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身体极小,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是野马的天敌。在攻击野马时,它们常附在野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迅速、敏捷地刺入野马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食血液。无论野马怎么狂奔、暴跳,都无法驱逐蝙蝠。蝙蝠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才满意而去。野马往往会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奈地死去。
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小小的吸血蝙蝠怎么会让庞大的野马毙命呢?于是,他们进行了一次实验,观察野马死亡的整个过程。结果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使野马毙命。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野马的死亡是它暴躁的习性和狂奔所致,而不是蝙蝠吸血所致。
野马过于在意被吸血蝙蝠啃咬这个问题,于是极力想要摆脱吸血蝙蝠,结果却造成血液流失严重,直至死亡。如果它们能够理智地认识到吸血蝙蝠并不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它们也就不会暴躁、狂奔并因此而丧命了。其实,这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为小事抓狂,这并非真正的自省。
曾国藩提出,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从大处着眼,就应该适当地忽略一些小事,这样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关键的问题,争得事情的主动权。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弟论兵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成大事者,往往着眼于大局,可是也有一些人只追求小处的利益,看不到大局,结果常常误事。曾国藩把朝廷中人的这种心理当成是一种弊病,曾经几次上奏皇上,希望皇上能够给有这类陋习的人一些提点,让他们注意改正。在曾国藩看来,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可能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性格上也可能存在不足,但是只要不耽误整体的发展方向就是好的。因此,善于自省的他从不执迷于细节问题。
虽然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从而获得成功;但过分执迷于细节就很可能使得人们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反而阻碍自己获得成功。正如王阳明所说:“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即用功到了精妙的地方,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说理就越难。如果执着于精妙的地方,全体的功夫反而被遮蔽了,自省反而变成了成功的阻碍。
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王阳明认为,颜回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不会犯两次,也只有“未发之中”的人能做到这样。
“不迁怒,不贰过”语出《论语·雍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指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
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孔家思想史》中写道:“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知过非常之难,根本问题是在此。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却往往不知道。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著名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说道:“不贰过,非谓今日有过,后不更犯。明日又有过,后复不犯。当知见一不善,一番改时,即猛进一番,此类之过即永绝。故不迁怒如镜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养心至此,始见工夫。”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认为的那样:“不迁怒”指的是操守,而“不贰过”则升格为修养的一层。
“不贰过”寥寥数字,听着简单,做则不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过失和错误讳莫如深,千方百计粉饰辩解。有人面对批评总是强调客观,怨天尤人;有人则认为过失和错误人皆有之,不足为怪。但凡有这般文过饰非做法的人,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产生的根源,势必还会再犯错。
《孟子》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之道。”偷鸡者却说:“那我就每月偷一只鸡吧,等来年再停止偷鸡。”
对此,孟子说:“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偷鸡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就应当立即改正,怎么还要等到来年再改正错误呢?”
故事中的偷鸡者正是因为不懂得“不贰过”,不懂得反省自己的过错,才不能即刻改正。正如人们常说的:“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就是,聪明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愚蠢的人同样的错误犯多次,甚至是屡教不改。”很明显,故事中的偷鸡者属于后者。
吴燕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员,她刚来公司的时候销售业绩排在倒数第一,一年后却成了销售冠军。此后,吴燕的销售业绩稳步增长,几乎是月月得冠军。很多同事羡慕不已,向吴燕取经,问她有什么秘诀。吴燕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对同事说:“这就是我的秘诀。”同事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吴燕与客户打交道时所犯下的所有错误,以及每一次犯错后的心得。
不犯同样的错误,是吴燕事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人们获取幸福人生的最佳保障。
《易经》上说“日新谓之盛德”,就是说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这就是最高尚的品德了。而“行无贰过”则是“日新”的基础,因为如果不犯同样错误尚且难以做到,又何谈新的进步呢?
王阳明强调“自省”和“慎独”,其实这两点都可以看作是帮助人们避免反复犯错的重要方法。善于“自省”,则人方能牢记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慎独”,则人的精神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而不至于优柔寡断、临事而迷,最终又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人之所以犯同样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世事百态纷繁复杂难以精确掌控,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不善于自省。不善于反思、总结,缺乏自制力的人,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就会越高;而性格坚定、沉稳、善于自省之人,其反复犯错的几率则会低很多。
自省不是为了掩盖错误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在所犯过错上过于用功,就像是补破了的饭甑,必然会有文过饰非的弊病。这也是许多人在自省时常犯的错误,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省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自省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掩盖错误,而不是彻底地改正错误。
“文过饰非”出自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意思是说人们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做工作、干事业,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错误。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对待已经出现的过失和错误。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问题是什么就承认什么,有多大就说多大,绝不故意掩饰和歪曲;另一种态度是,报喜不报忧,用虚伪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即文过饰非。后一种行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很容易放大错误,带来重大灾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
南朝陈后主“性愚,恶闻过失”,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文过饰非之徒。其中他最宠信的都官尚书孔范,虽然形为举止文雅,善写五言诗,但实为曲意承欢的狎客,后主“每有恶事,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就是这样一群文过饰非的君臣,导致了陈朝的灭亡,统统成了隋文帝的俘虏。
因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陈后主最终失去了江山,也害了自己。如果人们羞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对其百般掩饰,也终将毁灭自己。相反,如果人们能坦然面对并努力修正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就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财富,为我们赢得成功和幸福。
事实上,过失和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正如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所说:“年轻人需要多犯错,因为错误是事业发展的最好燃料,错误可以让你懂得如何扭转逆境,我们只要学会如何不再犯同样的错就可以了。坚持这样的(自省)原则,你会比那些保守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886年5月的一天,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药剂师约翰·潘博顿在自家的院子调制出了一锅能提神解疲、减轻头痛、镇静心神的饮料。潘博顿将这锅饮料带到药房,指示他的助理魏纳伯倒出一杯来,并加入一些糖浆和水,然后添加些冰块,他俩尝过后觉得味道好极了。
当调制第二杯饮料时,助理魏纳伯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当作普通水加入了杯中,却使得饮料更加美味。因此,潘博顿没将饮料作为“头痛药”,而是当作一般解渴的饮料来销售。因为里面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他们将这种饮料取名为“可口可乐”。如今,可口可乐已在一百多个国家畅销,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正是魏纳伯的一次过失成就了饮料界的巨星“可口可乐”。由此可见,过失和错误不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其正面价值。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就能够凭借过失和错误的正面价值获得成功。
然而,大多数人自省时都只看到过失和错误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其正面价值。他们害怕犯错,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以至于他们只想避免做错事,而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东西,不去接触新的技术,不去接受新的事物,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去勇敢地克服它,因此,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糕。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就坦然面对,努力去改正;如果竭力去掩饰错误,就好像补已经破碎的饭甑一样,只会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发展也没有益处,这才是自省的真谛。
认错容易改错难
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
在王阳明看来,能够认识到自己做过的错事或者是错误的习惯而悔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悔悟了,要想战胜习惯的力量,改正这个错误更加不易。人是不怕犯错误的,怕就怕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因此,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去除遮盖良知的尘埃,恢复良知的豁然明亮。
尽管人们经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诚忏悔呢?孔子所说“三省吾身”的“省”就含有忏悔的因素。有悔才能有改,不断地改正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他自小没了父母,又不听长辈的管教,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横行乡里,当地的百姓都很讨厌他。当时,百姓们将村子旁边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和周处并称为“三害”。
后来有人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蛟龙和猛虎,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周处听了,为了证明自己比蛟龙和猛虎更厉害,决定去和蛟龙、猛虎搏斗。他上山击毙了猛虎,又下河斩杀蛟龙。经过了三天三夜,终于将蛟龙杀死了。周处三天没有回来,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高兴地互相庆祝。周处提着蛟龙的脑袋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互相庆贺,这才明白,大家痛恨他已经到了极点。于是,他痛改前非,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被家乡的人们称颂。
周处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王阳明曾告诉自己的学生:凡事要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倘若我们能将这种反求诸己的忏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忏悔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在忏悔中思考,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过去所有的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并且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西汉时期,汉中有个叫程文矩的人。他的妻子不幸去世,留下四个儿子,之后他又娶李穆姜为妻,也生了两个男孩。程文矩死后,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了李穆姜身上。作为后母的李穆姜对程文矩前妻所生的孩子无比慈爱,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但是,这四个孩子却一点都不尊敬她,还处处为难她,认为李穆姜是假仁假义。
久而久之,有邻居劝李穆姜不要再管他们了。李穆姜却说:“我要用礼仪劝导他们,不让他们走向邪路。”有一次,程文矩前妻的大儿子程兴重病在床,李穆姜十分难过,她不仅到处访求名医,还亲自熬药,将程兴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李穆姜的精心照料下,程兴慢慢痊愈。而李穆姜的行为也深深感动了程兴,他不仅向李穆姜道歉,还对三个弟弟说:“继母仁慈,我们兄弟却置她的养育之恩于不顾,真连禽兽都不如。虽然母亲并不怪我们,还对我们越来越好,但我们的罪过是不可宽恕的。”四兄弟感到非常悔恨,便跑到掌管刑罚的官员面前请求治罪。事情传到了汉中太守那里,太守不仅表彰了李穆姜,还让四兄弟改过自新。在李穆姜的严格教育下,四兄弟也都各有建树。
程文矩前妻的四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过自新,才有了后来的建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却缺乏改过的决心。的确,承认错误只需要几分钟,改正过错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毅力是做不到的,虽然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却因为无法持之以恒,终究难逃重蹈覆辙的结局。
人的一生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面对我们的过错。首先是知错,若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承认,又何谈改错,其后果也必定会是一错再错。但若能正视、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正,那么,错误对于我们而言便是一笔财富,我们的良知也就能保持豁然明亮,从而轻松应对任何事情。
身体极小,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是野马的天敌。在攻击野马时,它们常附在野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迅速、敏捷地刺入野马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食血液。无论野马怎么狂奔、暴跳,都无法驱逐蝙蝠。蝙蝠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才满意而去。野马往往会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奈地死去。
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小小的吸血蝙蝠怎么会让庞大的野马毙命呢?于是,他们进行了一次实验,观察野马死亡的整个过程。结果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使野马毙命。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野马的死亡是它暴躁的习性和狂奔所致,而不是蝙蝠吸血所致。
野马过于在意被吸血蝙蝠啃咬这个问题,于是极力想要摆脱吸血蝙蝠,结果却造成血液流失严重,直至死亡。如果它们能够理智地认识到吸血蝙蝠并不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它们也就不会暴躁、狂奔并因此而丧命了。其实,这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为小事抓狂,这并非真正的自省。
曾国藩提出,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从大处着眼,就应该适当地忽略一些小事,这样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关键的问题,争得事情的主动权。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弟论兵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成大事者,往往着眼于大局,可是也有一些人只追求小处的利益,看不到大局,结果常常误事。曾国藩把朝廷中人的这种心理当成是一种弊病,曾经几次上奏皇上,希望皇上能够给有这类陋习的人一些提点,让他们注意改正。在曾国藩看来,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可能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性格上也可能存在不足,但是只要不耽误整体的发展方向就是好的。因此,善于自省的他从不执迷于细节问题。
虽然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从而获得成功;但过分执迷于细节就很可能使得人们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反而阻碍自己获得成功。正如王阳明所说:“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即用功到了精妙的地方,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说理就越难。如果执着于精妙的地方,全体的功夫反而被遮蔽了,自省反而变成了成功的阻碍。
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王阳明认为,颜回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不会犯两次,也只有“未发之中”的人能做到这样。
“不迁怒,不贰过”语出《论语·雍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指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
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孔家思想史》中写道:“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知过非常之难,根本问题是在此。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却往往不知道。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著名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说道:“不贰过,非谓今日有过,后不更犯。明日又有过,后复不犯。当知见一不善,一番改时,即猛进一番,此类之过即永绝。故不迁怒如镜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养心至此,始见工夫。”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认为的那样:“不迁怒”指的是操守,而“不贰过”则升格为修养的一层。
“不贰过”寥寥数字,听着简单,做则不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过失和错误讳莫如深,千方百计粉饰辩解。有人面对批评总是强调客观,怨天尤人;有人则认为过失和错误人皆有之,不足为怪。但凡有这般文过饰非做法的人,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产生的根源,势必还会再犯错。
《孟子》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之道。”偷鸡者却说:“那我就每月偷一只鸡吧,等来年再停止偷鸡。”
对此,孟子说:“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偷鸡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就应当立即改正,怎么还要等到来年再改正错误呢?”
故事中的偷鸡者正是因为不懂得“不贰过”,不懂得反省自己的过错,才不能即刻改正。正如人们常说的:“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就是,聪明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愚蠢的人同样的错误犯多次,甚至是屡教不改。”很明显,故事中的偷鸡者属于后者。
吴燕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员,她刚来公司的时候销售业绩排在倒数第一,一年后却成了销售冠军。此后,吴燕的销售业绩稳步增长,几乎是月月得冠军。很多同事羡慕不已,向吴燕取经,问她有什么秘诀。吴燕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对同事说:“这就是我的秘诀。”同事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吴燕与客户打交道时所犯下的所有错误,以及每一次犯错后的心得。
不犯同样的错误,是吴燕事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人们获取幸福人生的最佳保障。
《易经》上说“日新谓之盛德”,就是说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这就是最高尚的品德了。而“行无贰过”则是“日新”的基础,因为如果不犯同样错误尚且难以做到,又何谈新的进步呢?
王阳明强调“自省”和“慎独”,其实这两点都可以看作是帮助人们避免反复犯错的重要方法。善于“自省”,则人方能牢记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慎独”,则人的精神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而不至于优柔寡断、临事而迷,最终又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人之所以犯同样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世事百态纷繁复杂难以精确掌控,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不善于自省。不善于反思、总结,缺乏自制力的人,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就会越高;而性格坚定、沉稳、善于自省之人,其反复犯错的几率则会低很多。
自省不是为了掩盖错误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在所犯过错上过于用功,就像是补破了的饭甑,必然会有文过饰非的弊病。这也是许多人在自省时常犯的错误,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省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自省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掩盖错误,而不是彻底地改正错误。
“文过饰非”出自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意思是说人们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做工作、干事业,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错误。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对待已经出现的过失和错误。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问题是什么就承认什么,有多大就说多大,绝不故意掩饰和歪曲;另一种态度是,报喜不报忧,用虚伪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即文过饰非。后一种行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很容易放大错误,带来重大灾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
南朝陈后主“性愚,恶闻过失”,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文过饰非之徒。其中他最宠信的都官尚书孔范,虽然形为举止文雅,善写五言诗,但实为曲意承欢的狎客,后主“每有恶事,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就是这样一群文过饰非的君臣,导致了陈朝的灭亡,统统成了隋文帝的俘虏。
因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陈后主最终失去了江山,也害了自己。如果人们羞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对其百般掩饰,也终将毁灭自己。相反,如果人们能坦然面对并努力修正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就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财富,为我们赢得成功和幸福。
事实上,过失和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正如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所说:“年轻人需要多犯错,因为错误是事业发展的最好燃料,错误可以让你懂得如何扭转逆境,我们只要学会如何不再犯同样的错就可以了。坚持这样的(自省)原则,你会比那些保守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886年5月的一天,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药剂师约翰·潘博顿在自家的院子调制出了一锅能提神解疲、减轻头痛、镇静心神的饮料。潘博顿将这锅饮料带到药房,指示他的助理魏纳伯倒出一杯来,并加入一些糖浆和水,然后添加些冰块,他俩尝过后觉得味道好极了。
当调制第二杯饮料时,助理魏纳伯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当作普通水加入了杯中,却使得饮料更加美味。因此,潘博顿没将饮料作为“头痛药”,而是当作一般解渴的饮料来销售。因为里面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他们将这种饮料取名为“可口可乐”。如今,可口可乐已在一百多个国家畅销,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正是魏纳伯的一次过失成就了饮料界的巨星“可口可乐”。由此可见,过失和错误不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其正面价值。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就能够凭借过失和错误的正面价值获得成功。
然而,大多数人自省时都只看到过失和错误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其正面价值。他们害怕犯错,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以至于他们只想避免做错事,而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东西,不去接触新的技术,不去接受新的事物,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去勇敢地克服它,因此,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糕。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就坦然面对,努力去改正;如果竭力去掩饰错误,就好像补已经破碎的饭甑一样,只会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发展也没有益处,这才是自省的真谛。
认错容易改错难
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
在王阳明看来,能够认识到自己做过的错事或者是错误的习惯而悔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悔悟了,要想战胜习惯的力量,改正这个错误更加不易。人是不怕犯错误的,怕就怕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因此,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去除遮盖良知的尘埃,恢复良知的豁然明亮。
尽管人们经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诚忏悔呢?孔子所说“三省吾身”的“省”就含有忏悔的因素。有悔才能有改,不断地改正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他自小没了父母,又不听长辈的管教,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横行乡里,当地的百姓都很讨厌他。当时,百姓们将村子旁边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和周处并称为“三害”。
后来有人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蛟龙和猛虎,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周处听了,为了证明自己比蛟龙和猛虎更厉害,决定去和蛟龙、猛虎搏斗。他上山击毙了猛虎,又下河斩杀蛟龙。经过了三天三夜,终于将蛟龙杀死了。周处三天没有回来,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高兴地互相庆祝。周处提着蛟龙的脑袋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互相庆贺,这才明白,大家痛恨他已经到了极点。于是,他痛改前非,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被家乡的人们称颂。
周处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王阳明曾告诉自己的学生:凡事要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倘若我们能将这种反求诸己的忏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忏悔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在忏悔中思考,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过去所有的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并且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西汉时期,汉中有个叫程文矩的人。他的妻子不幸去世,留下四个儿子,之后他又娶李穆姜为妻,也生了两个男孩。程文矩死后,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了李穆姜身上。作为后母的李穆姜对程文矩前妻所生的孩子无比慈爱,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但是,这四个孩子却一点都不尊敬她,还处处为难她,认为李穆姜是假仁假义。
久而久之,有邻居劝李穆姜不要再管他们了。李穆姜却说:“我要用礼仪劝导他们,不让他们走向邪路。”有一次,程文矩前妻的大儿子程兴重病在床,李穆姜十分难过,她不仅到处访求名医,还亲自熬药,将程兴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李穆姜的精心照料下,程兴慢慢痊愈。而李穆姜的行为也深深感动了程兴,他不仅向李穆姜道歉,还对三个弟弟说:“继母仁慈,我们兄弟却置她的养育之恩于不顾,真连禽兽都不如。虽然母亲并不怪我们,还对我们越来越好,但我们的罪过是不可宽恕的。”四兄弟感到非常悔恨,便跑到掌管刑罚的官员面前请求治罪。事情传到了汉中太守那里,太守不仅表彰了李穆姜,还让四兄弟改过自新。在李穆姜的严格教育下,四兄弟也都各有建树。
程文矩前妻的四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过自新,才有了后来的建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却缺乏改过的决心。的确,承认错误只需要几分钟,改正过错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毅力是做不到的,虽然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却因为无法持之以恒,终究难逃重蹈覆辙的结局。
人的一生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面对我们的过错。首先是知错,若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承认,又何谈改错,其后果也必定会是一错再错。但若能正视、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正,那么,错误对于我们而言便是一笔财富,我们的良知也就能保持豁然明亮,从而轻松应对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