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邦虽然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然现实,却也有诗意。
韩信拜将
项羽分封诸侯一个月后,天下就乱了。
乱,并不奇怪,不乱才怪。因为项羽在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时,只凭一己之好恶,卖弄权威。他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赵国的国号也被取消,国土则一分为二,岂非胡闹?
更不像话的,是对待韩成。
韩成原本就是韩王。但因跟过刘邦,项羽便不让他到封地去,而是裹挟到彭城降为侯爵,然后谋杀,另立郑昌为韩王,终于把张良逼入汉营,跟他作对到底。[1]
还有齐国。
齐国也原本是有王的。项羽却把齐国一分为三,其中两块封给帮过自己的人,原来的齐王则贬为胶东王。至于齐相田荣,寸土不封。因为当年项梁跟章邯作战时,田荣不肯出兵,项羽要报复他。
结果田荣大怒。
汉元年四月,各路诸侯离开咸阳奔赴封地,五月田荣就反了。六月,田荣自立为齐王。七月,田荣把项羽分裂的三齐重新统一。此前,他还收编了彭越的土匪队伍,让他们去攻击项羽,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2]
与此同时,陈馀也反了。
陈馀当然要反。因为他与张耳“一体有功”,然而张耳封王,张耳的部下也封了王,陈馀却只封侯,赵歇也被贬为代王,这口气怎么咽得下?于是陈馀向田荣借兵,把项羽册封的张耳赶跑,把赵歇迎回来重做赵王。[3]
东边的齐,归了田荣;北边的赵,归了陈馀;西边的秦,则归了刘邦。八月,也就是田荣称王两个月后,刘邦兵出故道,拿下陈仓(故道和陈仓均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全面出击。结果,雍王章邯战败,另外两个王投降。三秦大地“城头变幻大王旗”,都归了汉。
哈,项羽不是不肯把关中封给刘邦吗?
那好,他自己拿。
这是项羽没想到的。没想到,是因为张良放了烟雾弹。当时张良跟随韩成去彭城,与刘邦话别。张良便建议刘邦去汉中时,烧掉沿途的栈道,表示自己安心于汉并无反意。项羽哪里想得到,那只是做姿态呢?[4]
他更想不到,帮刘邦夺取天下的,会是韩信。[5]
韩信是项羽的老部下,项梁时代就参加了楚军,却只是一个站岗放哨的侍卫,正所谓“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他也曾多次建言献策,但项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因此,当刘邦去汉中时,他就投奔了刘邦。
然而韩信在刘邦那里也不得志,只做了连敖,相当于现在的公关经理。如果不是因为触犯军法,依律当斩,他也许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韩信犯了什么罪?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当时同案犯十三人,全部已被处决。轮到韩信时,他抬起头来,正好一眼看见了刘邦的亲信滕公夏侯婴。
于是韩信便大声喊道:王上不是要成就天下大业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结果,滕公“奇其言,壮其貌”,不但释而不斩,还把他介绍给刘邦。刘邦仍然没把韩信当回事,但韩信总算官升一级,成为管粮饷的治粟都尉。好嘛,先是接待员,后是军需官,韩信依然郁郁寡欢。
幸运的是,他从此有机会认识了萧何。
萧何才是韩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韩信与萧何,似乎有一种奇缘(他俩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韩信是HX,萧何是XH)。后来把韩信骗进长乐宫杀害的是萧何,此刻把韩信推荐给刘邦的也是萧何,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现在,是成。
事实上,当时韩信是准备离开刘邦的,因为他的志向绝不是一个小小的军需官。韩信打算上哪?不清楚。总之,他不辞而别。萧何闻讯,大吃一惊。他甚至来不及跟刘邦打声招呼,心急火燎地拔腿就追。
刘邦却以为萧何逃跑了。
实际上自从刘邦一行离开咸阳前往南郑,军心就不稳定。刘邦的部下多半是南方人。项羽都知道衣锦还乡,他们难道不想?因此,开小差的接连不断。现在,连丞相萧何也跑了,刘邦岂能不气急败坏,手脚冰凉?
所以萧何回来后,刘邦又喜又怒,破口大骂。
刘邦说:萧何,你他妈的为什么逃跑?
萧何说:臣不敢逃,臣去追人。
刘邦问:追谁?
萧何答:韩信。
刘邦又骂:扯淡!那么多将领逃亡,没见你追,追什么韩信?你骗谁?
萧何说:韩信跟他们不一样。
刘邦问:有什么不一样?
萧何说:众将寻常人等,韩信国士无双。王上如果只想在汉中了此一生,那就没韩信什么事。如果还想有所作为,那就非重用韩信不可。就看王上怎么想了。
刘邦说:寡人何尝不想东进,谁肯一辈子待在这里。
萧何说:既然如此,那就必须重用韩信。能重用,韩信就留。不能,他迟早还会走。
刘邦挥挥手说:看你面子,就让他当将军好了。
萧何说:当将军他也会走。
刘邦又说:那就当大将军好了,你叫他进来吧!
萧何说:你这个人,向来就简慢无礼。如今要拜大将军,怎么就像使唤小孩子?怪不得韩信要走了。
刘邦这才择吉斋戒,设坛具礼,正式拜将。
拜将以后的韩信,与刘邦有过一次长谈,全面评论了刘邦与项羽的长短,更加坚定了刘邦的信心。韩信还说,现在是争权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将士们思乡心切,恨不能插翅高飞。这种心理完全可以利用。等到天下一统,人心思定,就没法用兵了。[6]
刘邦听了欣喜若狂,连连表示相见恨晚。他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出故道,下陈仓,首先打击民愤最大的雍王章邯,一举平定三秦,势力扩展到咸阳。
刘邦成功地走出了困境。
这就是韩信的功劳,更是萧何的功劳。
所以,后来刘邦论功行赏,萧何便排名第一。众人不服,说我等披坚执锐,出生入死,攻城略地,才打下江山。萧何并无汗马之功,凭什么第一?
刘邦笑呵呵地问:诸位知道打猎吗?
众人都说:知道。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
众人又说:知道。
刘邦说,抓住野兔,当然是猎狗的功劳。但猎狗去抓野兔,却是猎人的指挥。所以,你们这些人,只能算是“功狗”。萧何,那才是“功人”。[7]
不过此刻的萧何倒更像“猎头公司”,他为刘邦找到了最好的CEO。但,这是需要业绩来证明的。没有战功,刘邦不信,众人不服。韩信必须漂漂亮亮地打一仗。
韩信当然做得到,而且机会很快就来了。
天下乱作一团
得到韩信后,刘邦一路凯歌。
请看时间表——
汉元年八月,雍王章邯败,塞王司马欣降,翟王董翳(读如义)降。
二年十月,河南王申阳降,韩王郑昌降。
三月,魏王魏豹降,殷王司马卬被俘。
我们知道,秦始皇的一项所谓改革,就是把十月份作为每年的岁首。传统史学家的纪年,则是把秦亡以后算作汉的元年。因此,汉元年,是从十月到第二年九月。
也就是说,子婴投降,项羽分封,诸侯就国,刘邦出汉中,都在汉元年。但按照公历,则跨了年份,分别在公元前的207年和206年。
这很重要吗?
重要,因为它能说明形势变化之快。
实际上,从子婴投降到项羽分封,是三个月;从项羽分封到诸侯就国,也是三个月;从诸侯就国到刘邦出汉中,四个月。之后的半年,项羽所封之王就有一个战败,六个或者投降,或者被俘,可谓神速。
项羽这边,则麻烦多多。他封的常山王张耳被陈馀驱逐,辽东王韩广被燕王杀害,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则统统被田荣干掉,田荣还让彭越在梁国(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进行骚扰,天下乱作一团。[8]
作为霸王,项羽不能不出来收拾局面。
但,是先对付刘邦,还是田荣?
项羽很犹豫。
这时,张良又发挥作用了。他故意误导项羽说,汉王只不过想按当年的约定,当关中王。侥幸得了关中,哪里还敢再东进?齐国和赵国,却要联合灭楚。
于是项羽一心伐齐。[9]
项羽的伐齐照例暴戾凶残。他烧城郭,坑降卒,伤人民,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这当然不得人心。所以,田荣虽然兵败被杀,他弟弟田横却另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继续进行斗争。项羽陷在齐国战场,几乎动弹不得。
与此同时,项羽又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项羽对义帝(即原来的楚怀王芈心),是怀有深深憎恶的。因此,项羽把他撵出彭城,迁到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仍不解恨,竟秘密下令让英布等人将其谋杀。
这事做得既野蛮又愚蠢。没错,楚怀王是没有什么功劳,却也没有什么过错。一个毫无能力的孤儿,已经被弄得可怜兮兮的了,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呢?
何况义帝毕竟曾经是反秦斗争的旗帜,项羽本人也曾高高举起。现在,难道因为这面旗帜不再有用,就弃如敝屣吗?如此卸磨杀驴,天下人不寒心吗?我们都见过没脑子没心肝的,但没见过这么没脑子没心肝的。
刘邦的机会来了。
汉二年三月,刘邦兵至洛阳,公开为义帝发丧。他发表宣言说,义帝乃天下共立,杀义帝即与天下为敌。因此凡我同志,均应精诚团结,共诛楚之杀义帝者!
是的,杀义帝者,这就是项羽的新头衔。
项羽被刘邦死死地摁在了被告席,大旗则被刘邦高高地举在了头顶上。在此大旗之下,刘邦竟集结了各路诸侯军五十六万众,一口气打进了项羽的老窝彭城。胜利了的联军将领弹冠相庆,天天搂着美女开酒会。
西楚霸王,眼看就要兵败如山倒。
然而项羽毕竟是项羽。他得到消息后,留下大部队继续作战,自己则亲率三万精兵迅速赶回了彭城。
结果怎么样呢?
刘邦兵败如山倒。
这一仗打得十分惨烈。汉军将士尸横遍野,把河水都堵塞得无法流动。如果不是后来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扑向楚军,刘邦可能连命都没了。
事实上当时刘邦非常狼狈。他逃出战场的时候,身边只有数十骑。可见所谓五十六万众,早已溃不成军。他想路过沛县接走家人,也不能如愿,只在途中遇到一儿一女,这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但就连这两个孩子,也差一点没能保住性命。由于当时楚军追得急,刘邦怕跑不掉,竟几次三番把孩子推下车去,又被他的驾驶员夏侯婴救上车来。夏侯婴说,就算事情再紧急,又怎么能丢下孩子呢?
刘邦这才住手。
这就是那位为义帝之死拍案而起,一身正气讨贼伐逆的刘邦。他那伸张正义的宣言,是何等的掷地有声,催人泪下!那时的凛然大义,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
也许,原本就没有。
刘邦没有的,其他人也不会有。八个月前投降了刘邦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这会儿又立马向项羽投降。被硬拉进联军的魏王魏豹见刘邦战败,也开小差溜回魏国叛汉降楚。可见刘邦的诸侯联军原本乌合之众,否则以五十六万人之多,怎么就敌不过项羽的三万精兵?
为义帝报仇雪恨,当然也是靠不住的。
死里逃生的刘邦退守荥阳(在今郑州市古荥镇),靠着萧何的增援才站稳脚跟。但他的父亲太公和正妻吕后,却被项羽俘虏扣为人质,两年多以后才放回。[10]
这是汉二年四月的事。
此后,刘邦和项羽便胶着在中原地区,相持不下。刘邦的幸运在于他有了两个帮手,这就是彭越和英布。英布原本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却被刘邦策反。彭越则是刘邦任命的魏相国。魏王魏豹反汉,彭越却不叛变,反倒在项羽的地盘打游击战,并为刘邦供应粮草。后来刘邦灭项,功劳最大的除了韩信,就是彭越和英布。
不过,刘邦有帮手,也有后顾之忧。
如果说项羽的麻烦在东方的齐国,那么,刘邦的麻烦就在北方的魏国和赵国。赵国出麻烦,不仅因为刘邦兵败,还因为赵相陈馀恨刘邦不杀张耳。陈馀和张耳原本是亲密战友,但反目为仇以后,却比敌人还敌人。刘邦既然收留了张耳,陈馀就决心与刘邦作对。[11]
这两个麻烦,必须解决。
更何况,刘邦在荥阳前线,也需要补充兵员。这就要从赵、魏征兵。于是,刘邦在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攻魏,俘虏了魏王魏豹。九月,韩信又与张耳联手,攻下了代国。下一步,就该解决赵国问题了。
井陉之战,由此而起。
一战成名
井陉是韩信的巨鹿。
陉(读如形),就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井陉即井陉口,也叫井陉关,为太行八陉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在井陉,韩信大败赵相陈馀,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智慧,打出了神勇,让所有的将领都口服心服。
但,这一仗并不好打。
不好打不在陈馀,在李左车。
跟韩信一样,李左车也是天才的军事家。他很清楚韩信和张耳来者不善,便提醒统帅陈馀不可轻敌。
李左车说,汉将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代相,喋血千里,转而攻赵,这叫乘胜前进深入敌后,其势锐不可当。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强争。
那么,智取有可能吗?
有,因为韩信有软肋。
韩信的软肋在粮草。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当时属恒山郡,离现在的石家庄市不远。汉都栎阳(栎读如月),在今西安市。主战场荥阳,在今郑州市。看看地图就知道,从栎阳运粮到井陉有多难,何况还要先满足荥阳。
这就是远离大本营作战的问题了。李左车说,千里运粮,士有饥色;就地取材,师不宿饱。吃不饱饭的军队能打仗吗?不能。粮草是韩信的大问题。
韩信当然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他肯定准备了粮草。问题是就算有粮,也得能运进来。井陉口的地形,却是“车不得方轨(不能并排),骑不得成列”。先头部队只要走上几百里,粮草就一定落在后面。
因此李左车建议:由他自己率三万人马,出奇兵劫韩信粮草,断其后路。陈馀在井陉坚壁清野,坚守岗位。这样一来,韩信和张耳进不能战,退不能回,漫山遍野找不到东西吃。不出十天,他俩就只能献出人头。
然而陈馀却不听。
陈馀说,义兵不用诈谋!何况韩信兵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千里来袭,早就疲惫不堪。遇到这样的敌人都不敢正面作战,岂不被人小看?以后还怎么办?
李左车无可奈何。
其实李左车的计谋,正是韩信担心的。听探子报陈馀不用李左车,韩信喜出望外。他立即下令:大家伙儿先简单吃些点心垫垫,今儿个击破赵军再大会餐!
这话当然鬼都不信。
于是众将领都应付说:诺!
韩信又下令,一万人渡过河水,背水列阵。
这就更像胡闹了。历史上,没人这么打仗的。因此就连赵军将士远远看见,也笑成一团。
韩信却竖起将旗,擂鼓进军。这时的赵军,哪把韩信放在眼里?也打开营门接战。韩信和张耳且战且走,边打边退,一直退到河边,军旗和军鼓也丢了一路。
在赵军看来,这时谁胜谁负已成定局,于是倾巢出动争抢汉军的旗鼓。他们哪里想得到,韩信头天晚上埋伏在旁边的两千轻骑兵,趁机进入空无一人的赵营,把赵军的军旗全部换成了汉军的红旗。
与此同时,退到河边的汉军已无路可退,一个个拼了命殊死搏斗。赵军前不能胜,后无可退,军心大乱,斗志全无,如鸟兽散。汉军的斗志却更加昂扬。他们从河边和赵营两面夹击,赵军阵脚大乱,非死即降。
韩信大获全胜,斩陈馀,擒赵歇。
事后,众将领向韩信求教,问他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兵法里面其实有,只是诸位不留意。《孙子兵法》怎么说?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支部队,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等于是驱赶着一群乌合之众去打仗。不把他们逼到死路,哪能战胜?
这就是井陉之战。跟项羽的“破釜沉舟”一样,韩信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
井陉,确实是韩信的巨鹿。
韩信却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胜利。因此,当李左车作为俘虏被押来时,他亲自解开绳索,请李左车坐在西席,自己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求教。
李左车却不敢当。
李左车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左车是将军的战俘,岂敢胡言乱语?
韩信说:不然。做战俘的,差一点是韩信。
李左车这才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将军如此错爱,左车愿效愚忠。在左车看来,百战百胜,将军之长;兵疲师老,将军之短。因此无论强齐还是弱燕,都不是将军现在可以进攻的。
韩信问:那该怎么办?
李左车说:解甲休兵。
这是对的。正如李左车所说,韩信的上上之策,莫过于原地休息,养精蓄锐,扩军备战。兵强马壮后,再展开外交攻势。届时,便可不战而屈燕、齐之兵。
韩信采纳了这个建议。他虚心向战败者请教,更值得肯定。事实上,成大事者,必须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韩信做到了这一点,他没理由不成功。
可惜刘邦不同意。
刘邦有刘邦的道理。当时,楚汉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刘邦的大军也被项羽围在荥阳,急需兵力增援,打破僵局,哪有时间耐心等待韩信厉兵秣马?
于是八个月后的某天早上,韩信和张耳一觉醒来,便发现自己的将印和兵符都不见了,刘邦却在军中调兵遣将。原来,刘邦只... -->>
刘邦虽然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然现实,却也有诗意。
韩信拜将
项羽分封诸侯一个月后,天下就乱了。
乱,并不奇怪,不乱才怪。因为项羽在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时,只凭一己之好恶,卖弄权威。他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赵国的国号也被取消,国土则一分为二,岂非胡闹?
更不像话的,是对待韩成。
韩成原本就是韩王。但因跟过刘邦,项羽便不让他到封地去,而是裹挟到彭城降为侯爵,然后谋杀,另立郑昌为韩王,终于把张良逼入汉营,跟他作对到底。[1]
还有齐国。
齐国也原本是有王的。项羽却把齐国一分为三,其中两块封给帮过自己的人,原来的齐王则贬为胶东王。至于齐相田荣,寸土不封。因为当年项梁跟章邯作战时,田荣不肯出兵,项羽要报复他。
结果田荣大怒。
汉元年四月,各路诸侯离开咸阳奔赴封地,五月田荣就反了。六月,田荣自立为齐王。七月,田荣把项羽分裂的三齐重新统一。此前,他还收编了彭越的土匪队伍,让他们去攻击项羽,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2]
与此同时,陈馀也反了。
陈馀当然要反。因为他与张耳“一体有功”,然而张耳封王,张耳的部下也封了王,陈馀却只封侯,赵歇也被贬为代王,这口气怎么咽得下?于是陈馀向田荣借兵,把项羽册封的张耳赶跑,把赵歇迎回来重做赵王。[3]
东边的齐,归了田荣;北边的赵,归了陈馀;西边的秦,则归了刘邦。八月,也就是田荣称王两个月后,刘邦兵出故道,拿下陈仓(故道和陈仓均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全面出击。结果,雍王章邯战败,另外两个王投降。三秦大地“城头变幻大王旗”,都归了汉。
哈,项羽不是不肯把关中封给刘邦吗?
那好,他自己拿。
这是项羽没想到的。没想到,是因为张良放了烟雾弹。当时张良跟随韩成去彭城,与刘邦话别。张良便建议刘邦去汉中时,烧掉沿途的栈道,表示自己安心于汉并无反意。项羽哪里想得到,那只是做姿态呢?[4]
他更想不到,帮刘邦夺取天下的,会是韩信。[5]
韩信是项羽的老部下,项梁时代就参加了楚军,却只是一个站岗放哨的侍卫,正所谓“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他也曾多次建言献策,但项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因此,当刘邦去汉中时,他就投奔了刘邦。
然而韩信在刘邦那里也不得志,只做了连敖,相当于现在的公关经理。如果不是因为触犯军法,依律当斩,他也许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韩信犯了什么罪?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当时同案犯十三人,全部已被处决。轮到韩信时,他抬起头来,正好一眼看见了刘邦的亲信滕公夏侯婴。
于是韩信便大声喊道:王上不是要成就天下大业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结果,滕公“奇其言,壮其貌”,不但释而不斩,还把他介绍给刘邦。刘邦仍然没把韩信当回事,但韩信总算官升一级,成为管粮饷的治粟都尉。好嘛,先是接待员,后是军需官,韩信依然郁郁寡欢。
幸运的是,他从此有机会认识了萧何。
萧何才是韩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韩信与萧何,似乎有一种奇缘(他俩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韩信是HX,萧何是XH)。后来把韩信骗进长乐宫杀害的是萧何,此刻把韩信推荐给刘邦的也是萧何,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现在,是成。
事实上,当时韩信是准备离开刘邦的,因为他的志向绝不是一个小小的军需官。韩信打算上哪?不清楚。总之,他不辞而别。萧何闻讯,大吃一惊。他甚至来不及跟刘邦打声招呼,心急火燎地拔腿就追。
刘邦却以为萧何逃跑了。
实际上自从刘邦一行离开咸阳前往南郑,军心就不稳定。刘邦的部下多半是南方人。项羽都知道衣锦还乡,他们难道不想?因此,开小差的接连不断。现在,连丞相萧何也跑了,刘邦岂能不气急败坏,手脚冰凉?
所以萧何回来后,刘邦又喜又怒,破口大骂。
刘邦说:萧何,你他妈的为什么逃跑?
萧何说:臣不敢逃,臣去追人。
刘邦问:追谁?
萧何答:韩信。
刘邦又骂:扯淡!那么多将领逃亡,没见你追,追什么韩信?你骗谁?
萧何说:韩信跟他们不一样。
刘邦问:有什么不一样?
萧何说:众将寻常人等,韩信国士无双。王上如果只想在汉中了此一生,那就没韩信什么事。如果还想有所作为,那就非重用韩信不可。就看王上怎么想了。
刘邦说:寡人何尝不想东进,谁肯一辈子待在这里。
萧何说:既然如此,那就必须重用韩信。能重用,韩信就留。不能,他迟早还会走。
刘邦挥挥手说:看你面子,就让他当将军好了。
萧何说:当将军他也会走。
刘邦又说:那就当大将军好了,你叫他进来吧!
萧何说:你这个人,向来就简慢无礼。如今要拜大将军,怎么就像使唤小孩子?怪不得韩信要走了。
刘邦这才择吉斋戒,设坛具礼,正式拜将。
拜将以后的韩信,与刘邦有过一次长谈,全面评论了刘邦与项羽的长短,更加坚定了刘邦的信心。韩信还说,现在是争权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将士们思乡心切,恨不能插翅高飞。这种心理完全可以利用。等到天下一统,人心思定,就没法用兵了。[6]
刘邦听了欣喜若狂,连连表示相见恨晚。他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出故道,下陈仓,首先打击民愤最大的雍王章邯,一举平定三秦,势力扩展到咸阳。
刘邦成功地走出了困境。
这就是韩信的功劳,更是萧何的功劳。
所以,后来刘邦论功行赏,萧何便排名第一。众人不服,说我等披坚执锐,出生入死,攻城略地,才打下江山。萧何并无汗马之功,凭什么第一?
刘邦笑呵呵地问:诸位知道打猎吗?
众人都说:知道。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
众人又说:知道。
刘邦说,抓住野兔,当然是猎狗的功劳。但猎狗去抓野兔,却是猎人的指挥。所以,你们这些人,只能算是“功狗”。萧何,那才是“功人”。[7]
不过此刻的萧何倒更像“猎头公司”,他为刘邦找到了最好的CEO。但,这是需要业绩来证明的。没有战功,刘邦不信,众人不服。韩信必须漂漂亮亮地打一仗。
韩信当然做得到,而且机会很快就来了。
天下乱作一团
得到韩信后,刘邦一路凯歌。
请看时间表——
汉元年八月,雍王章邯败,塞王司马欣降,翟王董翳(读如义)降。
二年十月,河南王申阳降,韩王郑昌降。
三月,魏王魏豹降,殷王司马卬被俘。
我们知道,秦始皇的一项所谓改革,就是把十月份作为每年的岁首。传统史学家的纪年,则是把秦亡以后算作汉的元年。因此,汉元年,是从十月到第二年九月。
也就是说,子婴投降,项羽分封,诸侯就国,刘邦出汉中,都在汉元年。但按照公历,则跨了年份,分别在公元前的207年和206年。
这很重要吗?
重要,因为它能说明形势变化之快。
实际上,从子婴投降到项羽分封,是三个月;从项羽分封到诸侯就国,也是三个月;从诸侯就国到刘邦出汉中,四个月。之后的半年,项羽所封之王就有一个战败,六个或者投降,或者被俘,可谓神速。
项羽这边,则麻烦多多。他封的常山王张耳被陈馀驱逐,辽东王韩广被燕王杀害,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则统统被田荣干掉,田荣还让彭越在梁国(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进行骚扰,天下乱作一团。[8]
作为霸王,项羽不能不出来收拾局面。
但,是先对付刘邦,还是田荣?
项羽很犹豫。
这时,张良又发挥作用了。他故意误导项羽说,汉王只不过想按当年的约定,当关中王。侥幸得了关中,哪里还敢再东进?齐国和赵国,却要联合灭楚。
于是项羽一心伐齐。[9]
项羽的伐齐照例暴戾凶残。他烧城郭,坑降卒,伤人民,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这当然不得人心。所以,田荣虽然兵败被杀,他弟弟田横却另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继续进行斗争。项羽陷在齐国战场,几乎动弹不得。
与此同时,项羽又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项羽对义帝(即原来的楚怀王芈心),是怀有深深憎恶的。因此,项羽把他撵出彭城,迁到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仍不解恨,竟秘密下令让英布等人将其谋杀。
这事做得既野蛮又愚蠢。没错,楚怀王是没有什么功劳,却也没有什么过错。一个毫无能力的孤儿,已经被弄得可怜兮兮的了,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呢?
何况义帝毕竟曾经是反秦斗争的旗帜,项羽本人也曾高高举起。现在,难道因为这面旗帜不再有用,就弃如敝屣吗?如此卸磨杀驴,天下人不寒心吗?我们都见过没脑子没心肝的,但没见过这么没脑子没心肝的。
刘邦的机会来了。
汉二年三月,刘邦兵至洛阳,公开为义帝发丧。他发表宣言说,义帝乃天下共立,杀义帝即与天下为敌。因此凡我同志,均应精诚团结,共诛楚之杀义帝者!
是的,杀义帝者,这就是项羽的新头衔。
项羽被刘邦死死地摁在了被告席,大旗则被刘邦高高地举在了头顶上。在此大旗之下,刘邦竟集结了各路诸侯军五十六万众,一口气打进了项羽的老窝彭城。胜利了的联军将领弹冠相庆,天天搂着美女开酒会。
西楚霸王,眼看就要兵败如山倒。
然而项羽毕竟是项羽。他得到消息后,留下大部队继续作战,自己则亲率三万精兵迅速赶回了彭城。
结果怎么样呢?
刘邦兵败如山倒。
这一仗打得十分惨烈。汉军将士尸横遍野,把河水都堵塞得无法流动。如果不是后来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扑向楚军,刘邦可能连命都没了。
事实上当时刘邦非常狼狈。他逃出战场的时候,身边只有数十骑。可见所谓五十六万众,早已溃不成军。他想路过沛县接走家人,也不能如愿,只在途中遇到一儿一女,这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但就连这两个孩子,也差一点没能保住性命。由于当时楚军追得急,刘邦怕跑不掉,竟几次三番把孩子推下车去,又被他的驾驶员夏侯婴救上车来。夏侯婴说,就算事情再紧急,又怎么能丢下孩子呢?
刘邦这才住手。
这就是那位为义帝之死拍案而起,一身正气讨贼伐逆的刘邦。他那伸张正义的宣言,是何等的掷地有声,催人泪下!那时的凛然大义,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
也许,原本就没有。
刘邦没有的,其他人也不会有。八个月前投降了刘邦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这会儿又立马向项羽投降。被硬拉进联军的魏王魏豹见刘邦战败,也开小差溜回魏国叛汉降楚。可见刘邦的诸侯联军原本乌合之众,否则以五十六万人之多,怎么就敌不过项羽的三万精兵?
为义帝报仇雪恨,当然也是靠不住的。
死里逃生的刘邦退守荥阳(在今郑州市古荥镇),靠着萧何的增援才站稳脚跟。但他的父亲太公和正妻吕后,却被项羽俘虏扣为人质,两年多以后才放回。[10]
这是汉二年四月的事。
此后,刘邦和项羽便胶着在中原地区,相持不下。刘邦的幸运在于他有了两个帮手,这就是彭越和英布。英布原本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却被刘邦策反。彭越则是刘邦任命的魏相国。魏王魏豹反汉,彭越却不叛变,反倒在项羽的地盘打游击战,并为刘邦供应粮草。后来刘邦灭项,功劳最大的除了韩信,就是彭越和英布。
不过,刘邦有帮手,也有后顾之忧。
如果说项羽的麻烦在东方的齐国,那么,刘邦的麻烦就在北方的魏国和赵国。赵国出麻烦,不仅因为刘邦兵败,还因为赵相陈馀恨刘邦不杀张耳。陈馀和张耳原本是亲密战友,但反目为仇以后,却比敌人还敌人。刘邦既然收留了张耳,陈馀就决心与刘邦作对。[11]
这两个麻烦,必须解决。
更何况,刘邦在荥阳前线,也需要补充兵员。这就要从赵、魏征兵。于是,刘邦在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攻魏,俘虏了魏王魏豹。九月,韩信又与张耳联手,攻下了代国。下一步,就该解决赵国问题了。
井陉之战,由此而起。
一战成名
井陉是韩信的巨鹿。
陉(读如形),就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井陉即井陉口,也叫井陉关,为太行八陉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在井陉,韩信大败赵相陈馀,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智慧,打出了神勇,让所有的将领都口服心服。
但,这一仗并不好打。
不好打不在陈馀,在李左车。
跟韩信一样,李左车也是天才的军事家。他很清楚韩信和张耳来者不善,便提醒统帅陈馀不可轻敌。
李左车说,汉将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代相,喋血千里,转而攻赵,这叫乘胜前进深入敌后,其势锐不可当。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强争。
那么,智取有可能吗?
有,因为韩信有软肋。
韩信的软肋在粮草。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当时属恒山郡,离现在的石家庄市不远。汉都栎阳(栎读如月),在今西安市。主战场荥阳,在今郑州市。看看地图就知道,从栎阳运粮到井陉有多难,何况还要先满足荥阳。
这就是远离大本营作战的问题了。李左车说,千里运粮,士有饥色;就地取材,师不宿饱。吃不饱饭的军队能打仗吗?不能。粮草是韩信的大问题。
韩信当然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他肯定准备了粮草。问题是就算有粮,也得能运进来。井陉口的地形,却是“车不得方轨(不能并排),骑不得成列”。先头部队只要走上几百里,粮草就一定落在后面。
因此李左车建议:由他自己率三万人马,出奇兵劫韩信粮草,断其后路。陈馀在井陉坚壁清野,坚守岗位。这样一来,韩信和张耳进不能战,退不能回,漫山遍野找不到东西吃。不出十天,他俩就只能献出人头。
然而陈馀却不听。
陈馀说,义兵不用诈谋!何况韩信兵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千里来袭,早就疲惫不堪。遇到这样的敌人都不敢正面作战,岂不被人小看?以后还怎么办?
李左车无可奈何。
其实李左车的计谋,正是韩信担心的。听探子报陈馀不用李左车,韩信喜出望外。他立即下令:大家伙儿先简单吃些点心垫垫,今儿个击破赵军再大会餐!
这话当然鬼都不信。
于是众将领都应付说:诺!
韩信又下令,一万人渡过河水,背水列阵。
这就更像胡闹了。历史上,没人这么打仗的。因此就连赵军将士远远看见,也笑成一团。
韩信却竖起将旗,擂鼓进军。这时的赵军,哪把韩信放在眼里?也打开营门接战。韩信和张耳且战且走,边打边退,一直退到河边,军旗和军鼓也丢了一路。
在赵军看来,这时谁胜谁负已成定局,于是倾巢出动争抢汉军的旗鼓。他们哪里想得到,韩信头天晚上埋伏在旁边的两千轻骑兵,趁机进入空无一人的赵营,把赵军的军旗全部换成了汉军的红旗。
与此同时,退到河边的汉军已无路可退,一个个拼了命殊死搏斗。赵军前不能胜,后无可退,军心大乱,斗志全无,如鸟兽散。汉军的斗志却更加昂扬。他们从河边和赵营两面夹击,赵军阵脚大乱,非死即降。
韩信大获全胜,斩陈馀,擒赵歇。
事后,众将领向韩信求教,问他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兵法里面其实有,只是诸位不留意。《孙子兵法》怎么说?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支部队,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等于是驱赶着一群乌合之众去打仗。不把他们逼到死路,哪能战胜?
这就是井陉之战。跟项羽的“破釜沉舟”一样,韩信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
井陉,确实是韩信的巨鹿。
韩信却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胜利。因此,当李左车作为俘虏被押来时,他亲自解开绳索,请李左车坐在西席,自己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求教。
李左车却不敢当。
李左车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左车是将军的战俘,岂敢胡言乱语?
韩信说:不然。做战俘的,差一点是韩信。
李左车这才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将军如此错爱,左车愿效愚忠。在左车看来,百战百胜,将军之长;兵疲师老,将军之短。因此无论强齐还是弱燕,都不是将军现在可以进攻的。
韩信问:那该怎么办?
李左车说:解甲休兵。
这是对的。正如李左车所说,韩信的上上之策,莫过于原地休息,养精蓄锐,扩军备战。兵强马壮后,再展开外交攻势。届时,便可不战而屈燕、齐之兵。
韩信采纳了这个建议。他虚心向战败者请教,更值得肯定。事实上,成大事者,必须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韩信做到了这一点,他没理由不成功。
可惜刘邦不同意。
刘邦有刘邦的道理。当时,楚汉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刘邦的大军也被项羽围在荥阳,急需兵力增援,打破僵局,哪有时间耐心等待韩信厉兵秣马?
于是八个月后的某天早上,韩信和张耳一觉醒来,便发现自己的将印和兵符都不见了,刘邦却在军中调兵遣将。原来,刘邦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