先前朱买臣和严助同为侍中,宠贵当权,张汤还是小吏,现在却爬到朱买臣等人之上。后来张汤以廷尉身份审理淮南一案,排挤陷害严助,朱买臣因此怨恨张汤。等到朱买臣担任丞相长史,张汤多次行使丞相权力,知道朱买臣一向贵幸,故意欺凌折辱他。朱买臣进见张汤,张汤坐在床上不以礼接待他。朱买臣非常怨恨,常常想致张汤于死地。后来就告发了张汤暗中所做的不法事情,张汤自杀,皇上也杀了朱买臣。朱买臣的儿子朱山拊官至郡守,右扶风。
吾丘寿王,字子赣,是赵国人。少年时,因擅长玩一种叫做“格五”的博戏被征召为待韶。武帝下诏让他跟中大夫董仲舒学习春秋,吾丘寿王才能很高,通达聪明。后来,提升为中中郎,犯法免官。吾丘寿王上书认错,希望在黄门养马,皇上不同意。此后又请求去守边塞抵御盗寇侵犯,皇上又没有批准。过了很久,吾丘寿王上书希望去攻打匈奴,皇上下诏询问他对攻打匈奴的看法,吾丘寿王的回答很好,又被征召为郎官。吾丘寿王的官职逐渐提升,碰上束郡发生抢劫偷盗案件,被任命为束郡都尉。武帝派吾丘寿王做束郡都尉后,就没再给束郡派太守。这时,束郡军队多次出征,年成歉收,盗贼很多。武帝给吾丘寿王的韶书说: “你在朕身边时,机智谋略层出不穷,被认为是天下无双,海内寡二。等到负责十几座城的守卫,身兼都尉、太守重任,却职责政事一起荒废,致使盗贼横行,和在我身边时相比很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吾丘寿王上书认错,顺便汇报了束郡的情况。
后来,武帝征召吾丘寿王入京任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孙弘上奏说: “民众不能挟带弓箭。十个贼人放箭。一百名官兵不敢上前,盗贼不即时伏法,逃脱的多,对盗贼来说,弓箭弊少而利多,这就是盗贼之所以猖獗的原因啊。禁止民众挟带弓箭,那么盗贼就祇能拿短兵器;短兵器相接,人多的就获胜。用众多官兵捕捉少数盗贼,势在必获。这样一来,盗贼有害无利,就不再犯法,这是使刑罚停止的办法啊。臣愚昧地认为禁止民众挟带弓箭是便利的。”皇上把公孙弘的奏章下发给公卿大臣们讨论。吾丘寿王议论说:臣听说古时候制作兵器,不是用来互相侵害,而是用来禁止暴虐讨伐奸邪的。安居 时,就用兵器制服猛兽以及防备突然发生的变故;发生变乱时,就用它们设防守卫,施用于行伍战阵之中。到了周朝王室衰微的时候,上面没有圣明的君王,诸侯使用武力相互征战,强大的侵害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海内耗损,人民凋敝,奸巧狡诈同时产生。因此,聪明的人陷入愚昧,勇敢的人变得怯懦,苟且致力于获得胜利,根本不顾道义和天理。所以,机巧灵变的兵械增加,用来互相残杀的武器多得数不胜数。于是秦朝兼并天下,废除圣王的道义,倡立私人的谋议,焚灭诗、书而推崇法令,抛弃仁慈恩德而使用刑罚杀戮,毁坏名城,诛杀豪杰,销毁甲兵,挫折锋刃。在此之后,百姓拿起缦、锄、棰、梃反抗官府统治,犯法的人曰益众多,盗贼不能禁止,以至于身穿红色囚服的罪犯塞满道路,群聚为盗的满山遍野,秦朝终于因此而大乱亡国。所以圣明的君主致力于推行教化而省减禁止和防范,知道不能依仗禁止防范来维护天下安宁。
现在陛下显扬圣明的德行,建立太平,举荐贤才,设立学官,三公等大臣有的出身于穷街陋巷,有的兴起于茅屋寒舍,划地封为王侯,宇内人民et益教化,境外之人向往中原风俗,可是为什么还有盗贼呢?这是因为郡守、国相失职,而不是百姓挟带弓箭的过错啊。礼经上说,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以此明白地显示男子长大后有四方抵御之事。孔子说:“我拿什么?拿弓箭吗?”为祭祀而举行的射礼,从天子降及庶民,这是夏、商、周三代的道。诗经说:“皮做的箭靶已经举起来,张弓拉箭,众射手两人一组并肩齐射,献上发矢中的者的功劳。”这是说尊崇射箭中靶的技艺啊。愚昧的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聚会众人射箭是用来显明教化,没听说挟带弓箭受到禁止。况且之所以建议禁止挟带弓箭,是因为盗贼用弓箭去攻杀掠夺。攻杀掠夺的罪是死刑,可是仍然不能制止,这是因为亡命之徒本来就不怕严刑重诛。臣恐怕奸邪之徒挟带弓箭,而官吏却不能禁止;善良的百姓用弓箭来自卫,却会触犯法禁,这是助长盗贼的威风而夺取百姓自救的武器啊。我私下认为不准百姓带弓箭无益于禁止邪恶,却废除了先代圣王的常法,使学者不能学习施行射礼,非常不便利。
上书奏呈以后,武帝用来诘难丞相公孙弘。公孙弘承认自己理亏,服从吾丘寿王的见解。
到后来在汾阴得到宝鼎,武帝把它看作是祥瑞的象征,呈献于宗庙,珍藏在甘泉宫裹。群臣都给武帝祝寿庆贺说: “陛下得了周朝的宝鼎。”衹有吾丘寿王说不是周朝的宝鼎。皇上听说后,召见吾丘寿王责问他,说: “如今朕获得周朝的宝鼎,群臣都认为是周鼎,衹有你认为不是,为什么?有解说就行,没有解说就死。”吾丘寿王回答说: “臣怎么敢没有解说!臣听说周朝的德行创始于后稷,滋长于公刘,扩大于文王之祖,成功于文王、武王,显扬于周公。德行恩泽显明于上天,滋润天下就像泉水从屋顶往下漏,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上天显现报应,宝鼎为周朝出现,所以叫做周鼎。如今汉朝从高祖刘邦继承周代的传统,也是德昭行显,布恩施惠,六合之内和睦同心。到了陛下,扩展祖宗的基业,功德更加昌盛,天瑞一齐到来,珍祥全都出现、、从前,秦始皇亲自在彭城寻求实鼎却没能得到,天保佑有德明君而使宝鼎自己出现,这是天以它来扶兴汉朝,是汉朝的宝鼎不是周代的宝鼎呀。”皇上说:“讲得好。”群臣都高呼万岁。当天,武帝赏赐给吾丘寿王黄金十斤。后来,吾丘寿王因事获罪被杀。 主父偃,齐国临茁人。他学的是长短纵横之术,晚年才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说。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槟弃他,他在齐不能容身。家裹很穷,无处借贷,于是他北游燕、趟、中山,都没有人厚待他,客居异乡,非常困窘。他认为诸侯们没有值得游说的,元光元年,便西入关中,谒见将军卫青。卫将军多次对皇上说起他,皇上一直没召见。主父偃无钱可用,在京城逗留时间久了,诸侯家的门客大都讨厌他,于是他就向朝廷上书。奏书早晨送到皇帝那裹,晚上他就被召进宫中拜见皇帝。奏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项是律令方面的问题,一项是谏阻征伐匈奴,文中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讨厌恳切的规劝来增广见识,忠臣不逃避严厉的责罚用直言诤谏,因此事无遗策而功名流传万世。现在臣下不敢隐藏忠言、逃避死罪,以奉献愚计,希望陛下赦臣冒昧之罪,并稍微鉴察一下我的见解。司马法说:“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战必危。”天下已经平定,天子的军队高奏还师振旅的大凯之乐,春猎秋狩以习武事,诸侯春季整军,秋天练兵,是为了不忘记战争。发怒是违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微末小节。自古以来人君一怒必定死人流血,所以圣明的君王慎行其事。务求打仗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招来悔恨的。从前秦始皇凭藉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列国,统一海内,功绩可比夏、商、周三代开国之主。他致力于打胜仗没有休止,要攻打匈奴,李斯谏阻说:“不行。匈奴没有城郭居邑,没有积聚处所,流动迁徙像乌一样飘忽不定,难以控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然接济不上;运粮而行,粮重难运,解决不了问题。夺取匈奴的土地,不能用来生利;俘获匈奴的民众,不能征调用来守卫。战胜匈奴必定要抛弃他们,这不是为民父母应做的事。使中国财力枯竭,而以攻打匈奴为乐。这不是完备之计。”秦始皇不听规劝,于是派蒙恬率兵攻打匈奴,拓地千里,以黄河为边境。那裹本来就是盐碱地,不长五谷。随后,秦始皇又征发天下丁男戍守北河。军队在外驻守十几年,死者不可胜数,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因为人马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客观形势不允许啊!又使天下百姓急速运输粮草,从遥远的黄、肿、琅邪等靠海的郡县,转运到北河,一般发运三十钟粟,衹有一石能运到。男子拼命耕种,满足不了粮饷之需,女子努力纺织, 满足不了帷幕之求。百姓财穷力尽,孤寡老弱不能养活,路上死者相望,大概由于这个缘故天下开始反叛秦朝。
到高祖皇帝平定天下,略地到边境,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外,就要去攻打。御史成劝谏说: “不行。匈奴行踪多变,一会儿像野兽聚合,一会儿又像鸟雀飞散,追赶他们如同捕捉影子。现在以陛下盛德去攻打匈奴,臣私下认为十分危险。”高祖皇帝不听,于是领兵进至代郡的山谷,果然发生了被围于平城的事。高祖皇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才没有干戈纷争。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 “兴师十万,曰费千金。”秦朝时经常在边境屯驻兵民数十万人,虽也有过歼灭敌军、斩杀敌将、俘获单于的功劳,恰好足以结怨匈奴,加深仇恨,却不能够抵偿天下的耗费。匈奴盗掠侵袭,是用以谋生的手段,天性本来如此。上自虞、夏、殷、周时代,就从来不向他们征课赋役,不加督察责罚,以禽兽看待他们,而不看作人类。上借鉴虞、夏、商、周时的经验,却往下因循近世的失误,这是臣深感忧惧之事,也是天下百姓痛苦之事。再者军队久居于外,就会发生变乱,所做的事太艰苦,人们就会思虑变革。使得边境上的百姓凋敝愁苦,将吏互相疑忌而与敌暗通,所以尉佗、章邯得以实现自己的野心,可是秦朝的政令却不能推行,因为权力被尉佗、章邯二人瓜分,造就是得和失的证明啊。所以周书说:“天下安危在于天子发布什么样的号令,国家存亡在于天子使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并加以考察。
当时,徐乐、严安也都上书谈论国事。奏书送呈武帝,皇上召见三人,对他们说: “诸位从前都在哪裹呀?为什么我们相见这么晚啊!”于是任命主父偃、徐乐、严安都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疏言事,皇上下令迁升主父偃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当中提升了四次。
主父偃向皇上进言说: “古时候,诸侯的土地不超过一百里,不论其强弱,局势都容易控制。现在,诸侯王有的连城数十座,土地方圆千里,平时骄纵奢侈,容易做出淫乱之事,危时就会恃仗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令分割,削减他们的地盘,他们反叛的思想就会萌发,以前晁错就是主张削藩而引起吴、楚等七国之乱。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以十计算,衹有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其余的子弟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这样仁孝之道就不能宣扬。希望陛下令诸侯王推恩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他们人人喜得所愿,皇上用恩德布施,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封国,必然会渐渐自己衰弱下去。”于是皇上采纳他的谋议。主父偃又向皇上进言说: “茂陵刚置县,天下豪杰兼并之家,扰乱庶民,可以把他们都迁徙到茂陵,内可充实京师力量,外可消除奸猾之徒,造就是所谓不用诛杀而祸害消除。”皇上又采纳了他的意见。
尊立卫子夫为皇后以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暗中犯罪活动,主父偃都有功劳。大臣们都害怕主父偃的嘴,贿赂和馈赠给他的钱财累计达千金。有人劝告主父偃说:“你太横行无忌了!”主父偃说: “我结发游学四十多年,自己不得志,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朋友离弃我,我穷困潦倒的et子太久了。再说大丈夫在世,生不能享用五鼎食,死就受五鼎烹刑算了!我日暮途穷,所以倒行逆施,不按常理做事。” 主父偃大谈朔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险阻黄河,蒙恬在那裹筑城以驱逐匈奴,内有辗转运输和戍守漕运的入力物力,还能拓广中国的疆土,是消灭匈奴的根本所在。皇上看了他的奏议,下发给公卿大臣们讨论,大家都说不利。公孙弘说: “秦朝时曾征发三十万人在北河筑城,终究没有筑成,不久就放弃了。”朱买臣诘难并驳倒公孙弘,于是设置了朔方郡。逭本来是主父偃的谋议。
元朔年间,主父偃向皇上汇报了齐王刘次景在王宫内淫乱放荡、行为邪僻的事,皇上任命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遍召兄弟朋友,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当初我
贫贱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朋友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齐相,诸君当中有人到千里外来迎接我。我现在和诸位断交了,请不要再进我的门!”于是他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惊动齐王。齐王感到最终不能逃脱罪责,害怕像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刑,就自杀了。
主父偃当初没当官还是平民时,曾游学燕、趟,等到贵为高官,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刘彭祖恐怕他成为趟国的祸患,想上书揭发他的阴事,因主父偃身在朝中,不敢发难。等到主父偃被任命为齐相,出了函谷关,趟王立即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王的金钱贿赂,因此诸侯王子弟多因行贿得以封侯。及至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闻报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齐王而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召回,交给法官治罪。主父偃招认了接受诸侯王金钱贿赂的事实,但他的确没有威逼齐王使其自杀。皇上想不杀主父偃,公孙弘争辩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王位,齐国被废为郡,归入朝廷。这件事主父偃是首恶,不杀主父偃,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武帝下令族灭主父偃。
主父偃正贵宠时,门客数以千计,及至他被族灭身亡,没有一个人肯收葬他,祇有孔车把他收葬了。皇上听说这件事,认为孔车是位忠厚长者。徐乐,燕郡无终县人。上书说:
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叫土崩?秦朝末年的情况就是如此。陈涉没有诸侯的尊位,没有尺土封地,出身也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裔,没有乡里的赞誉,也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和陶朱、猗顿的财富。但他起于穷巷,舞起戈戟之柄,袒臂大呼,天下闻风响应,这裹面的缘故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人民困穷而君主不救恤,下面怨恨而上头不知晓,社会习俗已乱而国家政治不整顿,这三条是陈涉用来起事的客观条件。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 什么叫瓦解?吴、楚、齐、趟的军事叛乱就是这样。吴楚七国的阴谋叛乱,都号称万乘之君,军队数十万,威风足以整饬其境内,财富足以奖励其士民,但却不能西夺尺寸之地,而且自身也被朝廷擒获,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势比匹夫小,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而是因为那时先帝的德泽还没有衰减,安上乐俗的百姓众多,所以诸侯王没有封国境外的援助。造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天下的祸患不在瓦解。
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穷乡僻壤的平民百姓也敢于首先发难、危及海内,陈涉就是这种人,何况可能还有三晋国君之类的人物呢?天下虽然没有大治,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国劲兵造**,也会来不及转身就被擒灭,吴楚等诸侯王的下场即是例子,何况是群臣百姓,又怎能起来作乱呢?这两个主要方面,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根本要害,贤明的君主对此都留心深察。
近来函谷关以东多次五谷不登,年景没有恢复,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根据规律和常理来看,百姓将有不安于自己处境的动向了。因为不安宁,所以易于骚动,容易骚动,就是土崩的形势呀!所以贤明的君主衹观察万物变化的本原,明晓安危的关键,在朝廷上治理,消除还没有形成的祸患。其要旨就是想办法使天下没有土崩的形势而已。所以,即使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飞乌,扩大游乐的苑囿,不加节制地纵情恣欲,极尽驱驰打猎游玩之乐,也没有什么问题。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裹面调情私爱和倡优侏儒的笑声不乏于前,天下也没有长久的忧患。名声何必像夏禹、商汤那样高,民俗何必像成王、康王时期那样好!虽然如此,臣私下认为陛下天然聪慧,有宽厚仁爱之资,果真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话,那么夏禹、商汤的名声不难赶上,而且成、康时代的民俗能够复兴。抓住了防止土崩、避免瓦解造两个根本,然后居享尊贵安逸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近天下百姓,归服四方蛮夷,余恩遣德传布数代,面南而立,背靠绘有黑白色斧形花纹的屏风,整整袖子,向王公大臣拱手行礼,造就是陛下要做的事了。臣听说谋求王道即使不成功,最差也能使天下安宁。如果天下安宁,那么陛下怎么会需要什么而得不到,做什么而不成功,征伐谁而不降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