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国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21章 拼死进攻
从个人的勇武作风和战术素养来说,国防军和日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尖端兵力上,国防军因为拥有后世的经验和陆尚荣的悉心调拨,国防军有一支训练有素、格外强悍的特种兵部队,他们往往以正常兵种身份为掩盖,或是栖身于内务部直属武警,或是潜伏于中央卫戍师、中央教导师或者总统卫队,如果以此为基数,进行中日两国的大比武,那么在各自庞大的兵力群中,在前1000名这个层次,日军将败得体无完肤,虽然战争不是靠1000人就能打赢的,但这1000人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要用1万甚至更多的兵力付出牺牲才能做到。
在精锐兵力层面上,国防军两个中央师因为得天独厚,实力自然也非同凡响,他们不仅拥有当时中国所能装备的最先进武器(指实际开发成功并可用于大规模使用的武器),而且在人员、物资、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以最好水平,甚至在军官上,这些师几乎拥有这个时空秦大总统所能搜集到的被历史证明是无比优秀的中国年轻军官团体(包括一大批国共名将帅),他们不但接受了现代战争的熏陶,而且拥有或多或少的实战经验,再加上近乎志愿兵役制的优越性,构成了国防军最为精锐的部分,他们不但是常备中的常备,更是整个国防军的样板部队。而日军虽然也强调刻苦训练、精兵报国,也有所谓的“常设师团”,但就战斗力和受到的待遇而言,不会像国防军那样有如此“突出重点、突出核心”的情况。以日军近卫师团为例,虽然号称是“天皇陛下的御亲军”,在政治地位上和中央卫戍师几乎一致,但在军事地位上未必比其余常备师团高多少。甚至于在日军内部,很多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于甚至高于近卫师团,但在国防军中,两个中央师是明文规定的战略预备单位,优先享受各种装备和补给,更编有当时中国两个唯一地装甲团部队,实力高出其余各基干师团一大截。如果选择让中央卫戍师和任意一个日军师团进行单挑,赢面非常大。如果将这种比较推广至各自的基干部队。在15万人层面上,国防军依然能够不落下风。
在普遍兵力的层面上,日军储备面广、储备量大、后续兵员构成丰富与质量高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因为日军除了军官外,所有师团的士兵都是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一满将退出现役而转为预备役,虽然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在不断补充新兵的过程中难以达到顶峰状态,也不容易发挥出最大的配合性,但这种体制无疑能为国家培养大批接受过训练地、有一定从军经验的士兵。一旦基干部队出现较大规模的兵力损耗,他们能够在动员后迅速补上而不至于战斗力下降的太多。而且,日本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几乎每个日军士兵在入伍前或多或少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准,相对于中*队90%以上是文盲组成的比例显得相当惊人。经验显示。充分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士兵在较短地时间内掌握训练要领,有利于迅速领会作战意图和战术指南,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再考虑日本政府的动员能力和丰富的举国战争经验,一旦战争长期化。日军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占据主动。
眼下出现在35团面前地日军就是如此,虽然除了一小部分中高级军官有过日俄战争或日清战争的经验,其余下级军官和士兵机会都没有实战经验。但他们所接受的良好训练使他们形成了近乎条件反射的作战本能,一听炮击,几乎所有地日军都迅速趴下,用娴熟的技巧寻找遮蔽物,一听进攻口令,被压制地抬不起头的日军士兵用平时练就的匍匐前进的速度继续朝35团的战壕推近。除了被炮火命中的倒霉蛋。其余部队都保持着进攻发起时的进攻队形和梯队层次,虽然做不到无视炮火杀伤地威力,但能继续保持进攻精神和士气本身已经就足以让人称道了,因为这不是国防军的训练水准所能达到的。
在国防军军内例行的演习中,排、连级小规模集团战术要求尚称得上令人满意,营、团级中规模作战的水平就有些参差不齐了。国防军将士并不畏死,但这种能够在猛烈地炮火中,在复杂的地形和客观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较强战术素养和作战配合能力的部队却是不多。在防守时尚能够咬牙坚持。一旦转入进攻,配合不够紧密、协同纪律差的弱点就暴露得很明显。
说大了。这和中*人地国民性有关系,作为老实巴交地农民后代,不懂得协同和团队是很正常的;说深奥了,这和中*人较低地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作为一支文盲居多的新式军队,肯定存在着对较为复杂、较为理论化的东西不够理解和不够明白的现象,同样一个文绉绉的命令,如果没有适当的解释,士兵们肯定摸不清,过于高深的演说和动员,同样也不是这批朴素的汉子可以认同的;说直接了,这和中*队中军官理论层次较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说在连排长等基层军官中单纯依靠勇武和小聪明还能有所成就的话,那么在营团级军官中再试图依靠个人勇武和小聪明则只能是自寻死路,不幸的是,国防军中血气方刚、头脑简单、理论水平较低的中低级军官占了一大批,虽然也有部分留学日本、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军官,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那些没有接受过严格而又完整的军事训练的中低级军官,单纯凭着热情和摸索来进行战争。
强调用防御作战来消灭敌人,固然有保存自己实力的考虑,却也或多或少考虑到了部队协同能力差的因素。将防线画地为牢、层层分解落实到连的做法笨是笨了点,却深得大本营方面的肯定,副总参谋长陈宦就断言:“只要各家把各家地篱笆扎紧了,甭管日军怎么折腾。他们逃不了。”... -->>
第121章 拼死进攻
从个人的勇武作风和战术素养来说,国防军和日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尖端兵力上,国防军因为拥有后世的经验和陆尚荣的悉心调拨,国防军有一支训练有素、格外强悍的特种兵部队,他们往往以正常兵种身份为掩盖,或是栖身于内务部直属武警,或是潜伏于中央卫戍师、中央教导师或者总统卫队,如果以此为基数,进行中日两国的大比武,那么在各自庞大的兵力群中,在前1000名这个层次,日军将败得体无完肤,虽然战争不是靠1000人就能打赢的,但这1000人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要用1万甚至更多的兵力付出牺牲才能做到。
在精锐兵力层面上,国防军两个中央师因为得天独厚,实力自然也非同凡响,他们不仅拥有当时中国所能装备的最先进武器(指实际开发成功并可用于大规模使用的武器),而且在人员、物资、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以最好水平,甚至在军官上,这些师几乎拥有这个时空秦大总统所能搜集到的被历史证明是无比优秀的中国年轻军官团体(包括一大批国共名将帅),他们不但接受了现代战争的熏陶,而且拥有或多或少的实战经验,再加上近乎志愿兵役制的优越性,构成了国防军最为精锐的部分,他们不但是常备中的常备,更是整个国防军的样板部队。而日军虽然也强调刻苦训练、精兵报国,也有所谓的“常设师团”,但就战斗力和受到的待遇而言,不会像国防军那样有如此“突出重点、突出核心”的情况。以日军近卫师团为例,虽然号称是“天皇陛下的御亲军”,在政治地位上和中央卫戍师几乎一致,但在军事地位上未必比其余常备师团高多少。甚至于在日军内部,很多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于甚至高于近卫师团,但在国防军中,两个中央师是明文规定的战略预备单位,优先享受各种装备和补给,更编有当时中国两个唯一地装甲团部队,实力高出其余各基干师团一大截。如果选择让中央卫戍师和任意一个日军师团进行单挑,赢面非常大。如果将这种比较推广至各自的基干部队。在15万人层面上,国防军依然能够不落下风。
在普遍兵力的层面上,日军储备面广、储备量大、后续兵员构成丰富与质量高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因为日军除了军官外,所有师团的士兵都是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一满将退出现役而转为预备役,虽然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在不断补充新兵的过程中难以达到顶峰状态,也不容易发挥出最大的配合性,但这种体制无疑能为国家培养大批接受过训练地、有一定从军经验的士兵。一旦基干部队出现较大规模的兵力损耗,他们能够在动员后迅速补上而不至于战斗力下降的太多。而且,日本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几乎每个日军士兵在入伍前或多或少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准,相对于中*队90%以上是文盲组成的比例显得相当惊人。经验显示。充分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士兵在较短地时间内掌握训练要领,有利于迅速领会作战意图和战术指南,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再考虑日本政府的动员能力和丰富的举国战争经验,一旦战争长期化。日军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占据主动。
眼下出现在35团面前地日军就是如此,虽然除了一小部分中高级军官有过日俄战争或日清战争的经验,其余下级军官和士兵机会都没有实战经验。但他们所接受的良好训练使他们形成了近乎条件反射的作战本能,一听炮击,几乎所有地日军都迅速趴下,用娴熟的技巧寻找遮蔽物,一听进攻口令,被压制地抬不起头的日军士兵用平时练就的匍匐前进的速度继续朝35团的战壕推近。除了被炮火命中的倒霉蛋。其余部队都保持着进攻发起时的进攻队形和梯队层次,虽然做不到无视炮火杀伤地威力,但能继续保持进攻精神和士气本身已经就足以让人称道了,因为这不是国防军的训练水准所能达到的。
在国防军军内例行的演习中,排、连级小规模集团战术要求尚称得上令人满意,营、团级中规模作战的水平就有些参差不齐了。国防军将士并不畏死,但这种能够在猛烈地炮火中,在复杂的地形和客观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较强战术素养和作战配合能力的部队却是不多。在防守时尚能够咬牙坚持。一旦转入进攻,配合不够紧密、协同纪律差的弱点就暴露得很明显。
说大了。这和中*人地国民性有关系,作为老实巴交地农民后代,不懂得协同和团队是很正常的;说深奥了,这和中*人较低地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作为一支文盲居多的新式军队,肯定存在着对较为复杂、较为理论化的东西不够理解和不够明白的现象,同样一个文绉绉的命令,如果没有适当的解释,士兵们肯定摸不清,过于高深的演说和动员,同样也不是这批朴素的汉子可以认同的;说直接了,这和中*队中军官理论层次较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说在连排长等基层军官中单纯依靠勇武和小聪明还能有所成就的话,那么在营团级军官中再试图依靠个人勇武和小聪明则只能是自寻死路,不幸的是,国防军中血气方刚、头脑简单、理论水平较低的中低级军官占了一大批,虽然也有部分留学日本、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军官,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那些没有接受过严格而又完整的军事训练的中低级军官,单纯凭着热情和摸索来进行战争。
强调用防御作战来消灭敌人,固然有保存自己实力的考虑,却也或多或少考虑到了部队协同能力差的因素。将防线画地为牢、层层分解落实到连的做法笨是笨了点,却深得大本营方面的肯定,副总参谋长陈宦就断言:“只要各家把各家地篱笆扎紧了,甭管日军怎么折腾。他们逃不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