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心灵之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明天是清明节。而我正好写到这一篇,可以说应景,也可以说有些不合时宜。
这个故事的配角(或者说男二)是晋文公重耳。
介子推无疑是个名人,但他这个名人并非是个活名人,而是个死后名人,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道德楷模。
关于介子推的事迹史载的不多。最初的当见于《左传》。其核心内容其实只有一句话: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什么意思呢?重耳不是在外流亡十九年么?现在他成了国君,自然要封赏一起跟着流亡的人。这个叫介之推的没有到他面前去讨赏。结果呢,封赏也没有轮到他。
各位,不知道你们都是事业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给老板卖死卖活多少年。有朝一日老板发达了,你眼巴巴他给你提提级别,长长工资。结果他把你给忘了。你脑补一下介子推的感受。
那么介之推什么反应呢?《左传》记载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晋献公一共九个儿子,现在只有国君(重耳)在世了。晋惠公、怀公没有人亲近他们,大家都讨厌他们。而上天没有让晋国断绝后嗣,那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重耳)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指一直追随重耳的狐偃他们)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就这帮家伙,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奸诈,上下相互蒙骗。我可不能和他们相处。”
他的母亲显然不以为然:“那你怎么不去请求封赏?就这样饿死了,怼谁?”注意这里实实在在用了一个“怼”字,意思是,埋怨谁呢?
介之推怎么说呢?“明知道他们是错的还和他们学,那不是错上加错了吗?况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那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啊,怎么样?”
介之推回答说:“言语不过是人的装饰罢了。我人都要走了,言语还有什么用?这样做,好像是为了显摆自己似的。”
到底是母亲,再拧也是自己生出来的儿子。于是他的母亲说:“你真下决心这样去做吗?那我就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结果最后呢,晋文公知道了,就派人去找。结果没找到。就以介子推隐居的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并且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晋世家》中对于介子推的记载基本与《左传》相同,但是多出来这么两段。
一段是说,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开吧。”
这话听着耳熟吧!听不明白回去测IQ。
重耳急了,“如果我回到晋后,不与您同心,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
这时介子推登场了。他当时正在船中,就说了一句风凉话。“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子犯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耻辱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诶?司马迁为什么要采信这段?大概想让介子推单薄的形象丰满一些吧,可这样恰巧弄巧成拙。大家看一看,这段有没有一种被PS了的即视感?
还有一段,是说介子推的随从怜悯他,就在宫门口上书:“龙想上天,有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
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说:“这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
这一段又是怎么来的呢?大概是想让晋文公知道吧!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司马迁要写历史,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可供借鉴的史料真是太少了。不得已只能将一些不太靠谱的传说添加进去。
但他毕竟没把更不靠谱的介子推从大腿上割肉喂给重耳以及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的惊悚情节也写... -->>
明天是清明节。而我正好写到这一篇,可以说应景,也可以说有些不合时宜。
这个故事的配角(或者说男二)是晋文公重耳。
介子推无疑是个名人,但他这个名人并非是个活名人,而是个死后名人,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道德楷模。
关于介子推的事迹史载的不多。最初的当见于《左传》。其核心内容其实只有一句话: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什么意思呢?重耳不是在外流亡十九年么?现在他成了国君,自然要封赏一起跟着流亡的人。这个叫介之推的没有到他面前去讨赏。结果呢,封赏也没有轮到他。
各位,不知道你们都是事业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给老板卖死卖活多少年。有朝一日老板发达了,你眼巴巴他给你提提级别,长长工资。结果他把你给忘了。你脑补一下介子推的感受。
那么介之推什么反应呢?《左传》记载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晋献公一共九个儿子,现在只有国君(重耳)在世了。晋惠公、怀公没有人亲近他们,大家都讨厌他们。而上天没有让晋国断绝后嗣,那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重耳)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指一直追随重耳的狐偃他们)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就这帮家伙,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奸诈,上下相互蒙骗。我可不能和他们相处。”
他的母亲显然不以为然:“那你怎么不去请求封赏?就这样饿死了,怼谁?”注意这里实实在在用了一个“怼”字,意思是,埋怨谁呢?
介之推怎么说呢?“明知道他们是错的还和他们学,那不是错上加错了吗?况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那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啊,怎么样?”
介之推回答说:“言语不过是人的装饰罢了。我人都要走了,言语还有什么用?这样做,好像是为了显摆自己似的。”
到底是母亲,再拧也是自己生出来的儿子。于是他的母亲说:“你真下决心这样去做吗?那我就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结果最后呢,晋文公知道了,就派人去找。结果没找到。就以介子推隐居的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并且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晋世家》中对于介子推的记载基本与《左传》相同,但是多出来这么两段。
一段是说,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开吧。”
这话听着耳熟吧!听不明白回去测IQ。
重耳急了,“如果我回到晋后,不与您同心,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
这时介子推登场了。他当时正在船中,就说了一句风凉话。“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子犯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耻辱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诶?司马迁为什么要采信这段?大概想让介子推单薄的形象丰满一些吧,可这样恰巧弄巧成拙。大家看一看,这段有没有一种被PS了的即视感?
还有一段,是说介子推的随从怜悯他,就在宫门口上书:“龙想上天,有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
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说:“这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
这一段又是怎么来的呢?大概是想让晋文公知道吧!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司马迁要写历史,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可供借鉴的史料真是太少了。不得已只能将一些不太靠谱的传说添加进去。
但他毕竟没把更不靠谱的介子推从大腿上割肉喂给重耳以及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的惊悚情节也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