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无衣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唐·李白
当平壤城被李如松所率领的明军攻破后没多久,这消息就不胫而走,甚至从釜山港一路漂洋过海传回了日本国内。
消息传来,让身经百战且一向自视甚高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甚为惊诧!
作为丰臣秀吉一直最为倚重的名将,小西行长一直有着“战国名将之首”的美誉,因此在丰臣秀吉看来,由小西行长亲自出任第一军总指挥必然是所向披靡,这也是小西行长单独率主力部队占领平壤,而地方割据势力的其余几路部队都驻守王京的原因。
而自日军入朝以后的表现也证明了丰臣秀吉此前的预判是无比英明的,小西行长率领其麾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掠地,不到六个月就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其卓越的战场表现不仅远比其他几路入朝军队优异的多,甚至大大超出丰臣秀吉的预期!
而小西行长近似完美的表现也让丰臣秀吉已经几乎完全深陷于那个长久以来日思夜想的美梦:“吾有生之年誓将唐纳入日之版图!”
此时的丰臣秀吉绝对不会想到,短短五年以后,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弥留之际的他躺在病榻上看着自己尚未成人的稚子,以及感受着远方德川家康投来的阴冷目光和凶残暴戾的神情,此时此刻正在做的这一切都让他后悔万分,那钻心的疼痛如同一颗颗锐利的啮齿在撕咬着他的心!
梦想和梦魇,只有一字之差,却判若云泥。
眼下传来的战况可以说是上天给予丰臣秀吉的一次警示,但是很遗憾,丰臣秀吉显然没有任何悬崖勒马的意思。相反,他紧急召见竹中半兵卫、黑田官兵卫以及浅野长政等军师和智囊团,综合了朝鲜战场之形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导致平壤惨败全都是因为一个人——李如松,所以只要解决了李如松,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此在和身边的智囊团反复推敲之后,一个在丰臣秀吉及其谋士们看来天衣无缝、万无一失的作战计划应运而生。
在作战计划制订完成以后,丰臣秀吉命人取来德川家族进贡的两件传世珍宝:康金甲和村正刀,放在了自己眼前。
丰臣秀吉看着眼前由黄金打造的康金甲,用手抚摸着金甲上浅浅的痕迹,那是在无数次战斗中被刀砍、枪刺、箭射甚至火枪射击所致,却只留下了一道道浅浅的划痕。
任再锋利的宝刀、宝剑都无法将其刺穿,康金甲无愧是天下第一的宝物,也只有日本第一的武士才有资格穿上这副康金甲。
“把那个人请来吧,他是可以将这个隐患排除的人,他配得上这副黄金铠甲和这把举世无双的村正刀。”
远在大洋彼岸的李如松此时此刻并不知道,一片黑压压的乌云正卷携着死亡的阴霾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李如松亲率近四万明军在距离王京不足百里的地方驻扎了下来,他需要好好梳理一下思路。
虽然经历过一场较为严酷的平壤攻坚战,但李如松所率明军的损耗却并不严重,但饶是如此,王京城内聚集着的近六万倭军却仍然占据人数上绝对的优势。比照之前的平壤之战,四万明军攻打两万余倭军盘踞的平壤都依靠奇正相生、诡计频出才最终得以获胜,那么在兵士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欲攻陷王京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就在李如松一筹莫展之际,却在一天之内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小西行长自王京送来的,另一封则是朝鲜宣宗李昖自后方平壤城内送来的。
两封信说的是同一件事:小西行长以被俘的朝鲜如月公主为要挟,于正月二十二也就是明日在开城和王京之间的一个叫砂河川的集镇上摆了一桌宴席,请李如松亲自赴宴,并且言明双方各以七人为限前来赴约。若李如松拒不赴约,便将朝鲜如月公主及宫女等一众十六人全部斩首。
两封信相同的是内容,不同的是态度:小西行长是要挟,而朝鲜国王李昖则是哀求。
不过对于李如松而言,无论是要挟还是哀求都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他看来,倭军将领处心积虑地摆的这场鸿门宴虽然暗藏杀机、甚为凶险,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却是一个机会,甚至是唯一的机会。
就敌我双方目前兵力而言,倭军目前在王京集结了近六万人,而自己手上的明军充其量只有四万人。这样的兵力对比,即使双方打一场较为均等的遭遇战,明军都处于明显劣势,更何况是攻城战?对方凭借坚城重炮龟缩于城内,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李如松集合了所有明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会上将两封信给在场所有人传阅了一遍。
杨元、麻贵、张世爵、刘綎等众人看过信之后,立时分为两派,老成持重的如麻贵、张世爵、祖承训等都认为坚决不能赴约;而杨元、刘綎等较为激进的少壮派则主张反正以目前兵力攻陷王京几乎无望,倒不如索性去看看倭寇到底在玩什么花样,没准会有意外收获也说不定。
持两种观点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争论起来,而李如松和宋应昌却端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两拨人各抒己见辩论得越来越激烈,然而都无法说服对方,眼见便要陷入僵局,向来很少发表意见的宋应昌站了起来向众人摆了摆手,众人才停止下来。
宋应昌看了看众人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家先稍安勿躁,不必过早下结论,刚才各位所说都不无道理,就此事而言我个人斟酌再三,认为万万不可赴会。”
众将一听宋经略都已经公开表态,恐怕此事便要盖棺定论。谁知道宋应昌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可一个时辰前我却被李提督说服,此事虽然暗藏杀机、凶险异常,但恐怕是解开王京困局唯一之路径,鉴于此,在各位来之前我和李提督商议了一个应对之策。”
杨元等听了不禁面面相觑,都暗想:既然你们两位已然有了定论,我们就只有听的份了,还讨论个什么劲啊?!
众人的微妙变化宋应昌都看在眼里,却佯作不见,继续说道:“现在我便开始部署,众将听令!”
众人刚才心里都有些微不满,但这是宋应昌以备倭经略的身份第一次亲自排兵布阵,如何敢有丝毫怠慢。于是连忙起身齐声道:“末将在!”
宋应昌严肃地说道:“李如柏、骆尚志听令!”
李如柏、骆尚志应声答道:“末将在!”
宋应昌点头道:“你二人率三千军在砂河川正后方据赴宴所在两里处严阵以待,听到前方号炮一响,你二人需马上率南军接应卫护李提督及赴会人等。”
李如柏、骆尚志应道:“属下得令。”
宋应昌继续分派:“杨元、查大受率一千辽东铁骑在砂河川左后接应;麻贵、祖承训率一千辽东铁骑于砂河川右后接应,皆以号炮为令。”
杨元、麻贵、祖承训等齐声道:“属下得令!”
宋应昌示意各人落座,随后说道:“烦请锦衣卫指挥使朱三爷随李提督赴会,卫护左右,‘戍天七卫’其余六人分别携号炮潜入砂河川前方,严密观察倭军动向。”
朱三爷起身应道:“谨遵宋经略将令。”
宋应昌微笑抱拳点头道:“有劳朱三爷,请坐。”
朱三爷抱拳还礼后重新落座。
宋应昌继续道:“刘綎、李如樟、李如梅、余窖生及李宁,协同朱三爷贴身卫护李提督。”
李如樟、李如梅、窖生等齐声应道:“属下得令!”
宋应昌回头看了看坐在一旁的李如松问道:“李提督对如此分兵布阵意下如何?”
李如松起身向宋应昌抱拳道:“经略为如松殚精竭虑,不胜感激,但委实不必这许多人随我同去,朱三爷和窖生两位随我同去即可。”
李如松此言一出,闻者无不大惊失色,且都不赞同,其中尤以宋应昌坚决不允,李如松实在执拗不过,只能遵从宋应昌。
宋应昌不苟言笑:“李提督既然允诺,那各位就请各自按部就班下去准备吧。”
第二日一早,朔风卷地,漫天飞雪,转眼间天地茫茫一片。李如松等一行七人全部身披玄色大氅,大家各自带好随身兵刃,窖生还按李如松的吩咐带了一坛泸州大曲,众人整肃齐备,便冒雪向砂河川方向策马疾奔。
一行人行至半路,忽听前方传来两声尖锐的号炮声响,众人都不约而同地勒停了胯下坐骑。
朱三爷提马来到李如松近前,低声道:“提督,... -->>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唐·李白
当平壤城被李如松所率领的明军攻破后没多久,这消息就不胫而走,甚至从釜山港一路漂洋过海传回了日本国内。
消息传来,让身经百战且一向自视甚高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甚为惊诧!
作为丰臣秀吉一直最为倚重的名将,小西行长一直有着“战国名将之首”的美誉,因此在丰臣秀吉看来,由小西行长亲自出任第一军总指挥必然是所向披靡,这也是小西行长单独率主力部队占领平壤,而地方割据势力的其余几路部队都驻守王京的原因。
而自日军入朝以后的表现也证明了丰臣秀吉此前的预判是无比英明的,小西行长率领其麾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掠地,不到六个月就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其卓越的战场表现不仅远比其他几路入朝军队优异的多,甚至大大超出丰臣秀吉的预期!
而小西行长近似完美的表现也让丰臣秀吉已经几乎完全深陷于那个长久以来日思夜想的美梦:“吾有生之年誓将唐纳入日之版图!”
此时的丰臣秀吉绝对不会想到,短短五年以后,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弥留之际的他躺在病榻上看着自己尚未成人的稚子,以及感受着远方德川家康投来的阴冷目光和凶残暴戾的神情,此时此刻正在做的这一切都让他后悔万分,那钻心的疼痛如同一颗颗锐利的啮齿在撕咬着他的心!
梦想和梦魇,只有一字之差,却判若云泥。
眼下传来的战况可以说是上天给予丰臣秀吉的一次警示,但是很遗憾,丰臣秀吉显然没有任何悬崖勒马的意思。相反,他紧急召见竹中半兵卫、黑田官兵卫以及浅野长政等军师和智囊团,综合了朝鲜战场之形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导致平壤惨败全都是因为一个人——李如松,所以只要解决了李如松,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此在和身边的智囊团反复推敲之后,一个在丰臣秀吉及其谋士们看来天衣无缝、万无一失的作战计划应运而生。
在作战计划制订完成以后,丰臣秀吉命人取来德川家族进贡的两件传世珍宝:康金甲和村正刀,放在了自己眼前。
丰臣秀吉看着眼前由黄金打造的康金甲,用手抚摸着金甲上浅浅的痕迹,那是在无数次战斗中被刀砍、枪刺、箭射甚至火枪射击所致,却只留下了一道道浅浅的划痕。
任再锋利的宝刀、宝剑都无法将其刺穿,康金甲无愧是天下第一的宝物,也只有日本第一的武士才有资格穿上这副康金甲。
“把那个人请来吧,他是可以将这个隐患排除的人,他配得上这副黄金铠甲和这把举世无双的村正刀。”
远在大洋彼岸的李如松此时此刻并不知道,一片黑压压的乌云正卷携着死亡的阴霾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李如松亲率近四万明军在距离王京不足百里的地方驻扎了下来,他需要好好梳理一下思路。
虽然经历过一场较为严酷的平壤攻坚战,但李如松所率明军的损耗却并不严重,但饶是如此,王京城内聚集着的近六万倭军却仍然占据人数上绝对的优势。比照之前的平壤之战,四万明军攻打两万余倭军盘踞的平壤都依靠奇正相生、诡计频出才最终得以获胜,那么在兵士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欲攻陷王京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就在李如松一筹莫展之际,却在一天之内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小西行长自王京送来的,另一封则是朝鲜宣宗李昖自后方平壤城内送来的。
两封信说的是同一件事:小西行长以被俘的朝鲜如月公主为要挟,于正月二十二也就是明日在开城和王京之间的一个叫砂河川的集镇上摆了一桌宴席,请李如松亲自赴宴,并且言明双方各以七人为限前来赴约。若李如松拒不赴约,便将朝鲜如月公主及宫女等一众十六人全部斩首。
两封信相同的是内容,不同的是态度:小西行长是要挟,而朝鲜国王李昖则是哀求。
不过对于李如松而言,无论是要挟还是哀求都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他看来,倭军将领处心积虑地摆的这场鸿门宴虽然暗藏杀机、甚为凶险,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却是一个机会,甚至是唯一的机会。
就敌我双方目前兵力而言,倭军目前在王京集结了近六万人,而自己手上的明军充其量只有四万人。这样的兵力对比,即使双方打一场较为均等的遭遇战,明军都处于明显劣势,更何况是攻城战?对方凭借坚城重炮龟缩于城内,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李如松集合了所有明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会上将两封信给在场所有人传阅了一遍。
杨元、麻贵、张世爵、刘綎等众人看过信之后,立时分为两派,老成持重的如麻贵、张世爵、祖承训等都认为坚决不能赴约;而杨元、刘綎等较为激进的少壮派则主张反正以目前兵力攻陷王京几乎无望,倒不如索性去看看倭寇到底在玩什么花样,没准会有意外收获也说不定。
持两种观点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争论起来,而李如松和宋应昌却端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两拨人各抒己见辩论得越来越激烈,然而都无法说服对方,眼见便要陷入僵局,向来很少发表意见的宋应昌站了起来向众人摆了摆手,众人才停止下来。
宋应昌看了看众人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家先稍安勿躁,不必过早下结论,刚才各位所说都不无道理,就此事而言我个人斟酌再三,认为万万不可赴会。”
众将一听宋经略都已经公开表态,恐怕此事便要盖棺定论。谁知道宋应昌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可一个时辰前我却被李提督说服,此事虽然暗藏杀机、凶险异常,但恐怕是解开王京困局唯一之路径,鉴于此,在各位来之前我和李提督商议了一个应对之策。”
杨元等听了不禁面面相觑,都暗想:既然你们两位已然有了定论,我们就只有听的份了,还讨论个什么劲啊?!
众人的微妙变化宋应昌都看在眼里,却佯作不见,继续说道:“现在我便开始部署,众将听令!”
众人刚才心里都有些微不满,但这是宋应昌以备倭经略的身份第一次亲自排兵布阵,如何敢有丝毫怠慢。于是连忙起身齐声道:“末将在!”
宋应昌严肃地说道:“李如柏、骆尚志听令!”
李如柏、骆尚志应声答道:“末将在!”
宋应昌点头道:“你二人率三千军在砂河川正后方据赴宴所在两里处严阵以待,听到前方号炮一响,你二人需马上率南军接应卫护李提督及赴会人等。”
李如柏、骆尚志应道:“属下得令。”
宋应昌继续分派:“杨元、查大受率一千辽东铁骑在砂河川左后接应;麻贵、祖承训率一千辽东铁骑于砂河川右后接应,皆以号炮为令。”
杨元、麻贵、祖承训等齐声道:“属下得令!”
宋应昌示意各人落座,随后说道:“烦请锦衣卫指挥使朱三爷随李提督赴会,卫护左右,‘戍天七卫’其余六人分别携号炮潜入砂河川前方,严密观察倭军动向。”
朱三爷起身应道:“谨遵宋经略将令。”
宋应昌微笑抱拳点头道:“有劳朱三爷,请坐。”
朱三爷抱拳还礼后重新落座。
宋应昌继续道:“刘綎、李如樟、李如梅、余窖生及李宁,协同朱三爷贴身卫护李提督。”
李如樟、李如梅、窖生等齐声应道:“属下得令!”
宋应昌回头看了看坐在一旁的李如松问道:“李提督对如此分兵布阵意下如何?”
李如松起身向宋应昌抱拳道:“经略为如松殚精竭虑,不胜感激,但委实不必这许多人随我同去,朱三爷和窖生两位随我同去即可。”
李如松此言一出,闻者无不大惊失色,且都不赞同,其中尤以宋应昌坚决不允,李如松实在执拗不过,只能遵从宋应昌。
宋应昌不苟言笑:“李提督既然允诺,那各位就请各自按部就班下去准备吧。”
第二日一早,朔风卷地,漫天飞雪,转眼间天地茫茫一片。李如松等一行七人全部身披玄色大氅,大家各自带好随身兵刃,窖生还按李如松的吩咐带了一坛泸州大曲,众人整肃齐备,便冒雪向砂河川方向策马疾奔。
一行人行至半路,忽听前方传来两声尖锐的号炮声响,众人都不约而同地勒停了胯下坐骑。
朱三爷提马来到李如松近前,低声道:“提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