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在他视野里活着的敌军,就都要杀死的打法。李存孝只杀当面之敌,对当面之敌毫不留手,出手就夺人命,但他却根本不管身边之敌,而是犹如一把尖刀利刃,直插进敌方心脏。
十五步!
孙揆已然近在眼前,李存孝大喝一声:“代北李存孝在此!孙揆还不受死!”
新任潞帅孙揆,虽然性格刚烈忠直,但他毕竟是一介书生,又是名门出身,哪里见过这等血肉横飞的场面?眼见得这锐不可当的李存孝杀至眼前,再也顾不得身份仪范,跳下马车就要逃走,哪知道宽袍大袖虽然好看,却颇不方便,竟然被车轮上的木棱勾住,摔了老大一个跟头。爬起来后顾不得节帅威严,用力撕断大袖,甩手就跑。
李存孝狂笑一声,一边杀开拦路的孙揆亲兵,一边大声调侃:“孙圣圭公,哪里走?到了潞州,竟不去见过某家大王,成何体统?”
孙揆顾不得跟李存孝斗嘴皮子,没头没脑只是往后跑。
李曜飞快的估计了一下李存孝的冲击速度,估计他擒住孙揆问题不大,当下喊了憨娃儿一声:“憨娃儿,随我杀散后面的汴军!”
憨娃儿耳目极为灵便,又最听李曜的招呼,当下“扫地金波”化作“夜叉探海”,挡在他正面的三名神策军队正被他以大力直接崩碎胸前的护心镜,几乎同时口喷鲜血,倒地而亡。
憨娃儿则一夹马腹,随着已经冲出去的李曜杀奔孙揆后军,
李曜这一次往后军杀去,属于临时变更之前的计划,除了憨娃儿之外,就只有他身边二三十个得了李存孝吩咐的兵丁紧紧跟随。
李曜这一路倒是杀得尽兴!由于少了兵力,憨娃儿一根长棍也没法把同样坐在马上冲锋的李曜遮盖得严严实实,反倒让李曜颇能尽力发挥。
李曜对长兵器的使用并不是十分熟悉,手里虽然拿着点钢枪。但他所学武学,也就是比憨娃儿略多一点,知道一点灵宝毕法的养气法子,多练了一套青龙剑法。真正长兵器的手段,就跟憨娃儿差不多。因而他出枪的招式有些古怪,来来回回就是将“白猿出洞”、“猛虎过涧”和“夜叉探海”颠来倒去反反复复施展。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神策军实在太不经打,就凭他这几下子,在这短短时间里居然打出了“枪下无一合之将”的战绩。
其实李曜真的是长兵器外行,从唐末到南宋初年,这段时间其实是从马槊到大枪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而马槊、矛和宋时的大枪,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古人说十八般兵器,其实发展到后来(指现代武术时代),真正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儿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只要是个人,拿根棒子他就知道到处乱敲,但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李曜毕竟是“后来人”,给自己挑选长兵器的时候一下子就挑了长枪,其实他不是不羡慕吕布那方天画戟天下无敌,不过他也知道画戟那玩意比马槊还难学,不是他这种半吊子能够“速成”的,至于枪嘛,反正来来回回就把金刚棍法里突刺前扎的三招拿来用就行了。他自己还颇为自己的聪明有些沾沾自喜。
其实他这个武术外行不知道,后世流传的内家枪法,虽然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十三枪”,也有直接叫“十三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十三枪”等的。
但是,“十三”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三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三个动作中演化出来。
而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当时赵子龙的“枪法”真要考究起来,属于“矛法”的可信度应该更高一点。而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注: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
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真正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包括眼下的天下第一猛将李存孝,最擅长的都是马槊,李存孝也只是步战跟人比武才拿枪使使,那是因为马槊太长,步战施展不开。
马槊在根本上其实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譬如椆木,而枪最多的是用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头,一无是处。这就好像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譬如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很可能也是出于这个理由。
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也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不过,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大意是:“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
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八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好在军中受岳飞点拨之人不少,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一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
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说实话那货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注: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一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
李曜此时是没碰上强敌,否则他这套办法未必管用。他把枪当棍使,咋一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他却没想,钟离权教憨娃儿这套棍法的时候,是有目的性的,因为憨娃儿适合这套棍法。
这套棍法可以刚中带柔,但交锋之际用得最多的,还是刚!尤其是憨娃儿如今用的乃是一根铁棍,这种武器只适合他用!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谁力大谁取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一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只以武器来论,那就是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但是历史上真正使锤的武将,有没有就难说了。
只是要使重兵器,还要将这重兵器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毫无阻滞,不是天生神力一般办不到。这种神力还不止是臂膀上的力量,光臂膀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为何?并非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西方画师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三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李曜帮憨娃儿“领悟”了金刚棍法的突破之法,却没弄明白自己不能跟憨娃儿这样比。憨娃儿那金刚棍法的突破,其中道理说来也简单: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谁都够喝一壶的,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三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一手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想必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李曜正是因为弄懂了这一点,知道重兵器尤其容易陷入“亢龙有悔”的境地,一旦出手不中,再回收就迟了,是以必须留有余地。其实这就已经带上了一点内家法门的意思。(注:这里说内家,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什么内力,只是用力的方式变巧了,说到底也就是刚中带柔。)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个动作干两件事。
现在李曜将长枪当棍使,由于没有碰到劲敌,倒也杀得颇有威势,只是他此时并不知道今后却要为此付出代价,此乃后事,暂且不提。
憨娃儿的一手金刚棍法施展开来,一干神策军三棒两棍就被打得胆寒了,纷纷溃散。李曜大喜,带着身边的二三十人朝孙揆后军猛冲。
后军这时也已经乱了,但其实却不是李曜的功劳,他们被孙揆败退的中军冲得阵势散乱。再经李曜和憨娃儿率领的这支精锐的黑鸦骑一顿砍杀,也自抵挡不住,行将崩溃。
领军的两位小校见势不妙,再乱下去自家军队也要跟前军和中军一样莫名其妙的就败下阵来,当下呼喝一声,带着身边亲信,跃马朝李曜和憨娃儿杀来。
他们这两人可不同于以长安流氓混混组成的神策军,那也是跟随朱温在多次战阵中历练出来的人,一眼就看出李曜和憨娃儿的尖刀作用,知道只要杀了这两人,他们这后军就还有稳住的希望。
李曜刚一招“猛虎过涧”将一名神策军士兵捅了个当胸透,忽然看见敌军中杀出一名军官,身披鸟锤甲,手持丈八长矛,冲着自己咽喉就是飞快地一刺击来。当下大吃一惊,他这一招刚刚捅穿一人,还未来得及收枪,如何好挡?
现在他视野里活着的敌军,就都要杀死的打法。李存孝只杀当面之敌,对当面之敌毫不留手,出手就夺人命,但他却根本不管身边之敌,而是犹如一把尖刀利刃,直插进敌方心脏。
十五步!
孙揆已然近在眼前,李存孝大喝一声:“代北李存孝在此!孙揆还不受死!”
新任潞帅孙揆,虽然性格刚烈忠直,但他毕竟是一介书生,又是名门出身,哪里见过这等血肉横飞的场面?眼见得这锐不可当的李存孝杀至眼前,再也顾不得身份仪范,跳下马车就要逃走,哪知道宽袍大袖虽然好看,却颇不方便,竟然被车轮上的木棱勾住,摔了老大一个跟头。爬起来后顾不得节帅威严,用力撕断大袖,甩手就跑。
李存孝狂笑一声,一边杀开拦路的孙揆亲兵,一边大声调侃:“孙圣圭公,哪里走?到了潞州,竟不去见过某家大王,成何体统?”
孙揆顾不得跟李存孝斗嘴皮子,没头没脑只是往后跑。
李曜飞快的估计了一下李存孝的冲击速度,估计他擒住孙揆问题不大,当下喊了憨娃儿一声:“憨娃儿,随我杀散后面的汴军!”
憨娃儿耳目极为灵便,又最听李曜的招呼,当下“扫地金波”化作“夜叉探海”,挡在他正面的三名神策军队正被他以大力直接崩碎胸前的护心镜,几乎同时口喷鲜血,倒地而亡。
憨娃儿则一夹马腹,随着已经冲出去的李曜杀奔孙揆后军,
李曜这一次往后军杀去,属于临时变更之前的计划,除了憨娃儿之外,就只有他身边二三十个得了李存孝吩咐的兵丁紧紧跟随。
李曜这一路倒是杀得尽兴!由于少了兵力,憨娃儿一根长棍也没法把同样坐在马上冲锋的李曜遮盖得严严实实,反倒让李曜颇能尽力发挥。
李曜对长兵器的使用并不是十分熟悉,手里虽然拿着点钢枪。但他所学武学,也就是比憨娃儿略多一点,知道一点灵宝毕法的养气法子,多练了一套青龙剑法。真正长兵器的手段,就跟憨娃儿差不多。因而他出枪的招式有些古怪,来来回回就是将“白猿出洞”、“猛虎过涧”和“夜叉探海”颠来倒去反反复复施展。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神策军实在太不经打,就凭他这几下子,在这短短时间里居然打出了“枪下无一合之将”的战绩。
其实李曜真的是长兵器外行,从唐末到南宋初年,这段时间其实是从马槊到大枪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而马槊、矛和宋时的大枪,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古人说十八般兵器,其实发展到后来(指现代武术时代),真正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儿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只要是个人,拿根棒子他就知道到处乱敲,但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李曜毕竟是“后来人”,给自己挑选长兵器的时候一下子就挑了长枪,其实他不是不羡慕吕布那方天画戟天下无敌,不过他也知道画戟那玩意比马槊还难学,不是他这种半吊子能够“速成”的,至于枪嘛,反正来来回回就把金刚棍法里突刺前扎的三招拿来用就行了。他自己还颇为自己的聪明有些沾沾自喜。
其实他这个武术外行不知道,后世流传的内家枪法,虽然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十三枪”,也有直接叫“十三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十三枪”等的。
但是,“十三”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三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三个动作中演化出来。
而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当时赵子龙的“枪法”真要考究起来,属于“矛法”的可信度应该更高一点。而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注: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
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真正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包括眼下的天下第一猛将李存孝,最擅长的都是马槊,李存孝也只是步战跟人比武才拿枪使使,那是因为马槊太长,步战施展不开。
马槊在根本上其实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譬如椆木,而枪最多的是用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头,一无是处。这就好像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譬如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很可能也是出于这个理由。
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也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不过,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大意是:“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
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八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好在军中受岳飞点拨之人不少,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一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
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说实话那货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注: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一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
李曜此时是没碰上强敌,否则他这套办法未必管用。他把枪当棍使,咋一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他却没想,钟离权教憨娃儿这套棍法的时候,是有目的性的,因为憨娃儿适合这套棍法。
这套棍法可以刚中带柔,但交锋之际用得最多的,还是刚!尤其是憨娃儿如今用的乃是一根铁棍,这种武器只适合他用!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谁力大谁取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一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只以武器来论,那就是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但是历史上真正使锤的武将,有没有就难说了。
只是要使重兵器,还要将这重兵器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毫无阻滞,不是天生神力一般办不到。这种神力还不止是臂膀上的力量,光臂膀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为何?并非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西方画师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三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李曜帮憨娃儿“领悟”了金刚棍法的突破之法,却没弄明白自己不能跟憨娃儿这样比。憨娃儿那金刚棍法的突破,其中道理说来也简单: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谁都够喝一壶的,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三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一手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想必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李曜正是因为弄懂了这一点,知道重兵器尤其容易陷入“亢龙有悔”的境地,一旦出手不中,再回收就迟了,是以必须留有余地。其实这就已经带上了一点内家法门的意思。(注:这里说内家,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什么内力,只是用力的方式变巧了,说到底也就是刚中带柔。)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个动作干两件事。
现在李曜将长枪当棍使,由于没有碰到劲敌,倒也杀得颇有威势,只是他此时并不知道今后却要为此付出代价,此乃后事,暂且不提。
憨娃儿的一手金刚棍法施展开来,一干神策军三棒两棍就被打得胆寒了,纷纷溃散。李曜大喜,带着身边的二三十人朝孙揆后军猛冲。
后军这时也已经乱了,但其实却不是李曜的功劳,他们被孙揆败退的中军冲得阵势散乱。再经李曜和憨娃儿率领的这支精锐的黑鸦骑一顿砍杀,也自抵挡不住,行将崩溃。
领军的两位小校见势不妙,再乱下去自家军队也要跟前军和中军一样莫名其妙的就败下阵来,当下呼喝一声,带着身边亲信,跃马朝李曜和憨娃儿杀来。
他们这两人可不同于以长安流氓混混组成的神策军,那也是跟随朱温在多次战阵中历练出来的人,一眼就看出李曜和憨娃儿的尖刀作用,知道只要杀了这两人,他们这后军就还有稳住的希望。
李曜刚一招“猛虎过涧”将一名神策军士兵捅了个当胸透,忽然看见敌军中杀出一名军官,身披鸟锤甲,手持丈八长矛,冲着自己咽喉就是飞快地一刺击来。当下大吃一惊,他这一招刚刚捅穿一人,还未来得及收枪,如何好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