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寡人无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未不是没有忍过。
当他还是个少年时,他就曾忍了王宰相整整二十年,忍到他已然身死,才开始动作。
但王宰相毕竟是靠着从龙之功起家的,和方孝庭这种经营了数十年、根深蒂固又枝繁叶茂的老谋深算之人完全不同。
要想对某个家族抄家灭族自然容易,可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柄,贸然行动便只会让自己背上“暴君”、“昏君”的骂名。
他当然爱惜名声,若不是爱惜名声,若不是想做个明君,他早就砍砍砍了,何必把自己逼成这样?
方孝庭顺了一生,如今更是太过自满,只要有一点点可能,都能引着他飞蛾扑火,更别说那些神/机/弩都是真的。
真倒是真的,只是机簧全部都给破坏了,即使真抢了回去,也用不了,更别说没有了箭。
这个局,从一开始,就是他布下的。
方孝庭似乎也不敢相信自己被皇帝就这么拿下了,被摘掉官帽和朝服时甚至高声喊冤。但刘未等这一日等了许久,好不容易拿住了确切的证据,怎么会让他继续翻身?
当下殿外守候的金甲卫一拥而入,不但绑了方孝庭,还绑了一干最铁杆的方党之人,其动作之迅速,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直到这个时候,朝中的众人才明白兵部尚书去哪儿了。
皇帝既然对方孝庭下手了,那就一定会斩草除根,不但要解决掉方家,还要解决掉方党之患。
方党一派大多住在东城,要想全城戒严各家肯定有所防备,但如果趁着百官都在早朝、天色还未大亮的时候封闭东城,困难就会小的多。
能够从容调动京中城防和军队的,只有兵部尚书雷震,京兆尹冯登青能封路、差遣差吏把守各条要道,但是军队却不受京兆尹管制,这也就无怪乎大清早雷震没来了。
一想到其中的症结,众人齐齐变了脸色。东城里住着的官员不止一家两家,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时间家在东城的大人们都满脸不安,恨不得赶紧下朝回家。
刘未却不愿让他们就这么离开。
“刑部尚书、大理寺寺卿!”
“臣在!”
“臣在!”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连忙出列。
“着令汝等搜集、整理方党造反的证据,公诸于众!此外,你二部协助兵部和京兆府控制方贼的家人,查抄方家,搜查谋反的物证……不得有误!也不得拖延!”
刘未表情严肃。
“是!”
这件事早在几个月前刘未就已经安排好了。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自然不会露出什么难色,胸有成竹的接了下来。
而后刘未连发几道旨意,有调动京中官员职位的,有捉拿地方上的方党党羽的,一道道旨意下来的时候毫不犹豫,显然早就安排,只等着今日发作。
此时明白过来的人静下心来想想,恐怕东南战事一起,兵部召毛小虎回京觐见时,这坑就已经在挖了。说不定钓的大鱼根本就不是方党,只不过鱼上钩后,这条鱼大的连皇帝都吃了一惊,到了不得不宰的地步。
再不宰,就要给鱼拖到水里面去了。
这么一想,众位大臣面上的表情更加复杂。为官这么多年,能拍着胸膛说自己和方党一点瓜葛的人,恐怕是一个都没有。吏部管着官员的考核,又管着年节地方官员的炭敬、冰敬,除非个别刚正到极点的硬骨头,否则都本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在和他们相处,不会轻易结下仇怨。
如当年的大理寺卿庄骏因为吏部总是官官相护而结下矛盾的,毕竟是少数。
皇帝一旦动手,和方孝庭一起被拉出去的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也不保证在殿里的没有秋后算账的,所以他们又敬又怕,恨不得撬开刘未的脑袋看看,看看自己的名字在不在他脑子里的那个“名单”上。
就在官员们东想西想的时候,皇帝却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刘凌。”
刘未在堂上喊起了刘凌的名字。
此时殿上正在一片低气压之中,刘凌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只是下意识地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儿臣在。”
只见得刘未仔仔细细地看了这个儿子一眼,像是不经意地发出了一声喟叹,面对着堂下所有的朝臣,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他的诏令:
“二皇子德行有失,需挑选贤良之臣细细教导、耐心辅佐,方能大用。朕之前疏忽几位皇子的管教,如今想要再进行管束为时已晚,如今朕欲封刘祁为秦王,替朕镇守秦州一地,以安教化……”
这句话一说,所有大臣赫然一惊,带着各种表情和深意的目光都朝着刘凌面上射来,恨不得能在上面看出一朵花。
大皇子成了肃王,二皇子成了秦王,莫非皇帝是要趁热打铁,直接立储不成?
也有像宗正寺卿吕鹏程那样的,隐忍下急切的目光,只顾着看着刘未正在翕动的嘴唇。
似乎这样一看,就能读出他剩下来的话似的。
然而让所有的朝臣惊讶的是,刘未并没有直接立储,而是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肃王和秦王都离开宫中之后,东宫仅剩三皇子刘凌一人,未免孤单。刘凌尚小,不宜封王,着令他迁入东宫的明德殿内,除六部的历练外,由百官轮流教导学业,课业由朕和宰相及六部主官共同制定内容。”
“刘凌,你接旨吧。”
刘未似乎也并不能下定决心,逼着刘凌赶快接旨。
“儿臣接……”
刘凌心中并非没有野心,正准备趁热打铁接下旨意……
“陛下,不可!”
一位御史台的老臣顾不得此时会不会触怒皇帝,急忙奔上前来奏议:
“陛下,明德殿乃是太子接见群臣和处理宫务的地方,三皇子不过只是一名皇子而已,如何能住在明德殿中?如果陛下想要让三皇子入主明德殿,不如直接立下储君便是!臣等绝无异议!”
这老臣一声呼喊,许多大臣纷纷回过神来,七嘴八舌的附议。
进了明德殿,等于半只脚已经踏上御座了,现在皇帝摆明了是想要留下三皇子好好培养,却不肯立储,莫非还在忌惮有了太子,自己的权利会被分弱?
能够下手铲除方党的皇帝,又怎么会对自己这么不自信呢?
难道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此时方孝庭及其方党的党羽早被金甲卫捆了下去,能留在朝堂中的都是自认没在皇帝那里留下“秋后问斩”印象的官员,有些居然还敢在这个风头上和皇帝抗议这种事情。
刘未见有这么多官员居然会帮着刘凌说话,想要推他一把,心中有百般滋味,脸上却一点表情也没显,只默默记住了带头发声的几个官员的名字。
对于一位皇帝来说,即使那个是自己属意的储君,看见这种百官迫不及待拥立储君的画面,心中总是会有一些纠结的。
这些官员里有大半是在上元节那天得到刘凌帮助留下命来的,也有一直就和方党不对付争斗了大半辈子的。
见到方党倒霉,他们就高兴了。方党下去了,他们就有更好的上升空间了,而只要不是方孝庭的曾外孙继位,那就是再好不过了——这些大臣推动的理由也很简单,简单到刘未都没办法失落。
他扯了扯嘴角,轻笑着摇头:
“朕心意已决,众位爱卿不用劝朕。至于立储之事,朕自有打算……”
他眼神似有似无地从刘凌身上收回来。
“刘凌,速速接旨!”
刘凌抿了抿唇,在众人如电光一般射过来的眼神中,躬下了身子。
这是真正的“恩旨”,其中蕴藏的深意,足以让一个刘凌这么大的少年动容。
“儿臣,接旨!”
***
对于东城的居民们来说,今早发生的事情可以让他们拿来当谈资当一辈子。
天未亮时候的东城,是一天之中最嘈杂的时候,这里有十座官坊,里面住着的都是在京官们的官邸,每到上朝之前,骑马的大人们就会在马夫和随扈的陪伴下朝着内城而去,此时若有心等在路边,甚至能够和这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们说上几句话,混个脸熟。
对于西城和南城的百姓来说,东城的“大人们”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可在东城的居民看来,不过就是一群苦逼到天没亮就要去上朝的大臣们罢了。
但今日这群大臣们去上朝之后,东城连接三个方向的门,竟然被悄悄的封闭起来了。
起先发现情况不对的是更夫们,但这些人都是人精,当发现城门中守着一批京兆府的差吏之后,他们什么话都不说地掉头就走,权当没看到。
至于后来一群粗壮的力士们扛来了梯子,就更加视若罔闻了。
这些力士们背着的梯子足有几丈高,上面掺着灰泥和其他防火之物的涂料浆液甚至没有干透,一望便知是临时从哪里征用来的,所过之处,地上和墙上不经意间就会留下一些划痕。
在这些力士之后,是脚步匆匆的禁卫军们。这些禁卫军腰间别着箭袋,手中持着长弓,身上的甲胄尽除,应当是为了防止甲胄上的金属片互相摩擦发出来的声音会惊动别人。
饶是如此,这么多人在街上走动,还是惊动了许多早起的人家,譬如说家中主人刚刚去上朝的。
在京中的老人,很多都还记得当年那场宫变。宫变之后,勤王的将领和地方官员领兵进了京,住着平民的南城安然无恙,可东城和内城却杀成一片,整个东城都散发着一股血腥味,几个月不散。
如今又见禁卫军进入东城,许多人家立刻掩上了门户,惴惴不安地回报家中其他的主人,大部分人家都摸不清头脑,只顾着自扫门前雪,也有耳目灵便一点的,派了家人出去打探,但打探的就这么一去不回,任谁都知道情况不好,心中更是七上八下。
没一会儿,这些人家听到方家那边传来了用木头撞门的声音,俱知道是方家出事了,一时间几家喜几家愁,有些和方家过从甚密的,甚至已经开始筹备着收拾细软,将自家孩子送出去了。
料想当年萧、王几家出事,恐怕也是同一番景象。
但方家能和萧家比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兵部尚书亲自带队,领了禁卫军将领、京兆府差吏并熟悉情况的几个耳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困了方家,一小半人马撞门,另外四支队伍分别从东、西、南和角门方向爬墙而入,直接跳入方家,根本不给方家人反映的时间。
他们和之前血洗萧家、薛家的乱军不同,主要目的是为了拿住所有的方家成员,审讯出方家背后所有隐藏的棋子和布局,所以并不以杀人为目的,而是抓了七八个粗使的下人,再和熟悉方家的耳目一起,直奔方家各个院落。
由于这些人来的太快,方家家中大部分管事、方孝庭的几个子嗣和侄子都被抓住了,可等他们搜遍全府,却唯独不见了方家几个直系子嗣的影子。其中就包括国丈方顺德、方宜君,以及他们的家眷。
“报!我们在... -->>
刘未不是没有忍过。
当他还是个少年时,他就曾忍了王宰相整整二十年,忍到他已然身死,才开始动作。
但王宰相毕竟是靠着从龙之功起家的,和方孝庭这种经营了数十年、根深蒂固又枝繁叶茂的老谋深算之人完全不同。
要想对某个家族抄家灭族自然容易,可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柄,贸然行动便只会让自己背上“暴君”、“昏君”的骂名。
他当然爱惜名声,若不是爱惜名声,若不是想做个明君,他早就砍砍砍了,何必把自己逼成这样?
方孝庭顺了一生,如今更是太过自满,只要有一点点可能,都能引着他飞蛾扑火,更别说那些神/机/弩都是真的。
真倒是真的,只是机簧全部都给破坏了,即使真抢了回去,也用不了,更别说没有了箭。
这个局,从一开始,就是他布下的。
方孝庭似乎也不敢相信自己被皇帝就这么拿下了,被摘掉官帽和朝服时甚至高声喊冤。但刘未等这一日等了许久,好不容易拿住了确切的证据,怎么会让他继续翻身?
当下殿外守候的金甲卫一拥而入,不但绑了方孝庭,还绑了一干最铁杆的方党之人,其动作之迅速,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直到这个时候,朝中的众人才明白兵部尚书去哪儿了。
皇帝既然对方孝庭下手了,那就一定会斩草除根,不但要解决掉方家,还要解决掉方党之患。
方党一派大多住在东城,要想全城戒严各家肯定有所防备,但如果趁着百官都在早朝、天色还未大亮的时候封闭东城,困难就会小的多。
能够从容调动京中城防和军队的,只有兵部尚书雷震,京兆尹冯登青能封路、差遣差吏把守各条要道,但是军队却不受京兆尹管制,这也就无怪乎大清早雷震没来了。
一想到其中的症结,众人齐齐变了脸色。东城里住着的官员不止一家两家,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时间家在东城的大人们都满脸不安,恨不得赶紧下朝回家。
刘未却不愿让他们就这么离开。
“刑部尚书、大理寺寺卿!”
“臣在!”
“臣在!”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连忙出列。
“着令汝等搜集、整理方党造反的证据,公诸于众!此外,你二部协助兵部和京兆府控制方贼的家人,查抄方家,搜查谋反的物证……不得有误!也不得拖延!”
刘未表情严肃。
“是!”
这件事早在几个月前刘未就已经安排好了。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自然不会露出什么难色,胸有成竹的接了下来。
而后刘未连发几道旨意,有调动京中官员职位的,有捉拿地方上的方党党羽的,一道道旨意下来的时候毫不犹豫,显然早就安排,只等着今日发作。
此时明白过来的人静下心来想想,恐怕东南战事一起,兵部召毛小虎回京觐见时,这坑就已经在挖了。说不定钓的大鱼根本就不是方党,只不过鱼上钩后,这条鱼大的连皇帝都吃了一惊,到了不得不宰的地步。
再不宰,就要给鱼拖到水里面去了。
这么一想,众位大臣面上的表情更加复杂。为官这么多年,能拍着胸膛说自己和方党一点瓜葛的人,恐怕是一个都没有。吏部管着官员的考核,又管着年节地方官员的炭敬、冰敬,除非个别刚正到极点的硬骨头,否则都本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在和他们相处,不会轻易结下仇怨。
如当年的大理寺卿庄骏因为吏部总是官官相护而结下矛盾的,毕竟是少数。
皇帝一旦动手,和方孝庭一起被拉出去的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也不保证在殿里的没有秋后算账的,所以他们又敬又怕,恨不得撬开刘未的脑袋看看,看看自己的名字在不在他脑子里的那个“名单”上。
就在官员们东想西想的时候,皇帝却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刘凌。”
刘未在堂上喊起了刘凌的名字。
此时殿上正在一片低气压之中,刘凌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只是下意识地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儿臣在。”
只见得刘未仔仔细细地看了这个儿子一眼,像是不经意地发出了一声喟叹,面对着堂下所有的朝臣,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他的诏令:
“二皇子德行有失,需挑选贤良之臣细细教导、耐心辅佐,方能大用。朕之前疏忽几位皇子的管教,如今想要再进行管束为时已晚,如今朕欲封刘祁为秦王,替朕镇守秦州一地,以安教化……”
这句话一说,所有大臣赫然一惊,带着各种表情和深意的目光都朝着刘凌面上射来,恨不得能在上面看出一朵花。
大皇子成了肃王,二皇子成了秦王,莫非皇帝是要趁热打铁,直接立储不成?
也有像宗正寺卿吕鹏程那样的,隐忍下急切的目光,只顾着看着刘未正在翕动的嘴唇。
似乎这样一看,就能读出他剩下来的话似的。
然而让所有的朝臣惊讶的是,刘未并没有直接立储,而是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肃王和秦王都离开宫中之后,东宫仅剩三皇子刘凌一人,未免孤单。刘凌尚小,不宜封王,着令他迁入东宫的明德殿内,除六部的历练外,由百官轮流教导学业,课业由朕和宰相及六部主官共同制定内容。”
“刘凌,你接旨吧。”
刘未似乎也并不能下定决心,逼着刘凌赶快接旨。
“儿臣接……”
刘凌心中并非没有野心,正准备趁热打铁接下旨意……
“陛下,不可!”
一位御史台的老臣顾不得此时会不会触怒皇帝,急忙奔上前来奏议:
“陛下,明德殿乃是太子接见群臣和处理宫务的地方,三皇子不过只是一名皇子而已,如何能住在明德殿中?如果陛下想要让三皇子入主明德殿,不如直接立下储君便是!臣等绝无异议!”
这老臣一声呼喊,许多大臣纷纷回过神来,七嘴八舌的附议。
进了明德殿,等于半只脚已经踏上御座了,现在皇帝摆明了是想要留下三皇子好好培养,却不肯立储,莫非还在忌惮有了太子,自己的权利会被分弱?
能够下手铲除方党的皇帝,又怎么会对自己这么不自信呢?
难道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此时方孝庭及其方党的党羽早被金甲卫捆了下去,能留在朝堂中的都是自认没在皇帝那里留下“秋后问斩”印象的官员,有些居然还敢在这个风头上和皇帝抗议这种事情。
刘未见有这么多官员居然会帮着刘凌说话,想要推他一把,心中有百般滋味,脸上却一点表情也没显,只默默记住了带头发声的几个官员的名字。
对于一位皇帝来说,即使那个是自己属意的储君,看见这种百官迫不及待拥立储君的画面,心中总是会有一些纠结的。
这些官员里有大半是在上元节那天得到刘凌帮助留下命来的,也有一直就和方党不对付争斗了大半辈子的。
见到方党倒霉,他们就高兴了。方党下去了,他们就有更好的上升空间了,而只要不是方孝庭的曾外孙继位,那就是再好不过了——这些大臣推动的理由也很简单,简单到刘未都没办法失落。
他扯了扯嘴角,轻笑着摇头:
“朕心意已决,众位爱卿不用劝朕。至于立储之事,朕自有打算……”
他眼神似有似无地从刘凌身上收回来。
“刘凌,速速接旨!”
刘凌抿了抿唇,在众人如电光一般射过来的眼神中,躬下了身子。
这是真正的“恩旨”,其中蕴藏的深意,足以让一个刘凌这么大的少年动容。
“儿臣,接旨!”
***
对于东城的居民们来说,今早发生的事情可以让他们拿来当谈资当一辈子。
天未亮时候的东城,是一天之中最嘈杂的时候,这里有十座官坊,里面住着的都是在京官们的官邸,每到上朝之前,骑马的大人们就会在马夫和随扈的陪伴下朝着内城而去,此时若有心等在路边,甚至能够和这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们说上几句话,混个脸熟。
对于西城和南城的百姓来说,东城的“大人们”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可在东城的居民看来,不过就是一群苦逼到天没亮就要去上朝的大臣们罢了。
但今日这群大臣们去上朝之后,东城连接三个方向的门,竟然被悄悄的封闭起来了。
起先发现情况不对的是更夫们,但这些人都是人精,当发现城门中守着一批京兆府的差吏之后,他们什么话都不说地掉头就走,权当没看到。
至于后来一群粗壮的力士们扛来了梯子,就更加视若罔闻了。
这些力士们背着的梯子足有几丈高,上面掺着灰泥和其他防火之物的涂料浆液甚至没有干透,一望便知是临时从哪里征用来的,所过之处,地上和墙上不经意间就会留下一些划痕。
在这些力士之后,是脚步匆匆的禁卫军们。这些禁卫军腰间别着箭袋,手中持着长弓,身上的甲胄尽除,应当是为了防止甲胄上的金属片互相摩擦发出来的声音会惊动别人。
饶是如此,这么多人在街上走动,还是惊动了许多早起的人家,譬如说家中主人刚刚去上朝的。
在京中的老人,很多都还记得当年那场宫变。宫变之后,勤王的将领和地方官员领兵进了京,住着平民的南城安然无恙,可东城和内城却杀成一片,整个东城都散发着一股血腥味,几个月不散。
如今又见禁卫军进入东城,许多人家立刻掩上了门户,惴惴不安地回报家中其他的主人,大部分人家都摸不清头脑,只顾着自扫门前雪,也有耳目灵便一点的,派了家人出去打探,但打探的就这么一去不回,任谁都知道情况不好,心中更是七上八下。
没一会儿,这些人家听到方家那边传来了用木头撞门的声音,俱知道是方家出事了,一时间几家喜几家愁,有些和方家过从甚密的,甚至已经开始筹备着收拾细软,将自家孩子送出去了。
料想当年萧、王几家出事,恐怕也是同一番景象。
但方家能和萧家比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兵部尚书亲自带队,领了禁卫军将领、京兆府差吏并熟悉情况的几个耳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困了方家,一小半人马撞门,另外四支队伍分别从东、西、南和角门方向爬墙而入,直接跳入方家,根本不给方家人反映的时间。
他们和之前血洗萧家、薛家的乱军不同,主要目的是为了拿住所有的方家成员,审讯出方家背后所有隐藏的棋子和布局,所以并不以杀人为目的,而是抓了七八个粗使的下人,再和熟悉方家的耳目一起,直奔方家各个院落。
由于这些人来的太快,方家家中大部分管事、方孝庭的几个子嗣和侄子都被抓住了,可等他们搜遍全府,却唯独不见了方家几个直系子嗣的影子。其中就包括国丈方顺德、方宜君,以及他们的家眷。
“报!我们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