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晓山又说道:“郑施主,佛陀说的意思是多做善事即多增福德,少做善事即少增福德,这是有相布施,法布施是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使众生皆见性成佛,故其福德胜于布施无量七宝之福。”
后者是好的,可前者向寺院布施,或者香火也是有功德的事。两者并不违背。
郑朗一笑,继续说:“第十九分佛陀又说到此事,然后道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是谓何意?”
“福德是真实存在的体性,如来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正因为没有真实存在的福德,故如来说得到的福德多。”
“这样解释,百姓能不能听懂?能否让我换种解释,假如执着心为因,即便用满大千世界的珍宝为缘,布施于人,可认为福德有实在自性,佛也不会说他得福很多。如能破此执见,布施者与般若相应,不取相施而布施,即便布施了一粒稻米,也能取得更多的福德?”
“是”晓山冷汗涔涔,这样一解释,对以后诸寺香火布施很不利的,可他终是一个禅宗弟子,不敢说郑朗说得不对。
“金刚经总共只有五千来字,但里面说了多少类似的文字?”
不是郑朗所说的三处,三十二分中出现了七八处。
“各有各的妙用,总之教导众生受持此经,堪破有相执着,证发阿椁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又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正是开头与云若禅师对话的上面部分。
“我应度化一切众生,如此灭度一切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为我度脱。”
“大和尚,这样说百姓又听不懂了,能不能这样解释,何为灭度,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这正是佛陀的心愿所在。佛陀这句话意是度了便度了,心里头不能说我度了多少人,那怕救了世上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这就是菩萨道。大和尚,我解释得对不对?”
“对”晓山身体摇晃。
因为下面新的问题来临。
郑朗不可能放过的,继续道:“佛陀度一切众生,心中都不敢留痕迹,你们做的好事远远没有做的坏事多,为什么要蛊惑百姓的财产,让他们烧香还愿。要知道这中间有的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尊不暖,这是佛的本心?!”
“他们供养的是佛陀,今生虽苦,来生会有好报应。”
“富通判。”
富弼走了过来。
“你替我下一道命令,凡有侵田、放高利贷、出入良家妇人宅第、霸占山林、蛊惑人心、经鼻商铺者,所有寺院僧尼一律流入到南海诸矿上采矿。”
“郑施主,不可。”
“有何不可,你刚才不是说,今生虽苦,来生会有好报应。”
“两击不同,那是他们发自本心布施。”
“大和尚,那你说他们这种做法是对的?”
“”“善恶都不能分,还是什么禅师高僧,去!”
晓山羞愧万分的退下。
郑朗看着诸位百姓,又说道:“为什么金刚经里出现多处类似的话,原因有两条,一是佛祖苦悟多年,证得佛法。让世人忘却烦恼,济世度人,可佛祖创立佛法时佛法闻知的人不多,或者说不知道何谓真正的佛法,于是鼓励百姓宣扬金刚经。他要的是度世人,不是财富,所以多次说持经宣佛远比三千大世界的七宝布施功德还要大。”
下面还有许多和尚跃跃欲试,但不知道怎么说。
到现在,郑朗并没有打刚佛教,相反,替释迦牟尼说了许多好话但他打刚的是现在诸寺僧尼。因此,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说是好。
郑朗继续说下去:“还有一种重要原因,佛陀著金刚经时是在舍卫国祗园精舍,须多达长者用金叶铺园,其心可嘉。作为佛教本身,一要弘扬真正的佛法,不仅是佛法本身,也要有寺院、招提、兰若,还要有佛像、梵唱、法器、寺钟,有了这些辅助的物事,佛教才能更快的推广。所以佛祖并没有排斥。然而民力终是有限的,僧尼不耕不织,要靠百姓布施才能得活,再用七宝建寺,建精舍,修得越多,对国家对百姓压力越大。特别住在祗园精舍里面,释迦牟尼感受颇多,故多次说用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及受此部曲,甚至不及受此经四偈福德多。而且金刚经劈开第一篇就写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即便是佛祖本身,也要乞食而活,不能享受百姓信徒的布施得活。为什么?不劳民力,不伤国财,不为祗园精舍奢华迷惑。这才是佛的本义。诸位父老乡亲,试问,今天有多少和尚是靠化缘谋生的?”
这一问,所有百姓大声喧哗。佛祖都要亲自化缘乞食,况且这些和尚们。
这就是金刚经中的秘密,可惜对佛教不产生兴趣的人不注意,产生兴趣的人又不揭破,甚至曲解,一直没有被世人知。
有一个和尚气愤的站起来说道:“你以为佛祖的佛法是你写的中庸?”
富弼闻听后,忽然笑了
这岂不正是中庸的一种?
“大和尚,为什么金刚经是万经之首,一是因为它朴实无华,更接近佛陀的本心,二是它说了一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谓佛法,天地万物运转的至理便是佛法,一切是佛法,儒家是佛法,道家是佛法。反之,佛法是儒家,道家是儒家。
都在描述天地万物运转的道理,只是因为个人程度深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遭遇不同,而产生的感受不同,所以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才是无上大道!我说我中庸,为何不能称我的中庸是佛法?连这个都悟不得,有什么资格到我近前与我论佛。去!”
说着努了一下嘴,富弼会意,又派人分发金刚经的译注。
忽然空中又传出一个声音:“善哉善哉。”
说得好啊,所以金刚夸奖了。
富弼知道内情,又再次哭笑不得。
不过郑朗在正式辨佛中,没有用图像为难这些和尚,也没有那个本事。夸了一句后,巨幔徐徐落了下来。
东方的天际也出现了一丝曙光,雳珠象珍珠一样在树叶间闪着晶莹剔透的光泽。郑朗伸了一个懒腰,说道:“诸位高僧们,佛祖大约你们早忘记了,不过这黑的怎么辨成白的,还有两天时间,你们想想好。”
但一个和尚伸手拦住郑朗的去路,说道:“郑施主,金刚经讲空。”
有些急了,这样将郑朗放走,马上天一亮,杭州还不知传成什么样子。再加上那个巨幔收下,让这些和尚们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试图继续辨论下去。
郑朗沉声说道:“不错,金刚经与心经皆是讲空。但不仅是讲空,还讲了许多思想,大乘小乘各门各宗,几乎都是在金刚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净土国的极乐世界、因果报应,禅宗的禅,因此这门经书字数虽不多,但真正源自释迦牟尼的言论,所以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仅是其中一鳞半爪,就可以发展为一宗一派。为什么在短短的数千字里,出现这么多次。还有一个原因,我本不想说的,既然诸位逼我,我索性说出来。当年释迦牟尼率诸比丘传道时,天竺乃是诸多小国组成,这些国家大者如我朝一州府,小者不及一县,具体情况,你们可以看一看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里面有诸多记载。舍卫国乃是尼婆罗的一个小国,尼婆罗有多大,想来你们都知道的。这些国家皆不大,一千多比丘不耕不织,再加上佛教还没盛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释迦牟尼足迹不得不遍迹怛河流域。祗园精舍估计是一个传说,一个小国家,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黄金来辅园子?但修筑得一定很精美,因此释迦牟尼才长住下来,在此传道,这一住便是二十五年。然而他心中也在隐隐担心,恐弟子以后不肖,没有学他弘扬普度世人的精神,反而学了佛法后蛊惑人心,以满足自己的贪婪与懒惰。故在金刚经这样的重要大经里,讲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道不能为外相的财宝所迷惑。讲空,可以用许多方法去讲空,为什么一再的提及这个布施?”
“你是亵渎律陀!”
“我亵渎佛陀,具听,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佛祖在世间时,并不能腾云驾雾,所以光着脚化缘后,脚踩在泥巴上,要洗脚,这才是真正的佛祖。”
一句说完后,人群中立即响起一片嗡嗡声。
为什么相信佛教,正是因为佛祖神通广大。郑朗两段话却毫不客气地将佛祖拉下了凡尘。与平常百姓一样的本领,谁相信。哲学家,中国还少吗?诸子百家,随手翻一翻,就能翻出一个伟人出来,为什么要信胡人的宗教?
“你,你”这个和尚差点气得吐血。
“不用你我,本来释迦牟尼是好意,扬善去恶,普度众生,心怀慈悲。可经你们这些又懒又贪的和尚们再三演变,将佛教变成了什么?”郑朗又收了收,没有将佛教一下子拍死,那样的话,辨上一年也辨不完,不过语气没有松”反而更凌厉:“佛教未来之前,华夏有三皇五帝,有五百年的商,八百年的周,西汉有文景汉宣这样的盛世。但自东汉时佛教东来,看到华夏变成什么,自佛教东来之时,华夏就开始民不聊生。东晋南朝信仰佛教,国家赢弱,最后禀程华夏正统,却被北方吞并。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横极一时。文成帝信佛后,北魏每况愈下。北齐信佛,周武帝灭佛,于是被北周吞并。隋焰帝信佛,民不聊生。武则天信佛,唐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边患四起。可惜唐武帝只继位几年,唐朝亡相已显。五代十国之时,南唐信佛,周世宗灭佛,于是南唐乃灭。不但华夏,天竺也是如此,连一个文明统一的国度都没有。这就是佛教,就是你们这些和尚带给国家带给百姓的好处。”
不能这么说的,这些朝代的兴亡有很多原因,佛教在里面起的作用很小。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每一代国家兴盛之时,皆有一代或者几代英明神武的人君,这些人君绝对不会坐视佛教泛滥成灾,才有诸多灭佛事件。
几乎所有和尚脸色全部变了
郑朗说也就说了,关健他这段话传到东京城,皇帝与诸位宰相听后,会作如何感想!
晓山又说道:“郑施主,佛陀说的意思是多做善事即多增福德,少做善事即少增福德,这是有相布施,法布施是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使众生皆见性成佛,故其福德胜于布施无量七宝之福。”
后者是好的,可前者向寺院布施,或者香火也是有功德的事。两者并不违背。
郑朗一笑,继续说:“第十九分佛陀又说到此事,然后道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是谓何意?”
“福德是真实存在的体性,如来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正因为没有真实存在的福德,故如来说得到的福德多。”
“这样解释,百姓能不能听懂?能否让我换种解释,假如执着心为因,即便用满大千世界的珍宝为缘,布施于人,可认为福德有实在自性,佛也不会说他得福很多。如能破此执见,布施者与般若相应,不取相施而布施,即便布施了一粒稻米,也能取得更多的福德?”
“是”晓山冷汗涔涔,这样一解释,对以后诸寺香火布施很不利的,可他终是一个禅宗弟子,不敢说郑朗说得不对。
“金刚经总共只有五千来字,但里面说了多少类似的文字?”
不是郑朗所说的三处,三十二分中出现了七八处。
“各有各的妙用,总之教导众生受持此经,堪破有相执着,证发阿椁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又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正是开头与云若禅师对话的上面部分。
“我应度化一切众生,如此灭度一切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为我度脱。”
“大和尚,这样说百姓又听不懂了,能不能这样解释,何为灭度,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这正是佛陀的心愿所在。佛陀这句话意是度了便度了,心里头不能说我度了多少人,那怕救了世上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这就是菩萨道。大和尚,我解释得对不对?”
“对”晓山身体摇晃。
因为下面新的问题来临。
郑朗不可能放过的,继续道:“佛陀度一切众生,心中都不敢留痕迹,你们做的好事远远没有做的坏事多,为什么要蛊惑百姓的财产,让他们烧香还愿。要知道这中间有的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尊不暖,这是佛的本心?!”
“他们供养的是佛陀,今生虽苦,来生会有好报应。”
“富通判。”
富弼走了过来。
“你替我下一道命令,凡有侵田、放高利贷、出入良家妇人宅第、霸占山林、蛊惑人心、经鼻商铺者,所有寺院僧尼一律流入到南海诸矿上采矿。”
“郑施主,不可。”
“有何不可,你刚才不是说,今生虽苦,来生会有好报应。”
“两击不同,那是他们发自本心布施。”
“大和尚,那你说他们这种做法是对的?”
“”“善恶都不能分,还是什么禅师高僧,去!”
晓山羞愧万分的退下。
郑朗看着诸位百姓,又说道:“为什么金刚经里出现多处类似的话,原因有两条,一是佛祖苦悟多年,证得佛法。让世人忘却烦恼,济世度人,可佛祖创立佛法时佛法闻知的人不多,或者说不知道何谓真正的佛法,于是鼓励百姓宣扬金刚经。他要的是度世人,不是财富,所以多次说持经宣佛远比三千大世界的七宝布施功德还要大。”
下面还有许多和尚跃跃欲试,但不知道怎么说。
到现在,郑朗并没有打刚佛教,相反,替释迦牟尼说了许多好话但他打刚的是现在诸寺僧尼。因此,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说是好。
郑朗继续说下去:“还有一种重要原因,佛陀著金刚经时是在舍卫国祗园精舍,须多达长者用金叶铺园,其心可嘉。作为佛教本身,一要弘扬真正的佛法,不仅是佛法本身,也要有寺院、招提、兰若,还要有佛像、梵唱、法器、寺钟,有了这些辅助的物事,佛教才能更快的推广。所以佛祖并没有排斥。然而民力终是有限的,僧尼不耕不织,要靠百姓布施才能得活,再用七宝建寺,建精舍,修得越多,对国家对百姓压力越大。特别住在祗园精舍里面,释迦牟尼感受颇多,故多次说用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及受此部曲,甚至不及受此经四偈福德多。而且金刚经劈开第一篇就写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即便是佛祖本身,也要乞食而活,不能享受百姓信徒的布施得活。为什么?不劳民力,不伤国财,不为祗园精舍奢华迷惑。这才是佛的本义。诸位父老乡亲,试问,今天有多少和尚是靠化缘谋生的?”
这一问,所有百姓大声喧哗。佛祖都要亲自化缘乞食,况且这些和尚们。
这就是金刚经中的秘密,可惜对佛教不产生兴趣的人不注意,产生兴趣的人又不揭破,甚至曲解,一直没有被世人知。
有一个和尚气愤的站起来说道:“你以为佛祖的佛法是你写的中庸?”
富弼闻听后,忽然笑了
这岂不正是中庸的一种?
“大和尚,为什么金刚经是万经之首,一是因为它朴实无华,更接近佛陀的本心,二是它说了一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谓佛法,天地万物运转的至理便是佛法,一切是佛法,儒家是佛法,道家是佛法。反之,佛法是儒家,道家是儒家。
都在描述天地万物运转的道理,只是因为个人程度深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遭遇不同,而产生的感受不同,所以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才是无上大道!我说我中庸,为何不能称我的中庸是佛法?连这个都悟不得,有什么资格到我近前与我论佛。去!”
说着努了一下嘴,富弼会意,又派人分发金刚经的译注。
忽然空中又传出一个声音:“善哉善哉。”
说得好啊,所以金刚夸奖了。
富弼知道内情,又再次哭笑不得。
不过郑朗在正式辨佛中,没有用图像为难这些和尚,也没有那个本事。夸了一句后,巨幔徐徐落了下来。
东方的天际也出现了一丝曙光,雳珠象珍珠一样在树叶间闪着晶莹剔透的光泽。郑朗伸了一个懒腰,说道:“诸位高僧们,佛祖大约你们早忘记了,不过这黑的怎么辨成白的,还有两天时间,你们想想好。”
但一个和尚伸手拦住郑朗的去路,说道:“郑施主,金刚经讲空。”
有些急了,这样将郑朗放走,马上天一亮,杭州还不知传成什么样子。再加上那个巨幔收下,让这些和尚们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试图继续辨论下去。
郑朗沉声说道:“不错,金刚经与心经皆是讲空。但不仅是讲空,还讲了许多思想,大乘小乘各门各宗,几乎都是在金刚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净土国的极乐世界、因果报应,禅宗的禅,因此这门经书字数虽不多,但真正源自释迦牟尼的言论,所以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仅是其中一鳞半爪,就可以发展为一宗一派。为什么在短短的数千字里,出现这么多次。还有一个原因,我本不想说的,既然诸位逼我,我索性说出来。当年释迦牟尼率诸比丘传道时,天竺乃是诸多小国组成,这些国家大者如我朝一州府,小者不及一县,具体情况,你们可以看一看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里面有诸多记载。舍卫国乃是尼婆罗的一个小国,尼婆罗有多大,想来你们都知道的。这些国家皆不大,一千多比丘不耕不织,再加上佛教还没盛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释迦牟尼足迹不得不遍迹怛河流域。祗园精舍估计是一个传说,一个小国家,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黄金来辅园子?但修筑得一定很精美,因此释迦牟尼才长住下来,在此传道,这一住便是二十五年。然而他心中也在隐隐担心,恐弟子以后不肖,没有学他弘扬普度世人的精神,反而学了佛法后蛊惑人心,以满足自己的贪婪与懒惰。故在金刚经这样的重要大经里,讲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道不能为外相的财宝所迷惑。讲空,可以用许多方法去讲空,为什么一再的提及这个布施?”
“你是亵渎律陀!”
“我亵渎佛陀,具听,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佛祖在世间时,并不能腾云驾雾,所以光着脚化缘后,脚踩在泥巴上,要洗脚,这才是真正的佛祖。”
一句说完后,人群中立即响起一片嗡嗡声。
为什么相信佛教,正是因为佛祖神通广大。郑朗两段话却毫不客气地将佛祖拉下了凡尘。与平常百姓一样的本领,谁相信。哲学家,中国还少吗?诸子百家,随手翻一翻,就能翻出一个伟人出来,为什么要信胡人的宗教?
“你,你”这个和尚差点气得吐血。
“不用你我,本来释迦牟尼是好意,扬善去恶,普度众生,心怀慈悲。可经你们这些又懒又贪的和尚们再三演变,将佛教变成了什么?”郑朗又收了收,没有将佛教一下子拍死,那样的话,辨上一年也辨不完,不过语气没有松”反而更凌厉:“佛教未来之前,华夏有三皇五帝,有五百年的商,八百年的周,西汉有文景汉宣这样的盛世。但自东汉时佛教东来,看到华夏变成什么,自佛教东来之时,华夏就开始民不聊生。东晋南朝信仰佛教,国家赢弱,最后禀程华夏正统,却被北方吞并。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横极一时。文成帝信佛后,北魏每况愈下。北齐信佛,周武帝灭佛,于是被北周吞并。隋焰帝信佛,民不聊生。武则天信佛,唐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边患四起。可惜唐武帝只继位几年,唐朝亡相已显。五代十国之时,南唐信佛,周世宗灭佛,于是南唐乃灭。不但华夏,天竺也是如此,连一个文明统一的国度都没有。这就是佛教,就是你们这些和尚带给国家带给百姓的好处。”
不能这么说的,这些朝代的兴亡有很多原因,佛教在里面起的作用很小。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每一代国家兴盛之时,皆有一代或者几代英明神武的人君,这些人君绝对不会坐视佛教泛滥成灾,才有诸多灭佛事件。
几乎所有和尚脸色全部变了
郑朗说也就说了,关健他这段话传到东京城,皇帝与诸位宰相听后,会作如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