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我在北大学考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二是,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提出的,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所以本文所指民国时期的博物馆从功能上来说,是以教育和研究为目的,从形式上来看,包括美术、工艺、科学、历史、考古、动植物园以及设有常设陈列室的图书馆。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一切由博物馆组织或借助博物馆场所进行的各类具备认知性的社会活动都可以认定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陈列展览、游艺活动、演讲等;其对象则应包括整个社会的各个群体。
我国博物馆教育伴随着近代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国内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国时期。为更全面的了解博物馆教育研究发展情况,笔者对晚清民国以来的国内博物馆教育研究文献进行了大致梳理,将分为初始阶段,沉寂与复苏阶段,蓬勃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回顾博物馆教育研究发展脉络,阐述国内博物馆教育研究概况。其中,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考境源流;第二个阶段实际上可以划分为沉寂阶段,复苏和初步发展阶段,因1949-1895几乎没有研究文章故不作单独叙。第三个阶段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相关著述丰富,角度多样。
中国博物馆是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关于中国博物馆教育的研究是从实践开始的。19世纪末叶,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人士在鼓吹废科举、办学堂、设报馆、广译书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另外,上海强学会章程定为“最重要四事”,即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并且提出了办馆设想①。1905年,张謇建立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以教育广大人民为主要目的,以期达到开化思想、教育救国的目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继张謇之后,蔡元培是从理论上阐扬博物馆社会教育价值。他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并且教育不专在学校,各类博物馆可以在生物进化、历史、美育和培养优美高尚的兴趣,增智德。另外,那个时期对博物馆认识最深刻的还有一个人—杨钟健,他认为,博物馆相当于若干个大学。
年代,伴随着一批有志青年从欧美留学归来,中国博物馆学界受到了西方博物馆思想的影响。1934年,马衡、袁同礼、傅斯年、李济等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事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博物馆教育也引入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学界对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李济《博物馆与科学教育》、陈大白《欧美博物馆之教育设施》,杨宽《论推展我国社会教育必须扩展博物馆事业》等是其中代表性文献。另外,还有些民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统计材料,如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民国十八年度》、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统计: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广西省社会教育概况:民国二十一年度》,这些汇编材料形成了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础材料。总的来说,初始阶段的博物馆教育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形成了一些基础性研究材料,主要研究内容是阐述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并出现了介绍西方博物馆教育概况的著作。
世纪80年代,博物馆教育研究一度沉寂。1985年起再度引起学者关注,重归学术领域,并逐步走向繁荣。①1986年是这个阶段博物馆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水岭。1986年以前,中国的博物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对的博物馆教育研究却没有出现这种曲折性,而是一直处于沉寂之中。笔者以国内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为数据源,以“博物馆教育”为检索词,发现从年,近40年中国内关于博物馆教育研究一共只有4篇研究文章,其中3篇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群众教育的论述,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开始复苏。从《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来看,仅1986年发表的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研究文章就有11篇,而1985年这个数据还为零。随后,每年都有一定的发文量,1995年以前稳定在10篇左右,年每年发文数量为20篇以上,2002年开始大幅度提升,2006年国际博协将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到博物馆功能第一位前夕。这一阶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教育的定义、功能、方式方法以及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
什么是博物馆教育。这点,不同的学者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以及相关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其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是博物馆重要功能之一。代表性专著有《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代表性文章有《当代博物馆教育理念辨析》①等。这些文章都紧扣博物馆教育的内涵,运用博物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对博物馆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研究。
关于博物馆教育性质的论述。目前学术成果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不可替代的。如《博物馆教育初论》②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③《当代博物馆与社会教育》④《浅谈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⑤等。
。其二是,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提出的,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所以本文所指民国时期的博物馆从功能上来说,是以教育和研究为目的,从形式上来看,包括美术、工艺、科学、历史、考古、动植物园以及设有常设陈列室的图书馆。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一切由博物馆组织或借助博物馆场所进行的各类具备认知性的社会活动都可以认定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陈列展览、游艺活动、演讲等;其对象则应包括整个社会的各个群体。
我国博物馆教育伴随着近代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国内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国时期。为更全面的了解博物馆教育研究发展情况,笔者对晚清民国以来的国内博物馆教育研究文献进行了大致梳理,将分为初始阶段,沉寂与复苏阶段,蓬勃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回顾博物馆教育研究发展脉络,阐述国内博物馆教育研究概况。其中,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考境源流;第二个阶段实际上可以划分为沉寂阶段,复苏和初步发展阶段,因1949-1895几乎没有研究文章故不作单独叙。第三个阶段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相关著述丰富,角度多样。
中国博物馆是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关于中国博物馆教育的研究是从实践开始的。19世纪末叶,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人士在鼓吹废科举、办学堂、设报馆、广译书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另外,上海强学会章程定为“最重要四事”,即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并且提出了办馆设想①。1905年,张謇建立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以教育广大人民为主要目的,以期达到开化思想、教育救国的目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继张謇之后,蔡元培是从理论上阐扬博物馆社会教育价值。他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并且教育不专在学校,各类博物馆可以在生物进化、历史、美育和培养优美高尚的兴趣,增智德。另外,那个时期对博物馆认识最深刻的还有一个人—杨钟健,他认为,博物馆相当于若干个大学。
年代,伴随着一批有志青年从欧美留学归来,中国博物馆学界受到了西方博物馆思想的影响。1934年,马衡、袁同礼、傅斯年、李济等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事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博物馆教育也引入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学界对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李济《博物馆与科学教育》、陈大白《欧美博物馆之教育设施》,杨宽《论推展我国社会教育必须扩展博物馆事业》等是其中代表性文献。另外,还有些民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统计材料,如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民国十八年度》、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统计: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广西省社会教育概况:民国二十一年度》,这些汇编材料形成了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础材料。总的来说,初始阶段的博物馆教育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形成了一些基础性研究材料,主要研究内容是阐述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并出现了介绍西方博物馆教育概况的著作。
世纪80年代,博物馆教育研究一度沉寂。1985年起再度引起学者关注,重归学术领域,并逐步走向繁荣。①1986年是这个阶段博物馆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水岭。1986年以前,中国的博物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对的博物馆教育研究却没有出现这种曲折性,而是一直处于沉寂之中。笔者以国内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为数据源,以“博物馆教育”为检索词,发现从年,近40年中国内关于博物馆教育研究一共只有4篇研究文章,其中3篇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群众教育的论述,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开始复苏。从《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来看,仅1986年发表的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研究文章就有11篇,而1985年这个数据还为零。随后,每年都有一定的发文量,1995年以前稳定在10篇左右,年每年发文数量为20篇以上,2002年开始大幅度提升,2006年国际博协将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到博物馆功能第一位前夕。这一阶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教育的定义、功能、方式方法以及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
什么是博物馆教育。这点,不同的学者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以及相关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其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是博物馆重要功能之一。代表性专著有《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代表性文章有《当代博物馆教育理念辨析》①等。这些文章都紧扣博物馆教育的内涵,运用博物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对博物馆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研究。
关于博物馆教育性质的论述。目前学术成果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不可替代的。如《博物馆教育初论》②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③《当代博物馆与社会教育》④《浅谈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