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公府表小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母亲说过,小姐曾提出将他放为可读书入仕的良籍,他不是不动心,可一旦想到要离开这里,却始终觉得失去了什么。
虽是主仆却是亦师亦友,似乎只有在小姐身边,他才是被需要的,而非一个毫无主见的、连性命都拿捏在别人手中的奴仆,也许是他自作多情吧,可他始终觉得小姐待他不同寻常,甚至对他的很多习惯了若指掌。
诸如他总是喜欢在离开前,绕着梨雪斋前前后后巡查一遍,确定安全无误后方能安心离去。
当他看见躲在西厢墙角背光处发笑的笔架时,脑海中只闪过“麻烦”两个字。
这个人怎么还逗留在此,徐夷则是府中最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不该和小姐牵扯到一起。
“你在做什么?”他厉声道。
笔架吓了一跳,信纸就从指尖飘落,被他反手抓住。
“你藏了什么!”夏师宜追问着,同时伸手去抢夺那张纸,笔架攥得更紧,他答应过少爷不许给第二个人瞧见的,说到做到。
夏师宜更觉不妥,若不是纸上写了可疑的内容,他为何遮遮掩掩,他绝不能容忍这种污秽之物侵染小姐的耳目。
信纸被抢走了,夏师宜打开,读了两行,疑惑地抬头打量着笔架。
笔架羞愧难当——该不会是少爷真写了什么不能外传的话吧。
·
冉念烟读过夏师宜送来的信,上面的确是徐夷则的笔迹,可上面的内容却很是奇异。
徐夷则原本不该知道的事,竟然罗列其上。
“我问过送信的小厮,他说八成是陈青少爷报的信。”夏师宜解释道。
冉念烟道:“怪不得,他们一向走得很近,可如此一来,信上的事也未必全然真实,陈青说话,七分真三分假,假的那三分却最紧要。”
夏师宜只是看着信上的文字。
原来乘马车到南府的人果然和徐牧斋有关。
那正是徐牧斋的管家,先行回来报信兼整饬房舍,待两个月后,徐牧斋的长子就要归来。
他名唤徐沂,和父亲一样,没有按照徐家的字辈取名,如今和徐希则同庚,十六岁,先前在顺天府学读书时和宁远之交好,徐牧斋让他回京城继续进学。
若说南府历经四代,已全然忘记了武学立家的根本,倾向于与文臣交游,那么徐牧斋这一支早已完全被江南风气浸染,喜文墨,厌行伍,对待商人也不持北方勋贵家族一贯的排斥态度,甚至结交了许多南方儒商,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若是徐牧斋倒向齐王,或许可以激起徐彻的反对,促使南府彻底和北府保持一致,若是徐牧斋听从宁家的安排,转投太子,南府的立场也就难说。
然而徐沂此次回京更像是投石问路,名曰进学,实际是替父亲打点京城各处关节,待到下一个三年任期期满,徐牧斋回京时,万事俱备,只欠他本人这阵东风。
徐牧斋认为自己是决定南府未来的东风,这种想法自信得近乎天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押对了宝,毕竟九五之位只有一个,结果揭晓前所有人都是同一张桌上的赌徒,或赢或输,不到最后,没人会赔上全部身家。
“这算是谢礼了吧。”夏师宜道,“他感念夫人的情分,却碍于郡主,不能前来,这封信就算是还了一个人情。”
他语带不屑,心中却觉得羞愧,自己何时才能成为真正替小姐分忧的左膀右臂,而非闲读诗书的无用仆人。
琼枝在一旁感叹:“夷则少爷倒是有心。”
夏师宜默然无语,等着冉念烟吩咐。
绝不是谢礼,冉念烟暗道,这封信唯独送给她,分明是在提醒她徐沂和宁家早已私下盟订,近期南府会发生动荡。
父亲!
冉念烟心中一惊。
宁远之竟然能串通刚回京的徐沂,他和堂兄冉珩也是同窗,如何不能伺机侵染,以冉珩偏听偏信的习惯,不需什么手段就能收买。
怪不得大伯母起初只是有意向将堂姐送入东宫,另一面还在寻访合适的人家,如今入宫却成了板上钉钉的决定,难道她不在侯府的这几年,太子的势力早已暗中渗入侯府?
太子门下果然是文臣集团,手段也是以柔克刚、润物无声。
“今晚准备一下,明日去一趟京营的校场。”冉念烟道。
琼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疑惑地望着夏师宜,见他似乎明白小姐的意思,思索片刻,琼枝也才明白,小姐是要去找侯爷。
只要知道这一点,别的她就不用操心,只需依言准备即可。
☆、第四十五章
已是四更天,星河欲转,圆月低垂。
京郊潮白河畔,京城守军大营总兵行辕的内室里燃着数十支通臂大烛,居中的虎皮靠椅空置无人,周围两侧分列十六张一尘不染的四方紫檀太师椅。
徐泰则坐在首位,身后站着两个看守他的士兵,仅仅隔着一道屏风一扇门,结构相仿的正堂里,徐衡正在和麾下的将士和参军议事。
新任西北总兵殷士茂轻率失德,贪功冒进,甫一上任就将徐衡呕心沥血多年所部署的防线撤换为自己创制的新阵法,原本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配置虽耗费人力,却能使自宣府到榆林的五处边关重镇固若金汤。
可惜殷士茂在任三年,改弦更张,徐衡昔日的经营付诸东流,随着近年来突厥军民频繁南下掠夺,边警频发,西北武备废弛的真相才渐渐被世人知晓。
“可恶的是,殷士茂之前上书朝廷,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烂摊子甩到国公爷身上,说是国公爷重用火器、滥设防线,导致边军开支过大,西北百姓税负沉重,说自己为了平息民怨,缩减开支,这才陷入窘境。”
说话的人语气生硬,正是当年投诚的突厥将领哥舒。
徐衡道:“我们是军人,殷士茂是官僚,军人思考的是战争和时局,官僚思考的是银钱和升迁。”
哥舒泄气道:“难道就任由他陷害吗!殷士茂裁撤边军,得利的可是始毕利老贼——国公还记得我为什么只身投诚吧,就是为了不再为篡位的逆贼做事,我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
“幸亏圣上英明,当初那道奏折留中不发,如今西北突厥大军压境,殷士茂才想起派他手下那个草包军师郑源回京鬼哭狼嚎,让京营驰援宣府,皇帝又不放心咱们重回西北,拖到现在这种地步,已经是败局了!”一个参军牢骚道。
&nbs... -->>
母亲说过,小姐曾提出将他放为可读书入仕的良籍,他不是不动心,可一旦想到要离开这里,却始终觉得失去了什么。
虽是主仆却是亦师亦友,似乎只有在小姐身边,他才是被需要的,而非一个毫无主见的、连性命都拿捏在别人手中的奴仆,也许是他自作多情吧,可他始终觉得小姐待他不同寻常,甚至对他的很多习惯了若指掌。
诸如他总是喜欢在离开前,绕着梨雪斋前前后后巡查一遍,确定安全无误后方能安心离去。
当他看见躲在西厢墙角背光处发笑的笔架时,脑海中只闪过“麻烦”两个字。
这个人怎么还逗留在此,徐夷则是府中最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不该和小姐牵扯到一起。
“你在做什么?”他厉声道。
笔架吓了一跳,信纸就从指尖飘落,被他反手抓住。
“你藏了什么!”夏师宜追问着,同时伸手去抢夺那张纸,笔架攥得更紧,他答应过少爷不许给第二个人瞧见的,说到做到。
夏师宜更觉不妥,若不是纸上写了可疑的内容,他为何遮遮掩掩,他绝不能容忍这种污秽之物侵染小姐的耳目。
信纸被抢走了,夏师宜打开,读了两行,疑惑地抬头打量着笔架。
笔架羞愧难当——该不会是少爷真写了什么不能外传的话吧。
·
冉念烟读过夏师宜送来的信,上面的确是徐夷则的笔迹,可上面的内容却很是奇异。
徐夷则原本不该知道的事,竟然罗列其上。
“我问过送信的小厮,他说八成是陈青少爷报的信。”夏师宜解释道。
冉念烟道:“怪不得,他们一向走得很近,可如此一来,信上的事也未必全然真实,陈青说话,七分真三分假,假的那三分却最紧要。”
夏师宜只是看着信上的文字。
原来乘马车到南府的人果然和徐牧斋有关。
那正是徐牧斋的管家,先行回来报信兼整饬房舍,待两个月后,徐牧斋的长子就要归来。
他名唤徐沂,和父亲一样,没有按照徐家的字辈取名,如今和徐希则同庚,十六岁,先前在顺天府学读书时和宁远之交好,徐牧斋让他回京城继续进学。
若说南府历经四代,已全然忘记了武学立家的根本,倾向于与文臣交游,那么徐牧斋这一支早已完全被江南风气浸染,喜文墨,厌行伍,对待商人也不持北方勋贵家族一贯的排斥态度,甚至结交了许多南方儒商,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若是徐牧斋倒向齐王,或许可以激起徐彻的反对,促使南府彻底和北府保持一致,若是徐牧斋听从宁家的安排,转投太子,南府的立场也就难说。
然而徐沂此次回京更像是投石问路,名曰进学,实际是替父亲打点京城各处关节,待到下一个三年任期期满,徐牧斋回京时,万事俱备,只欠他本人这阵东风。
徐牧斋认为自己是决定南府未来的东风,这种想法自信得近乎天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押对了宝,毕竟九五之位只有一个,结果揭晓前所有人都是同一张桌上的赌徒,或赢或输,不到最后,没人会赔上全部身家。
“这算是谢礼了吧。”夏师宜道,“他感念夫人的情分,却碍于郡主,不能前来,这封信就算是还了一个人情。”
他语带不屑,心中却觉得羞愧,自己何时才能成为真正替小姐分忧的左膀右臂,而非闲读诗书的无用仆人。
琼枝在一旁感叹:“夷则少爷倒是有心。”
夏师宜默然无语,等着冉念烟吩咐。
绝不是谢礼,冉念烟暗道,这封信唯独送给她,分明是在提醒她徐沂和宁家早已私下盟订,近期南府会发生动荡。
父亲!
冉念烟心中一惊。
宁远之竟然能串通刚回京的徐沂,他和堂兄冉珩也是同窗,如何不能伺机侵染,以冉珩偏听偏信的习惯,不需什么手段就能收买。
怪不得大伯母起初只是有意向将堂姐送入东宫,另一面还在寻访合适的人家,如今入宫却成了板上钉钉的决定,难道她不在侯府的这几年,太子的势力早已暗中渗入侯府?
太子门下果然是文臣集团,手段也是以柔克刚、润物无声。
“今晚准备一下,明日去一趟京营的校场。”冉念烟道。
琼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疑惑地望着夏师宜,见他似乎明白小姐的意思,思索片刻,琼枝也才明白,小姐是要去找侯爷。
只要知道这一点,别的她就不用操心,只需依言准备即可。
☆、第四十五章
已是四更天,星河欲转,圆月低垂。
京郊潮白河畔,京城守军大营总兵行辕的内室里燃着数十支通臂大烛,居中的虎皮靠椅空置无人,周围两侧分列十六张一尘不染的四方紫檀太师椅。
徐泰则坐在首位,身后站着两个看守他的士兵,仅仅隔着一道屏风一扇门,结构相仿的正堂里,徐衡正在和麾下的将士和参军议事。
新任西北总兵殷士茂轻率失德,贪功冒进,甫一上任就将徐衡呕心沥血多年所部署的防线撤换为自己创制的新阵法,原本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配置虽耗费人力,却能使自宣府到榆林的五处边关重镇固若金汤。
可惜殷士茂在任三年,改弦更张,徐衡昔日的经营付诸东流,随着近年来突厥军民频繁南下掠夺,边警频发,西北武备废弛的真相才渐渐被世人知晓。
“可恶的是,殷士茂之前上书朝廷,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烂摊子甩到国公爷身上,说是国公爷重用火器、滥设防线,导致边军开支过大,西北百姓税负沉重,说自己为了平息民怨,缩减开支,这才陷入窘境。”
说话的人语气生硬,正是当年投诚的突厥将领哥舒。
徐衡道:“我们是军人,殷士茂是官僚,军人思考的是战争和时局,官僚思考的是银钱和升迁。”
哥舒泄气道:“难道就任由他陷害吗!殷士茂裁撤边军,得利的可是始毕利老贼——国公还记得我为什么只身投诚吧,就是为了不再为篡位的逆贼做事,我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
“幸亏圣上英明,当初那道奏折留中不发,如今西北突厥大军压境,殷士茂才想起派他手下那个草包军师郑源回京鬼哭狼嚎,让京营驰援宣府,皇帝又不放心咱们重回西北,拖到现在这种地步,已经是败局了!”一个参军牢骚道。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