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说乌盟那点事 (1/2)
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飘动的导游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顺着山路一直下行,前方必经之地就是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山县。每一提到这个地名,总让当地人和一种食品联想到一起——卓资山熏鸡。
乌兰察布市原名为乌兰察布盟,以前下设集宁市、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寨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乌兰察布,蒙古语,即“红山口”。在今呼市东北12.5公里大青山脚下。盟,即会盟。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仿满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区原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盟旗制度”,即对归附的蒙古部逐一编旗,划定疆界,从蒙古王公贵族中选任札萨克管理旗政,然后指定数旗定期会盟于某地,商讨重大事务。清朝指定的会盟地址名称,即作为盟的名称。清天聪6年(1632年)六个部落旗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始有乌兰察布名称。 在“乌兰察布”会盟的原六个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称四子王旗。位于原察哈尔省西北角。牧地东西宽117.5公里,南北长120公里;(二)喀尔喀右翼部,即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罕旗。位于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东。牧地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5公里;(三)茂明安旗。位于固阳县以北。牧地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95公里;(四)乌拉特部。位于河套以北,沙漠以南。牧地东西宽107.5公里,南北长150公里。乌拉特部又分为三旗---乌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范围包括五原,包头一带及半个河套;乌拉特后旗在本部的东面,包括包头,固阳,安北一部;乌拉特中旗,在前后两旗之间,包括包头,五原,安北一部。
乌兰察布有悠久的历史。从邻近的呼市郊区保和少大窑发现的古人类石器场和毗连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发现的石球石器证实:远在旧石器时代,乌兰察布地区就已有人类生存。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林格尔县等地发现的细石器以及清水河县呈现的“仰韶文化”证明,在母系社会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会制造石器,从事狩猎,畜牧饲养等生产活动。商,西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游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战国后称匈奴),鬼方等。后来又有林胡,楼烦等民族。他们骁于骑射,善于畜牧,都做过乌兰察布大地的主人,历史上统称他们为戎狄。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大部分区域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赵秦诸国纷争,该地域受扰,成为中原诸国的徼(边界)外地。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阙为塞,使乌兰察布盟隔绝于中原。赵国所修的长城至今还在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资等地留有遗迹。和林格尔,卓资两县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的练兵场。 战国后期,匈奴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秦统一中原后,北逐匈奴,在原来的赵地设置了云中,代,雁门三郡。并通过“三郡”修了直通今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卓资,和林格尔,武川等地的驰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赵燕之长城加以连接和修缮,称为秦长城。它从河北省进入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商都县,又经过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当时该地域属云中郡,雁门郡辖。秦灭后,北方的匈奴兴起,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大举南进,今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其占有。
公元前206年,汉朝统一中原后,匈奴与汉朝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匈奴在今四子王旗境内建立国最高政权机关---中部单于廷。西汉初年的六,七十年间,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并常有战争。汉,匈初以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汉匈关系。“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有史料记载,王昭君曾到过黑河,并说黑河即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大黑河。当时的乌兰察布南部区域,属雁门郡,定襄郡,代郡辖。北部地区仍属匈奴。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新时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鲜卑族拓跋部组成部落联盟,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建都。随之讲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从贝加尔湖迁来,安置在漠南阴山地区的平原上驻牧。这其中包括了乌兰察布的广大地区。北魏王朝的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在今乌兰察布境内设三镇,即:武川镇(今武川县境内),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内),柔玄镇(今兴和县境内)。以此作为保卫京城的前哨。
隋唐时期,乌兰察布北部居住者突厥民族。后南迁白道川(武川蜈蚣坝),大利城(和林格尔土城)等地。当时属于定襄郡的有和林格尔,武川,卓资;属马邑郡的有凉城,集宁,察右前旗,清水河;属雁门郡的有丰镇,兴和。北部属突厥。唐兴盛后******归唐。唐在今和林格尔境内设单于大都护府。唐朝末年契丹崛起于东北,于公元十世纪初建立辽国,在今********地区始置丰州。当时的乌兰察布地区为契丹占有。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金,承袭辽制。乌兰察布区域分隶云内州(达茂),丰州(四子王,武川,和林格尔,清水河),大同府(集宁,察右中旗,凉城,丰镇),宜德州(察右前旗,商都,兴和,化德)。
元朝时,在乌兰察布地区设置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并隶属于中书省(即直辖),作为朝廷的腹地。当时乌兰察布地区分属于集宁路,兴和路,大同路,净州路,德宁路。
明朝时,元朝的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形成封建割据。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分设万户,并把6万户分为左右两翼。今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归右翼3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达汗(阿拉坦汗)称雄于大漠之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归己。... -->>
顺着山路一直下行,前方必经之地就是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山县。每一提到这个地名,总让当地人和一种食品联想到一起——卓资山熏鸡。
乌兰察布市原名为乌兰察布盟,以前下设集宁市、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寨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乌兰察布,蒙古语,即“红山口”。在今呼市东北12.5公里大青山脚下。盟,即会盟。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仿满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区原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盟旗制度”,即对归附的蒙古部逐一编旗,划定疆界,从蒙古王公贵族中选任札萨克管理旗政,然后指定数旗定期会盟于某地,商讨重大事务。清朝指定的会盟地址名称,即作为盟的名称。清天聪6年(1632年)六个部落旗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始有乌兰察布名称。 在“乌兰察布”会盟的原六个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称四子王旗。位于原察哈尔省西北角。牧地东西宽117.5公里,南北长120公里;(二)喀尔喀右翼部,即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罕旗。位于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东。牧地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5公里;(三)茂明安旗。位于固阳县以北。牧地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95公里;(四)乌拉特部。位于河套以北,沙漠以南。牧地东西宽107.5公里,南北长150公里。乌拉特部又分为三旗---乌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范围包括五原,包头一带及半个河套;乌拉特后旗在本部的东面,包括包头,固阳,安北一部;乌拉特中旗,在前后两旗之间,包括包头,五原,安北一部。
乌兰察布有悠久的历史。从邻近的呼市郊区保和少大窑发现的古人类石器场和毗连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发现的石球石器证实:远在旧石器时代,乌兰察布地区就已有人类生存。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林格尔县等地发现的细石器以及清水河县呈现的“仰韶文化”证明,在母系社会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会制造石器,从事狩猎,畜牧饲养等生产活动。商,西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游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战国后称匈奴),鬼方等。后来又有林胡,楼烦等民族。他们骁于骑射,善于畜牧,都做过乌兰察布大地的主人,历史上统称他们为戎狄。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大部分区域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赵秦诸国纷争,该地域受扰,成为中原诸国的徼(边界)外地。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阙为塞,使乌兰察布盟隔绝于中原。赵国所修的长城至今还在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资等地留有遗迹。和林格尔,卓资两县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的练兵场。 战国后期,匈奴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秦统一中原后,北逐匈奴,在原来的赵地设置了云中,代,雁门三郡。并通过“三郡”修了直通今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卓资,和林格尔,武川等地的驰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赵燕之长城加以连接和修缮,称为秦长城。它从河北省进入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商都县,又经过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当时该地域属云中郡,雁门郡辖。秦灭后,北方的匈奴兴起,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大举南进,今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其占有。
公元前206年,汉朝统一中原后,匈奴与汉朝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匈奴在今四子王旗境内建立国最高政权机关---中部单于廷。西汉初年的六,七十年间,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并常有战争。汉,匈初以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汉匈关系。“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有史料记载,王昭君曾到过黑河,并说黑河即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大黑河。当时的乌兰察布南部区域,属雁门郡,定襄郡,代郡辖。北部地区仍属匈奴。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新时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鲜卑族拓跋部组成部落联盟,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建都。随之讲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从贝加尔湖迁来,安置在漠南阴山地区的平原上驻牧。这其中包括了乌兰察布的广大地区。北魏王朝的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在今乌兰察布境内设三镇,即:武川镇(今武川县境内),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内),柔玄镇(今兴和县境内)。以此作为保卫京城的前哨。
隋唐时期,乌兰察布北部居住者突厥民族。后南迁白道川(武川蜈蚣坝),大利城(和林格尔土城)等地。当时属于定襄郡的有和林格尔,武川,卓资;属马邑郡的有凉城,集宁,察右前旗,清水河;属雁门郡的有丰镇,兴和。北部属突厥。唐兴盛后******归唐。唐在今和林格尔境内设单于大都护府。唐朝末年契丹崛起于东北,于公元十世纪初建立辽国,在今********地区始置丰州。当时的乌兰察布地区为契丹占有。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金,承袭辽制。乌兰察布区域分隶云内州(达茂),丰州(四子王,武川,和林格尔,清水河),大同府(集宁,察右中旗,凉城,丰镇),宜德州(察右前旗,商都,兴和,化德)。
元朝时,在乌兰察布地区设置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并隶属于中书省(即直辖),作为朝廷的腹地。当时乌兰察布地区分属于集宁路,兴和路,大同路,净州路,德宁路。
明朝时,元朝的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形成封建割据。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分设万户,并把6万户分为左右两翼。今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归右翼3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达汗(阿拉坦汗)称雄于大漠之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归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