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常山居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村西,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上,架着一座古老而默默无闻的石桥。
这座石桥是何年、何月、何人建造谁也记不清楚了,只有它那净光瓦亮的桥面和长满青苔的桥墩记载着历史的岁月。桥面是由六条宽半米,长三米的花岗岩石组成。桥面,昔日铁器残留的痕迹已被鞋底磨擦的平平滑滑,连那棱角都磨的光秃秃的,像是由沙纸儿打过一样。更令人惊讶的是,桥面的中央,坚实的花岗石凹下十几公分,不知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还是车轮鞋底的功绩。桥东靠村落的地方,有一块空场,并排长着三株国槐树,西头则是栽着许多白杨,在春夏季节,树木葱葱茏茏,遮天蔽日,浓荫密布,恰巧把个桥面遮住,使这古老的石桥更增添了几分姿色。
童年时代,这石桥,这小河是我们玩耍的场所。春天,河冰融化,清清河水发出哗哗的笑声,我和伙伴们便在河边戏笑、打闹,欢声笑语从桥边飞出,随着小河淙淙流水声奔向远方,送到汶河岸边。夏日,成群结队的鱼虾开始在水中出现,常常为了捉到几条小鱼,竟不惜力气把水引到另一桥洞,待水势小了,便开始捉起鱼虾来,常因把衣服弄脏受到大人的指责。
别看这小河文静可爱,但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引起一场不堪回首的洪荒。洪水从南山和葫芦头山谷中涌出,沿常山东坡而下,声势如万马奔腾一般。洪水波澜起伏,洪峰一个接着一个,奔腾咆哮着向村庄扑来,村南河堤一挡,水势便向河西的石崖撞去,发出轰轰隆隆的声响,水花溅起一丈多高。水流急锋直转向北流去,直向石桥冲来。起初,河水从桥洞而过,渐渐地桥洞便盛水不下,洪水漫过石桥了。这样以来,洪水带着枯草朽木和地瓜、南瓜秧儿在河面上打起转来,漩涡发出“吱吱”的响声,然后纵身一跃,冲上桥面,跳出一丈有余,又直铺下去。此时再望那石桥已变成一座水桥,像一个巨大的簸箕,把洪水高高扬起,猛的洒向远方;又像一个巨大的瀑布,横亘在这古老的石桥上。瀑布激起无数水花,飞溅到几丈以外,景色十分壮观。每至洪水到来,人们都冒着濛濛细雨,纷纷涌向村西,看水势上涨,看洪水跳跃石桥的雄伟壮观之势。有一年冬天,村里突然来了一大帮人,在常山脚下筑起了一座拦河大坝。从此,这条小河再也没有闹过洪水,那奇丽壮观的景象再也没有出现过。
石桥又是人们乘凉娱乐的地方。夏天,每当那火辣辣的太阳收起最后一缕光线,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吃罢晚饭,三三两两地向桥边涌来。年纪大的手提马扎,腰后插把芭蕉扇子,腰间别着一根长长的旱烟袋,提着刚刚点燃的艾蒿火绳,蹒跚着向桥头走来,坐在国槐树下,吸着旱烟袋,摇着芭蕉扇,山南地北地啦起来。青壮年习惯于席地而坐,拿出火镰,有节奏地打着火,熟练地卷好烟,也便吸起来。妇女们也常常集聚在河的上游,啦着村里村外的传闻趣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攻打孟良崮的时候,我那个排冲在最前头,那机关枪像爆豆子一样,看,我手上这疤!”明善三叔“老八路”被一群小青年围着讲起他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来。“诸葛亮火烧战船以后,便回兵南下”这边“故事家”天来便书归正传了,那无枝无叶,生生巴巴的长篇小说,民间故事在当时文化生活贫乏的山村,这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了。在河床上,增富等几个戏迷拉起板胡,扯起噪子唱起来。“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扇,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这声音在群山中萦绕,在河水中荡漾
这石桥,不光是人们娱乐之地,而是一种像征。石桥是村里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人们迎亲送友大都是以桥为界,每当迎接亲友,常以送过桥去、迎过桥来为最恭敬不过了。记得我参军那年,父母把我送出村外,送过石桥。千叮咛、万嘱咐。当我走至石嘴子拐弯处时,回首遥望,两位老人家仍然立在桥头。那苍老的面庞,佝偻的身影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听人说,我入伍后,母亲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到桥边,望着通往县城的大道,盼望着我出现在她的视野里,走在回家的大路上。我终于有机会探家了,可她老人家的身影已在桥边消逝,驾鹤西去,与世长辞了。我站在这古老而纯朴的石桥上,望着这厚厚的石条,这清澈见底的河水,这熟悉的村落,无限激情油然而生。我怀念这为民造富而又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的石桥,我更怀念我那勤劳、朴实、慈祥的母亲。
村西,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上,架着一座古老而默默无闻的石桥。
这座石桥是何年、何月、何人建造谁也记不清楚了,只有它那净光瓦亮的桥面和长满青苔的桥墩记载着历史的岁月。桥面是由六条宽半米,长三米的花岗岩石组成。桥面,昔日铁器残留的痕迹已被鞋底磨擦的平平滑滑,连那棱角都磨的光秃秃的,像是由沙纸儿打过一样。更令人惊讶的是,桥面的中央,坚实的花岗石凹下十几公分,不知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还是车轮鞋底的功绩。桥东靠村落的地方,有一块空场,并排长着三株国槐树,西头则是栽着许多白杨,在春夏季节,树木葱葱茏茏,遮天蔽日,浓荫密布,恰巧把个桥面遮住,使这古老的石桥更增添了几分姿色。
童年时代,这石桥,这小河是我们玩耍的场所。春天,河冰融化,清清河水发出哗哗的笑声,我和伙伴们便在河边戏笑、打闹,欢声笑语从桥边飞出,随着小河淙淙流水声奔向远方,送到汶河岸边。夏日,成群结队的鱼虾开始在水中出现,常常为了捉到几条小鱼,竟不惜力气把水引到另一桥洞,待水势小了,便开始捉起鱼虾来,常因把衣服弄脏受到大人的指责。
别看这小河文静可爱,但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引起一场不堪回首的洪荒。洪水从南山和葫芦头山谷中涌出,沿常山东坡而下,声势如万马奔腾一般。洪水波澜起伏,洪峰一个接着一个,奔腾咆哮着向村庄扑来,村南河堤一挡,水势便向河西的石崖撞去,发出轰轰隆隆的声响,水花溅起一丈多高。水流急锋直转向北流去,直向石桥冲来。起初,河水从桥洞而过,渐渐地桥洞便盛水不下,洪水漫过石桥了。这样以来,洪水带着枯草朽木和地瓜、南瓜秧儿在河面上打起转来,漩涡发出“吱吱”的响声,然后纵身一跃,冲上桥面,跳出一丈有余,又直铺下去。此时再望那石桥已变成一座水桥,像一个巨大的簸箕,把洪水高高扬起,猛的洒向远方;又像一个巨大的瀑布,横亘在这古老的石桥上。瀑布激起无数水花,飞溅到几丈以外,景色十分壮观。每至洪水到来,人们都冒着濛濛细雨,纷纷涌向村西,看水势上涨,看洪水跳跃石桥的雄伟壮观之势。有一年冬天,村里突然来了一大帮人,在常山脚下筑起了一座拦河大坝。从此,这条小河再也没有闹过洪水,那奇丽壮观的景象再也没有出现过。
石桥又是人们乘凉娱乐的地方。夏天,每当那火辣辣的太阳收起最后一缕光线,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吃罢晚饭,三三两两地向桥边涌来。年纪大的手提马扎,腰后插把芭蕉扇子,腰间别着一根长长的旱烟袋,提着刚刚点燃的艾蒿火绳,蹒跚着向桥头走来,坐在国槐树下,吸着旱烟袋,摇着芭蕉扇,山南地北地啦起来。青壮年习惯于席地而坐,拿出火镰,有节奏地打着火,熟练地卷好烟,也便吸起来。妇女们也常常集聚在河的上游,啦着村里村外的传闻趣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攻打孟良崮的时候,我那个排冲在最前头,那机关枪像爆豆子一样,看,我手上这疤!”明善三叔“老八路”被一群小青年围着讲起他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来。“诸葛亮火烧战船以后,便回兵南下”这边“故事家”天来便书归正传了,那无枝无叶,生生巴巴的长篇小说,民间故事在当时文化生活贫乏的山村,这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了。在河床上,增富等几个戏迷拉起板胡,扯起噪子唱起来。“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扇,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这声音在群山中萦绕,在河水中荡漾
这石桥,不光是人们娱乐之地,而是一种像征。石桥是村里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人们迎亲送友大都是以桥为界,每当迎接亲友,常以送过桥去、迎过桥来为最恭敬不过了。记得我参军那年,父母把我送出村外,送过石桥。千叮咛、万嘱咐。当我走至石嘴子拐弯处时,回首遥望,两位老人家仍然立在桥头。那苍老的面庞,佝偻的身影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听人说,我入伍后,母亲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到桥边,望着通往县城的大道,盼望着我出现在她的视野里,走在回家的大路上。我终于有机会探家了,可她老人家的身影已在桥边消逝,驾鹤西去,与世长辞了。我站在这古老而纯朴的石桥上,望着这厚厚的石条,这清澈见底的河水,这熟悉的村落,无限激情油然而生。我怀念这为民造富而又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的石桥,我更怀念我那勤劳、朴实、慈祥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