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汉末召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王允没想到士孙瑞也开了口,怒道:“何谓重情义?岂能与国贼讲情义!张辽此贼,素来胆大妄为,初为河东太守,便擅杀县令,几番违命,殴打上司,袭击重臣,目无尊卑,恣意妄为,更娶贵人,有违伦常,实祸乱之主也。又曾助卓为虐,屡败关东,戕害义士,阻拦勤王,而今复念逆贼董卓,救其眷属与党羽,怙恶不悛,实属不赦之徒!”
士孙瑞皱了皱眉,没有说话,如今他的话在王允面前根本无用。说来谋划董卓之事,除了王允,还有自己和杨瓒、黄琬等人,尤其是自己站在前面,但诛杀董卓之后,王允与吕布独占杀董之功,对他们的谋划一字未提,士孙瑞性格低调,倒不喜欢争功,但明显感到了王允对关中人的排斥,而且如今很多人都暗中对王允的偏颇和刚愎自用不满,尤其是关中之人。
王允自然不知道底下人对他的离心,他面色凛然有威,厉声道:“吾今有一令,董贼麾旧部,凉州、并州之将皆可赦,独不赦张辽!”
他看向吕布:“吕奉先,速速领兵擒之!”
“司徒!”吕布不满的道:“文远毕竟是我并州之人,汝赦凉州而杀并州,此举不妥。”
“汝敢干预朝事,抗命不成!”王允看到吕布几番反驳他的命令,更是大怒:“汝不愿捉张辽也罢,吾派李肃前往。”
吕布面色难看,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王允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吕布背影:“真是不通大义!”
……
长安城一处宅院之中,张辽看着对面的荀攸,道:“以公达之见,如今我该留在长安,还是离开长安,先安定河东与并州?”
他与董卓决裂后,将杜畿等人都送到了河东,荀攸却留了下来。
荀攸行事严谨,品性也完全可靠,眼光更是敏锐,观察深入而精准,故而张辽对自己的志向和谋划并未隐瞒他,此时他心中对两条路还有些犹豫不决,便向荀攸请教。
如果换做荀,他不用请教也知道,荀必然是建议他留在长安扶助天子,这是理想观念所决定的,而荀攸不同,他性格旷达、孤僻,严谨之下又有勇勐激进之心,他谋诛董卓之时便曾提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行齐桓、晋文霸王之举,足见他对汉室的态度与荀还是有差别的,并不是那种愚忠。
这一点,张辽在几次与荀攸的交谈之中便敏锐的察觉到了,所以他才会问荀攸这个问题。
果然,荀攸看了一眼张辽,沉吟片刻,道:“王子师有治国之才,却非定乱之人,虽能诛董卓,却不能抚关凉,是以不久之后,长安必生大乱,攸以为,将军还是先退出长安的好。”
“王允必然会败吗?若是处置好了凉州人又如何?”张辽看着荀攸,想知道他的见解。要知道从后世人来看,王允中兴汉室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荀攸摇头道:“王允只凭名望统摄朝政,又隐为袁氏门生之首,岂能安抚关凉?”
荀攸这句看似模煳而武断的话,却霎时间令张辽恍然开悟,尤其是那句袁氏门生之首,让他一下子明白了。
前世看三国,张辽只觉得王允刚愎自用导致大败,但如今经荀攸一点拨,他才明白,王允之败,几乎是必然的,这其实是观念和体制的局限性。想王允也曾为豫州刺史,身先士卒,平定平黄巾,而后隐忍诛杀董卓,真可谓文韬武略兼备,却最终败于长安。
观王允变化,诛杀董卓之前,何其明智,诛杀董卓之后,却何其昏庸。经荀攸一点拨,张辽才明白,王允并不昏庸,也没有被骄傲掩盖理智,刚愎自用只是他失败的一个小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败在他所维护的理想和群体上。
当今天下的士人已经分作三类,一类是无力应对,消极避世,专心研究学术,如郑玄、管宁等大儒。一类如袁绍、袁术、张邈之辈,通过武力割据,另起山头,打破固有束缚,但他们走的还是不远,没有寻到出路,看似另立山头,却仍是在走老路。另一类则如王允这般,坚持以德治国,以德教化,重文轻武,他对兵权的掌控紧紧是通过吕布,自己丝毫不沾,足见其文治理念,只是这种理念在盛世可以,在乱世却是无力。
没有了武力,加上理念决定,王允维护朝廷,便不是像董卓那般以武力震慑一切,他靠的是名望。
什么是名望,就是为人称道,令人信服和跟随。
但名望这东西,也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来讲可以聚人,而从劣的方面来讲,就是必须站队,即成为一方利益集团的代表,大家才会维护你,看重你的名望,否则利益冲突,立场相对,大家凭什么维护你?
而大汉朝廷立国百年,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团,从大的方面论就是关东集团和关凉集团,百年来关东集团完全占据上风。
王允凭名望摄政,不凭武力震慑朝臣,他就必须选择成为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则首鼠两端,谁都不会支持他,他选择的是荀攸所说的袁氏门生故吏一方,更广一点,就是关东士人集团。
他亲关东而斥关凉,一心想着回都雒阳,拒绝任用皇甫嵩等关凉势力,掌权之后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关东之人,使关凉士人对他失望离心。
作为一个掌权者,尤其是乱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权,第二件事就是平衡关东与关凉势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彻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朝廷立在关中,更接近关凉,他此举完全是舍近求远,而且由于路途闭塞,他更不知道关东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争雄,根本无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远等不来关东,等来的只是凉州人的叛乱。
所以他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无关史上贾诩鼓动凉州人进攻长安,事实...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王允没想到士孙瑞也开了口,怒道:“何谓重情义?岂能与国贼讲情义!张辽此贼,素来胆大妄为,初为河东太守,便擅杀县令,几番违命,殴打上司,袭击重臣,目无尊卑,恣意妄为,更娶贵人,有违伦常,实祸乱之主也。又曾助卓为虐,屡败关东,戕害义士,阻拦勤王,而今复念逆贼董卓,救其眷属与党羽,怙恶不悛,实属不赦之徒!”
士孙瑞皱了皱眉,没有说话,如今他的话在王允面前根本无用。说来谋划董卓之事,除了王允,还有自己和杨瓒、黄琬等人,尤其是自己站在前面,但诛杀董卓之后,王允与吕布独占杀董之功,对他们的谋划一字未提,士孙瑞性格低调,倒不喜欢争功,但明显感到了王允对关中人的排斥,而且如今很多人都暗中对王允的偏颇和刚愎自用不满,尤其是关中之人。
王允自然不知道底下人对他的离心,他面色凛然有威,厉声道:“吾今有一令,董贼麾旧部,凉州、并州之将皆可赦,独不赦张辽!”
他看向吕布:“吕奉先,速速领兵擒之!”
“司徒!”吕布不满的道:“文远毕竟是我并州之人,汝赦凉州而杀并州,此举不妥。”
“汝敢干预朝事,抗命不成!”王允看到吕布几番反驳他的命令,更是大怒:“汝不愿捉张辽也罢,吾派李肃前往。”
吕布面色难看,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王允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吕布背影:“真是不通大义!”
……
长安城一处宅院之中,张辽看着对面的荀攸,道:“以公达之见,如今我该留在长安,还是离开长安,先安定河东与并州?”
他与董卓决裂后,将杜畿等人都送到了河东,荀攸却留了下来。
荀攸行事严谨,品性也完全可靠,眼光更是敏锐,观察深入而精准,故而张辽对自己的志向和谋划并未隐瞒他,此时他心中对两条路还有些犹豫不决,便向荀攸请教。
如果换做荀,他不用请教也知道,荀必然是建议他留在长安扶助天子,这是理想观念所决定的,而荀攸不同,他性格旷达、孤僻,严谨之下又有勇勐激进之心,他谋诛董卓之时便曾提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行齐桓、晋文霸王之举,足见他对汉室的态度与荀还是有差别的,并不是那种愚忠。
这一点,张辽在几次与荀攸的交谈之中便敏锐的察觉到了,所以他才会问荀攸这个问题。
果然,荀攸看了一眼张辽,沉吟片刻,道:“王子师有治国之才,却非定乱之人,虽能诛董卓,却不能抚关凉,是以不久之后,长安必生大乱,攸以为,将军还是先退出长安的好。”
“王允必然会败吗?若是处置好了凉州人又如何?”张辽看着荀攸,想知道他的见解。要知道从后世人来看,王允中兴汉室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荀攸摇头道:“王允只凭名望统摄朝政,又隐为袁氏门生之首,岂能安抚关凉?”
荀攸这句看似模煳而武断的话,却霎时间令张辽恍然开悟,尤其是那句袁氏门生之首,让他一下子明白了。
前世看三国,张辽只觉得王允刚愎自用导致大败,但如今经荀攸一点拨,他才明白,王允之败,几乎是必然的,这其实是观念和体制的局限性。想王允也曾为豫州刺史,身先士卒,平定平黄巾,而后隐忍诛杀董卓,真可谓文韬武略兼备,却最终败于长安。
观王允变化,诛杀董卓之前,何其明智,诛杀董卓之后,却何其昏庸。经荀攸一点拨,张辽才明白,王允并不昏庸,也没有被骄傲掩盖理智,刚愎自用只是他失败的一个小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败在他所维护的理想和群体上。
当今天下的士人已经分作三类,一类是无力应对,消极避世,专心研究学术,如郑玄、管宁等大儒。一类如袁绍、袁术、张邈之辈,通过武力割据,另起山头,打破固有束缚,但他们走的还是不远,没有寻到出路,看似另立山头,却仍是在走老路。另一类则如王允这般,坚持以德治国,以德教化,重文轻武,他对兵权的掌控紧紧是通过吕布,自己丝毫不沾,足见其文治理念,只是这种理念在盛世可以,在乱世却是无力。
没有了武力,加上理念决定,王允维护朝廷,便不是像董卓那般以武力震慑一切,他靠的是名望。
什么是名望,就是为人称道,令人信服和跟随。
但名望这东西,也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来讲可以聚人,而从劣的方面来讲,就是必须站队,即成为一方利益集团的代表,大家才会维护你,看重你的名望,否则利益冲突,立场相对,大家凭什么维护你?
而大汉朝廷立国百年,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团,从大的方面论就是关东集团和关凉集团,百年来关东集团完全占据上风。
王允凭名望摄政,不凭武力震慑朝臣,他就必须选择成为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则首鼠两端,谁都不会支持他,他选择的是荀攸所说的袁氏门生故吏一方,更广一点,就是关东士人集团。
他亲关东而斥关凉,一心想着回都雒阳,拒绝任用皇甫嵩等关凉势力,掌权之后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关东之人,使关凉士人对他失望离心。
作为一个掌权者,尤其是乱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权,第二件事就是平衡关东与关凉势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彻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朝廷立在关中,更接近关凉,他此举完全是舍近求远,而且由于路途闭塞,他更不知道关东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争雄,根本无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远等不来关东,等来的只是凉州人的叛乱。
所以他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无关史上贾诩鼓动凉州人进攻长安,事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