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公文写作知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文作为一定意义上的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实现,必然涉及到交际的双方即言者(写作主体)和受者(写作受体)。公文的写作,目的是给对方(即接受对象)看的,写作效益的体现,关键还在于接受对象(即受文对象)对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正因为如此,写作公文一定要充分考虑读者,注意研究读者(即受文对象、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可受性,增强文章的执行承办效益。而公文写作中的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课题,却长期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极大的疏忽和遗憾。
公文的读者不同于文艺作品、新闻文章读者有随意性,它的读者有明确的限定性,往往有特定的受文对象,不是谁都可以看,或者谁都必须看的。这种读者的限定性,使公文写作者事先就能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就有可能考虑到怎么写才能更符合受文对象的口胃和接受心理,更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可见,读者的限定性这一特点,为公文写作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在强调读者有限定性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读者的变化性。公文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也要受内因外因的驱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这些外因,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化,这是境(心境)随时迁。假如有人现在写文章还用文革手法和语言,那只会授人以笑柄。另一方面,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的区别等等内因,也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不同语言环景而有所不同,这则是因人而异。例如写给群众看的通告要通俗易懂,而写给教师的宜典雅古朴,不能失体失格。
从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从各级各类各方面接受对象的实际状况考虑,公文写作时,要着重考虑受文对象以下各种接受心理。
(-)求实心理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也是接受对象(无论领导还是群众)的衷心愿望和迫切要求。事实胜于雄辩,公文的事实、理论越真实,就越可信,就越能说服,教育、鼓动或指挥受文对象去照(文)章办事。公文受文对象的这种求实心理,是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所决定的。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要了解各级领导、各个方面的真实意图、真实情况,以认清形势,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利。
此外,这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所激发出的一种心理。大跃进、文革的历史教训,现实生活中少数公文的浮夸虚假之风,这些不实事求是的文风、作风,已使有的领导和少数公文失信于民。长期的积淀,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泛化心理。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也要求公文说真话,写实情,求实效,不搞浮夸虚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取信于民。
在公文写作中务求实际,除按前面讲到的要求内容的绝对真实、本质真实之外,还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讲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到其它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强调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到其它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要寓倾向性于平衡性之中。不注意这一点,过分强调一个因素、一种意见、一方面观点,极有可能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当今复杂的公务活动、社会事物等系统工程的客观全貌,甚至可能给更大的系统工程输去误导信息。例如有的单位写文章讲先进、成绩时,总是笔下生花,说过头活,报假数字,不讲实际,不留余地,以致上报的报告或者总结,竟不敢同本单位群众见面,怕露了马脚。这种误国误民的文风,必须坚决制止。而我们党中央领导同志和不少各级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和文章中,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常常非常深刻、尖锐地说明困难和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实事求是之风自然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二)求新心理
江盈科曾在蔽箧集序中说道:新者见嗜,旧者见厌,物之恒理,新则人争嗜之,旧则人争厌之。喜新厌旧,人之常情。观点、内容陈旧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公文写作也同样如此。那种一个典型材料反复用、变换角度经常用,改换包装新瓶子装旧酒的写法,那种从别人的文章中找点子,从下面的材料中找例子,东拼西凑成稿子的做法,那种下面写文章抄上级的,上级抄中央的,层层照抄照转的办文方式,显然都背离了工作实际,也不能满足受文对象的求新心理,那种公文只会成废纸一堆。
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发展变化是日新月异的,许多新情况有待去研究,许多新问题有待去发现,许多新矛盾有待去解决,许多新事物有待去认识,许多新人物有待去表彰,许多新经验有待去总结,许多新气象有待去宣传,许多新理论有待去探讨。公文要力求出新,尽可能给受文对象提供他们欲知而未知的这些新信息。现实生活中、公务活动中,领导和群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正是公文所要反映、介绍的热点信息、新信息。公文写作要力求想领导和群众所想,急领导和群众所急,写领导和群众所需,不说套话、空话,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不但内容要新,为适应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人们观念和能力的变化,公文的写作形式、语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规范,又不断创新,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是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其内容、观点、写法、语言却年年有新意,都给人大代表和全国人民以耳目一新之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纲领性文件。而有些单位的年终总结,年复一年,框架、观点依旧,只是数据、时间不同,给人以似曾相识、千部一腔的陈旧感,这种文章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求尊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处于社会关系中各种地位的人,都越来越需要别人和社会的尊重。需要尊重,这是人们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需要争取受文对象理解、认同、支持、办理的公文,首先必须对受文对象给予必要的尊重,满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受文对象的支持与合作。
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公共关系和协调的重要工具、手段、渠道之一的公文,也只有对有关的社会组织或者公众以必要的尊重,才能树立起本组织的良好形象,实现其公关和协调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懂得为什么绿的大地,美的心灵——请勿入内、翠竹千竿,请勿刻划、杜鹃... -->>
公文作为一定意义上的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实现,必然涉及到交际的双方即言者(写作主体)和受者(写作受体)。公文的写作,目的是给对方(即接受对象)看的,写作效益的体现,关键还在于接受对象(即受文对象)对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正因为如此,写作公文一定要充分考虑读者,注意研究读者(即受文对象、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可受性,增强文章的执行承办效益。而公文写作中的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课题,却长期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极大的疏忽和遗憾。
公文的读者不同于文艺作品、新闻文章读者有随意性,它的读者有明确的限定性,往往有特定的受文对象,不是谁都可以看,或者谁都必须看的。这种读者的限定性,使公文写作者事先就能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就有可能考虑到怎么写才能更符合受文对象的口胃和接受心理,更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可见,读者的限定性这一特点,为公文写作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在强调读者有限定性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读者的变化性。公文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也要受内因外因的驱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这些外因,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化,这是境(心境)随时迁。假如有人现在写文章还用文革手法和语言,那只会授人以笑柄。另一方面,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的区别等等内因,也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不同语言环景而有所不同,这则是因人而异。例如写给群众看的通告要通俗易懂,而写给教师的宜典雅古朴,不能失体失格。
从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从各级各类各方面接受对象的实际状况考虑,公文写作时,要着重考虑受文对象以下各种接受心理。
(-)求实心理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也是接受对象(无论领导还是群众)的衷心愿望和迫切要求。事实胜于雄辩,公文的事实、理论越真实,就越可信,就越能说服,教育、鼓动或指挥受文对象去照(文)章办事。公文受文对象的这种求实心理,是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所决定的。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要了解各级领导、各个方面的真实意图、真实情况,以认清形势,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利。
此外,这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所激发出的一种心理。大跃进、文革的历史教训,现实生活中少数公文的浮夸虚假之风,这些不实事求是的文风、作风,已使有的领导和少数公文失信于民。长期的积淀,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泛化心理。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也要求公文说真话,写实情,求实效,不搞浮夸虚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取信于民。
在公文写作中务求实际,除按前面讲到的要求内容的绝对真实、本质真实之外,还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讲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到其它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强调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到其它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要寓倾向性于平衡性之中。不注意这一点,过分强调一个因素、一种意见、一方面观点,极有可能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当今复杂的公务活动、社会事物等系统工程的客观全貌,甚至可能给更大的系统工程输去误导信息。例如有的单位写文章讲先进、成绩时,总是笔下生花,说过头活,报假数字,不讲实际,不留余地,以致上报的报告或者总结,竟不敢同本单位群众见面,怕露了马脚。这种误国误民的文风,必须坚决制止。而我们党中央领导同志和不少各级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和文章中,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常常非常深刻、尖锐地说明困难和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实事求是之风自然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二)求新心理
江盈科曾在蔽箧集序中说道:新者见嗜,旧者见厌,物之恒理,新则人争嗜之,旧则人争厌之。喜新厌旧,人之常情。观点、内容陈旧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公文写作也同样如此。那种一个典型材料反复用、变换角度经常用,改换包装新瓶子装旧酒的写法,那种从别人的文章中找点子,从下面的材料中找例子,东拼西凑成稿子的做法,那种下面写文章抄上级的,上级抄中央的,层层照抄照转的办文方式,显然都背离了工作实际,也不能满足受文对象的求新心理,那种公文只会成废纸一堆。
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发展变化是日新月异的,许多新情况有待去研究,许多新问题有待去发现,许多新矛盾有待去解决,许多新事物有待去认识,许多新人物有待去表彰,许多新经验有待去总结,许多新气象有待去宣传,许多新理论有待去探讨。公文要力求出新,尽可能给受文对象提供他们欲知而未知的这些新信息。现实生活中、公务活动中,领导和群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正是公文所要反映、介绍的热点信息、新信息。公文写作要力求想领导和群众所想,急领导和群众所急,写领导和群众所需,不说套话、空话,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不但内容要新,为适应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人们观念和能力的变化,公文的写作形式、语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规范,又不断创新,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是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其内容、观点、写法、语言却年年有新意,都给人大代表和全国人民以耳目一新之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纲领性文件。而有些单位的年终总结,年复一年,框架、观点依旧,只是数据、时间不同,给人以似曾相识、千部一腔的陈旧感,这种文章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求尊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处于社会关系中各种地位的人,都越来越需要别人和社会的尊重。需要尊重,这是人们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需要争取受文对象理解、认同、支持、办理的公文,首先必须对受文对象给予必要的尊重,满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受文对象的支持与合作。
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公共关系和协调的重要工具、手段、渠道之一的公文,也只有对有关的社会组织或者公众以必要的尊重,才能树立起本组织的良好形象,实现其公关和协调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懂得为什么绿的大地,美的心灵——请勿入内、翠竹千竿,请勿刻划、杜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