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川江号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怀着一片热烈的钟情,脚踩着江流的浩荡,来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县城。
一踏上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便使我想到了那柔情似水的小镇,想起了那终日“咚咚”作响的低矮磨房,想起了那美丽、纯朴的翠翠、大佬、二佬,想到了那应该是属于女性的,无可言状的美
迤迤逦逦,蜿蜿蜒蜒。顺山势缓缓而下,城墙早已荡然无存,而吊脚楼却依旧倔犟地凌空屹立在花垣水边,一个紧挨着一个,高矮不一,神态各异,展示着茶峒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大街小巷那些联接左右前后的小桥,却又笼统划一,一式的拱型状,一样的扶栏,一律的雕花,虽然显得有些单调枯燥些,但同时又流露出特有的严谨,想来正因为如此,这才显示出了茶峒人的凝聚,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并使人由小桥联想到潺潺的流水,联想到水上飘浮的点点花瓣。虽然现在是秋天,天黄地枯,但这般的模样,毕竟留下了一个春天的梦。
几天之后,我们泛舟于那一条自云贵高原飘拂下来的猛峒河上,欲寻当年簇拥的舟楫,杳杳无影,多少使人有些扫兴。而欲觅那龙舟竞渡的盛况,又不是时候。在这之前,我们寻进了一家傍水而依的吊脚楼,临水而望江心,除那孤寂地伫立于江心的所谓湘、川、黔“三不管”的小岛外,就是几条无人自横的小舟。但是,在这里,你可以任意地展开想象的双翼,遥想当年的“翠翠”在这河上的情景,以及这水上曾经掀腾的簇簇浪花,和那惊恐万状的野鸭,以及这边锣鼓喧天,那边吆喝震地的盛况,凝神之中,即刻成就了一幅很富诗意的水墨画来。但稍纵即逝,只剩下一片悠悠的恋情和宁静的水。而小舟在缓缓的行进之中,却发出了“咿咿呀呀”的歌吟,生出了一阵阵的皱纹,荡荡悠悠的摇晃,使你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不断流逝。
此刻,当年的繁华,在这宽绰的码头上仍可找到依稀的梦痕。那些由川入湘的商贾;那些或川或湘,寄厚望于这个边镇的女人们,都在这码头上留下了岁月拂不去的深深脚迹。你无论怎么想像,都无法穷尽这码头上的种种传奇和神秘。它是这边城的窗口,你要到边城来寻梦,就先到这码头上来吧。因为,发生在这座边镇的吊脚楼、酒肆、旅栈、茶房、商行的一切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因了它,同时才有了这个边镇的繁华,才有了这么多的男人和女人,才有了这么多的财富,滚滚地流下沅江、洞庭湖、长江。
我们在码头的渡口上,碰上了一个年龄如翠翠的祖父的老船工,他站立在码头的渡口上静静地望着天边血红的夕阳,默默地独自吸着旱烟,不时地吐出几口浓浓的烟雾。河上的方头木船上,站立着一个年轻的船工,黝黑的肌肤在太阳下发出亮光。昔日粗糙的竹缆已变成了光滑的钢缆,船工已不再用手拔钢缆,而是用木具撇着钢缆,船就缓缓地汩汩前行了。
他是这渡口的老人,在这渡口上已厮守了一辈子。他慈祥的面容,让我疑心他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描写的翠翠祖父的原型。其实,细细地推算起来,他不过是翠翠、大佬、二佬的同辈人或更小。当我们向他们及渡口的今昔变化时,他从嘴里抽出旱烟杆,朗声一笑说:“码头不是变了吗?这码头是我们几个船工用摆渡挣来的钱修建的,又平整、又宽敞。过去的老码头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可窄口罗,高高低低不平,茶峒又没有马路,全靠水路集散湘川的货物,人挤人,人踩人,哪有现在这样舒服?”说完,又用自豪而得意的目光,细细地打量着码头前面平整的路面。
夕阳西坠。我们漫步边城,那充满女性的,柔美的水,那连接湘、川古往今来的历史的渡口,那幢幢拔地而起的充满民族风格的楼阁,那河岸脆亮的捣衣声或偶尔随风飘来的缕缕山歌小调声,那混杂着焚烟和饭香的炊烟,全都悠悠地融化在了这黄昏的沉沉暮霭里
我怀着一片热烈的钟情,脚踩着江流的浩荡,来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县城。
一踏上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便使我想到了那柔情似水的小镇,想起了那终日“咚咚”作响的低矮磨房,想起了那美丽、纯朴的翠翠、大佬、二佬,想到了那应该是属于女性的,无可言状的美
迤迤逦逦,蜿蜿蜒蜒。顺山势缓缓而下,城墙早已荡然无存,而吊脚楼却依旧倔犟地凌空屹立在花垣水边,一个紧挨着一个,高矮不一,神态各异,展示着茶峒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大街小巷那些联接左右前后的小桥,却又笼统划一,一式的拱型状,一样的扶栏,一律的雕花,虽然显得有些单调枯燥些,但同时又流露出特有的严谨,想来正因为如此,这才显示出了茶峒人的凝聚,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并使人由小桥联想到潺潺的流水,联想到水上飘浮的点点花瓣。虽然现在是秋天,天黄地枯,但这般的模样,毕竟留下了一个春天的梦。
几天之后,我们泛舟于那一条自云贵高原飘拂下来的猛峒河上,欲寻当年簇拥的舟楫,杳杳无影,多少使人有些扫兴。而欲觅那龙舟竞渡的盛况,又不是时候。在这之前,我们寻进了一家傍水而依的吊脚楼,临水而望江心,除那孤寂地伫立于江心的所谓湘、川、黔“三不管”的小岛外,就是几条无人自横的小舟。但是,在这里,你可以任意地展开想象的双翼,遥想当年的“翠翠”在这河上的情景,以及这水上曾经掀腾的簇簇浪花,和那惊恐万状的野鸭,以及这边锣鼓喧天,那边吆喝震地的盛况,凝神之中,即刻成就了一幅很富诗意的水墨画来。但稍纵即逝,只剩下一片悠悠的恋情和宁静的水。而小舟在缓缓的行进之中,却发出了“咿咿呀呀”的歌吟,生出了一阵阵的皱纹,荡荡悠悠的摇晃,使你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不断流逝。
此刻,当年的繁华,在这宽绰的码头上仍可找到依稀的梦痕。那些由川入湘的商贾;那些或川或湘,寄厚望于这个边镇的女人们,都在这码头上留下了岁月拂不去的深深脚迹。你无论怎么想像,都无法穷尽这码头上的种种传奇和神秘。它是这边城的窗口,你要到边城来寻梦,就先到这码头上来吧。因为,发生在这座边镇的吊脚楼、酒肆、旅栈、茶房、商行的一切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因了它,同时才有了这个边镇的繁华,才有了这么多的男人和女人,才有了这么多的财富,滚滚地流下沅江、洞庭湖、长江。
我们在码头的渡口上,碰上了一个年龄如翠翠的祖父的老船工,他站立在码头的渡口上静静地望着天边血红的夕阳,默默地独自吸着旱烟,不时地吐出几口浓浓的烟雾。河上的方头木船上,站立着一个年轻的船工,黝黑的肌肤在太阳下发出亮光。昔日粗糙的竹缆已变成了光滑的钢缆,船工已不再用手拔钢缆,而是用木具撇着钢缆,船就缓缓地汩汩前行了。
他是这渡口的老人,在这渡口上已厮守了一辈子。他慈祥的面容,让我疑心他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描写的翠翠祖父的原型。其实,细细地推算起来,他不过是翠翠、大佬、二佬的同辈人或更小。当我们向他们及渡口的今昔变化时,他从嘴里抽出旱烟杆,朗声一笑说:“码头不是变了吗?这码头是我们几个船工用摆渡挣来的钱修建的,又平整、又宽敞。过去的老码头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可窄口罗,高高低低不平,茶峒又没有马路,全靠水路集散湘川的货物,人挤人,人踩人,哪有现在这样舒服?”说完,又用自豪而得意的目光,细细地打量着码头前面平整的路面。
夕阳西坠。我们漫步边城,那充满女性的,柔美的水,那连接湘、川古往今来的历史的渡口,那幢幢拔地而起的充满民族风格的楼阁,那河岸脆亮的捣衣声或偶尔随风飘来的缕缕山歌小调声,那混杂着焚烟和饭香的炊烟,全都悠悠地融化在了这黄昏的沉沉暮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