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仅仅就凭长得好,出身好,还是得不来的。那么瞧瞧他少年时的故事。
老翁可念
谢安从小性情温和,不很爱说话,是那种比较懂事的乖孩子类型。他七八岁的时候,大哥谢奕(谢玄和谢道韫的父亲)刚刚开始作官,在剡县当县令。谢奕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常常想起什么是什么,后来他到桓温那儿当下属,还逼着顶头上司桓温天天陪他喝酒呢。
谢奕当县令,就把小谢安接到身边来玩儿。有一回,他审案子,谢安穿着青布裤,乖乖坐在一边儿看着。结果正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想不出好办法惩罚他,这老东西,打也打不得,关也关不得,可怎么办?他忽然脑袋一热,想出了个妙法。他让手下取来两壶酒,命令老头儿喝下去,都喝了,就饶了他。老头儿虽然害怕,但也没办法,咕咚咕咚就喝起来了。古代南方的酒度数低,不然换成我们“二锅头”,这老头儿也肯定玩儿完。老头儿喝完一壶,醉得满脸通红,实在喝不下了。谢奕看见,就哈哈大笑起来,命令他接着喝。
这时,谢安忽然对谢奕说,阿兄,"老翁可念",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谢奕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来教育他,但看看谢安十分郑重的表情,也觉得有点儿不合适了。于是说,你是想放了他吧。说完,就下令把那老头儿放走了。
少年慕容垂
鲁迅先生《三闲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在少年时,居然和后来雄踞一方的燕国统帅慕容垂,有过一回神交。
《三闲集》里是这样记载的,谢安小的时候名声就很响亮,远在辽东的人都听说了他的美誉。于是慕容垂就派人给谢安送了一对白狼眊去,这时的谢安正是13岁,而慕容垂才7岁。
“白狼眊”,就是用白狼的毛做成的装饰,一般都安在长矛上。慕容垂7岁就有结交远方名士的心思,难怪后来叱咤风云,也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两位宰相的“会晤”
历史上东晋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导,一个就是谢安,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那种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他们两个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瑯琊王氏(王羲之的家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他俩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
在谢安十几岁的时候,这两位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其实,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王导去世的前几年,谢安曾经去拜访他,结果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丞相对这个后辈大为欣赏,结果很快,谢安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而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当他执政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认可。
第三卷逍遥东山
第一章谢安
先来说说东山吧。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现在的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开始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他帐下的司马,这才踏上仕途。
兰亭雅集
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这个“兰亭雅集”的典故,也几乎家谕户晓。这里,就来简述一下儿当时的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其实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等等。
人物概况:谢安当时是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但可以肯定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7岁,跟着老爸来凑热闹。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说具体点儿,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拣几句来瞧:
王羲之的: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谢安的: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小注一下儿“三月三”:“三月三”在魏晋时叫做“上巳”节,那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上至贵族王公,下至小民百姓,都要出去到水边过节。甚至女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服装,走出门去。“曲水流觞”是过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人人如此,可并不是这回兰亭会名士们的发明。不过饮酒赋诗却是他们的专利了。不光汉人,北方也过“三月三”,石虎时的三月三盛会,就热闹得很。)
------------------------
我们一千七百年的文化名人们,对谢太傅这“东山逍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谢安的东山真的逍遥吗?并不是的!至少他有两大摊子事儿必须得做,做好后才能跟他的名士朋友们饮酒作诗去。
难缠的爱弟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就是应付他的好弟弟谢万,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因为它可维系着谢家这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呢。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是个风流名士的确不假,诗也写得好,可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是那个时代著名的“白望”之一。他二十岁左右时,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就可理解为“裘皮大衣”,在那时也同样贵重),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却不直说,却谎称,“我怕冷。”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估计他对谢万一贯的精神折磨,也的确有点儿受不了了,就说,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三十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抱着三十斤绵,又不敢不拿走,瞧这一对兄弟。
谢万后来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儿,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溃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除了裘皮大衣的事,谢安从来没有教训过他(其实那回也不算教训)。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第二章谢玄
下面开始说“逍遥东山”这一篇最重要的内容——谢家的才子才女们。
这就是谢安的另一大摊子事儿。这时候说最合适,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还都在谢安身边。后来他们长大,当官的当官,嫁人的嫁人,再没有这时的热闹了。
要说我们谢家这些“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先得知道,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是谢奕,老二谢据(就是那位“空中撒盐”的胡儿的老爸,很早就死了,把遗孤们都扔给了谢安),老四是谢万,老五是谢石(后来淝水之战的前线主帅),老六谢铁(这一位,除了当永嘉太守之外,事迹不记史传,他的后代倒有些故事流传)。
,仅仅就凭长得好,出身好,还是得不来的。那么瞧瞧他少年时的故事。
老翁可念
谢安从小性情温和,不很爱说话,是那种比较懂事的乖孩子类型。他七八岁的时候,大哥谢奕(谢玄和谢道韫的父亲)刚刚开始作官,在剡县当县令。谢奕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常常想起什么是什么,后来他到桓温那儿当下属,还逼着顶头上司桓温天天陪他喝酒呢。
谢奕当县令,就把小谢安接到身边来玩儿。有一回,他审案子,谢安穿着青布裤,乖乖坐在一边儿看着。结果正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想不出好办法惩罚他,这老东西,打也打不得,关也关不得,可怎么办?他忽然脑袋一热,想出了个妙法。他让手下取来两壶酒,命令老头儿喝下去,都喝了,就饶了他。老头儿虽然害怕,但也没办法,咕咚咕咚就喝起来了。古代南方的酒度数低,不然换成我们“二锅头”,这老头儿也肯定玩儿完。老头儿喝完一壶,醉得满脸通红,实在喝不下了。谢奕看见,就哈哈大笑起来,命令他接着喝。
这时,谢安忽然对谢奕说,阿兄,"老翁可念",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谢奕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来教育他,但看看谢安十分郑重的表情,也觉得有点儿不合适了。于是说,你是想放了他吧。说完,就下令把那老头儿放走了。
少年慕容垂
鲁迅先生《三闲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在少年时,居然和后来雄踞一方的燕国统帅慕容垂,有过一回神交。
《三闲集》里是这样记载的,谢安小的时候名声就很响亮,远在辽东的人都听说了他的美誉。于是慕容垂就派人给谢安送了一对白狼眊去,这时的谢安正是13岁,而慕容垂才7岁。
“白狼眊”,就是用白狼的毛做成的装饰,一般都安在长矛上。慕容垂7岁就有结交远方名士的心思,难怪后来叱咤风云,也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两位宰相的“会晤”
历史上东晋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导,一个就是谢安,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那种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他们两个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瑯琊王氏(王羲之的家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他俩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
在谢安十几岁的时候,这两位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其实,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王导去世的前几年,谢安曾经去拜访他,结果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丞相对这个后辈大为欣赏,结果很快,谢安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而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当他执政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认可。
第三卷逍遥东山
第一章谢安
先来说说东山吧。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现在的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开始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他帐下的司马,这才踏上仕途。
兰亭雅集
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这个“兰亭雅集”的典故,也几乎家谕户晓。这里,就来简述一下儿当时的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其实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等等。
人物概况:谢安当时是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但可以肯定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7岁,跟着老爸来凑热闹。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说具体点儿,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拣几句来瞧:
王羲之的: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谢安的: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小注一下儿“三月三”:“三月三”在魏晋时叫做“上巳”节,那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上至贵族王公,下至小民百姓,都要出去到水边过节。甚至女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服装,走出门去。“曲水流觞”是过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人人如此,可并不是这回兰亭会名士们的发明。不过饮酒赋诗却是他们的专利了。不光汉人,北方也过“三月三”,石虎时的三月三盛会,就热闹得很。)
------------------------
我们一千七百年的文化名人们,对谢太傅这“东山逍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谢安的东山真的逍遥吗?并不是的!至少他有两大摊子事儿必须得做,做好后才能跟他的名士朋友们饮酒作诗去。
难缠的爱弟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就是应付他的好弟弟谢万,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因为它可维系着谢家这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呢。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是个风流名士的确不假,诗也写得好,可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是那个时代著名的“白望”之一。他二十岁左右时,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就可理解为“裘皮大衣”,在那时也同样贵重),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却不直说,却谎称,“我怕冷。”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估计他对谢万一贯的精神折磨,也的确有点儿受不了了,就说,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三十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抱着三十斤绵,又不敢不拿走,瞧这一对兄弟。
谢万后来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儿,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溃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除了裘皮大衣的事,谢安从来没有教训过他(其实那回也不算教训)。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第二章谢玄
下面开始说“逍遥东山”这一篇最重要的内容——谢家的才子才女们。
这就是谢安的另一大摊子事儿。这时候说最合适,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还都在谢安身边。后来他们长大,当官的当官,嫁人的嫁人,再没有这时的热闹了。
要说我们谢家这些“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先得知道,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是谢奕,老二谢据(就是那位“空中撒盐”的胡儿的老爸,很早就死了,把遗孤们都扔给了谢安),老四是谢万,老五是谢石(后来淝水之战的前线主帅),老六谢铁(这一位,除了当永嘉太守之外,事迹不记史传,他的后代倒有些故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