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佳兵”者,即以兵强为美事,称强逞霸,仗强欺弱,而乐于用于战争者。
“不祥之器”,是说用强兵之事,皆是惊动天地人和万物众生的精神,战争的杀伐声,震动山河,虽鸡犬也为之不安。所以战争都是染浊宇宙太和正气,招惹天怒人怨的不祥之事。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器是杀人性命的不善之物,战争是最残酷的罪恶。不仅人类厌恶战争,凡是有生命的动植飞潜,以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大至水川河流,小至飞虫小草,无不憎恨“佳兵”的罪恶。蚯蚓尚且贪生,蝼蚁也知畏死,物之至微至蠢者,皆无不痛恶战争,更何况人乎?有道之人,对战争更是不屑处之,痛而绝之。
上章太上讲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此章进而讲到兵器也是不祥之物,意在警示主兵者,应当谨慎使用。有道之人,视兵战为不祥之物,以止战为战,迫不得已而战之。好战之人,胸怀杀心,以穷兵用强为能,以多杀人为乐。君子以道为兵,以德为器,好生而恶杀,历来反对一切不义之战。即使迫不得已应战,也是善而用兵,“果而不得已”,“果而不强”,不以杀人性命为心。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兵家纷争,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深陷于苦海中。因此他在连续数篇中,再三申述战争的凶残,以此唤起人们反对战争,制止战争。在太上这种反战思想的影响下,春秋中期出现了“弭兵”(反战)运动。据《左传》记载,当时宋国的向戎四处奔走,劝说各国和解停战。结果于襄公二十七年七月,终于在宋都召开了十四国“弭兵”会议,并签订了盟约,对和解当时天下的混乱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老子的反战思想,实际上是当时反战思潮的反映。
“佳兵”这个不祥之器,用之于天下,两兵相争,天震地动,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飞鸟远离,走兽远遁,山川林木,动植飞潜,无不受害。天地万物皆厌恶战争。故有道之人,绝不以“佳兵”为美,也绝不轻用“不祥之兵”。而是以道化民,以厚德服众众生,故天下不征而自然平定,不战而自然归伏。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说左与右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用法,也就是先天与后天的主次位置及其不同运化。
万物皆是贵阳而贱阴。左为阳,阳主生,凡是吉祥之事,都以左方为主位,此即所谓“吉事尚左”。右为阴,阴主杀,故凡是不祥之事,都以右方为主位,此即所谓“凶事尚右”。先王所制之礼,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上者,乃取胜之道;以左为下者,乃卑逊之道。故以取胜为贵右之事,其事主凶。以卑逊贵为左之事,其事主吉。
战争绝非善事,好战者皆是缺乏善德,生性好杀,以强兵欺人,害命伤生,大扰天地和气,导致国危民乱,造下无端罪业。故先王以战争等不祥之事为凶,用右来代表。
左右的取向,应以坐北向南的定位来区分。左为青龙,万物吉祥之象。左为东方木,主春季,其德为仁善,乃是紫气东来之方,亦是春暖花开之时,万物生发之地。右为白虎,万物肃杀之象。右为西方金,其德为正义。秋乃收获季节,果实累累,金光灿灿。金秋又是寒风霜杀,草木凋零之时。
以人身言左右,左为先天,右为后天。左臂谦让祥和,柔弱仁善,比喻君子尚文,以道处事。右臂强而有力,其用刚健,比喻凡人尚武,以俗处事。为人立身任事,修己治人,当效君子之居左,以柔弱处世,不生尊大自胜之心,常怀谦退卑下之德。以柔用道,以和用德,此皆是贵左之妙,亦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所以君子之居,平常尚左,浑然先天状态,唯独遇到战争、灾难等不祥之事,不尚左而尚右,由此可知君子贵德贱兵之慈心。
用兵之道与君子之道相反,进使敌莫知其进,退使敌莫知其退。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以计策相胜,以变诈为能。用兵之道贵刚强,故以右为上,不贵于左。故古时的兵事、丧事皆用右,其理即在于此。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君子好德恶杀,视兵器为杀人凶器,乃不祥之物,不得已时而用之。即使万“不得已而用”兵时,也是以“恬淡为上”,不逞兵威,不夸将略,不以杀伤为心,速战速决,从容自得。
君子用兵不同于常人,虽然贵于用右,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君子的本意而乐于用兵。兵既为不祥之器,故不以用兵为心。既然为形势所迫,无可奈何而用兵,即宜恬淡为上。恬淡则静,静者胜之本也。狂躁则动,盲动者败之基也。以安静处之,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因变施为,才能伏敌制胜。比如武王伐纣,兴正义之师,救民于水火之中。虽队伍步伐整齐,训练有素,但在策略上仍须周密部署,详喻谆谆,如此才能战而胜之。这正是以“不得已”之心,用“不得已”之兵,得恬淡之妙。惟此“恬淡为上”,自若用兵,未有不胜者,何来不祥之有?
战争这个凶煞之神,充满了腾腾杀气,胸怀着杀人为快的罪恶之心。纵观古今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一个个都是杀性成癖,侵略成性。近代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希特勒、东条英吉、墨索里尼等,杀人千百万,血流成河,罪恶滔天。这些战争罪犯虽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留下千古骂名,但其反面教训,并未换来今日的天下太平。战争的销烟从未间断,惊天动地的炮弹声从未停息,核武器技术步步升级,核武库储量不断累升,人类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故无论胜败,皆不是美事。而以杀人为美事的人,其心多是凶残暴戾,丧失善德。这些杀人成性者,都是好战分子,虽也可能得胜于一时,但必不能长久,更不可能得到天助人助,其称霸天下的梦想,终归会成为梦幻泡影。“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有“不以胜败论英雄”之说。自古以来乐于杀人者,都没有好下场,最终都成为千古唾骂的历史罪人,而遗臭万年。
君子心怀善德,不得已而用兵,虽战而取得全胜,心里也不以为是美事。因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杀伤之惨重,生灵之苦难,干扰天地之和气,这些都是有善心的君子所不愿看到的。君子深知,天下万民一体,众生同根,怎能忍心互相残杀?何忍肝脑涂地?君子用兵,都是在不得已之际,用不得已之兵,获不得已之胜。即使战果辉煌,功勋卓著,也是淡然处之,不炫耀,不庆功,故曰“胜而不美。”
今人之用兵,或出师不义,深谋诡计,而行险用间;或炫耀武力,横行残暴,杀人众多;或以兵器称霸,动辄(zh)诉诸武力,以飞弹轰炸残害他国百姓;或称霸世界,以老大自居,以强欺弱。此等皆是以战胜为美,以逞强为能,以取胜为心,以杀人为乐,以称霸为荣。如此以杀人为乐,以取胜为美,必遭天遣人怨,那些被无辜伤害者的灵性,必含冤于九泉之下难以瞑目。那些以武力残暴争战天下者,虽可胜美于一时,绝不能得之长久。其欲得的野心,天不施予,人心不归,岂能得天下乎?故曰“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物质文明鼎盛,科学技术进步,但人类的良知却发生了变态。最令人忧的是,人的善性下降,而杀心大增。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打斗杀戮(lu),诱导了社会的邪恶之气,尤其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杀性的恶种。商场里的儿童玩具,刀枪兵器,仿真武器,应有尽有,这些都在无形中诱引着儿童的好战心理。
圣人皆是教人尚文不尚武,并有教育儿童的明训:“勿使之(儿童)弄刀剑”。由此可知,太上所说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导天下人要立善心,格除罪恶的杀心。这不仅是导人以德,而且也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根本大计。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上文所言“君子居则贵左”,乃是指平时无事而言。若是用兵,则又当贵右。君子用兵皆是不得已而为之。古时国家天下,一切物理,一切人事,一切文武尊卑,凡是吉事,皆宜尚之于左。因为左为先天、为生位、为吉祥。凡是兵事、丧事等yīn道杀人之事,皆为凶事,皆主之于右,因为右为后天、为死位、为凶事。此乃不易之理。
自古以来,凡是吉庆之事,举行盛大礼规仪式,行礼都是以左为上,以右为下,依次排列。凡是兵事、丧事仪式,行礼均是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依次为序。
“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偏将军本为次将,为何处于左上之位?上将军本为将之上位,为何却反处右下之位?这是因为上将军主杀伐之权,偏将军只禀命行事,不得逞杀伐之威。
“故以丧礼处之”,因为战争是凶事,即使打了胜仗,也必以“丧礼处之”,故才有此颠倒左右之事。偏将军以冲锋破阵为任,以克敌制胜为吉,卑而居左阳位,以示其不主杀,故处于吉位。上将军以全军保国为任,位尊却居其右者,是因为其有主杀大权,以杀伤为凶,故居右阴的凶位。总之,兵乃凶器,战为凶事,所以偏将军为吉,上将军为凶。之所以反以丧礼自处,以示“不可以杀人为美”之理。当以恬淡为上,虽不得已而用兵,但杀人终不是好事,唯有一颗善心,不忍心杀人,才符合天道好生之德。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这是有善德之人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战争是凶事。两军对阵,必有伤亡。君子用兵虽是不得已之事,但死伤总是难免的。即使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虽为大胜,却以悲哀泣之,并无喜庆之心。这是因为君子深怀慈善,看到战场上惨遭死伤的生灵,血染山河,尸横遍野,哭天喊地,震撼着天地之心,怎能不生悲哀之心?更何况有道德的君子,其悲伤之情,哭泣之声,在所难免。
君子惜军爱民,对战争之残忍,未有不悲伤哀泣、恸(tong极其悲痛)切于心者。虽是破敌得胜,可谓吉庆之事,何以反而要以丧礼处置之?皆因君子不敢以战胜为美,不敢以杀人为乐,不敢以有功为耀。虽是“不得已”而战,终是不如不战,让天下人共处安平之乐,岂不善哉!所以古时有道之君,虽然打了胜仗,但不以为是喜事,而是以胜为丧;不是召开庆功大会,而是举行哀悼会,以丧礼处之。以这种形式为敌我双方的死难者,以及在战争中残遭死难的无辜生灵,举行盛大的丧礼仪式,以告慰死去的英魂,寄托哀思,表示良好的祝愿。这种以喜为丧的反用,乃是循天理、行道德、安民心、痛生悔的慈善之心,亦是大道反而用之的明证。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意在唤醒人们的善良之心。战伐之事,必然违背上苍好生之心,实出于无可奈何而为之。交战过后,目睹尸骨遍野,血盈沟壑,天地也会为之含悲,草木也会为之悲泣,更何况一个有良知的人乎?即使战而全胜,谁还敢以奏凯歌班师还朝,歌功颂德而自耀其能呢?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也。”又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足见神武不杀,仁者无敌,实为治世的楷模。而用兵非圣人之常道,故君子之道贵德不贵兵。顺天而动,率性而行。虽有作为,亦无害也。
【本章说解】
古圣人治世,以道德化天下,而不以武力施天下。道德化于天下之时,则社会正气具足,谦让之德风行,性本之善流露,人的真诚之心正立,天下人人皆自行道德。若以强力用于天下,则人心效仿,诡诈之风必行,凌夺之事即生,兵革之事遂起,以力强胜于人之事俱增,社会必不能安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兵者乃争端之最。若争之以利,利至而害即生。若争之于名,名兴之日,就是实丧之始。若争之以霸,霸到一定时日,必得沦丧。故善于用兵者,不起名利得失之心,惟以恬淡为上。此非有道有德之人所能做到的。
天宇大寰(hun)之内,一切物理,一切人事,皆有自然之序,皆有上下尊卑,皆有阴阳左右,皆有吉凶善恶,此乃大道之自然。
世人都喜上恶下,好尊厌卑,不明卑下实是吉事之理。因为卑下、柔弱、谦和,都是道性的体现,故而居左阳之贵位。是故君子以谦逊自居,以恬淡用兵,以静心处事,因而能逢凶化吉,即使用兵打仗这等大事,也是以德为先,以礼相待。胜而不喜,功而不耀,反以丧事处之,这是今人万万难以理解之事。
世人皆争强好胜,不懂天理,不畏害理残生,不知行凶皆是阴杀之事,因而凡事随心所欲,所以常常背天理而行。观之于此,居阴阳左右之位,事关重大,可不慎乎!
此章经旨,太上以贵左之道,教诫于天下,欲使天下人当持君子之器,贵于左,不贵于右,而不致自取毁亡。贵左之事,就是贵道德,循天理,顺自然,大公无私,用后天复返先天之道。即使对待战争这等大事,也要立于大道的高度上,以无为自然之心,以怜悯苍生之善,去应不得已之战。战而胜之,恬淡其心,不庆功邀赏,反以丧礼对待,这充分体现了君子的道德风范。作人处事,虽非战争那么残酷,但吉凶祸福之事却在所难免。是居左阳以德对待,还是居右阴以恶行事?所得的结果却完全相反。
世人多以私欲去徇好恶,争人我,贪名利,斗是非,逞凶强,此等所为,皆是尚右的阴杀之事。看起来可以得势于一时,但种下的恶果却是不堪设想。
修道人当反俗人之道而行,常以德胜之于己,而不胜于人;常以恬淡虚静自处。即使遇到不得已之逆境逆事,只要将杀机倒转而用,颠倒阴阳,倒转乾坤,取坎填离,正修心性,逆用生克,复性归本,复命归根,未尝不是贵左之理。用之于家国天下,服务众生,未尝不是贵左之器。人能如此修心炼己,则贵左之道,必能终身用之无穷
知止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本无名无象,但却实存于万象万物之中,无人不具,无物不有。在天地人万物未生成之前,无名之道就独立存在着。至宇宙万物生成之后,此物又为天地人万物之根。其体虽至隐至微,而万物却一刻也不能离开它;离则天地不能立,万物不能生。
所谓“道常无名”,道本无名,但它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为万象造化之根宗,故强名之曰“道”。大道具有悠久之性,不变不迁,不坏不灭,故曰“常”。大道微妙深奥,其体寂然虚静,其用至神至妙,无法形容,不可名状,故曰“无名”。说其无名,它却可以生出有名有象的万事万物,可为万物之母;说它有名,万物只是它所散生的外在表象,并非它的本体实质。世间有名有形者皆是物,而不是道;物的核心中虽也体现着道的规律性,但它毕竟不是之道全貌,而且往往被有名之象所掩蔽。所以大道只能用理去参,靠心去悟,凭德去修,唯心是道,观心才能得道。靠后天识心在显态物象名分上去求道,犹如缘木求鱼,只能得些皮毛,永难得真道。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是说大道在阴阳未分之前,它是一个混沌(hundun)的整体,圆体未破,好象一根未被刀劈斧凿的圆木一样,浑沦一体,还处在“一”的状态中,故谓之“朴”。“朴”就是未破的圆木,在这里借喻为未散的道体。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大能小,能内能外。
道体之实际,无名象,无征兆,不变不易,且能常久,故不可名状。道虽不可名状,它却是无而不无之真无,大至宇宙天体,天地日月,小至昆虫蝼蚁,沙石微尘,无所不是大道所生的实体。道之朴虽有而不有之实理,无论天理物理,一切自然之理,浑然全具。是以谓之道“朴”。“朴虽小”,却含有混沌无名之无极,具有万物生成之理,藏有天地造化之妙。
“天下不敢臣”,是说朴虽“小”,却是至微至妙,可称为众妙之门。说其小,它却其大无外,可以一本散万殊,弥散于宇宙空间,化生大千世界,生成天地万物,实际未尝小。天地万物,皆从此无名之“朴”而生化。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尊无上,其贵无极,天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驱使它,无论是伟大的圣人,也无论是权贵一时的君王诸候,没有任何人敢让它称臣归伏。故曰“天下不敢臣”。
学道之人,若能返归父母未生之前,复至五行不到的先天处观妙,则“真我”就会顿然超于物表,游心于无名之境,自性之朴,自可见晓于内外。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朴虽小,其用则大。天下万事万物,俱以道为君。即使操生杀之权,为万民之主,但在道朴面前,显得微若尘埃,岂敢不奉其命令?故古时的王候,对大道都是毕恭毕敬,未有不尊道而信守者。王候是人民的领路人,若能信守大道,自处无为自然,这种清静无为之德,不仅可以以德化民,而且可以恩及万物众生。万物敬佩候王之道,所以都能诚心归从,宾伏在其道朴之下,尊从其德,顺道而行。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与万物归从道朴,各尽其性,各享其乐,天下自然太平。这也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之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静为天地之本体。若天地不虚静,阴阳即不能变化,二气亦不能交合,则大旱大涝必至,急风暴雨必作,万物必遭灾殃。阴阳变化者,乃虚静之应机也。二气交合者,乃虚静之升降也。所以天地以虚静相合,阴阳以虚静变化,二气以虚静升降。虚静之理既得,氤... -->>
“佳兵”者,即以兵强为美事,称强逞霸,仗强欺弱,而乐于用于战争者。
“不祥之器”,是说用强兵之事,皆是惊动天地人和万物众生的精神,战争的杀伐声,震动山河,虽鸡犬也为之不安。所以战争都是染浊宇宙太和正气,招惹天怒人怨的不祥之事。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器是杀人性命的不善之物,战争是最残酷的罪恶。不仅人类厌恶战争,凡是有生命的动植飞潜,以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大至水川河流,小至飞虫小草,无不憎恨“佳兵”的罪恶。蚯蚓尚且贪生,蝼蚁也知畏死,物之至微至蠢者,皆无不痛恶战争,更何况人乎?有道之人,对战争更是不屑处之,痛而绝之。
上章太上讲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此章进而讲到兵器也是不祥之物,意在警示主兵者,应当谨慎使用。有道之人,视兵战为不祥之物,以止战为战,迫不得已而战之。好战之人,胸怀杀心,以穷兵用强为能,以多杀人为乐。君子以道为兵,以德为器,好生而恶杀,历来反对一切不义之战。即使迫不得已应战,也是善而用兵,“果而不得已”,“果而不强”,不以杀人性命为心。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兵家纷争,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深陷于苦海中。因此他在连续数篇中,再三申述战争的凶残,以此唤起人们反对战争,制止战争。在太上这种反战思想的影响下,春秋中期出现了“弭兵”(反战)运动。据《左传》记载,当时宋国的向戎四处奔走,劝说各国和解停战。结果于襄公二十七年七月,终于在宋都召开了十四国“弭兵”会议,并签订了盟约,对和解当时天下的混乱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老子的反战思想,实际上是当时反战思潮的反映。
“佳兵”这个不祥之器,用之于天下,两兵相争,天震地动,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飞鸟远离,走兽远遁,山川林木,动植飞潜,无不受害。天地万物皆厌恶战争。故有道之人,绝不以“佳兵”为美,也绝不轻用“不祥之兵”。而是以道化民,以厚德服众众生,故天下不征而自然平定,不战而自然归伏。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说左与右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用法,也就是先天与后天的主次位置及其不同运化。
万物皆是贵阳而贱阴。左为阳,阳主生,凡是吉祥之事,都以左方为主位,此即所谓“吉事尚左”。右为阴,阴主杀,故凡是不祥之事,都以右方为主位,此即所谓“凶事尚右”。先王所制之礼,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上者,乃取胜之道;以左为下者,乃卑逊之道。故以取胜为贵右之事,其事主凶。以卑逊贵为左之事,其事主吉。
战争绝非善事,好战者皆是缺乏善德,生性好杀,以强兵欺人,害命伤生,大扰天地和气,导致国危民乱,造下无端罪业。故先王以战争等不祥之事为凶,用右来代表。
左右的取向,应以坐北向南的定位来区分。左为青龙,万物吉祥之象。左为东方木,主春季,其德为仁善,乃是紫气东来之方,亦是春暖花开之时,万物生发之地。右为白虎,万物肃杀之象。右为西方金,其德为正义。秋乃收获季节,果实累累,金光灿灿。金秋又是寒风霜杀,草木凋零之时。
以人身言左右,左为先天,右为后天。左臂谦让祥和,柔弱仁善,比喻君子尚文,以道处事。右臂强而有力,其用刚健,比喻凡人尚武,以俗处事。为人立身任事,修己治人,当效君子之居左,以柔弱处世,不生尊大自胜之心,常怀谦退卑下之德。以柔用道,以和用德,此皆是贵左之妙,亦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所以君子之居,平常尚左,浑然先天状态,唯独遇到战争、灾难等不祥之事,不尚左而尚右,由此可知君子贵德贱兵之慈心。
用兵之道与君子之道相反,进使敌莫知其进,退使敌莫知其退。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以计策相胜,以变诈为能。用兵之道贵刚强,故以右为上,不贵于左。故古时的兵事、丧事皆用右,其理即在于此。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君子好德恶杀,视兵器为杀人凶器,乃不祥之物,不得已时而用之。即使万“不得已而用”兵时,也是以“恬淡为上”,不逞兵威,不夸将略,不以杀伤为心,速战速决,从容自得。
君子用兵不同于常人,虽然贵于用右,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君子的本意而乐于用兵。兵既为不祥之器,故不以用兵为心。既然为形势所迫,无可奈何而用兵,即宜恬淡为上。恬淡则静,静者胜之本也。狂躁则动,盲动者败之基也。以安静处之,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因变施为,才能伏敌制胜。比如武王伐纣,兴正义之师,救民于水火之中。虽队伍步伐整齐,训练有素,但在策略上仍须周密部署,详喻谆谆,如此才能战而胜之。这正是以“不得已”之心,用“不得已”之兵,得恬淡之妙。惟此“恬淡为上”,自若用兵,未有不胜者,何来不祥之有?
战争这个凶煞之神,充满了腾腾杀气,胸怀着杀人为快的罪恶之心。纵观古今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一个个都是杀性成癖,侵略成性。近代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希特勒、东条英吉、墨索里尼等,杀人千百万,血流成河,罪恶滔天。这些战争罪犯虽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留下千古骂名,但其反面教训,并未换来今日的天下太平。战争的销烟从未间断,惊天动地的炮弹声从未停息,核武器技术步步升级,核武库储量不断累升,人类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故无论胜败,皆不是美事。而以杀人为美事的人,其心多是凶残暴戾,丧失善德。这些杀人成性者,都是好战分子,虽也可能得胜于一时,但必不能长久,更不可能得到天助人助,其称霸天下的梦想,终归会成为梦幻泡影。“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有“不以胜败论英雄”之说。自古以来乐于杀人者,都没有好下场,最终都成为千古唾骂的历史罪人,而遗臭万年。
君子心怀善德,不得已而用兵,虽战而取得全胜,心里也不以为是美事。因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杀伤之惨重,生灵之苦难,干扰天地之和气,这些都是有善心的君子所不愿看到的。君子深知,天下万民一体,众生同根,怎能忍心互相残杀?何忍肝脑涂地?君子用兵,都是在不得已之际,用不得已之兵,获不得已之胜。即使战果辉煌,功勋卓著,也是淡然处之,不炫耀,不庆功,故曰“胜而不美。”
今人之用兵,或出师不义,深谋诡计,而行险用间;或炫耀武力,横行残暴,杀人众多;或以兵器称霸,动辄(zh)诉诸武力,以飞弹轰炸残害他国百姓;或称霸世界,以老大自居,以强欺弱。此等皆是以战胜为美,以逞强为能,以取胜为心,以杀人为乐,以称霸为荣。如此以杀人为乐,以取胜为美,必遭天遣人怨,那些被无辜伤害者的灵性,必含冤于九泉之下难以瞑目。那些以武力残暴争战天下者,虽可胜美于一时,绝不能得之长久。其欲得的野心,天不施予,人心不归,岂能得天下乎?故曰“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物质文明鼎盛,科学技术进步,但人类的良知却发生了变态。最令人忧的是,人的善性下降,而杀心大增。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打斗杀戮(lu),诱导了社会的邪恶之气,尤其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杀性的恶种。商场里的儿童玩具,刀枪兵器,仿真武器,应有尽有,这些都在无形中诱引着儿童的好战心理。
圣人皆是教人尚文不尚武,并有教育儿童的明训:“勿使之(儿童)弄刀剑”。由此可知,太上所说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导天下人要立善心,格除罪恶的杀心。这不仅是导人以德,而且也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根本大计。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上文所言“君子居则贵左”,乃是指平时无事而言。若是用兵,则又当贵右。君子用兵皆是不得已而为之。古时国家天下,一切物理,一切人事,一切文武尊卑,凡是吉事,皆宜尚之于左。因为左为先天、为生位、为吉祥。凡是兵事、丧事等yīn道杀人之事,皆为凶事,皆主之于右,因为右为后天、为死位、为凶事。此乃不易之理。
自古以来,凡是吉庆之事,举行盛大礼规仪式,行礼都是以左为上,以右为下,依次排列。凡是兵事、丧事仪式,行礼均是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依次为序。
“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偏将军本为次将,为何处于左上之位?上将军本为将之上位,为何却反处右下之位?这是因为上将军主杀伐之权,偏将军只禀命行事,不得逞杀伐之威。
“故以丧礼处之”,因为战争是凶事,即使打了胜仗,也必以“丧礼处之”,故才有此颠倒左右之事。偏将军以冲锋破阵为任,以克敌制胜为吉,卑而居左阳位,以示其不主杀,故处于吉位。上将军以全军保国为任,位尊却居其右者,是因为其有主杀大权,以杀伤为凶,故居右阴的凶位。总之,兵乃凶器,战为凶事,所以偏将军为吉,上将军为凶。之所以反以丧礼自处,以示“不可以杀人为美”之理。当以恬淡为上,虽不得已而用兵,但杀人终不是好事,唯有一颗善心,不忍心杀人,才符合天道好生之德。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这是有善德之人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战争是凶事。两军对阵,必有伤亡。君子用兵虽是不得已之事,但死伤总是难免的。即使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虽为大胜,却以悲哀泣之,并无喜庆之心。这是因为君子深怀慈善,看到战场上惨遭死伤的生灵,血染山河,尸横遍野,哭天喊地,震撼着天地之心,怎能不生悲哀之心?更何况有道德的君子,其悲伤之情,哭泣之声,在所难免。
君子惜军爱民,对战争之残忍,未有不悲伤哀泣、恸(tong极其悲痛)切于心者。虽是破敌得胜,可谓吉庆之事,何以反而要以丧礼处置之?皆因君子不敢以战胜为美,不敢以杀人为乐,不敢以有功为耀。虽是“不得已”而战,终是不如不战,让天下人共处安平之乐,岂不善哉!所以古时有道之君,虽然打了胜仗,但不以为是喜事,而是以胜为丧;不是召开庆功大会,而是举行哀悼会,以丧礼处之。以这种形式为敌我双方的死难者,以及在战争中残遭死难的无辜生灵,举行盛大的丧礼仪式,以告慰死去的英魂,寄托哀思,表示良好的祝愿。这种以喜为丧的反用,乃是循天理、行道德、安民心、痛生悔的慈善之心,亦是大道反而用之的明证。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意在唤醒人们的善良之心。战伐之事,必然违背上苍好生之心,实出于无可奈何而为之。交战过后,目睹尸骨遍野,血盈沟壑,天地也会为之含悲,草木也会为之悲泣,更何况一个有良知的人乎?即使战而全胜,谁还敢以奏凯歌班师还朝,歌功颂德而自耀其能呢?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也。”又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足见神武不杀,仁者无敌,实为治世的楷模。而用兵非圣人之常道,故君子之道贵德不贵兵。顺天而动,率性而行。虽有作为,亦无害也。
【本章说解】
古圣人治世,以道德化天下,而不以武力施天下。道德化于天下之时,则社会正气具足,谦让之德风行,性本之善流露,人的真诚之心正立,天下人人皆自行道德。若以强力用于天下,则人心效仿,诡诈之风必行,凌夺之事即生,兵革之事遂起,以力强胜于人之事俱增,社会必不能安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兵者乃争端之最。若争之以利,利至而害即生。若争之于名,名兴之日,就是实丧之始。若争之以霸,霸到一定时日,必得沦丧。故善于用兵者,不起名利得失之心,惟以恬淡为上。此非有道有德之人所能做到的。
天宇大寰(hun)之内,一切物理,一切人事,皆有自然之序,皆有上下尊卑,皆有阴阳左右,皆有吉凶善恶,此乃大道之自然。
世人都喜上恶下,好尊厌卑,不明卑下实是吉事之理。因为卑下、柔弱、谦和,都是道性的体现,故而居左阳之贵位。是故君子以谦逊自居,以恬淡用兵,以静心处事,因而能逢凶化吉,即使用兵打仗这等大事,也是以德为先,以礼相待。胜而不喜,功而不耀,反以丧事处之,这是今人万万难以理解之事。
世人皆争强好胜,不懂天理,不畏害理残生,不知行凶皆是阴杀之事,因而凡事随心所欲,所以常常背天理而行。观之于此,居阴阳左右之位,事关重大,可不慎乎!
此章经旨,太上以贵左之道,教诫于天下,欲使天下人当持君子之器,贵于左,不贵于右,而不致自取毁亡。贵左之事,就是贵道德,循天理,顺自然,大公无私,用后天复返先天之道。即使对待战争这等大事,也要立于大道的高度上,以无为自然之心,以怜悯苍生之善,去应不得已之战。战而胜之,恬淡其心,不庆功邀赏,反以丧礼对待,这充分体现了君子的道德风范。作人处事,虽非战争那么残酷,但吉凶祸福之事却在所难免。是居左阳以德对待,还是居右阴以恶行事?所得的结果却完全相反。
世人多以私欲去徇好恶,争人我,贪名利,斗是非,逞凶强,此等所为,皆是尚右的阴杀之事。看起来可以得势于一时,但种下的恶果却是不堪设想。
修道人当反俗人之道而行,常以德胜之于己,而不胜于人;常以恬淡虚静自处。即使遇到不得已之逆境逆事,只要将杀机倒转而用,颠倒阴阳,倒转乾坤,取坎填离,正修心性,逆用生克,复性归本,复命归根,未尝不是贵左之理。用之于家国天下,服务众生,未尝不是贵左之器。人能如此修心炼己,则贵左之道,必能终身用之无穷
知止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本无名无象,但却实存于万象万物之中,无人不具,无物不有。在天地人万物未生成之前,无名之道就独立存在着。至宇宙万物生成之后,此物又为天地人万物之根。其体虽至隐至微,而万物却一刻也不能离开它;离则天地不能立,万物不能生。
所谓“道常无名”,道本无名,但它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为万象造化之根宗,故强名之曰“道”。大道具有悠久之性,不变不迁,不坏不灭,故曰“常”。大道微妙深奥,其体寂然虚静,其用至神至妙,无法形容,不可名状,故曰“无名”。说其无名,它却可以生出有名有象的万事万物,可为万物之母;说它有名,万物只是它所散生的外在表象,并非它的本体实质。世间有名有形者皆是物,而不是道;物的核心中虽也体现着道的规律性,但它毕竟不是之道全貌,而且往往被有名之象所掩蔽。所以大道只能用理去参,靠心去悟,凭德去修,唯心是道,观心才能得道。靠后天识心在显态物象名分上去求道,犹如缘木求鱼,只能得些皮毛,永难得真道。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是说大道在阴阳未分之前,它是一个混沌(hundun)的整体,圆体未破,好象一根未被刀劈斧凿的圆木一样,浑沦一体,还处在“一”的状态中,故谓之“朴”。“朴”就是未破的圆木,在这里借喻为未散的道体。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大能小,能内能外。
道体之实际,无名象,无征兆,不变不易,且能常久,故不可名状。道虽不可名状,它却是无而不无之真无,大至宇宙天体,天地日月,小至昆虫蝼蚁,沙石微尘,无所不是大道所生的实体。道之朴虽有而不有之实理,无论天理物理,一切自然之理,浑然全具。是以谓之道“朴”。“朴虽小”,却含有混沌无名之无极,具有万物生成之理,藏有天地造化之妙。
“天下不敢臣”,是说朴虽“小”,却是至微至妙,可称为众妙之门。说其小,它却其大无外,可以一本散万殊,弥散于宇宙空间,化生大千世界,生成天地万物,实际未尝小。天地万物,皆从此无名之“朴”而生化。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尊无上,其贵无极,天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驱使它,无论是伟大的圣人,也无论是权贵一时的君王诸候,没有任何人敢让它称臣归伏。故曰“天下不敢臣”。
学道之人,若能返归父母未生之前,复至五行不到的先天处观妙,则“真我”就会顿然超于物表,游心于无名之境,自性之朴,自可见晓于内外。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朴虽小,其用则大。天下万事万物,俱以道为君。即使操生杀之权,为万民之主,但在道朴面前,显得微若尘埃,岂敢不奉其命令?故古时的王候,对大道都是毕恭毕敬,未有不尊道而信守者。王候是人民的领路人,若能信守大道,自处无为自然,这种清静无为之德,不仅可以以德化民,而且可以恩及万物众生。万物敬佩候王之道,所以都能诚心归从,宾伏在其道朴之下,尊从其德,顺道而行。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与万物归从道朴,各尽其性,各享其乐,天下自然太平。这也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之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静为天地之本体。若天地不虚静,阴阳即不能变化,二气亦不能交合,则大旱大涝必至,急风暴雨必作,万物必遭灾殃。阴阳变化者,乃虚静之应机也。二气交合者,乃虚静之升降也。所以天地以虚静相合,阴阳以虚静变化,二气以虚静升降。虚静之理既得,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