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重生大宋做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一旦安东大都护府开口向朝廷要人,就现如今这朝廷,十有八九不敢不给。而为了避免安东大都护府借机生事,朝廷还需要花费人力物力确保赵玉盘无事,否则极容易惹来安东军的兵戎相见。
烫手山芋啊,本以为扣住赵玉盘能够迫使张宝来汴梁,却不想张宝不仅没来,反倒还得罪了当今的皇后,连带着二殿下赵柽也受了牵连,在朝堂民间的风评一下子降低了不少。当今官家赵佶如今虽还不老,但身为长子的赵恒也已经成年,连儿子都能满地跑了。
大宋如今虽大不如前,但一国储君依旧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长子赵恒占了一个兄长的位置,而次子赵柽的生母则为当今皇后,还有三子赵楷,最得赵佶喜爱。这三人是目前大宋储君的最有力竞争者。
长子赵恒最为年长,生母王皇后虽已亡故,但毕竟贵为往后,按照传统,只要赵佶不行废长立幼之举,那储君之位就是他的。而次子赵柽年幼时受张宝影响,多与民间百姓接触,也就成了最接地气的一位皇子,在民间的声望要远高于兄弟,至于三子赵楷,与赵佶一样擅长诗词歌赋,并借此机会结交了大批文人墨客,在士林清流中颇有人望。
三人为了储君之位明争暗斗多年,虽还没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境地,但也到了哥仨只要有一人上位,剩下的二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的程度。赵柽因为诓骗亲姐的缘故名望受损,赵恒与赵楷不仅不同情,反倒私底下拍手称快,更暗中派人推波助澜,进一步破坏民间对二皇子赵柽的看法。
赵柽会有今日之果,完全就是咎由自取。百姓无知,但却也知道亲疏远近。大义灭亲这种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连至亲都不知道去爱护关心的人,还会去关心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
百姓不懂什么国家大义,更不知道顾全什么大局。在百姓朴素的是非观里,谎称生母重病是不孝,以此诓骗亲姐是为不义,赵柽眼下犯了这两桩大错,声誉受损就是必然。不过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卖,赵柽即便此时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欠妥,但为时已晚,错已铸成,再想要挽回已是千难万难。而且此时赵柽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迫切需要他来想办法解决。
他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已经快要入不敷出。早先没有诓骗赵玉盘回汴梁的时候,张宝虽然跟自己这个小舅子的关系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亲密,但每年还是会拿出一百万贯给赵柽做“零花钱”。赵柽想要争夺储君之名,那就需要用钱财打通关系,收买人心。可随着赵玉盘被扣在了汴梁,那一百万贯的“压岁钱”也就停止供应了。
没了这一百万贯,赵柽的日子也就开始过得有点拮据了。他的舅舅郑居忠虽是有钱人家,但家大业大开销大,在失去了张家这个商业上的合作者后,郑家的买卖也是大不如前,像张宝那样随手就是一百万的“大手笔”,郑家办不到。
拉拢人才,收买人心,没有一样是能离开得了钱的。就跟后世的总统选举一样,都是需要拿钱使劲砸的一件事,成功了一本万利,失败了血本无归。赵柽不可能在这时候选择半途而废,他与老大、老三的关系早已因为储君一事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退出,那是自寻死路。
可想要获得钱财上的支持也并非一件容易事。不缺钱的时候认为钱多钱少不叫事,可等到缺钱的时候,那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失去了财源的赵柽眼瞎最要紧的就是找到“投资者”,至于想办法挽回那份失去就再也难以找回的“姐弟情”,那也只能推后了。
赵柽在为缺钱焦头烂额,而他的兄弟赵恒以及赵楷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赵恒虽是赵佶的长子,但这对父子有可能上辈子是仇家,但凡是赵佶喜欢的,赵恒都要去反对。赵佶喜欢奢华,赵恒就不止一次的当众劝说赵佶要节俭,赵佶偏信道教,赵恒就找来一帮大德高僧跟道士斗法。若不是赵佶念在赵恒是自己长子的份上,恐怕早就将赵恒这个总给自己添堵的蠢儿子打进冷宫了。
如今赵柽陷入了麻烦,赵恒一时喜而忘形,私底下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结果便传到了老子的耳朵里,引起了赵佶对赵恒的不满,下旨训斥,责令闭门思过。而传递了这个消息的赵楷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赵楷执掌皇城司,却公器私用,这也让赵佶十分不满,借机便收回了赵楷的职务,同样关在府中闭门思过。
哥仨一个都没跑了,全都遇上了不同程度的麻烦。而赵玉盘的问题朝廷也没有妥善的办法处理。送回登州?好不容易才抓住了张宝的一个“把柄”,岂能就此轻易放过。可不放的话,安东大都护府的态度又冷淡,让人摸不清安东大都护府对待此事的真实态度。
本想让安东军就此投鼠忌器,却不想反倒由于畏惧安东军的反应而束手束脚。早知如此,还不如不诓骗赵玉盘,至少不用陷入眼下这种两难的境地。而更让朝廷感到难受的,还是赵玉盘本人此时的态度。
不仅丝毫没有沦为阶下囚的紧张,反倒在安东大都护府没有修缮完工前的这段时间里走亲访友,四处活动。赵玉盘是安东大都护张宝的侧室,同时也是大宋的长公主,生母郑氏贵为当今皇后,生父则是当今官家赵佶。有这二位保着,没人敢对赵玉盘不敬。而这回利用诈病骗回了赵玉盘,不仅让郑氏感到不满,也让官家赵佶对张叔夜等人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怀疑。
本以为可以凭借张叔夜等人消除张宝这个心腹大患,却没想到张叔夜等人眼高手低,嘴上高谈阔论,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但等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问题迭出,顾头不顾腚。
中。一旦安东大都护府开口向朝廷要人,就现如今这朝廷,十有八九不敢不给。而为了避免安东大都护府借机生事,朝廷还需要花费人力物力确保赵玉盘无事,否则极容易惹来安东军的兵戎相见。
烫手山芋啊,本以为扣住赵玉盘能够迫使张宝来汴梁,却不想张宝不仅没来,反倒还得罪了当今的皇后,连带着二殿下赵柽也受了牵连,在朝堂民间的风评一下子降低了不少。当今官家赵佶如今虽还不老,但身为长子的赵恒也已经成年,连儿子都能满地跑了。
大宋如今虽大不如前,但一国储君依旧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长子赵恒占了一个兄长的位置,而次子赵柽的生母则为当今皇后,还有三子赵楷,最得赵佶喜爱。这三人是目前大宋储君的最有力竞争者。
长子赵恒最为年长,生母王皇后虽已亡故,但毕竟贵为往后,按照传统,只要赵佶不行废长立幼之举,那储君之位就是他的。而次子赵柽年幼时受张宝影响,多与民间百姓接触,也就成了最接地气的一位皇子,在民间的声望要远高于兄弟,至于三子赵楷,与赵佶一样擅长诗词歌赋,并借此机会结交了大批文人墨客,在士林清流中颇有人望。
三人为了储君之位明争暗斗多年,虽还没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境地,但也到了哥仨只要有一人上位,剩下的二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的程度。赵柽因为诓骗亲姐的缘故名望受损,赵恒与赵楷不仅不同情,反倒私底下拍手称快,更暗中派人推波助澜,进一步破坏民间对二皇子赵柽的看法。
赵柽会有今日之果,完全就是咎由自取。百姓无知,但却也知道亲疏远近。大义灭亲这种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连至亲都不知道去爱护关心的人,还会去关心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
百姓不懂什么国家大义,更不知道顾全什么大局。在百姓朴素的是非观里,谎称生母重病是不孝,以此诓骗亲姐是为不义,赵柽眼下犯了这两桩大错,声誉受损就是必然。不过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卖,赵柽即便此时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欠妥,但为时已晚,错已铸成,再想要挽回已是千难万难。而且此时赵柽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迫切需要他来想办法解决。
他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已经快要入不敷出。早先没有诓骗赵玉盘回汴梁的时候,张宝虽然跟自己这个小舅子的关系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亲密,但每年还是会拿出一百万贯给赵柽做“零花钱”。赵柽想要争夺储君之名,那就需要用钱财打通关系,收买人心。可随着赵玉盘被扣在了汴梁,那一百万贯的“压岁钱”也就停止供应了。
没了这一百万贯,赵柽的日子也就开始过得有点拮据了。他的舅舅郑居忠虽是有钱人家,但家大业大开销大,在失去了张家这个商业上的合作者后,郑家的买卖也是大不如前,像张宝那样随手就是一百万的“大手笔”,郑家办不到。
拉拢人才,收买人心,没有一样是能离开得了钱的。就跟后世的总统选举一样,都是需要拿钱使劲砸的一件事,成功了一本万利,失败了血本无归。赵柽不可能在这时候选择半途而废,他与老大、老三的关系早已因为储君一事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退出,那是自寻死路。
可想要获得钱财上的支持也并非一件容易事。不缺钱的时候认为钱多钱少不叫事,可等到缺钱的时候,那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失去了财源的赵柽眼瞎最要紧的就是找到“投资者”,至于想办法挽回那份失去就再也难以找回的“姐弟情”,那也只能推后了。
赵柽在为缺钱焦头烂额,而他的兄弟赵恒以及赵楷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赵恒虽是赵佶的长子,但这对父子有可能上辈子是仇家,但凡是赵佶喜欢的,赵恒都要去反对。赵佶喜欢奢华,赵恒就不止一次的当众劝说赵佶要节俭,赵佶偏信道教,赵恒就找来一帮大德高僧跟道士斗法。若不是赵佶念在赵恒是自己长子的份上,恐怕早就将赵恒这个总给自己添堵的蠢儿子打进冷宫了。
如今赵柽陷入了麻烦,赵恒一时喜而忘形,私底下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结果便传到了老子的耳朵里,引起了赵佶对赵恒的不满,下旨训斥,责令闭门思过。而传递了这个消息的赵楷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赵楷执掌皇城司,却公器私用,这也让赵佶十分不满,借机便收回了赵楷的职务,同样关在府中闭门思过。
哥仨一个都没跑了,全都遇上了不同程度的麻烦。而赵玉盘的问题朝廷也没有妥善的办法处理。送回登州?好不容易才抓住了张宝的一个“把柄”,岂能就此轻易放过。可不放的话,安东大都护府的态度又冷淡,让人摸不清安东大都护府对待此事的真实态度。
本想让安东军就此投鼠忌器,却不想反倒由于畏惧安东军的反应而束手束脚。早知如此,还不如不诓骗赵玉盘,至少不用陷入眼下这种两难的境地。而更让朝廷感到难受的,还是赵玉盘本人此时的态度。
不仅丝毫没有沦为阶下囚的紧张,反倒在安东大都护府没有修缮完工前的这段时间里走亲访友,四处活动。赵玉盘是安东大都护张宝的侧室,同时也是大宋的长公主,生母郑氏贵为当今皇后,生父则是当今官家赵佶。有这二位保着,没人敢对赵玉盘不敬。而这回利用诈病骗回了赵玉盘,不仅让郑氏感到不满,也让官家赵佶对张叔夜等人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怀疑。
本以为可以凭借张叔夜等人消除张宝这个心腹大患,却没想到张叔夜等人眼高手低,嘴上高谈阔论,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但等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问题迭出,顾头不顾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