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激发吕不韦要编撰这本书的,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四位风流倜傥,仗义豪侠,都结交了不少宾客。吕不韦以他们为标杆,觉得秦之强大,天下无敌,却在意识形态上乏善可陈(诸子百家无一个出自秦),这是秦国之耻。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学士,厚而待之。
那时各国有很多才辩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养起来的,神闲气定,写出了传世名作《荀子》。吕不韦也如法炮制,命食客将各自见闻记下,精心组织成篇。
这部《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篇数固定,外加一个序言,共计161篇。
其中“十二纪”是全书的要旨,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四部分。本书的涵盖广大,号称要“(效)法天地”,所以“十二纪”就是象征天,以十二月令为篇章序列。《春纪》谈养生之道,《夏纪》谈教育及音乐理论,《秋纪》谈军事,《冬纪》谈道德品质。
“八览”,是从开天辟地说起,说到做人、治国、明理。涉及了驭民之术、为君之道等等。“六论”,则是杂论各家之说。
这书对于儒法各家,并不是简单杂凑,而是各取其精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倡治国要“以德以义”,以高尚风气熏陶之,那么国家即使不赏赐,百姓也争着立功;即使不惩罚,邪恶也自动终止(不赏而民功,不罚而邪止)。
这是秦国意识形态里一贯很缺乏的礼义教化。治国安邦,不讲礼义如何能行??
书是门客所写,吕不韦参与了多少很难说,但他完全不知晓内容是不可能的。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这书,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这种高论。
《吕氏春秋》对法家的权术、黄老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贤”,也都统统拿来。
成书以后,计有20多万字,若折算成现代汉语,怕是要超过百万字的容量。吕不韦对这个成果甚为满意,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他将书挂在咸阳的城门上,悬赏千金,声称“各国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即赏给千金”。结果,无一人敢来领赏。
吕不韦很自负,觉得这书可以“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也就是终极真理了吧。
只可惜了,这样一部为建立帝国而准备的巨著,后来没排上用场。
——独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
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
庄襄王年轻时困顿邯郸几十年,可惜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呜呼了。
他清楚这王位是怎么来的,在位的三年,他兑现了当初在邯郸对吕不韦的承诺——“分秦国与君共之”。三年中所有的军国大权,都是让吕不韦管着。
吃水不忘挖井人。战国末期尚有如此的豪侠之风,君王也不例外,不似后世的一律过河拆桥。
接着,就是13岁的嬴政即位,当了秦王。
小孩子不能亲政,还要读书,军国大权仍旧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在邯郸时,就是嬴政的“伯伯”,现在的地位更加隆宠,由丞相尊为“相国”。嬴政还正式称他为“仲父”。
什么是“仲父”?这是古汉语,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很亲切了,相当于“叔叔”、“二爹”之类。
此时秦国的权力中枢,没有比他权力更大的男人了。华阳太后和刚升格为太后的赵姬,虽然能分享王权,但毕竟是女人,不能参与具体操作。
吕不韦就成了秦国的天下第一人,无人可辖制。他不仅有门客几千,还有童仆上万,封邑十万户。当初“千金买国”的投资,已有百倍的收效。
他当然也知道这魔术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所以对庄襄王感激不尽,对秦国死心塌地。
此时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服秦,譬若郡县”。秦统一天下,只是个时间表的问题了。
出于内心感激和客观上的形势,吕不韦才想到了为秦国制定一套宏大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架构,就是要为万世立法。当然,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
可惜,他的大梦,被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后生之辈给粉碎了。
这个后生,就是口口声声叫他“二爹”的秦王嬴政。
嬴政小的时候跟母亲在邯郸是如何苦熬的,回到秦国又是如何在深宫中长大的?情况都不详。但可以想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折腾,足以形成一个少年叛逆、偏执的性格。
嬴政即位之后的前九年,秦国的政治格局几乎没有变,仍是吕不韦一手遮天。
吕不韦的权力来源,就来自他以前转让给公子异人的赵姬,赵姬现在是秦王的母亲,那么吕不韦这位老关系户的权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也恰恰就是在这九年中酿成的!
在这一时期,毕竟是换了国君,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了下来。很多内部的问题,需要理清。
首先是平定新边疆的叛乱。出乱子的地方,是庄襄王时代并入的国土——晋阳。这地方原属赵国,被秦将蒙骜带兵拿下,但是晋阳的老百姓不服管,趁着秦国连换国君的时机,举兵叛乱。
&n... -->>
激发吕不韦要编撰这本书的,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四位风流倜傥,仗义豪侠,都结交了不少宾客。吕不韦以他们为标杆,觉得秦之强大,天下无敌,却在意识形态上乏善可陈(诸子百家无一个出自秦),这是秦国之耻。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学士,厚而待之。
那时各国有很多才辩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养起来的,神闲气定,写出了传世名作《荀子》。吕不韦也如法炮制,命食客将各自见闻记下,精心组织成篇。
这部《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篇数固定,外加一个序言,共计161篇。
其中“十二纪”是全书的要旨,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四部分。本书的涵盖广大,号称要“(效)法天地”,所以“十二纪”就是象征天,以十二月令为篇章序列。《春纪》谈养生之道,《夏纪》谈教育及音乐理论,《秋纪》谈军事,《冬纪》谈道德品质。
“八览”,是从开天辟地说起,说到做人、治国、明理。涉及了驭民之术、为君之道等等。“六论”,则是杂论各家之说。
这书对于儒法各家,并不是简单杂凑,而是各取其精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倡治国要“以德以义”,以高尚风气熏陶之,那么国家即使不赏赐,百姓也争着立功;即使不惩罚,邪恶也自动终止(不赏而民功,不罚而邪止)。
这是秦国意识形态里一贯很缺乏的礼义教化。治国安邦,不讲礼义如何能行??
书是门客所写,吕不韦参与了多少很难说,但他完全不知晓内容是不可能的。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这书,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这种高论。
《吕氏春秋》对法家的权术、黄老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贤”,也都统统拿来。
成书以后,计有20多万字,若折算成现代汉语,怕是要超过百万字的容量。吕不韦对这个成果甚为满意,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他将书挂在咸阳的城门上,悬赏千金,声称“各国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即赏给千金”。结果,无一人敢来领赏。
吕不韦很自负,觉得这书可以“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也就是终极真理了吧。
只可惜了,这样一部为建立帝国而准备的巨著,后来没排上用场。
——独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
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
庄襄王年轻时困顿邯郸几十年,可惜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呜呼了。
他清楚这王位是怎么来的,在位的三年,他兑现了当初在邯郸对吕不韦的承诺——“分秦国与君共之”。三年中所有的军国大权,都是让吕不韦管着。
吃水不忘挖井人。战国末期尚有如此的豪侠之风,君王也不例外,不似后世的一律过河拆桥。
接着,就是13岁的嬴政即位,当了秦王。
小孩子不能亲政,还要读书,军国大权仍旧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在邯郸时,就是嬴政的“伯伯”,现在的地位更加隆宠,由丞相尊为“相国”。嬴政还正式称他为“仲父”。
什么是“仲父”?这是古汉语,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很亲切了,相当于“叔叔”、“二爹”之类。
此时秦国的权力中枢,没有比他权力更大的男人了。华阳太后和刚升格为太后的赵姬,虽然能分享王权,但毕竟是女人,不能参与具体操作。
吕不韦就成了秦国的天下第一人,无人可辖制。他不仅有门客几千,还有童仆上万,封邑十万户。当初“千金买国”的投资,已有百倍的收效。
他当然也知道这魔术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所以对庄襄王感激不尽,对秦国死心塌地。
此时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服秦,譬若郡县”。秦统一天下,只是个时间表的问题了。
出于内心感激和客观上的形势,吕不韦才想到了为秦国制定一套宏大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架构,就是要为万世立法。当然,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
可惜,他的大梦,被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后生之辈给粉碎了。
这个后生,就是口口声声叫他“二爹”的秦王嬴政。
嬴政小的时候跟母亲在邯郸是如何苦熬的,回到秦国又是如何在深宫中长大的?情况都不详。但可以想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折腾,足以形成一个少年叛逆、偏执的性格。
嬴政即位之后的前九年,秦国的政治格局几乎没有变,仍是吕不韦一手遮天。
吕不韦的权力来源,就来自他以前转让给公子异人的赵姬,赵姬现在是秦王的母亲,那么吕不韦这位老关系户的权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也恰恰就是在这九年中酿成的!
在这一时期,毕竟是换了国君,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了下来。很多内部的问题,需要理清。
首先是平定新边疆的叛乱。出乱子的地方,是庄襄王时代并入的国土——晋阳。这地方原属赵国,被秦将蒙骜带兵拿下,但是晋阳的老百姓不服管,趁着秦国连换国君的时机,举兵叛乱。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