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民国之铁血少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无论是工业的建设,还是军队的建设,始终离不开人才,福建省政府自从接收到冯庸下达的指令之后,立马向全国发出通电,高薪聘请人才前来福建共同建设,这封通电可谓是在民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好多怀才不遇的人都纷纷南下福建。
德国已经准备向福建输出机械设备了,可是冯庸没有办法,国家底蕴不够,没有那么多熟练技工,所以只能高薪聘请德国人过来一带多的教授,工人好教,但是上层的那些人才总不能一直靠对外送出培养吧!所以他打定主意在福建建设一个初步的人才体系。
不久,福建的招聘通电获得很大反响,众人也纷纷来到福州,而冯庸却是望眼欲穿,第一时间就接见了他们。其实早在他们进入福建的时候,他就已经收集阅览了他们的资料。
这一行人倒是蛮和谐的,一大家围在一起,好些个小团体形成一个团体,倒是出乎冯庸的意料,还以为来的都是些中年男子呢!不过这倒是让他惊喜,应为这些人都带着家属,说明不止看看而已,合适的话,就会定居下来。
“欢迎大家来到福州,我代表福建督军府热烈欢迎诸位,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想必大家连日奔波,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就请你们先去休息,稍候我会一个一个接见大家,放心,就像我们福建的招才通电一样,我们福建决心建立一所鼎立全国的大学,并且首先建设起基础工业体系,所以来到这里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
对于这些人,冯庸还是很尊重的,毕竟眼前这些前辈在全国的学术界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师,所以千金买马骨的道理他还是晓得的,首先安排好他们的住宿,这样他们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的为福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贫瘠的福建学术人才数量还是比不上北京、南京、江西、两湖的,所以只能向外招聘,而且他要建立的大学必须是全国数一数二的。
次日,冯庸召见了众人,里面人才还真是蛮多的,国学大师黄侃、刘师培,思想大师冯友兰、李书同,文学大师沈从文、林语堂,著名诗人蒋志由,并且邀请到了人民革命家吴玉章先生,这不禁让他欣喜若狂,要说之前他还担心建立大学没有一个统筹核心的人物的话,那现在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要知道吴玉章先生可是同蔡元培媲美的人物呀!他是一位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跨世纪革命人物体。
早在1916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是和吴玉章先生一起回国支援祖国建设,但是蔡元培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做了北大校长,而吴玉章先生则是自食其力,独自一个人在偌大的京城创办了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先后筹资,支持选派了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都在其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为红色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栋梁呀!真正的国士不外乎如此!历数他的办学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震撼史,抗日时期,吴玉章先生就接受了红色党的邀请,先后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为红色政府培养了大批人才。
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着实难能可贵,他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
所以他如果没有资格担任福州大学的校长,那还有谁能够担任呢!
于是冯庸特地去拜见他,“您好!树人先生!我是福建督军冯德麟的儿子冯庸,今日前来是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拜托先生。”吴玉章自然不会对冯庸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在北京的时候就听说了,这封求才通电是以冯德麟父子的名义发的,特别是进入福建,他才发现冯庸少帅之名远比冯德麟大帅的名字来的响亮,众人都说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以十七岁的年纪掌管福建一省之地,现在看来,这位十七岁的年轻人的确不一般。
他对冯庸谦逊的态度感到很满意,毕竟不是谁都能这么看得起他这个教书匠,所以也和蔼的问道:“少帅不比多礼!有事请说,能办的,我自是不会推辞!”冯庸随即说道:“听闻蔡元培先生自担任北大校长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跨时代的实行教授治校。而且聘请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教师,还邀请了大批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此时的北大似乎俨然一副民国学术界龙头的模样!不知先生可有雄心,夺下这龙头之位置?”
吴玉章听了这话,瞬间目露精光,世人只知他他以生性洒脱为由悄然拒绝蔡元培的邀请,可是谁又知道他是心中骄傲,不愿屈居蔡元培之下,所以才另起炉灶,创办了留法俭学预备学校,所以说,冯庸这番话正说道他心里,于是他便问道:“不知少帅这是何意?”
“目前各省纷纷建立公立大学,而独我福建寂寥平平,无甚反响,虽然有几所私立大学,但是比起湖广、北京、南京来还是稍逊一筹,所以我打算在福州建立一所福建大学,愿聘请先生做福建大学的校长!我以为大学之争其重点莫过于培养人才,先生以为如何?先生在北京创办的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很好嘛!正所谓少年前则国强,国家孱弱,若不另辟捷径培养人才,恐怕我国将难以崛起,所以我打算让先生在福建大学继续推行这个举措,并且出资一千万支持福建大学建设,恐怕先生还不知道吧!我福建政府和德国政府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所以我福建尽可以派人员前往德国学习,听闻国内文学气氛浓厚,可工科人才却特别稀罕,恐怕也与留学环境有关!”冯庸说道。
无论是工业的建设,还是军队的建设,始终离不开人才,福建省政府自从接收到冯庸下达的指令之后,立马向全国发出通电,高薪聘请人才前来福建共同建设,这封通电可谓是在民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好多怀才不遇的人都纷纷南下福建。
德国已经准备向福建输出机械设备了,可是冯庸没有办法,国家底蕴不够,没有那么多熟练技工,所以只能高薪聘请德国人过来一带多的教授,工人好教,但是上层的那些人才总不能一直靠对外送出培养吧!所以他打定主意在福建建设一个初步的人才体系。
不久,福建的招聘通电获得很大反响,众人也纷纷来到福州,而冯庸却是望眼欲穿,第一时间就接见了他们。其实早在他们进入福建的时候,他就已经收集阅览了他们的资料。
这一行人倒是蛮和谐的,一大家围在一起,好些个小团体形成一个团体,倒是出乎冯庸的意料,还以为来的都是些中年男子呢!不过这倒是让他惊喜,应为这些人都带着家属,说明不止看看而已,合适的话,就会定居下来。
“欢迎大家来到福州,我代表福建督军府热烈欢迎诸位,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想必大家连日奔波,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就请你们先去休息,稍候我会一个一个接见大家,放心,就像我们福建的招才通电一样,我们福建决心建立一所鼎立全国的大学,并且首先建设起基础工业体系,所以来到这里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
对于这些人,冯庸还是很尊重的,毕竟眼前这些前辈在全国的学术界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师,所以千金买马骨的道理他还是晓得的,首先安排好他们的住宿,这样他们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的为福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贫瘠的福建学术人才数量还是比不上北京、南京、江西、两湖的,所以只能向外招聘,而且他要建立的大学必须是全国数一数二的。
次日,冯庸召见了众人,里面人才还真是蛮多的,国学大师黄侃、刘师培,思想大师冯友兰、李书同,文学大师沈从文、林语堂,著名诗人蒋志由,并且邀请到了人民革命家吴玉章先生,这不禁让他欣喜若狂,要说之前他还担心建立大学没有一个统筹核心的人物的话,那现在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要知道吴玉章先生可是同蔡元培媲美的人物呀!他是一位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跨世纪革命人物体。
早在1916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是和吴玉章先生一起回国支援祖国建设,但是蔡元培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做了北大校长,而吴玉章先生则是自食其力,独自一个人在偌大的京城创办了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先后筹资,支持选派了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都在其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为红色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栋梁呀!真正的国士不外乎如此!历数他的办学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震撼史,抗日时期,吴玉章先生就接受了红色党的邀请,先后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为红色政府培养了大批人才。
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着实难能可贵,他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
所以他如果没有资格担任福州大学的校长,那还有谁能够担任呢!
于是冯庸特地去拜见他,“您好!树人先生!我是福建督军冯德麟的儿子冯庸,今日前来是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拜托先生。”吴玉章自然不会对冯庸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在北京的时候就听说了,这封求才通电是以冯德麟父子的名义发的,特别是进入福建,他才发现冯庸少帅之名远比冯德麟大帅的名字来的响亮,众人都说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以十七岁的年纪掌管福建一省之地,现在看来,这位十七岁的年轻人的确不一般。
他对冯庸谦逊的态度感到很满意,毕竟不是谁都能这么看得起他这个教书匠,所以也和蔼的问道:“少帅不比多礼!有事请说,能办的,我自是不会推辞!”冯庸随即说道:“听闻蔡元培先生自担任北大校长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跨时代的实行教授治校。而且聘请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教师,还邀请了大批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此时的北大似乎俨然一副民国学术界龙头的模样!不知先生可有雄心,夺下这龙头之位置?”
吴玉章听了这话,瞬间目露精光,世人只知他他以生性洒脱为由悄然拒绝蔡元培的邀请,可是谁又知道他是心中骄傲,不愿屈居蔡元培之下,所以才另起炉灶,创办了留法俭学预备学校,所以说,冯庸这番话正说道他心里,于是他便问道:“不知少帅这是何意?”
“目前各省纷纷建立公立大学,而独我福建寂寥平平,无甚反响,虽然有几所私立大学,但是比起湖广、北京、南京来还是稍逊一筹,所以我打算在福州建立一所福建大学,愿聘请先生做福建大学的校长!我以为大学之争其重点莫过于培养人才,先生以为如何?先生在北京创办的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很好嘛!正所谓少年前则国强,国家孱弱,若不另辟捷径培养人才,恐怕我国将难以崛起,所以我打算让先生在福建大学继续推行这个举措,并且出资一千万支持福建大学建设,恐怕先生还不知道吧!我福建政府和德国政府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所以我福建尽可以派人员前往德国学习,听闻国内文学气氛浓厚,可工科人才却特别稀罕,恐怕也与留学环境有关!”冯庸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