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袁腾飞讲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官府提供粮食28万多石,元朝时增至88万多石。明朝中期每年各地运粮到京师400多万石。其中‘南粮’占80%,而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所产的粮食又占‘南粮’的一大半。”这段材料有什么用?说明江南是重要的产粮区,不但产粮而且供应官府。再往下看,北宋时,太湖地区已经是四郊无旷土。清乾隆时,太湖地区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这说明什么?人口密集,所以出现人地矛盾,还有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增加。大家一定要注意,给你第一段材料概括出一点,第二段材料概括出一点,图概括出一点。相当于有公式,非常简单。
答案:(1)太湖地区是古代粮食的重要产区,是国家粮食供应的重要来源。(3分)太湖地区手工业发达,是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中心,商业市镇兴起。(3分)由于人口密集,导致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4分)例8.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①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②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③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损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
④今后帝国所受之苦难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以为万世开太平。
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此朕所深戒。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回答:日本天皇是如何粉饰日本发动战争和战败原因的?(8分)解析:这道题在第三种材料题里应该算最难的。用一段裕仁天皇的诏书,要考生看出“字背后的东西”。为了降低难度,试题用了“粉饰”两个字,告诉你日本天皇都是胡说八道,要你驳斥。而且,天皇的诏书不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格式,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概括。读①部分,天皇认为“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读②“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读③“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读④“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以为万世开太平”。可见①、③粉饰的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日本人认为是为了东亚的解放和日本的安全;②、④粉饰的是日本战败的原因,日本人说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为万世开太平。
另外我再说一点,一般来讲引文出处是用来判断这则材料的时间。比如,有一道材料题里提到“紧急征收爱国公粮”,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某某根据地的布告,然后设问,这征收公粮是因为什么事儿?如果不看引文出处,你就判断不出这是在什么背景下要征收公粮。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算出来是1942年,正好是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如果不看这个出处,根据地征收公粮,就以为是红军要长征了所以要带粮食走,那这个题就答得一点儿都不对。
答案:
(1)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是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略的政策,所以天皇的这种关于战争目的的认识是虚伪的,是在美化战争。日本天皇宣称停战的目的是为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同样是虚伪的。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仅剥夺了千万被侵略国人民的生命,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战局不利于日本,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经济的弱点、美国力量的强大等。
这些观点都没有揭示日本战败的根源,即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全民族的长期抗战。
例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亲贵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公爵载泽,有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自由思想的亲王”的民政部尚书善耆,有历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端方……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后来成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什么这些身居高位的亲贵人物,会成为立宪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推动者?从一般原因而言,作为中国人,他们与国内的士绅官僚一样,深受内忧外患的刺激……他们深信,中国只要仿效日本实行立宪政体,就可以日臻富强。从特殊原因而言,在这些满清权贵中的核心人物看来,立宪不但可以消弭革命派的威胁,而且改革一旦取得实效,将使满族人建立的王朝重新取得汉族人的信任,清王朝也就可以长治久安。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三,立宪实行,越速越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现在日日言准备,遥遥无期,臣恐革命党为患尚小,现在日法协约、日俄协约,大局甚是可危。各国视中国能否实行立宪,以定政策,愚臣以为万万不可不速立宪者,此也。
——摘自《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回答:
(1)分析在清末立宪风潮中,不同政治力量倡议立宪的相同和不同目的。(10分)(2)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立宪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解析:回答第一问,就得把这三个材料都念一遍,有一个材料没用到,这道题就答不出来。第二问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立宪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应该是三点。材料都用过后,就要去考虑为什么给你这三则材料?第一派是什么人?资产阶级。第二派是什么人?亲贵。第三派是什么人?官僚。这就是说,支持立宪的主要是些什么人?上层,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2分到手。
再有,这三派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康有为这帮人最真诚,爱新觉罗皇室搞立宪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所以既然他们的目的都不一样,就没法形成统一思想,没法形成合力。资产阶级恨不得马上搞立宪,亲贵立宪派认为立宪应该有预备时间。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官僚立宪派认为预备误国,一旦资产阶级立宪派跟亲贵立宪派发生冲突,张之洞就很难办,这又是2分。这个材料还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吗?没了,该结合所学知识了。这就用到了教材上那句经典的话,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答案:(1)相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2分)不同的方面: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4分)亲贵立宪派的目的是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的统治长久延续下去;(2分)实权派官僚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外国势力的威胁。(2分)(2)立宪运动成分复杂,不同政治势力的动机差异甚大,难以协调一致。(2分)立宪运动仅仅限于少数贵族、官僚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2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四、答案在材料中,概括归纳字数要少于材料例10.咸丰朝只有11年,而这11年中山西商人损失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太平军起义所形成的国内战争,使晋商在两湖等地的企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政府财政拮据,大开捐输搜刮民财,山西是重灾区,勒令捐输的结果,竟使一些富户成为“赤贫”。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又使山西商人在京津、直隶、山东的企业被抢被焚。沙俄取得内陆沿海商埠通商权,使晋商对俄国的茶叶贸易锐减,大多数企业关闭。
——摘编自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回答: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导致晋商衰落的哪些原因?(6分)解析:这道题目很简单,答案就在材料里。关键是要学会概括、归纳。“太平军起义所形成的国内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归纳为战乱;“清政府财政拮据,大开捐输搜刮民财”概括为“政府搜刮”;“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和“沙俄取得内陆沿海商埠通商权”可以概括为列强侵略掠夺。踩分点实际上就是战乱、政府搜刮、列强侵略。一共10个字,搞定!
答案:战乱的破坏,(2分。如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破坏,每点1分,此角度分数不超过2分。)政府的搜刮(2分),列强的侵略掠夺。(2分。如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获得特权,每点1分,此角度分数不超过2分。)如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给1分。
为官府提供粮食28万多石,元朝时增至88万多石。明朝中期每年各地运粮到京师400多万石。其中‘南粮’占80%,而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所产的粮食又占‘南粮’的一大半。”这段材料有什么用?说明江南是重要的产粮区,不但产粮而且供应官府。再往下看,北宋时,太湖地区已经是四郊无旷土。清乾隆时,太湖地区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这说明什么?人口密集,所以出现人地矛盾,还有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增加。大家一定要注意,给你第一段材料概括出一点,第二段材料概括出一点,图概括出一点。相当于有公式,非常简单。
答案:(1)太湖地区是古代粮食的重要产区,是国家粮食供应的重要来源。(3分)太湖地区手工业发达,是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中心,商业市镇兴起。(3分)由于人口密集,导致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4分)例8.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①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②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③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损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
④今后帝国所受之苦难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以为万世开太平。
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此朕所深戒。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回答:日本天皇是如何粉饰日本发动战争和战败原因的?(8分)解析:这道题在第三种材料题里应该算最难的。用一段裕仁天皇的诏书,要考生看出“字背后的东西”。为了降低难度,试题用了“粉饰”两个字,告诉你日本天皇都是胡说八道,要你驳斥。而且,天皇的诏书不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格式,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概括。读①部分,天皇认为“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读②“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读③“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读④“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以为万世开太平”。可见①、③粉饰的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日本人认为是为了东亚的解放和日本的安全;②、④粉饰的是日本战败的原因,日本人说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为万世开太平。
另外我再说一点,一般来讲引文出处是用来判断这则材料的时间。比如,有一道材料题里提到“紧急征收爱国公粮”,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某某根据地的布告,然后设问,这征收公粮是因为什么事儿?如果不看引文出处,你就判断不出这是在什么背景下要征收公粮。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算出来是1942年,正好是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如果不看这个出处,根据地征收公粮,就以为是红军要长征了所以要带粮食走,那这个题就答得一点儿都不对。
答案:
(1)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是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略的政策,所以天皇的这种关于战争目的的认识是虚伪的,是在美化战争。日本天皇宣称停战的目的是为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同样是虚伪的。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仅剥夺了千万被侵略国人民的生命,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战局不利于日本,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经济的弱点、美国力量的强大等。
这些观点都没有揭示日本战败的根源,即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全民族的长期抗战。
例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亲贵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公爵载泽,有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自由思想的亲王”的民政部尚书善耆,有历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端方……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后来成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什么这些身居高位的亲贵人物,会成为立宪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推动者?从一般原因而言,作为中国人,他们与国内的士绅官僚一样,深受内忧外患的刺激……他们深信,中国只要仿效日本实行立宪政体,就可以日臻富强。从特殊原因而言,在这些满清权贵中的核心人物看来,立宪不但可以消弭革命派的威胁,而且改革一旦取得实效,将使满族人建立的王朝重新取得汉族人的信任,清王朝也就可以长治久安。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三,立宪实行,越速越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现在日日言准备,遥遥无期,臣恐革命党为患尚小,现在日法协约、日俄协约,大局甚是可危。各国视中国能否实行立宪,以定政策,愚臣以为万万不可不速立宪者,此也。
——摘自《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回答:
(1)分析在清末立宪风潮中,不同政治力量倡议立宪的相同和不同目的。(10分)(2)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立宪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解析:回答第一问,就得把这三个材料都念一遍,有一个材料没用到,这道题就答不出来。第二问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立宪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应该是三点。材料都用过后,就要去考虑为什么给你这三则材料?第一派是什么人?资产阶级。第二派是什么人?亲贵。第三派是什么人?官僚。这就是说,支持立宪的主要是些什么人?上层,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2分到手。
再有,这三派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康有为这帮人最真诚,爱新觉罗皇室搞立宪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所以既然他们的目的都不一样,就没法形成统一思想,没法形成合力。资产阶级恨不得马上搞立宪,亲贵立宪派认为立宪应该有预备时间。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官僚立宪派认为预备误国,一旦资产阶级立宪派跟亲贵立宪派发生冲突,张之洞就很难办,这又是2分。这个材料还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吗?没了,该结合所学知识了。这就用到了教材上那句经典的话,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答案:(1)相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2分)不同的方面: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4分)亲贵立宪派的目的是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的统治长久延续下去;(2分)实权派官僚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外国势力的威胁。(2分)(2)立宪运动成分复杂,不同政治势力的动机差异甚大,难以协调一致。(2分)立宪运动仅仅限于少数贵族、官僚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2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四、答案在材料中,概括归纳字数要少于材料例10.咸丰朝只有11年,而这11年中山西商人损失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太平军起义所形成的国内战争,使晋商在两湖等地的企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政府财政拮据,大开捐输搜刮民财,山西是重灾区,勒令捐输的结果,竟使一些富户成为“赤贫”。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又使山西商人在京津、直隶、山东的企业被抢被焚。沙俄取得内陆沿海商埠通商权,使晋商对俄国的茶叶贸易锐减,大多数企业关闭。
——摘编自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回答: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导致晋商衰落的哪些原因?(6分)解析:这道题目很简单,答案就在材料里。关键是要学会概括、归纳。“太平军起义所形成的国内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归纳为战乱;“清政府财政拮据,大开捐输搜刮民财”概括为“政府搜刮”;“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和“沙俄取得内陆沿海商埠通商权”可以概括为列强侵略掠夺。踩分点实际上就是战乱、政府搜刮、列强侵略。一共10个字,搞定!
答案:战乱的破坏,(2分。如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破坏,每点1分,此角度分数不超过2分。)政府的搜刮(2分),列强的侵略掠夺。(2分。如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获得特权,每点1分,此角度分数不超过2分。)如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