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笔香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秋雨阴霾的天空有些暗淡,望着车外翻飞的落叶,荡着一缕清风,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将自己的心灵放逐于天地之间,在古城楚州沉淀了下来。
这是一座多么古老而宁静的州城啊。
它缄默的立在淮河之滨,已有两千多年,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鼓钟将将,淮水汤汤”两千多年啊,早已淹没在世人尘封已久的记忆中。那位立在淮河之滨,忧心且伤地唱着“淑人君子,怀允不忘”的男子,还有人在怀念他吗?那条浩浩汤汤的淮河水,还有人怀念它曾流经这里的日子吗?翻开典籍,宋太平寰宇记载:“淮水,在县(楚州)西二百步”自西汉经北朝以至唐、宋之际,淮河都从这里不舍昼夜,奔腾入海。
不知何时,歌者不在,流经它的淮河水,亦已无迹可寻。我仿佛看到那个吟唱的男子,手捧诗经,从黄叶飞飞的芦苇丛中走来,伏于干涸的岸边痛声大哭。我的心变得忧愁而又悲伤。那善人君子啊,想起他的歌声,叫人怎么能够不黯然神伤。
楚州似乎就这么缄默着,即便不能枕着淮水入眠。它的子民也一样如庄周梦蝶一般,生活在古老的诗意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了它一个叫做淮阴的名字开始,它就吟唱着一曲哀情憀亮的歌。它为它的第一个子民而流泪心伤,他为它赢得了无上的美誉,备受瞩目,从县城一下子变成了侯国,尽管时间很短暂。然而,它已心满意足。它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子民而骄傲,他就是淮阴侯韩信。望着他曾在这里受过胯下之辱,饿时得漂母进饭,它会心的笑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是成大事者必经历练的过程。
及至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登坛拜将,才得以一展其胸中抱负。暗渡陈仓,京索之战,安邑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纵横寰宇,无人敢撄其锋;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这在军事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时候的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是多么的雄姿英发,令人仰慕啊。及至天下平定,王侯将相皆曾封赏与他,实在已无可封之物,刘邦顾念兄弟之情,不忍加害,终被吕后和萧何以谋反罪设计杀害,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人怀念他,留下了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对的真是工整无比,概括的真是精辟之极。
当我穿过幽深的小巷,辗转来到韩信祠堂的时候,我的心中只剩下无比的敬意。如今的韩信祠堂立在楚州城一隅,狭小幽静,古木森森,祠堂内画有韩信按剑凝眸的壁像,英雄之气不减,使人见之神往不已。那把玻璃橱窗内韩信曾用的百斤大刀,依然虎虎生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将军昔日的风采,就是这样一位绝代的将才,用33岁的生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让六国重归一统,这是何等的功劳,所谓“国士无双”实乃名至实归。
他无疑是楚州第一个该被铭记的人物。
二
楚州武有韩信,攫戾执猛,破坚摧刚;文有枚乘,辞采华丽,开宗立派,毫不逊色。
继淮阴候之后,一代辞赋大家枚乘应运而生。他写的七发腴辞云构,夸丽凤骇,震惊了汉初的文坛,为大汉的波澜壮阔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推为“七体”的首创者和汉代散体大赋的开创者。其子枚皋,亦大有名气,一时父子之作,争相传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蔚为大观。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而此篇独拔而伟丽,实则枚乘之功也,楚州文脉实肇端于此。其父子的文学气息直接影响了楚州后代的文人,赵嘏就以“家在枚皋旧宅边”而骄傲,明清两代仅河下一镇就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故有“进士之乡”之称。枚乘父子独步天下的文学才华,开一地文风,遗泽斯民,影响深远。
太平寰宇记载:“枚乘宅、墓,在县南二百步”如今,枚氏父子的古迹,也和流经的淮水一样湮没无迹了,只徒留一片叹息付与浮云,寄托对先贤的敬意。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学术、文学、宗教、科技、医学等领域人才辈出,杰出的文臣武将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他们迭开风气,一一登上历史的舞台,醉倒了后世无数的贤士俊良。
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汉末,一代楚州才子陈琳又站在时代的高处,对着长城慨叹:“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那久远的声音,振聋发聩,千载而下,涤荡心田,令人不忍听之。
然而让陈琳名扬天下的除了这篇饮马长城窟行,还有一篇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诋斥曹操祖父饕餮放横,其父乞匄携养,更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历数其罪状无数,说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檄文将曹操骂的是狗血喷头,措辞更是鞭辟入里。据说当时曹操正犯头疼病,看到檄文后出了一身冷汗,结果连头都不疼了。然而,细看其文,词采斐然,气贯长虹,读之怎不令人慕其文采,心生喜爱。真不知道,如果建安七子少了陈琳,还有多少名气和分量。于七子,我唯独钟爱于陈琳,喜爱他的文风质朴,喜爱他的行文畅快,喜爱他的悯民之情怀。文学造诣极高的曹操当然亦是惺惺相惜,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不但没有处置他,反而署他为司空军师祭酒,一段佳话就此流传。
于今,再访孔璋故里,陈迹已不可寻。唯有那两句“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留在心中,作为一秋的座右铭,温暖心中的寂寥。
溯古一梦,楚州天阔。在这无思无绪的片刻,仿佛有秋蝉远在唐风宋韵里长嘶着。飘来阵阵诗词的气息,所有的神祗都在这片刻睡去了,只剩下赵倚楼和张文潜隐谧在故乡秋日黄昏里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静静吟诵着故乡的诗句。
文潜之后,巾帼英雄梁红玉,于靖康、建炎为难之时,天下存亡之际,披甲带刀,驰骋沙场。兀术欲要南渡,梁红玉亲执桴鼓与丈夫忠武并肩作战,击退金兵,解南宋一时之安危。后在楚州,因寡不敌众,血染征袍,尸体被金兵践踏,山河为之而掩涕。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八千子弟为何而感伤/衰颓的城墙/入尘的朱/何人还在低低地吟唱/谁能想到/大宋朝的尾声/竟被一个女子/断断续续地敲响。梁红玉真不亏为南宋花木兰,楚州奇女子。
三
及至车夫将车停在吴承恩故居,故国神游,一梦方醒。
吴承恩故居坐落于楚州城西北的河下镇打铜巷的巷尾。那条古巷就如同吴承恩的一生一样斑驳、没落,但是却拥有一种祥静肃穆的文气。遍览古巷,看见的仿佛是一种时光的静止,又似时光的一种追溯,这种追溯,很容易走进历史,让心灵沉静下来。走近吴承恩,走近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变得神圣起来。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作者... -->>
一
秋雨阴霾的天空有些暗淡,望着车外翻飞的落叶,荡着一缕清风,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将自己的心灵放逐于天地之间,在古城楚州沉淀了下来。
这是一座多么古老而宁静的州城啊。
它缄默的立在淮河之滨,已有两千多年,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鼓钟将将,淮水汤汤”两千多年啊,早已淹没在世人尘封已久的记忆中。那位立在淮河之滨,忧心且伤地唱着“淑人君子,怀允不忘”的男子,还有人在怀念他吗?那条浩浩汤汤的淮河水,还有人怀念它曾流经这里的日子吗?翻开典籍,宋太平寰宇记载:“淮水,在县(楚州)西二百步”自西汉经北朝以至唐、宋之际,淮河都从这里不舍昼夜,奔腾入海。
不知何时,歌者不在,流经它的淮河水,亦已无迹可寻。我仿佛看到那个吟唱的男子,手捧诗经,从黄叶飞飞的芦苇丛中走来,伏于干涸的岸边痛声大哭。我的心变得忧愁而又悲伤。那善人君子啊,想起他的歌声,叫人怎么能够不黯然神伤。
楚州似乎就这么缄默着,即便不能枕着淮水入眠。它的子民也一样如庄周梦蝶一般,生活在古老的诗意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了它一个叫做淮阴的名字开始,它就吟唱着一曲哀情憀亮的歌。它为它的第一个子民而流泪心伤,他为它赢得了无上的美誉,备受瞩目,从县城一下子变成了侯国,尽管时间很短暂。然而,它已心满意足。它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子民而骄傲,他就是淮阴侯韩信。望着他曾在这里受过胯下之辱,饿时得漂母进饭,它会心的笑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是成大事者必经历练的过程。
及至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登坛拜将,才得以一展其胸中抱负。暗渡陈仓,京索之战,安邑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纵横寰宇,无人敢撄其锋;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这在军事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时候的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是多么的雄姿英发,令人仰慕啊。及至天下平定,王侯将相皆曾封赏与他,实在已无可封之物,刘邦顾念兄弟之情,不忍加害,终被吕后和萧何以谋反罪设计杀害,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人怀念他,留下了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对的真是工整无比,概括的真是精辟之极。
当我穿过幽深的小巷,辗转来到韩信祠堂的时候,我的心中只剩下无比的敬意。如今的韩信祠堂立在楚州城一隅,狭小幽静,古木森森,祠堂内画有韩信按剑凝眸的壁像,英雄之气不减,使人见之神往不已。那把玻璃橱窗内韩信曾用的百斤大刀,依然虎虎生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将军昔日的风采,就是这样一位绝代的将才,用33岁的生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让六国重归一统,这是何等的功劳,所谓“国士无双”实乃名至实归。
他无疑是楚州第一个该被铭记的人物。
二
楚州武有韩信,攫戾执猛,破坚摧刚;文有枚乘,辞采华丽,开宗立派,毫不逊色。
继淮阴候之后,一代辞赋大家枚乘应运而生。他写的七发腴辞云构,夸丽凤骇,震惊了汉初的文坛,为大汉的波澜壮阔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推为“七体”的首创者和汉代散体大赋的开创者。其子枚皋,亦大有名气,一时父子之作,争相传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蔚为大观。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而此篇独拔而伟丽,实则枚乘之功也,楚州文脉实肇端于此。其父子的文学气息直接影响了楚州后代的文人,赵嘏就以“家在枚皋旧宅边”而骄傲,明清两代仅河下一镇就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故有“进士之乡”之称。枚乘父子独步天下的文学才华,开一地文风,遗泽斯民,影响深远。
太平寰宇记载:“枚乘宅、墓,在县南二百步”如今,枚氏父子的古迹,也和流经的淮水一样湮没无迹了,只徒留一片叹息付与浮云,寄托对先贤的敬意。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学术、文学、宗教、科技、医学等领域人才辈出,杰出的文臣武将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他们迭开风气,一一登上历史的舞台,醉倒了后世无数的贤士俊良。
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汉末,一代楚州才子陈琳又站在时代的高处,对着长城慨叹:“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那久远的声音,振聋发聩,千载而下,涤荡心田,令人不忍听之。
然而让陈琳名扬天下的除了这篇饮马长城窟行,还有一篇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诋斥曹操祖父饕餮放横,其父乞匄携养,更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历数其罪状无数,说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檄文将曹操骂的是狗血喷头,措辞更是鞭辟入里。据说当时曹操正犯头疼病,看到檄文后出了一身冷汗,结果连头都不疼了。然而,细看其文,词采斐然,气贯长虹,读之怎不令人慕其文采,心生喜爱。真不知道,如果建安七子少了陈琳,还有多少名气和分量。于七子,我唯独钟爱于陈琳,喜爱他的文风质朴,喜爱他的行文畅快,喜爱他的悯民之情怀。文学造诣极高的曹操当然亦是惺惺相惜,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不但没有处置他,反而署他为司空军师祭酒,一段佳话就此流传。
于今,再访孔璋故里,陈迹已不可寻。唯有那两句“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留在心中,作为一秋的座右铭,温暖心中的寂寥。
溯古一梦,楚州天阔。在这无思无绪的片刻,仿佛有秋蝉远在唐风宋韵里长嘶着。飘来阵阵诗词的气息,所有的神祗都在这片刻睡去了,只剩下赵倚楼和张文潜隐谧在故乡秋日黄昏里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静静吟诵着故乡的诗句。
文潜之后,巾帼英雄梁红玉,于靖康、建炎为难之时,天下存亡之际,披甲带刀,驰骋沙场。兀术欲要南渡,梁红玉亲执桴鼓与丈夫忠武并肩作战,击退金兵,解南宋一时之安危。后在楚州,因寡不敌众,血染征袍,尸体被金兵践踏,山河为之而掩涕。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八千子弟为何而感伤/衰颓的城墙/入尘的朱/何人还在低低地吟唱/谁能想到/大宋朝的尾声/竟被一个女子/断断续续地敲响。梁红玉真不亏为南宋花木兰,楚州奇女子。
三
及至车夫将车停在吴承恩故居,故国神游,一梦方醒。
吴承恩故居坐落于楚州城西北的河下镇打铜巷的巷尾。那条古巷就如同吴承恩的一生一样斑驳、没落,但是却拥有一种祥静肃穆的文气。遍览古巷,看见的仿佛是一种时光的静止,又似时光的一种追溯,这种追溯,很容易走进历史,让心灵沉静下来。走近吴承恩,走近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变得神圣起来。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作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