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一本书读懂日本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人说不识武士道,不懂日本人。作为日本人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士道及其表现出来的精神意志都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民族的性格。正如新渡户稻造指出的那样:“武士道正是日本造成国民性、维系日本传统道德精神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它或正相当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教育。”
1566年的一个夜晚,在江户城郊外,两个年轻的武士正在进行一场决斗。只一个回合,其中一人便闷声倒下。胜利的一方在拭净自己的武士刀后,叫来儿子木曾昌义,对他说:“树林里有个死人,旁边有块石头,你要用他的血在石头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杀了你。”
当时只有6岁的木曾昌义听从父命,成功地在石头上印上了自己的血手印,并在尸体旁接受了3天严格而残酷的武士道训练。日后,木曾昌义成为了日本赫赫有名的武士。
木曾昌义儿时的武士道训练并不是其父亲残忍,更非其特殊的经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类似的“惨无人道”的魔鬼训练。这被称为武士之准则。
除了看别人杀人,或是亲手杀人外,武士的训练还包括剑术、射击、骑术、枪术、道德等武士技能和文化的修炼。并在这种修炼中逐渐培养一个真正的武士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即武士之道的基本要求:仁义、重礼、内诚,对自己爱惜名誉,对主家秉持忠义。这些基本要求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以一种较为简单和直接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武士最重要的信仰。
武士道的兴起主要依托于武士阶层的形成和兴盛,从被称为“郎党”的保护庄园主的零星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到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组成了武士团。武士团用严格的制度和极强的宗族观念约束着每一个武士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形成忍耐的性格以及献身精神,这是维系武士团内部团结、组织稳定的重要思想支柱。
对于遵循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来说,仅仅拥有出类拔萃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必须要有“克己”的信念。“克己”的主要表现为禁欲和沉默。
禁欲并非通常人们理解的禁止人的普遍欲望,如性欲等,而是要做到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它的目的是避免因自身情绪的波动而影响他人。对武士来说,情感内藏而非外露才是武士作风。由于这种情感的主观抑制和内藏,使得人们很难窥探到武士真正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也往往导致了一些意外的发生,譬如有人看到一个武士面带笑容,认为他遇到了开心事,便毫无顾虑地向前攀谈,说些笑话,但事实上,也许这个武士刚刚遭受到主家的训斥,正处于郁闷之中。这时有人在自己面前谈笑风生,这对武士来说是一种羞辱,于是,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我们常能看到微笑中的武士突然拔刀杀人的情景。
沉默也体现着武士的道德素养。对武士来说,直露的言语和思想都是纤薄的表现,只有奋勇作战、英勇献身才是武士的真义。正因如此,在家中,除了最简单的问候和交谈,武士一般不多言语,在街上行走,也是肃穆威严,目不斜视。在武士心中,真正的语言是杀敌。
刀是武士的主要武器,也是其身份的象征,而在武士道的规范里,刀还有着另外的含义,它代表着力量和勇武。出生于武士家的子弟,自幼习武练刀,这时期所用的刀是木制的,至5岁时,才可以穿上武士特有的服装,使用真正的武士刀。在这一年,还要举行“武士入门”仪式,完成这一仪式,他们才能具备武士的身份。
武士轻易不用刀,这也是武士道所信奉的准则。因为刀是武士的灵魂,为保持它的圣洁和神圣,要经常加以擦拭,时刻保持刀身的光洁。任意地挥刀,在武士眼里是胆怯的表现,真正的武士不逞匹夫之勇,不能因为卑怯者而玷污了自己的刀。只有为了主家而战斗,武士刀出鞘才有意义,因为这代表着武士的威猛、勇敢和勇气。这种勇气就是武士道最为崇尚的精神,为了主家,为了武士的荣誉——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对手的尊重,也才是一个武士真正的归宿。
武士之道发展到江户时代初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一时期,“武士道”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716年,由江户时代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陈基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完成,此书共11卷,将有关武士的基本准则以及其修习武士道的心得记述在内,将武士道精神更为具体化,被后人称为武士道的修养书。
所谓“叶隐”,是指武士要像树木的叶荫一样,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家“舍身奉公”。“舍身奉公”标榜的是武士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它所强调的是战胜自己,而后战胜别人。战胜自己就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为外界所动的强者。
据《叶隐闻书》记载,佐贺藩的先祖锅岛直茂对其子锅岛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锅岛直茂安排了10个罪犯让其子尝试斩首,锅岛胜茂一口气斩首了9人,当锅岛胜茂准备挥刀斩第10个人的首级时,锅岛直茂看到那人年轻力壮,这才让儿子免其斩首。
这样的情境不免让人想起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百人斩”的恶行。事实上,武士道在培养武士成为内外兼修之人的同时,也让他们日渐变得冷酷、嗜血、盲从,逐渐成了杀人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个体。这便是武士道残忍的一面。“明治维新”以后,武士残忍的一面发展成为军国主义思想,使这个国家走上了一条充满杀戮的变态发展之路。“二战”期间,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所谓“誓死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战”、“切腹以谢天皇”等等都是武士道的典型糟粕。
有人说不识武士道,不懂日本人。作为日本人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士道及其表现出来的精神意志都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民族的性格。正如新渡户稻造指出的那样:“武士道正是日本造成国民性、维系日本传统道德精神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它或正相当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教育。”
1566年的一个夜晚,在江户城郊外,两个年轻的武士正在进行一场决斗。只一个回合,其中一人便闷声倒下。胜利的一方在拭净自己的武士刀后,叫来儿子木曾昌义,对他说:“树林里有个死人,旁边有块石头,你要用他的血在石头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杀了你。”
当时只有6岁的木曾昌义听从父命,成功地在石头上印上了自己的血手印,并在尸体旁接受了3天严格而残酷的武士道训练。日后,木曾昌义成为了日本赫赫有名的武士。
木曾昌义儿时的武士道训练并不是其父亲残忍,更非其特殊的经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类似的“惨无人道”的魔鬼训练。这被称为武士之准则。
除了看别人杀人,或是亲手杀人外,武士的训练还包括剑术、射击、骑术、枪术、道德等武士技能和文化的修炼。并在这种修炼中逐渐培养一个真正的武士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即武士之道的基本要求:仁义、重礼、内诚,对自己爱惜名誉,对主家秉持忠义。这些基本要求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以一种较为简单和直接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武士最重要的信仰。
武士道的兴起主要依托于武士阶层的形成和兴盛,从被称为“郎党”的保护庄园主的零星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到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组成了武士团。武士团用严格的制度和极强的宗族观念约束着每一个武士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形成忍耐的性格以及献身精神,这是维系武士团内部团结、组织稳定的重要思想支柱。
对于遵循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来说,仅仅拥有出类拔萃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必须要有“克己”的信念。“克己”的主要表现为禁欲和沉默。
禁欲并非通常人们理解的禁止人的普遍欲望,如性欲等,而是要做到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它的目的是避免因自身情绪的波动而影响他人。对武士来说,情感内藏而非外露才是武士作风。由于这种情感的主观抑制和内藏,使得人们很难窥探到武士真正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也往往导致了一些意外的发生,譬如有人看到一个武士面带笑容,认为他遇到了开心事,便毫无顾虑地向前攀谈,说些笑话,但事实上,也许这个武士刚刚遭受到主家的训斥,正处于郁闷之中。这时有人在自己面前谈笑风生,这对武士来说是一种羞辱,于是,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我们常能看到微笑中的武士突然拔刀杀人的情景。
沉默也体现着武士的道德素养。对武士来说,直露的言语和思想都是纤薄的表现,只有奋勇作战、英勇献身才是武士的真义。正因如此,在家中,除了最简单的问候和交谈,武士一般不多言语,在街上行走,也是肃穆威严,目不斜视。在武士心中,真正的语言是杀敌。
刀是武士的主要武器,也是其身份的象征,而在武士道的规范里,刀还有着另外的含义,它代表着力量和勇武。出生于武士家的子弟,自幼习武练刀,这时期所用的刀是木制的,至5岁时,才可以穿上武士特有的服装,使用真正的武士刀。在这一年,还要举行“武士入门”仪式,完成这一仪式,他们才能具备武士的身份。
武士轻易不用刀,这也是武士道所信奉的准则。因为刀是武士的灵魂,为保持它的圣洁和神圣,要经常加以擦拭,时刻保持刀身的光洁。任意地挥刀,在武士眼里是胆怯的表现,真正的武士不逞匹夫之勇,不能因为卑怯者而玷污了自己的刀。只有为了主家而战斗,武士刀出鞘才有意义,因为这代表着武士的威猛、勇敢和勇气。这种勇气就是武士道最为崇尚的精神,为了主家,为了武士的荣誉——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对手的尊重,也才是一个武士真正的归宿。
武士之道发展到江户时代初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一时期,“武士道”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716年,由江户时代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陈基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完成,此书共11卷,将有关武士的基本准则以及其修习武士道的心得记述在内,将武士道精神更为具体化,被后人称为武士道的修养书。
所谓“叶隐”,是指武士要像树木的叶荫一样,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家“舍身奉公”。“舍身奉公”标榜的是武士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它所强调的是战胜自己,而后战胜别人。战胜自己就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为外界所动的强者。
据《叶隐闻书》记载,佐贺藩的先祖锅岛直茂对其子锅岛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锅岛直茂安排了10个罪犯让其子尝试斩首,锅岛胜茂一口气斩首了9人,当锅岛胜茂准备挥刀斩第10个人的首级时,锅岛直茂看到那人年轻力壮,这才让儿子免其斩首。
这样的情境不免让人想起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百人斩”的恶行。事实上,武士道在培养武士成为内外兼修之人的同时,也让他们日渐变得冷酷、嗜血、盲从,逐渐成了杀人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个体。这便是武士道残忍的一面。“明治维新”以后,武士残忍的一面发展成为军国主义思想,使这个国家走上了一条充满杀戮的变态发展之路。“二战”期间,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所谓“誓死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战”、“切腹以谢天皇”等等都是武士道的典型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