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晚明之我主沉浮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己的博学,不会一无所知。
来自炼丹者,不可能,炼丹者不过是练练丹药,最多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不可能对火器和大明的未来有独到的见解。
来自西夷倒是有可能,但朱由检年纪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京师,西夷的传教士也没有进入大明的皇宫,朱由检怎么才能读到西夷的书籍?又有谁给他指导?
最后李春烨给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一、来自神仙的传授;二、来自西洋的书籍;三、来自宫中的秘本。
如果一定要找来源,那第三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管是哪一种,殿下现在有难言之隐,不方便告诉自己,但又不忍让自己乱猜,这才有了搞怪的表情。
“殿下刚才说,大明的火器直追西夷,那怎么才能让大明的火器更新,早日赶上西夷?”既然朱由检不能告诉自己秘密,他也不再强求,他相信,只要朱由检相信自己,就一定会在切当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朱由检的知识来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把朱由检的知识榨出来,真正用到大明的发展上。
只要不问自己知识的出处,朱由检就赶到轻松:“现在大明火器局的工匠,全部参与火器的制造。只有让那些优秀的工匠解放出来,不从事火器的生产,而专门从事火器的研究,大明的火器才能快速发展。”
“殿下,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不会将自己的技术教给他人。如果技术外流,掌握的人多了,他们自己的收入就会降低。”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火器局的状况和工匠的心态还是非常清楚的,大明的工匠一般都会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哪怕是儿子,更不要说异性徒弟了。其实大明的工匠基本上没有徒弟,除非他的男丁绝嗣。
“利益。他们不肯传授技术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当然会传授技术。”朱由检认为这不难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体制,如果体制变了,能让工匠们得到更高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垂青生产上的那一点点收入。
又是改变。李春烨自认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应该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进步,还要依赖与火器制造有关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质量的钢材,这就需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燧发枪的子弹需要大量的红铜,而大明的红铜产量不足,红铜主要用于铸币,必须发掘更多的铜矿。”朱由检也觉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虽然有铜矿,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铜陵,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而且这些铜矿都属于低产矿,含铜量低,冶炼十分困难。
“究竟哪儿有铜矿?”挖矿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烨主管兵部,对矿场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辽东、蒙古的铜矿十分丰富。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采铜矿,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当地形成移民城市,对于归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大的好处。”战争和经济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要归化外民族,就得给他们更好地生活,如果强行用军事手段统治他们,就会像蒙古帝国那样,有多大的地盘,就有多少处烽火。曾经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在各地反抗的烽火中土崩瓦解的。
“说到底还是要先臣服蒙古和建奴。”李春烨喃喃自语,眼中的光芒渐渐淡了下去。对于屡战不胜的大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收回辽东、臣服建奴。
“即使不是为了铜矿,建奴也是非灭不可。北疆是悬在大明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松懈,就会被砍得头破血流,甚至人头落地。”朱由检有三百年的经验,当然知道,代替大明的,就是被称为满清的建奴,以致日本人常常讥笑汉人“自明以后无国家”。
“好,老臣必亲自禀明皇上,让殿下暂时主管火器局。”李春烨的语气异常果断,但眼中的光芒,渐渐隐去,好像藏到眉头上那深深的皱褶中。
正当朱由检准备波澜不惊地结束这波澜壮阔的谈话时,李春烨却说出了让朱由检暗暗惊心的话:“殿下,兵部已经研究过高第、袁崇焕的战略倾向,结果一致决定支持高第。现在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被解除一切职务,回到蓟州待命。”
袁崇焕被解职?看来自己的无端到来还是改变了部分历史,宁远大捷恐怕也不存在了。
没有宁远大捷也好,那不过是大明的回光返照,却让许多决策者从此陷于虚无的荣耀之中。
也许努尔哈赤能逃过一劫,其实队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努尔哈赤死后,建奴出了一个更厉害的大汗皇太极,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努尔哈赤多活几年。
己的博学,不会一无所知。
来自炼丹者,不可能,炼丹者不过是练练丹药,最多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不可能对火器和大明的未来有独到的见解。
来自西夷倒是有可能,但朱由检年纪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京师,西夷的传教士也没有进入大明的皇宫,朱由检怎么才能读到西夷的书籍?又有谁给他指导?
最后李春烨给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一、来自神仙的传授;二、来自西洋的书籍;三、来自宫中的秘本。
如果一定要找来源,那第三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管是哪一种,殿下现在有难言之隐,不方便告诉自己,但又不忍让自己乱猜,这才有了搞怪的表情。
“殿下刚才说,大明的火器直追西夷,那怎么才能让大明的火器更新,早日赶上西夷?”既然朱由检不能告诉自己秘密,他也不再强求,他相信,只要朱由检相信自己,就一定会在切当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朱由检的知识来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把朱由检的知识榨出来,真正用到大明的发展上。
只要不问自己知识的出处,朱由检就赶到轻松:“现在大明火器局的工匠,全部参与火器的制造。只有让那些优秀的工匠解放出来,不从事火器的生产,而专门从事火器的研究,大明的火器才能快速发展。”
“殿下,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不会将自己的技术教给他人。如果技术外流,掌握的人多了,他们自己的收入就会降低。”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火器局的状况和工匠的心态还是非常清楚的,大明的工匠一般都会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哪怕是儿子,更不要说异性徒弟了。其实大明的工匠基本上没有徒弟,除非他的男丁绝嗣。
“利益。他们不肯传授技术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当然会传授技术。”朱由检认为这不难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体制,如果体制变了,能让工匠们得到更高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垂青生产上的那一点点收入。
又是改变。李春烨自认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应该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进步,还要依赖与火器制造有关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质量的钢材,这就需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燧发枪的子弹需要大量的红铜,而大明的红铜产量不足,红铜主要用于铸币,必须发掘更多的铜矿。”朱由检也觉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虽然有铜矿,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铜陵,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而且这些铜矿都属于低产矿,含铜量低,冶炼十分困难。
“究竟哪儿有铜矿?”挖矿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烨主管兵部,对矿场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辽东、蒙古的铜矿十分丰富。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采铜矿,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当地形成移民城市,对于归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大的好处。”战争和经济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要归化外民族,就得给他们更好地生活,如果强行用军事手段统治他们,就会像蒙古帝国那样,有多大的地盘,就有多少处烽火。曾经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在各地反抗的烽火中土崩瓦解的。
“说到底还是要先臣服蒙古和建奴。”李春烨喃喃自语,眼中的光芒渐渐淡了下去。对于屡战不胜的大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收回辽东、臣服建奴。
“即使不是为了铜矿,建奴也是非灭不可。北疆是悬在大明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松懈,就会被砍得头破血流,甚至人头落地。”朱由检有三百年的经验,当然知道,代替大明的,就是被称为满清的建奴,以致日本人常常讥笑汉人“自明以后无国家”。
“好,老臣必亲自禀明皇上,让殿下暂时主管火器局。”李春烨的语气异常果断,但眼中的光芒,渐渐隐去,好像藏到眉头上那深深的皱褶中。
正当朱由检准备波澜不惊地结束这波澜壮阔的谈话时,李春烨却说出了让朱由检暗暗惊心的话:“殿下,兵部已经研究过高第、袁崇焕的战略倾向,结果一致决定支持高第。现在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被解除一切职务,回到蓟州待命。”
袁崇焕被解职?看来自己的无端到来还是改变了部分历史,宁远大捷恐怕也不存在了。
没有宁远大捷也好,那不过是大明的回光返照,却让许多决策者从此陷于虚无的荣耀之中。
也许努尔哈赤能逃过一劫,其实队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努尔哈赤死后,建奴出了一个更厉害的大汗皇太极,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努尔哈赤多活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