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京城 (1/2)
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奋斗在明朝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盛京城,八旗上下喜气洋洋,他们已经听说了,近日将有至关重要的大事发生。
至于究竟是什么事,只有极少数核心人物知晓。
黄台吉一辈子用间,自然要防备明人用间。
建国一事非同小可,绝不能有任何意外!
黄台吉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只等时机成熟便公告天下!
什么时候时机成熟?
自然是八旗兵锋再一次席卷天下之时!
王腾与王朴在官道上赶路的时候,阿济格的大军已经出发了。
昌平距离北京不过七十里,王腾与王朴行了一日便到了。
紫禁城,不愧大明都城,尚未走进,那巍峨的城墙便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前世今生,这是王腾第一次来到京城!
都说京城乃大明第一城,王腾却不以为然,这应该是寰宇第一城才对!
放眼天下,谁能建下这等周长四五十里的大城?
崇祯年间,北京总面积早已经过了一百平方公里的数目,便是人口也远远超过了一百万,同一时间,欧洲的中心巴黎不过是三四十万人口。
当然了,盛极而衰,繁盛的京城与他背后的大明朝一样,已然露出了颓态。
未入京城,城外便涌现出成千上百的流民。
五月,本该是百姓在田地中劳作的季节,然而,天灾人祸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除了到天子脚下讨一口饭吃之外,这些流民已经没了多余的奢望。
天色渐晚,正是发放米粥的时候。
王腾不顾王朴的劝阻,执意要一探究竟。
走到近处,只见官府施舍的米粥格外稀薄,别说成年人了,便是孩子都吃不饱。
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的放声大哭,可是,饥饿许久的他们只能发出有气无力的声音。
王腾心生怜意,“为什么不能多给一些米粥?”
施粥的吏员没好气地扫了王腾一眼,如果不是猜不透王腾的身份,他早已经破口大骂了,饶是如此,嘴里依旧不阴不阳,“这位先生,你可知道京城脚下有多少流民?为了这些流民,朝廷又贴补了多少粮秣?”
王腾意识到自己有些冲动了,施粥救人本是义举,可是,人多粥少就是无奈了,“可否给这些孩子一些吃食?”
吏员摇了摇头,“朝廷有令,成年人才有一碗粥,孩子,没有!”
王腾与吏员的交锋引起了不少流民的注意,在王朴脸色大变的时候,数百个流民已经将王腾彻底围在中间,“好心的大老爷,我家的孩子都要饿死了,您开开恩,给他一口吃的吧”。
“老爷开恩呀,孩子也是大明子民呀”
……
大人的哀求声与孩子的哭泣声汇集一处,其状之惨,让人潸然泪下。
糟了,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王腾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捅了篓子。
现在,如果不能给这些流民一个说法,只怕他们很有可能闹出乱子。
到时候别说施粥的官员了,就连王腾自己也难逃一劫!
“这位兄台,能否借一步说话?”
已经到了这时候,再不做应对的话,酿成民乱都有可能!
不知何时,一名脸色阴沉的官员行了过来,他也看到了密密麻麻的百姓,故而对王腾没什么好脸色,“尊驾惹出这桩祸事,还有什么话要说?”
“我这里有五百两银子,不知大人可否通融一番,速速为此地百姓施粥?”
官员露出一股贪婪之色,“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明白,大人也是按章办事,可是,眼下流民已经围了过来,再不做挽救,一旦事情闹大,你我只怕人头不保呀”
官员故作狠色,“这帮杀才整日不事劳作,给他们一口稀粥都可惜了!照我看,就应该全部杀了!”
城外警戒的军卒已经察觉了此处的不妥,他们急忙提高了戒备,这是为了防止流民冲击京城。
无论如何,京城的安危都是重中之重。
王朴大怒,“别他娘的啰嗦了,施粥救人,这本是你的本份,现在这事情若是闹大了,老子第一个宰了你!”
施粥官员大怒,“哪里来的杀才,天子脚下,朗朗乾坤,你敢杀人吗?”
王朴抽刀在手,“老子连建奴都杀过,何况你一个不入流的杀才?”
官员脸色大变,王腾、王朴身后俱有几十名面目精悍的护卫,这二人一看便非等闲,难道是惹不起的来头?
“你是何人?”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同总兵官王朴是也!”
连王朴都留下了名头,王腾自然有样学样,“平虏卫参将王腾”。
施粥官员肠子都要悔青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随便便就招惹上了一个总兵官,一个参将。
这二人一看便是杀人如麻的货色,这可如何是好?
王朴颇为不耐,“还他娘的耽搁什么?快施粥救人啊!”
官员如蒙大赦,“快,施粥救人”。
“大人,孩子也有吗?”
“人人都有,孩子也给!”
此言一出,四周的百姓大为欢喜,“谢老爷,谢老爷!”
施粥官员已经顾不得解围之喜了,他已经跪倒在地,“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二位大人莫怪”。
王朴冷哼一声,“下一次把狗眼瞪大点,不是所有人你都惹得起!”
施粥官员连连称是。
吏员发放粥水之后,围堵而来的百姓发出阵阵欢喜的呼声。
这时候,王腾之围立解,他没有多言,而是见好就收,“咱们走吧”。
再不入城可就误了时辰,王朴本想教训一番这狗眼看人的官员,可是斟酌一番之后还是第一时间跟在了王腾之后,“入城!“
一群人浩浩荡荡而来,气势汹汹而去。
施粥官员一个激灵爬了起来,“看什么看?干活去!”
“大人,这粥还施吗?”
“当然要施,不然这帮杀才岂会善罢甘休!”
王腾抽身离去,将烂摊子留给了城外的大明官员。
两百骑如风一般靠近了城门口,两侧的流民识趣地避让开来。
>
盛京城,八旗上下喜气洋洋,他们已经听说了,近日将有至关重要的大事发生。
至于究竟是什么事,只有极少数核心人物知晓。
黄台吉一辈子用间,自然要防备明人用间。
建国一事非同小可,绝不能有任何意外!
黄台吉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只等时机成熟便公告天下!
什么时候时机成熟?
自然是八旗兵锋再一次席卷天下之时!
王腾与王朴在官道上赶路的时候,阿济格的大军已经出发了。
昌平距离北京不过七十里,王腾与王朴行了一日便到了。
紫禁城,不愧大明都城,尚未走进,那巍峨的城墙便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前世今生,这是王腾第一次来到京城!
都说京城乃大明第一城,王腾却不以为然,这应该是寰宇第一城才对!
放眼天下,谁能建下这等周长四五十里的大城?
崇祯年间,北京总面积早已经过了一百平方公里的数目,便是人口也远远超过了一百万,同一时间,欧洲的中心巴黎不过是三四十万人口。
当然了,盛极而衰,繁盛的京城与他背后的大明朝一样,已然露出了颓态。
未入京城,城外便涌现出成千上百的流民。
五月,本该是百姓在田地中劳作的季节,然而,天灾人祸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除了到天子脚下讨一口饭吃之外,这些流民已经没了多余的奢望。
天色渐晚,正是发放米粥的时候。
王腾不顾王朴的劝阻,执意要一探究竟。
走到近处,只见官府施舍的米粥格外稀薄,别说成年人了,便是孩子都吃不饱。
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的放声大哭,可是,饥饿许久的他们只能发出有气无力的声音。
王腾心生怜意,“为什么不能多给一些米粥?”
施粥的吏员没好气地扫了王腾一眼,如果不是猜不透王腾的身份,他早已经破口大骂了,饶是如此,嘴里依旧不阴不阳,“这位先生,你可知道京城脚下有多少流民?为了这些流民,朝廷又贴补了多少粮秣?”
王腾意识到自己有些冲动了,施粥救人本是义举,可是,人多粥少就是无奈了,“可否给这些孩子一些吃食?”
吏员摇了摇头,“朝廷有令,成年人才有一碗粥,孩子,没有!”
王腾与吏员的交锋引起了不少流民的注意,在王朴脸色大变的时候,数百个流民已经将王腾彻底围在中间,“好心的大老爷,我家的孩子都要饿死了,您开开恩,给他一口吃的吧”。
“老爷开恩呀,孩子也是大明子民呀”
……
大人的哀求声与孩子的哭泣声汇集一处,其状之惨,让人潸然泪下。
糟了,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王腾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捅了篓子。
现在,如果不能给这些流民一个说法,只怕他们很有可能闹出乱子。
到时候别说施粥的官员了,就连王腾自己也难逃一劫!
“这位兄台,能否借一步说话?”
已经到了这时候,再不做应对的话,酿成民乱都有可能!
不知何时,一名脸色阴沉的官员行了过来,他也看到了密密麻麻的百姓,故而对王腾没什么好脸色,“尊驾惹出这桩祸事,还有什么话要说?”
“我这里有五百两银子,不知大人可否通融一番,速速为此地百姓施粥?”
官员露出一股贪婪之色,“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明白,大人也是按章办事,可是,眼下流民已经围了过来,再不做挽救,一旦事情闹大,你我只怕人头不保呀”
官员故作狠色,“这帮杀才整日不事劳作,给他们一口稀粥都可惜了!照我看,就应该全部杀了!”
城外警戒的军卒已经察觉了此处的不妥,他们急忙提高了戒备,这是为了防止流民冲击京城。
无论如何,京城的安危都是重中之重。
王朴大怒,“别他娘的啰嗦了,施粥救人,这本是你的本份,现在这事情若是闹大了,老子第一个宰了你!”
施粥官员大怒,“哪里来的杀才,天子脚下,朗朗乾坤,你敢杀人吗?”
王朴抽刀在手,“老子连建奴都杀过,何况你一个不入流的杀才?”
官员脸色大变,王腾、王朴身后俱有几十名面目精悍的护卫,这二人一看便非等闲,难道是惹不起的来头?
“你是何人?”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同总兵官王朴是也!”
连王朴都留下了名头,王腾自然有样学样,“平虏卫参将王腾”。
施粥官员肠子都要悔青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随便便就招惹上了一个总兵官,一个参将。
这二人一看便是杀人如麻的货色,这可如何是好?
王朴颇为不耐,“还他娘的耽搁什么?快施粥救人啊!”
官员如蒙大赦,“快,施粥救人”。
“大人,孩子也有吗?”
“人人都有,孩子也给!”
此言一出,四周的百姓大为欢喜,“谢老爷,谢老爷!”
施粥官员已经顾不得解围之喜了,他已经跪倒在地,“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二位大人莫怪”。
王朴冷哼一声,“下一次把狗眼瞪大点,不是所有人你都惹得起!”
施粥官员连连称是。
吏员发放粥水之后,围堵而来的百姓发出阵阵欢喜的呼声。
这时候,王腾之围立解,他没有多言,而是见好就收,“咱们走吧”。
再不入城可就误了时辰,王朴本想教训一番这狗眼看人的官员,可是斟酌一番之后还是第一时间跟在了王腾之后,“入城!“
一群人浩浩荡荡而来,气势汹汹而去。
施粥官员一个激灵爬了起来,“看什么看?干活去!”
“大人,这粥还施吗?”
“当然要施,不然这帮杀才岂会善罢甘休!”
王腾抽身离去,将烂摊子留给了城外的大明官员。
两百骑如风一般靠近了城门口,两侧的流民识趣地避让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