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太平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帝光统十九年,冬,莲音寺后山。
单就山色本身而言,灵台山并没有出色到可以称之为‘名山‘的地步,由山脚至巅不过数里山路,亦没有什么险峻雄奇之景,使其可以成为一方名山,被禅宗僧人看中的原因,除了修竹四布,松涛连绵之外,主要还是那阔十数步,自山顶蜿蜒而下的一条清溪。
遥眺若碧带环山,被赞为‘可以涤心荡性‘的溪水名为‘飞星‘,又作‘三星‘,因其山顶源头处乃是一垂飞瀑,远望若天垂银练,近观有溅沫繁星,故得‘飞星‘之名,至于‘三星‘云云,却是后来‘沛上刘家‘治世其间,曾有名将‘飞将军‘纵横边陲,立功无算,却因恶了元戎权臣,为人所弄,孤军悬野,终于失机获罪,不忿受系狱之辱,又不肯为背国之投,于是引刀自刭,血溅大漠,乃是大夏史上有名的恨事,不知曾令多少豪士狂徒击节高歌,巨尊遥奠。
后来那权臣南游,至灵台山礼佛,其时的地方知府十分善谀,暗揣其意,于是令百姓异名,不得称之为‘飞‘,又有幕中文士进言,言可称‘三星‘,取‘礼佛三宝‘,亦合‘三才天地‘之正,那知府依言行之,那权臣也果然十分欢喜,手书‘三星名溪‘为念,不料登山之日,那文士竟然排众而出,面斥权臣之非,又大笑言‘三‘者,‘乾‘也,乾而高山具水,天上‘飞‘来也,旋排众而去,是时虽有许多随扈人马在侧,却都被他豪气所摄,竟不敢挡阻,眼睁睁看他去了。
青史悠悠,有多少英雄含恨,郁郁于黑紫之间,不得其伸?
却也有一句老话,千年流承,万载不灭,常供于百姓心口,总驻在豪杰胸中。
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三星溪绕山而下,于山脚下积成大湖,因若外圆内直而收,又因溪有名‘星‘,故得其名为‘斜月‘,自山上观之,正如蚀半之月,佛门八宗当中的‘禅宗‘第一名寺‘莲音寺‘便座落于此,全寺倚山势而成,前大后小,与斜月湖恰好构成圆满之形,故曾有居士赞曰:‘…浑然概乎天道,于中可见佛法圆融妙旨。‘
自莲音寺后门出,拾级而上,约百八石阶之后,有地平阔,周遭山壁包围,构成了可容千人亦不觉拥挤的空间。
空地的未端,高大而陡峭的山壁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山洞,洞口很小,只勉强有一人高,在明亮阳光的照耀下,洞口显得黑糊糊的,什么都看不清。
此刻,在洞外的空地,已站满了人。
总计是将近千名的僧侣们,正默默的群立洞前,在静静的等待着。
僧群中,不止是禅宗,亦有来自其余七宗的名僧:虽然没有各宗最高点的僧众首领,可当‘华严宗六大德‘中的慧远,僧休也都在场,当‘密宗贤门‘的苦马寺东门宝寂和大金寺北门那若也都前来,当净土宗内位份只在‘净土三师‘以下的智旭和净识也都列席时,此次僧会的规格之高,便非寻常可以想象。
他们,是在等一个人。
自三年前返山之后,释浮图便坐禅此洞,每日唯取清泉一杯,谷黍数粒,更不求索他物,终日闭目跌坐洞底山壁之前,喃喃诵经,并不稍移其身,三年当中,竟就没人见过他的面孔,只能瞧着一个庄严高贵,使人弗敢正视的背影。
佛门历史上,坐禅一事一向有其重要地位,名僧无不为之,昔禅宗曾有域外东来大德,授徒散技后,既坐禅古洞,一跌即十年不起,竟至投影入石,若古佛形状,号称‘佛影石‘,乃佛门有名遗宝。释浮图虽然还不能与之相比,但千日枯禅不起,亦已是近七十年来不复闻之事,他原就是佛门有名慧僧,又因当年东林一会而声望大振,再值这些年来佛门颓势不减,外有道家攻城掠地,信徒大张,内有道宏统率白莲,开坛授众,所谓国难思良将,释浮图自然便成了诸多佛门大老们的希望所寄,又有言乱世出英雄,当诸多佛门弟子对各自的师长感到失望时,清名无二的释浮图也不可避免要成为这些年轻弟子的倾慕对象。
所以,坐禅三年,释浮图的名声却仍是日见高涨,石洞外,各地慕名前来偈拜的僧众从未绝迹,三年前只是禅宗名僧的他,现在却已有了几乎要凌驾过整个禅宗的声望,渐渐成为整个佛门八宗共同的希望。
即如此刻,当知道了释浮图已定下‘出关‘日期时,虽没有任何人组织,却有数千僧人自各地赶来,希望可以亲自目睹他自石洞中踏出的一瞬,听到他千日无语后的第一句感言。
洞前空地非小,却已被站得水泄不通,而且,在这些人的身后,在山道乃至山下,还有数千名修为尚浅的僧人们在默默等待。
他们中,来得最早的已在此等候十日以上了。
…不知不觉间,日已过午了。
群僧聚集,毕竟非比市井坊所,虽然千人,虽已一日,却仍然半点噪乱也无,千人一貌,皆闭目合什,默默礼佛,也有喃喃诵佛者,那皆是小乘僧众。
近千僧众中,最早愕然开目,看向洞口的,只有慧远,东门宝寂,智旭等廖廖数人,也只有以他们那修炼数十年的佛法,才能在万籁俱寂中察觉出变化的将近。
而紧跟着,很多已有六级以上佛法修为的僧人们也先后睁开眼睛,看向洞口,脸上都有惊佩之色, 又显欣喜。
令他们睁开眼睛的,不是声音,不是动作,竟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一种,‘有什么要来了‘的感觉,一种,这些高僧们在参圣礼佛,或是默默思考时也会有所体验的感觉。
一切仍然安静,可是,在这些已有一定修为的僧人心中,却有如黄钟大吕一样的巨响正在回荡,似开天辟地的鸿钟,在提醒着他们要小心,也要恭敬。
(千日参禅,他的修为到底已去到什么地方了…)
贪嗔爱痴,俱为执念,并非佛法所称,可在这一瞬,同样的疑问却无比强烈的回旋在每一名能听见这脚步声的僧人心里,执着的追寻着回答。
步音悠悠,开始有了普通人也能听见的声音,而,不止是此,种种奇妙的变化也开始出现。
是时本为深冬,周围崖顶一色的殷白皑皑,地面虽无积雪,但皆作灰暗颜色,寸草不生,只透着一股子冷冰冰的寒意。
这原是深冬时节再正常不过的景象,可是,随着脚步声的渐渐能闻,却开始似有什么东西在要努力挣扎,要证明它的存在。
首先是地面,颤抖着,似有什么坚硬的东西开始柔软,似有什么干枯的东西开始湿润,似有什么僵死的东西开始龟裂,慢慢的,石缝间出现了肉眼能见的沃黑,是那种油油的,洋溢着生机的沃黑,而很快,在这沃黑当中更开始有微小的嫩绿浮现,一星,一点,挣扎着,努力着,它们开始自寒冷的灰暗当中浮现,使地面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接着,这些嫩绿更开始快速的蔓延,结连成片,当中更开始有较为复杂的颜色及形状出现,而不仅是地面,这些变化也开始渐渐波及到周围的山壁。
到这时,所有的僧人都已睁开了眼睛,都已注意到了周围的变化,却仍然没一个出声,只是惊愕的张着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
…
没有多久,这刚刚还是一片冰冷死寂的地方已是绿草茵茵,当中百花杂放,姹紫嫣红,端得是生机勃勃,周围山壁上亦已覆盖上各种爬藤植物,用绿叶或是小花来点缀出一派生机。
(佛法无边…)
几乎是在颤抖,就连那些最为资深的老僧也不由得有了想要躬下身去顶礼膜拜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更还在不住的累积,增加着,直到那一袭灰朴朴的僧袍出现在洞口时,当那双似于三年前并无分别,却又明显的有了更多澄清和了然的眼睛向诸人面上扫过时,这种冲动终于到了没法自制的地步,使这些平日里只对佛祖或是座师才会倾心礼拜的僧人同时躬下身去:
“请大和尚说法。”
千人齐声,声音中满是服庸,千人低首,低下掉所有的骄傲,那一瞬,释浮图的脸上忽然出现了苦涩而奇怪的笑,可是,因为诸僧都是躬身低头,并没有谁看见。
面对眼前正林立于草众中... -->>
帝光统十九年,冬,莲音寺后山。
单就山色本身而言,灵台山并没有出色到可以称之为‘名山‘的地步,由山脚至巅不过数里山路,亦没有什么险峻雄奇之景,使其可以成为一方名山,被禅宗僧人看中的原因,除了修竹四布,松涛连绵之外,主要还是那阔十数步,自山顶蜿蜒而下的一条清溪。
遥眺若碧带环山,被赞为‘可以涤心荡性‘的溪水名为‘飞星‘,又作‘三星‘,因其山顶源头处乃是一垂飞瀑,远望若天垂银练,近观有溅沫繁星,故得‘飞星‘之名,至于‘三星‘云云,却是后来‘沛上刘家‘治世其间,曾有名将‘飞将军‘纵横边陲,立功无算,却因恶了元戎权臣,为人所弄,孤军悬野,终于失机获罪,不忿受系狱之辱,又不肯为背国之投,于是引刀自刭,血溅大漠,乃是大夏史上有名的恨事,不知曾令多少豪士狂徒击节高歌,巨尊遥奠。
后来那权臣南游,至灵台山礼佛,其时的地方知府十分善谀,暗揣其意,于是令百姓异名,不得称之为‘飞‘,又有幕中文士进言,言可称‘三星‘,取‘礼佛三宝‘,亦合‘三才天地‘之正,那知府依言行之,那权臣也果然十分欢喜,手书‘三星名溪‘为念,不料登山之日,那文士竟然排众而出,面斥权臣之非,又大笑言‘三‘者,‘乾‘也,乾而高山具水,天上‘飞‘来也,旋排众而去,是时虽有许多随扈人马在侧,却都被他豪气所摄,竟不敢挡阻,眼睁睁看他去了。
青史悠悠,有多少英雄含恨,郁郁于黑紫之间,不得其伸?
却也有一句老话,千年流承,万载不灭,常供于百姓心口,总驻在豪杰胸中。
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三星溪绕山而下,于山脚下积成大湖,因若外圆内直而收,又因溪有名‘星‘,故得其名为‘斜月‘,自山上观之,正如蚀半之月,佛门八宗当中的‘禅宗‘第一名寺‘莲音寺‘便座落于此,全寺倚山势而成,前大后小,与斜月湖恰好构成圆满之形,故曾有居士赞曰:‘…浑然概乎天道,于中可见佛法圆融妙旨。‘
自莲音寺后门出,拾级而上,约百八石阶之后,有地平阔,周遭山壁包围,构成了可容千人亦不觉拥挤的空间。
空地的未端,高大而陡峭的山壁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山洞,洞口很小,只勉强有一人高,在明亮阳光的照耀下,洞口显得黑糊糊的,什么都看不清。
此刻,在洞外的空地,已站满了人。
总计是将近千名的僧侣们,正默默的群立洞前,在静静的等待着。
僧群中,不止是禅宗,亦有来自其余七宗的名僧:虽然没有各宗最高点的僧众首领,可当‘华严宗六大德‘中的慧远,僧休也都在场,当‘密宗贤门‘的苦马寺东门宝寂和大金寺北门那若也都前来,当净土宗内位份只在‘净土三师‘以下的智旭和净识也都列席时,此次僧会的规格之高,便非寻常可以想象。
他们,是在等一个人。
自三年前返山之后,释浮图便坐禅此洞,每日唯取清泉一杯,谷黍数粒,更不求索他物,终日闭目跌坐洞底山壁之前,喃喃诵经,并不稍移其身,三年当中,竟就没人见过他的面孔,只能瞧着一个庄严高贵,使人弗敢正视的背影。
佛门历史上,坐禅一事一向有其重要地位,名僧无不为之,昔禅宗曾有域外东来大德,授徒散技后,既坐禅古洞,一跌即十年不起,竟至投影入石,若古佛形状,号称‘佛影石‘,乃佛门有名遗宝。释浮图虽然还不能与之相比,但千日枯禅不起,亦已是近七十年来不复闻之事,他原就是佛门有名慧僧,又因当年东林一会而声望大振,再值这些年来佛门颓势不减,外有道家攻城掠地,信徒大张,内有道宏统率白莲,开坛授众,所谓国难思良将,释浮图自然便成了诸多佛门大老们的希望所寄,又有言乱世出英雄,当诸多佛门弟子对各自的师长感到失望时,清名无二的释浮图也不可避免要成为这些年轻弟子的倾慕对象。
所以,坐禅三年,释浮图的名声却仍是日见高涨,石洞外,各地慕名前来偈拜的僧众从未绝迹,三年前只是禅宗名僧的他,现在却已有了几乎要凌驾过整个禅宗的声望,渐渐成为整个佛门八宗共同的希望。
即如此刻,当知道了释浮图已定下‘出关‘日期时,虽没有任何人组织,却有数千僧人自各地赶来,希望可以亲自目睹他自石洞中踏出的一瞬,听到他千日无语后的第一句感言。
洞前空地非小,却已被站得水泄不通,而且,在这些人的身后,在山道乃至山下,还有数千名修为尚浅的僧人们在默默等待。
他们中,来得最早的已在此等候十日以上了。
…不知不觉间,日已过午了。
群僧聚集,毕竟非比市井坊所,虽然千人,虽已一日,却仍然半点噪乱也无,千人一貌,皆闭目合什,默默礼佛,也有喃喃诵佛者,那皆是小乘僧众。
近千僧众中,最早愕然开目,看向洞口的,只有慧远,东门宝寂,智旭等廖廖数人,也只有以他们那修炼数十年的佛法,才能在万籁俱寂中察觉出变化的将近。
而紧跟着,很多已有六级以上佛法修为的僧人们也先后睁开眼睛,看向洞口,脸上都有惊佩之色, 又显欣喜。
令他们睁开眼睛的,不是声音,不是动作,竟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一种,‘有什么要来了‘的感觉,一种,这些高僧们在参圣礼佛,或是默默思考时也会有所体验的感觉。
一切仍然安静,可是,在这些已有一定修为的僧人心中,却有如黄钟大吕一样的巨响正在回荡,似开天辟地的鸿钟,在提醒着他们要小心,也要恭敬。
(千日参禅,他的修为到底已去到什么地方了…)
贪嗔爱痴,俱为执念,并非佛法所称,可在这一瞬,同样的疑问却无比强烈的回旋在每一名能听见这脚步声的僧人心里,执着的追寻着回答。
步音悠悠,开始有了普通人也能听见的声音,而,不止是此,种种奇妙的变化也开始出现。
是时本为深冬,周围崖顶一色的殷白皑皑,地面虽无积雪,但皆作灰暗颜色,寸草不生,只透着一股子冷冰冰的寒意。
这原是深冬时节再正常不过的景象,可是,随着脚步声的渐渐能闻,却开始似有什么东西在要努力挣扎,要证明它的存在。
首先是地面,颤抖着,似有什么坚硬的东西开始柔软,似有什么干枯的东西开始湿润,似有什么僵死的东西开始龟裂,慢慢的,石缝间出现了肉眼能见的沃黑,是那种油油的,洋溢着生机的沃黑,而很快,在这沃黑当中更开始有微小的嫩绿浮现,一星,一点,挣扎着,努力着,它们开始自寒冷的灰暗当中浮现,使地面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接着,这些嫩绿更开始快速的蔓延,结连成片,当中更开始有较为复杂的颜色及形状出现,而不仅是地面,这些变化也开始渐渐波及到周围的山壁。
到这时,所有的僧人都已睁开了眼睛,都已注意到了周围的变化,却仍然没一个出声,只是惊愕的张着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
…
没有多久,这刚刚还是一片冰冷死寂的地方已是绿草茵茵,当中百花杂放,姹紫嫣红,端得是生机勃勃,周围山壁上亦已覆盖上各种爬藤植物,用绿叶或是小花来点缀出一派生机。
(佛法无边…)
几乎是在颤抖,就连那些最为资深的老僧也不由得有了想要躬下身去顶礼膜拜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更还在不住的累积,增加着,直到那一袭灰朴朴的僧袍出现在洞口时,当那双似于三年前并无分别,却又明显的有了更多澄清和了然的眼睛向诸人面上扫过时,这种冲动终于到了没法自制的地步,使这些平日里只对佛祖或是座师才会倾心礼拜的僧人同时躬下身去:
“请大和尚说法。”
千人齐声,声音中满是服庸,千人低首,低下掉所有的骄傲,那一瞬,释浮图的脸上忽然出现了苦涩而奇怪的笑,可是,因为诸僧都是躬身低头,并没有谁看见。
面对眼前正林立于草众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