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大家请我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本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三人经过周密考察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
一种是建在洛阳西北角。洛阳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涧河在其西,瀍河在其东,唯有西北方向毫无阻隔。若是建棱堡于此,正好阻挡敌人对洛阳的进攻路线。
一种是建在洛阳的南面。此地被洛阳城及涧河、洛河和瀍河三河护卫,可以在洛阳陷落之后,退守此地,继续抵抗。
还有一种便是建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可以在洛阳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进攻的时候,和洛阳城呈犄角之势,又方便引瀍河水护卫棱堡。
张顺仔细对比了三种方案的优劣之后,最终拍板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
原来张顺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种方案看似完美无缺,把棱堡建筑的军事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一旦官兵无法从洛阳西北侧取得任何突破,那么就会想方设法渡河来攻。
义军虽然具有黄守才的水师优势,奈何无论洛河、涧河还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只要官兵运来重型红夷大炮便能封锁河道,强行渡河。
这等于故意提醒围城官兵,先截断洛阳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时候无论洛阳城和棱堡如何坚固,失了物资输送的通道,早晚也只能是弹尽粮绝的下场。
第二种方案在危急时刻弃了不便防御和人口众多的洛阳城,退守小而坚固的棱堡。看似既节省了兵力,又节省了粮草。但是却靠河太近,一旦官兵采用水攻,恐怕棱堡中的义军皆为鱼鳖矣。
唯有第三种方案,看似中庸,留给出陕西进攻洛阳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实洛阳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势,在义军大炮防守之下,同样固若金汤。
而在洛阳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阳城东面,刚好有一处码头,唤作“南关码头”。
这南关码头始建于隋唐时期,方便全国物资粮食通过通济渠运到洛阳城。
隋唐以后,洛阳旧城毁去,通济渠亦不复能用,不过这座码头却因为洛河的运输功能保留了下来。如今虽不复昔日之盛,也便于物资往来运输。
更何况这时代的黄河尚未改道北归,犹自过开封,走归德,经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入东海,大致和原来通济渠方向一致。虽然没有以前通济渠平稳可靠,好歹也能勉强能用。
张顺选择将棱堡建在这里,既有打着利用洛阳城和棱堡拱卫南关码头的打算,也有便于掌握水师优势的黄守才可以借机骚扰敌军,或者关键时候给义军补给物资的想法。
鉴于棱堡一般都比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低矮,为了防止敌人攻占了洛阳城,居高临下轰击棱堡。
张顺便命令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在洛阳城东北角三里左右建堡。
这个时代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一里左右,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五百多米。
这个时代仅有个别重型红夷大炮和长倍径的火炮,才有一定可能射击三里之内的建筑。所以这个距离已经算是足够安全的距离,又可以相互火力掩护,炮击洛阳城与棱堡之间的敌人。
选址已定,张顺便发放粮食,征发义军麾下士卒进行掘土建堡。
此举顿时遭到了红娘子和张慎言的强硬反对。这两人一个掌管辎重粮草,一个主管内政,自然知晓义军原本存粮不多。
一旦义军大兴土木,剧烈的重体力劳动之下,粮食消耗速度要两倍于平时吃用。
原本义军存粮就不多,若是再这样继续消耗下去,恐怕不等官兵来攻,义军自己不得不弃城而走。
于是,张顺便笑道:“那老山长左冷禅倒是一位奇人,为我出了一计,哄骗天下粮草来售,义军岂有缺粮之虞?”
遂后,张顺便把左山长的计谋细细向这两位说了。这两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张顺“千金购粮”,是何道理。
得到自己麾下两员干将的支持之后,张顺亲自和张都督、韩霖、高一志一起设计了这座棱堡。
张顺原本对棱堡设计并不了解,只是通过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粗略讲解之后,他才发现这棱堡是针对火炮弹道特性而专门特化的堡垒。
对防守一方来说,棱堡尽量采用交叉火力,发挥火炮、火铳的最大威力。而对进攻一方来说,棱堡则尽量采取低矮厚实的城墙,降低火炮对城墙的威胁。
经过双方严谨的计算和精心的选择,最终选取了五角星状的棱堡作为新建棱堡的方案。
由于需求的不同,常见棱堡有多角星状、六角星状、五角星状和方形四种。
其中多角星状适合占地面积庞大的棱堡,而方形适合对原有方形城池进行改造,或许建设小型棱堡用。
张顺准备建设的棱堡虽然号称小型堡垒,不过也需要容纳足够的人员和物资以方便长期坚守。
综合考虑,张顺最终选中最实用的五角星状棱堡。五角星状棱堡上的每只角都具有延伸出的坚固的棱堡,可以满足最少施工量的前提下保障最基本的火力覆盖需求。
张顺前世本来就具备一定的工程施工经验,而那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又都是建筑大师,建设如此一座小小棱堡,自然是不在话下。
众人先定下五个点作为基准,然后打桩、拉绳,画出需要挖掘的壕沟位置。
再让义军士卒先按照绳索示意,把五星状外围的壕沟挖掘出来。而挖掘出来的土壤,则由张顺模仿塔吊设计的杠杆小吊,吊到壕沟里面进行夯筑城墙。
夯土不足部分,又分别取自于棱堡内部空间和更外围壕沟。历时月余,方才勉强建成。
宋献策站在洛阳城上看到,不由感叹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今紫微星落河洛,当兆主公天子气也!以吾之见,不若名之‘紫微星堡’,不知可否?”
中国者,旧指河洛之地。天启年间,1624年曾出现五星汇聚之事,一时间论者纷纷,宋献策当然也要落井下石,趁机宣扬一番天命。
第223章见微知著
当张顺听到宋献策的话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我朝,你也是穿越者?”
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谶纬之言在后世大名鼎鼎。
因为在1995年新疆地区出土了一件写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虽然当世已经不语“乱神怪力”,却依旧成为一件大名鼎鼎的国宝。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原本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三人经过周密考察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
一种是建在洛阳西北角。洛阳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涧河在其西,瀍河在其东,唯有西北方向毫无阻隔。若是建棱堡于此,正好阻挡敌人对洛阳的进攻路线。
一种是建在洛阳的南面。此地被洛阳城及涧河、洛河和瀍河三河护卫,可以在洛阳陷落之后,退守此地,继续抵抗。
还有一种便是建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可以在洛阳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进攻的时候,和洛阳城呈犄角之势,又方便引瀍河水护卫棱堡。
张顺仔细对比了三种方案的优劣之后,最终拍板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
原来张顺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种方案看似完美无缺,把棱堡建筑的军事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一旦官兵无法从洛阳西北侧取得任何突破,那么就会想方设法渡河来攻。
义军虽然具有黄守才的水师优势,奈何无论洛河、涧河还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只要官兵运来重型红夷大炮便能封锁河道,强行渡河。
这等于故意提醒围城官兵,先截断洛阳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时候无论洛阳城和棱堡如何坚固,失了物资输送的通道,早晚也只能是弹尽粮绝的下场。
第二种方案在危急时刻弃了不便防御和人口众多的洛阳城,退守小而坚固的棱堡。看似既节省了兵力,又节省了粮草。但是却靠河太近,一旦官兵采用水攻,恐怕棱堡中的义军皆为鱼鳖矣。
唯有第三种方案,看似中庸,留给出陕西进攻洛阳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实洛阳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势,在义军大炮防守之下,同样固若金汤。
而在洛阳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阳城东面,刚好有一处码头,唤作“南关码头”。
这南关码头始建于隋唐时期,方便全国物资粮食通过通济渠运到洛阳城。
隋唐以后,洛阳旧城毁去,通济渠亦不复能用,不过这座码头却因为洛河的运输功能保留了下来。如今虽不复昔日之盛,也便于物资往来运输。
更何况这时代的黄河尚未改道北归,犹自过开封,走归德,经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入东海,大致和原来通济渠方向一致。虽然没有以前通济渠平稳可靠,好歹也能勉强能用。
张顺选择将棱堡建在这里,既有打着利用洛阳城和棱堡拱卫南关码头的打算,也有便于掌握水师优势的黄守才可以借机骚扰敌军,或者关键时候给义军补给物资的想法。
鉴于棱堡一般都比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低矮,为了防止敌人攻占了洛阳城,居高临下轰击棱堡。
张顺便命令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在洛阳城东北角三里左右建堡。
这个时代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一里左右,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五百多米。
这个时代仅有个别重型红夷大炮和长倍径的火炮,才有一定可能射击三里之内的建筑。所以这个距离已经算是足够安全的距离,又可以相互火力掩护,炮击洛阳城与棱堡之间的敌人。
选址已定,张顺便发放粮食,征发义军麾下士卒进行掘土建堡。
此举顿时遭到了红娘子和张慎言的强硬反对。这两人一个掌管辎重粮草,一个主管内政,自然知晓义军原本存粮不多。
一旦义军大兴土木,剧烈的重体力劳动之下,粮食消耗速度要两倍于平时吃用。
原本义军存粮就不多,若是再这样继续消耗下去,恐怕不等官兵来攻,义军自己不得不弃城而走。
于是,张顺便笑道:“那老山长左冷禅倒是一位奇人,为我出了一计,哄骗天下粮草来售,义军岂有缺粮之虞?”
遂后,张顺便把左山长的计谋细细向这两位说了。这两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张顺“千金购粮”,是何道理。
得到自己麾下两员干将的支持之后,张顺亲自和张都督、韩霖、高一志一起设计了这座棱堡。
张顺原本对棱堡设计并不了解,只是通过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粗略讲解之后,他才发现这棱堡是针对火炮弹道特性而专门特化的堡垒。
对防守一方来说,棱堡尽量采用交叉火力,发挥火炮、火铳的最大威力。而对进攻一方来说,棱堡则尽量采取低矮厚实的城墙,降低火炮对城墙的威胁。
经过双方严谨的计算和精心的选择,最终选取了五角星状的棱堡作为新建棱堡的方案。
由于需求的不同,常见棱堡有多角星状、六角星状、五角星状和方形四种。
其中多角星状适合占地面积庞大的棱堡,而方形适合对原有方形城池进行改造,或许建设小型棱堡用。
张顺准备建设的棱堡虽然号称小型堡垒,不过也需要容纳足够的人员和物资以方便长期坚守。
综合考虑,张顺最终选中最实用的五角星状棱堡。五角星状棱堡上的每只角都具有延伸出的坚固的棱堡,可以满足最少施工量的前提下保障最基本的火力覆盖需求。
张顺前世本来就具备一定的工程施工经验,而那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又都是建筑大师,建设如此一座小小棱堡,自然是不在话下。
众人先定下五个点作为基准,然后打桩、拉绳,画出需要挖掘的壕沟位置。
再让义军士卒先按照绳索示意,把五星状外围的壕沟挖掘出来。而挖掘出来的土壤,则由张顺模仿塔吊设计的杠杆小吊,吊到壕沟里面进行夯筑城墙。
夯土不足部分,又分别取自于棱堡内部空间和更外围壕沟。历时月余,方才勉强建成。
宋献策站在洛阳城上看到,不由感叹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今紫微星落河洛,当兆主公天子气也!以吾之见,不若名之‘紫微星堡’,不知可否?”
中国者,旧指河洛之地。天启年间,1624年曾出现五星汇聚之事,一时间论者纷纷,宋献策当然也要落井下石,趁机宣扬一番天命。
第223章见微知著
当张顺听到宋献策的话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我朝,你也是穿越者?”
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谶纬之言在后世大名鼎鼎。
因为在1995年新疆地区出土了一件写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虽然当世已经不语“乱神怪力”,却依旧成为一件大名鼎鼎的国宝。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