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道:“当地之人,倒也不必一定选择赶尽杀绝。”
姜星火这么说,倒也不是圣母心。
实际上,姜星火所说的这片新的陆地,自然就是美洲大陆。
正所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北美五十州”。
先不讨论从大明到美洲移民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
单论北美大陆这块田地本身,就已经是令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极度眼馋的无价之宝了,环境之优越,纵观全球亦无出其右者。
未来工业时代所必须的那些石油、煤炭还有各种稀有金属之类的也先不谈,只说在农业时代的田地等自然资源价值。
首先,北美大陆东西两侧为海洋,利于发展贸易与运输,内陆则有贯穿南北的水系,极为便于灌溉,还有占据世界百分之二十淡水储量的五大湖,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
从西到东来说,西海岸有绵长的山脉,可以如同一道天然长城一样,有效阻挡寒流的内侵;中部大平原一望无际,极度适合农业种植,耕地面积广大到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养活多少人都没有问题;至于东侧则稍微差点,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理论上事宜农耕,但是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冬天究竟是暖是寒,取决于寒流具体的走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为什么本地人没有在农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则是受限于本地两点奇怪的因素了。
而两点因素,大明恰好都能解决。
第一点,也是最尴尬的一点,那就是虽然北美大陆田地肥沃,耕地面积广大,但是.当地没有土生土长的粮食作物!
北美本土的可食用作物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南瓜、向日葵、菊草、藜(类似于菠菜)。
至于玉米,直到大明这个时代,北美土著才在东海岸种植了短暂适用于夏季生长的玉米。
没有高产的粮食作物,就没有繁衍人口的基础。
而在姜星火穿越前的那个时代,却证明了北美不是田地不行,只是土著农作物不行罢了,北美大平原的田地条件,小麦、水稻,什么都可以种,种下去收获就差不了。
因此,大明只需要带上大明本土农作物的种子,就可以放开了种,第一点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点粮食作物不行能解决,而第二点,轮到了北美本土动物不行。
北美没有任何可以驯化后,供人交通或协助耕种的本土大型哺乳类动物。
在“可驯化”这个前提条件下,能达到“供人交通”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羊(羊车)、马、骆驼,能达到“协助耕种”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马
遗憾的是,北美大陆一样都没有。
在北美大陆上生活的马和骆驼,一万三千年前就灭绝了,而西部牛仔们骑的马,都是从欧洲引进的。
没有交通坐骑倒还好说,大不了辛苦点步行,可没有牛马等农耕助手,就点不了“铁犁牛耕”的科技树,北美土著世世代代都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
难道你指望火鸡或者美洲羊驼给你拉犁吗?
当然了,对于北美土著永远都解决不了的困难,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几十艘船的事情罢了。
——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永远都不可能突破的自然上限,只需要其他地区习以为常的东西交流一下,便可以突破。
朱高煦疑惑问道:“姜先生为什么说对本地人不用赶尽杀绝呢?难道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
姜星火收回思绪,说道。
“其一是华夏文明对人数少的落后民族的同化能力极强,这在过去的历史中,已经无数次地验证过了.当然,我不是说这种民族融合是正义的正确的,事实上,这种所谓的‘融合’往往伴随着无数先民的痛苦与血泪,这里只说这个结果。”
李景隆点了点头,无论是五胡乱华和后续的南北朝时期,还是诸如沙陀人等北方胡人再次与汉地融合的五代十国时期,亦或是造成了靖康之耻的女真人.不论这些胡人多么野蛮善战,最后的结果都是被同化成了汉人的样子。
“其二便是,新的陆地的那些土著人,也有可能就是华夏先民的后裔,跟我们并没有极为不可接受的差异。”
姜星火的这个说法,便是前世看到的“殷人东渡”学说。
为了揭开印第安文明,姜星火前世的科学家做出了很多假设,其中“殷人东渡”是主体,是对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起源的一种假说,是否是正确的,姜星火不敢保证,但最起码确实有其可能性。
之所以产生“殷人东渡”的学说,主要是在商朝时有东征的军队消失了,而通过对商朝和美洲大陆时间的对峙,发现军队消失时,美洲大陆就意外出现了新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于是这也就让“殷人东渡”说法更具可靠性了。
别说什么能不能从亚洲到北美大陆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踏入了文明社会的人类,不是没有可能做到的。
而之所以众多学者都认可商朝古人和印第安人的关系,这主要当地出土的文物与华夏的各种古文物高度相似有关,比如陶罐、甲骨文字等。而且根据记载发现,印第安人与商朝在习惯方面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人物跪坐石雕像就可以证明。
当然了,这也只是前提条件,最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确实和汉人在各种条件上来看,还没到不可融合的地步,如果是昆仑奴那种,姜星火自然是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提议的。
事实上,这也只是姜星火的一厢情愿,若是真的实施起来,恐怕赶尽杀绝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姜星火的话语,让李景隆和朱高煦愈发好奇,这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只顾着讨论移民新大陆的可能性,都忘了问新的陆地在哪里了,他们几乎齐声问道。
“新的大陆究竟在哪?为何姜先生说有可能是华夏先民的后裔?”
姜星火比量了一下他的文字地图,极右侧画了一下,以作示意。
两个人看完后,都沉默了。
“这怕不是得几万里之遥吧?”
“是很远。”姜星火点头承认,“但是海上跟陆上毕竟不一样,在物资充足的前提下,顺着风不过数月便可以抵达,而且回来走另一条海路,也是顺风。”
接着,姜星火大概说了一下路线。
姜星火所说的,便是从泉州港之类的南方海港出发,在西太平洋顺着西风带直接抵达中美洲,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顺着环太平洋暖流回到日本。
这是后世比较成熟的跨洋航线,在古代的风帆战舰时代,更是注重风力的应用,帆船顺风不顺风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了,如果想要跨洋航行,风帆肯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反正,如果从大明到北美洲,向东行的船舶是应尽可能利用西风漂流选择最短航程航线的,通常在中高纬度航行时采用大圆航线或混合航线,低纬度航行时采用横向线航线。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说道:“当地之人,倒也不必一定选择赶尽杀绝。”
姜星火这么说,倒也不是圣母心。
实际上,姜星火所说的这片新的陆地,自然就是美洲大陆。
正所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北美五十州”。
先不讨论从大明到美洲移民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
单论北美大陆这块田地本身,就已经是令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极度眼馋的无价之宝了,环境之优越,纵观全球亦无出其右者。
未来工业时代所必须的那些石油、煤炭还有各种稀有金属之类的也先不谈,只说在农业时代的田地等自然资源价值。
首先,北美大陆东西两侧为海洋,利于发展贸易与运输,内陆则有贯穿南北的水系,极为便于灌溉,还有占据世界百分之二十淡水储量的五大湖,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
从西到东来说,西海岸有绵长的山脉,可以如同一道天然长城一样,有效阻挡寒流的内侵;中部大平原一望无际,极度适合农业种植,耕地面积广大到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养活多少人都没有问题;至于东侧则稍微差点,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理论上事宜农耕,但是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冬天究竟是暖是寒,取决于寒流具体的走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为什么本地人没有在农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则是受限于本地两点奇怪的因素了。
而两点因素,大明恰好都能解决。
第一点,也是最尴尬的一点,那就是虽然北美大陆田地肥沃,耕地面积广大,但是.当地没有土生土长的粮食作物!
北美本土的可食用作物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南瓜、向日葵、菊草、藜(类似于菠菜)。
至于玉米,直到大明这个时代,北美土著才在东海岸种植了短暂适用于夏季生长的玉米。
没有高产的粮食作物,就没有繁衍人口的基础。
而在姜星火穿越前的那个时代,却证明了北美不是田地不行,只是土著农作物不行罢了,北美大平原的田地条件,小麦、水稻,什么都可以种,种下去收获就差不了。
因此,大明只需要带上大明本土农作物的种子,就可以放开了种,第一点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点粮食作物不行能解决,而第二点,轮到了北美本土动物不行。
北美没有任何可以驯化后,供人交通或协助耕种的本土大型哺乳类动物。
在“可驯化”这个前提条件下,能达到“供人交通”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羊(羊车)、马、骆驼,能达到“协助耕种”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马
遗憾的是,北美大陆一样都没有。
在北美大陆上生活的马和骆驼,一万三千年前就灭绝了,而西部牛仔们骑的马,都是从欧洲引进的。
没有交通坐骑倒还好说,大不了辛苦点步行,可没有牛马等农耕助手,就点不了“铁犁牛耕”的科技树,北美土著世世代代都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
难道你指望火鸡或者美洲羊驼给你拉犁吗?
当然了,对于北美土著永远都解决不了的困难,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几十艘船的事情罢了。
——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永远都不可能突破的自然上限,只需要其他地区习以为常的东西交流一下,便可以突破。
朱高煦疑惑问道:“姜先生为什么说对本地人不用赶尽杀绝呢?难道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
姜星火收回思绪,说道。
“其一是华夏文明对人数少的落后民族的同化能力极强,这在过去的历史中,已经无数次地验证过了.当然,我不是说这种民族融合是正义的正确的,事实上,这种所谓的‘融合’往往伴随着无数先民的痛苦与血泪,这里只说这个结果。”
李景隆点了点头,无论是五胡乱华和后续的南北朝时期,还是诸如沙陀人等北方胡人再次与汉地融合的五代十国时期,亦或是造成了靖康之耻的女真人.不论这些胡人多么野蛮善战,最后的结果都是被同化成了汉人的样子。
“其二便是,新的陆地的那些土著人,也有可能就是华夏先民的后裔,跟我们并没有极为不可接受的差异。”
姜星火的这个说法,便是前世看到的“殷人东渡”学说。
为了揭开印第安文明,姜星火前世的科学家做出了很多假设,其中“殷人东渡”是主体,是对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起源的一种假说,是否是正确的,姜星火不敢保证,但最起码确实有其可能性。
之所以产生“殷人东渡”的学说,主要是在商朝时有东征的军队消失了,而通过对商朝和美洲大陆时间的对峙,发现军队消失时,美洲大陆就意外出现了新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于是这也就让“殷人东渡”说法更具可靠性了。
别说什么能不能从亚洲到北美大陆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踏入了文明社会的人类,不是没有可能做到的。
而之所以众多学者都认可商朝古人和印第安人的关系,这主要当地出土的文物与华夏的各种古文物高度相似有关,比如陶罐、甲骨文字等。而且根据记载发现,印第安人与商朝在习惯方面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人物跪坐石雕像就可以证明。
当然了,这也只是前提条件,最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确实和汉人在各种条件上来看,还没到不可融合的地步,如果是昆仑奴那种,姜星火自然是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提议的。
事实上,这也只是姜星火的一厢情愿,若是真的实施起来,恐怕赶尽杀绝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姜星火的话语,让李景隆和朱高煦愈发好奇,这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只顾着讨论移民新大陆的可能性,都忘了问新的陆地在哪里了,他们几乎齐声问道。
“新的大陆究竟在哪?为何姜先生说有可能是华夏先民的后裔?”
姜星火比量了一下他的文字地图,极右侧画了一下,以作示意。
两个人看完后,都沉默了。
“这怕不是得几万里之遥吧?”
“是很远。”姜星火点头承认,“但是海上跟陆上毕竟不一样,在物资充足的前提下,顺着风不过数月便可以抵达,而且回来走另一条海路,也是顺风。”
接着,姜星火大概说了一下路线。
姜星火所说的,便是从泉州港之类的南方海港出发,在西太平洋顺着西风带直接抵达中美洲,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顺着环太平洋暖流回到日本。
这是后世比较成熟的跨洋航线,在古代的风帆战舰时代,更是注重风力的应用,帆船顺风不顺风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了,如果想要跨洋航行,风帆肯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反正,如果从大明到北美洲,向东行的船舶是应尽可能利用西风漂流选择最短航程航线的,通常在中高纬度航行时采用大圆航线或混合航线,低纬度航行时采用横向线航线。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