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帝国玩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中船总公司推进改革的第一枪,就以这样的方式打响了。是软禁在了日本,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的“船舶工业友好协会”。而实际上,则是把他们的护照全部扣留,在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关联企业进行“学习”的理由,放逐了一年时间。
当然,都是自己同志,也不是说就这么放弃不管了。这一年里,如果有人能转变思想、放下包袱,真的认真的去学习日本技术,领会总公司这样安排的本意,未来他们不是没有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或者应该说,如果真的抓住这一年的学习机会,未来十年有的是机会让他们重新登上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不管怎么说,中船总公司的高层借着这股东风,同步在国内掀起了大刀破斧的改革。一批年轻有知识的底层高学历职工提前走上领导岗位,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工程师被陆续安排来日本交流学习,总部的中层领导被替换了三分之一的岗位,一部分被充实到公会和老干部等部门,另一部分则干脆被扔到了即将分割出去的三产部门。
按照中船总公司高层的意思,原本也不想弄的这么绝情。中船内部的“闲职”有很多,历来多是用于安排这些需要清理掉的领导干部。但胡文海偶然听到柴老的打算之后,反应相当强烈的把这些人从宣传口和教育口给撵了出去。
中船内部有着相当丰富的宣传和教育资源,有自己的电视台、报纸和杂志,有从中专、大专到大学的种种教育资源。这些岗位对中船内部来说属于边缘地带,过往常常是用来安置“养老”和“提前养老”的中高层。
但胡文海坚持不能把这些人再安排到这些岗位,甚至颇感兴趣的询问中船的宣传机构,是否有面向社会发型的资源和权限。在得知并非完全不可能之后,他的兴趣明显大了起来。
不过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浪花,真正的大事在于中船总公司竟然真的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勇气,第一个要在国内成系统的要推进“劳务派遣”制度了。
这一朝,真是在国内的改革大潮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然。这也让胡文海有些目瞪口呆。他虽然开始在绣城推进劳务派遣制度就是为了给国内国企改革指条道路,但从来也没想过竟然会这么快就看到和历史不同的进程。
中船总公司敢于在八十年代的政治气候下推进劳务派遣,实在是让他震惊于柴老的胆略和慧眼。
哪怕他本人的政治生命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了,可这样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毕竟到了他这个阶段和层次,对自身羽毛反而会更加爱惜。
可另一方面,历史也真的在这里因为胡文海的原因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不同于f14入华,不同于蓝色小药丸的问世,不同于新科取得的这些成果。这可是国企改革。主动推进政治变革,这是胡文海从来想也没想过的事情。
这是胡文海第一次主动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他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第一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但这仍然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劳务派遣改革,但这意味着他并不需要消极的等待,中国的上层也并非是不可影响的。
在他想来,他之前做的这些努力,目的就是要自己先在绣城做出成绩,等上面决定推进什么政策的时候能有一个参照。能有一个启发,有一个现成的成功经验来就算是好的了。主动权在上面,而不在他的手上。
比如说劳动派遣,这怎么也要等到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卖的差不多了,国家缓过一口气,打算好好经营自己手头这点自留地的时候才会显出重要性。到时候绣城经验就是一付现成的药方,活下来的国企照方抓药就是。
可是没想到,中船总公司竟然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压上了这一铺。
推动中国政治的改变,这是胡文海从来没想过的“丰功伟绩”。
不仅胡文海没想到。中船总公司下属各大造船厂没想到,全社会几乎都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来工人的“铁饭碗”还能这么玩的。
一时间,几乎是全社会的工人人人自危。
报纸上对劳务派遣的讨论汗牛充栋。不,或者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在对这条政策口诛笔伐。
今天是造船厂的工人,谁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国企的工人都要面临这种可能。原本是工厂“主人翁”的工人,原本是“铁饭碗”的工人,在劳务派遣大旗下。岂不是要朝不保夕起来?
在这一片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却最终得以悄然推进了下去。厂长负责制的落实,工资结构变动,领导任命流程的改变,当然还有――悄无声息中,正在稳步推进的“黑字环流”。
“日本人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进黑字环流计划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这样长期的对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并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贸易方式。除了赚一笔快钱,对两国贸易的持续性并没有什么好处。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期,早在去年日本政府里就有提出黑字环流这一方案的声音……”
胡文海强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安静的听着眼前这位经委副主任的侃侃而谈。作为一名东北人,一名工作在十年代的东北人,恐怕很少有人会不认识他眼前的这位。
至于说历史的是非公论,不应该由当代人评说,只能是留给至少一两百年以后的后人去冷静的看待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没错,可小时候再怎么涂脂抹粉,终究是要长大的。长大后再回头去看过去成长的经历,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足够的营养成熟起来。
还是说回当下,所谓“黑字环流”,这是历史上日本人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项计划。其目的,就是让日本的贸易“黑字”――贸易逆差是赤字,贸易顺差就是黑字了。让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通过“环流”重新回到贸易逆差国去。
不用说,十年代日本对中国是严重顺差,换过来说中国对日就是严重逆差了。
这是日本人全民吃斋念佛,喝了恒河水变菩萨了不成?当然不是。日本的黑字环流将贸易盈余以贷款方式返回逆差国,这往往是附有严苛条款的。一个最重要的条款,就是这些贷款必须购买日本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正是有着这样的条件,黑字环流极大的促进了日本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拓,大量日本资本进入中国。大量的日本企业凭借这一计划极大的巩固了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往往是欧美企业哪怕技术、售后等方面比日本更优秀,但拿了黑字环流的中国项目,设备购买的招标会中,只有日本公司能够投标,像欧美等国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却一律被排除在外。
当然,也不能没良心的说这就是日本人的“阴谋”或者有“汉奸”卖国。黑字环流在实质上确实推进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进步,节省了中国改革过程中饥渴的资本。条件再怎么苛刻,也没人拿枪逼着人去借这笔钱不是。
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每年数千亿日元的贷款,也确实是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只不过这些钱里有不小一部分。被用来“交学费”了而已。
“目前看来,虽然这笔贷款不能算是黑字环流的一部分,但两个项目有很大的相似点。十亿美元抵押一万亿日元,这相当于在当前的市值上增加了贷款四到五倍。正常来说,不可能有银行这么做业务。当然,有一国主权担保,其实没有抵押也一样能贷款出来。可这样一来性质就不同了,没有抵押,或许就要付出一些政治权力的损失,我看这样以民间贷款为主体是很好的思路。同时这笔贷款也要求了全部用于对日采购。但目前看来这次的采购权牢牢的抓在我们的手里,这个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黑字环流最为人诟病一点就在于此,拿人手短,只有日本企业投标。人家背地里围个标,报多少数字招标方也只能捏鼻子认了。而这次胡文海推动的万亿日元贷款虽然也要全部用于对日采购,但造船业上目前日本有动力要扶持中国,要“联中抗韩”,这主动权就操在了中国手里。同时因为这笔钱目的明确,拉来了几家日本的顶级财团关注。利益涉及巨大,多方博弈之下就很难造成围标的结果了。
胡文海相信有了自己这次示范,明年日本人正式提出黑字环流计划,中国也应该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要交那么多学费了。
“综上所述,这个方案我认为可以接受。唯一需要讨论的地方,在于这笔钱的使用方式……”
胡文海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看向这位经委的副主任,神情平静的点点头。
有三菱、三井这些财团推动,日本政府里也一直有黑字环流这样的声音,只要国内愿意给这笔贷款担保,这次的万亿日元大贷款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怎么拿到这笔钱,而在于这笔钱怎么花。
中船总公司敢于大刀破斧的将自己身体里腐朽的部分砍掉,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进劳务派遣和一系列改革,绝不是柴老或者中船的整个高层都疯了,犯了轻敌冒进的幼稚病。恰恰相反,国内当官的或许有常识缺乏或者官僚习气的问题,可哪有蠢蛋?
中船总公司做出的这一系列动作,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把这一万亿日元的使用权,攥到手里。
目前中船总公司表现出来的改革魄力,说白了,不过是投名状,是证明自己有资格使用这笔钱的入场券。
能够对这笔钱去向发表意见的,胡文海肯定算一票,国家经委、计委、央行,这些政策和担保的肯定也能算一票。其他的里各部门可都是要虎视眈眈的,中船部改企之后,最多算一央企,话语权是极大减小了的。
虽说中船总公司肯定能分下一块肉来。但分多分少,那可是一万亿日元,波动个1都够人心疼一年的了。
为了这笔钱,中船总公司可算是豁出去的冲在了前面。到了胡文海这里。究竟要怎么用这笔钱,也到了不得不摆上台面来的一件事。
同时,也是“绣城模式”是否能推广出去的关键时刻。
“钱的使用上,如果能保证大部分用于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升级……”
胡文海长出一口气,“那么我可以服从国家的安排。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先有项目后引进。不仅要引进设备,更要引进技术和管理。”
胡文海的目的很简单,手法也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打的项目拉动的主意。
万亿日元贷款是指定了用于船舶工业内部消化的,否则三菱、三井也不至于这么积极的推进。别看上万亿日元好像真不少,但要全面升级中国的造船能力还力有未逮。
这些钱也不可能学花椒面一样撒下去,船舶系统里你一点、我一点的分光抹净。毕竟船舶工业可不只是造船厂,就如渤海造船厂一样,本身就有不小的规模。但为了支撑这样一个造船厂,它的周围是足足一个城市的企业在给它做配套。
船用阀门、船用仪表、船用板材、船用玻璃、船用油漆、船用发动机、船用管道……
一艘船上数百万个零件,涉及到的是整个重工业体系。造船厂不可能生产这所有的零件,绝大多数都是系统内采购来的,本身更多的是一个拼装的作用。如果要排排坐分果果这么分了一万亿日元,那就不可能只给造船厂分,更要给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分,那就相当于要给中国整个重工业体系升级了,一万亿日元扔进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所以说,这一万亿日元只能重点分配、重点...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中船总公司推进改革的第一枪,就以这样的方式打响了。是软禁在了日本,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的“船舶工业友好协会”。而实际上,则是把他们的护照全部扣留,在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关联企业进行“学习”的理由,放逐了一年时间。
当然,都是自己同志,也不是说就这么放弃不管了。这一年里,如果有人能转变思想、放下包袱,真的认真的去学习日本技术,领会总公司这样安排的本意,未来他们不是没有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或者应该说,如果真的抓住这一年的学习机会,未来十年有的是机会让他们重新登上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不管怎么说,中船总公司的高层借着这股东风,同步在国内掀起了大刀破斧的改革。一批年轻有知识的底层高学历职工提前走上领导岗位,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工程师被陆续安排来日本交流学习,总部的中层领导被替换了三分之一的岗位,一部分被充实到公会和老干部等部门,另一部分则干脆被扔到了即将分割出去的三产部门。
按照中船总公司高层的意思,原本也不想弄的这么绝情。中船内部的“闲职”有很多,历来多是用于安排这些需要清理掉的领导干部。但胡文海偶然听到柴老的打算之后,反应相当强烈的把这些人从宣传口和教育口给撵了出去。
中船内部有着相当丰富的宣传和教育资源,有自己的电视台、报纸和杂志,有从中专、大专到大学的种种教育资源。这些岗位对中船内部来说属于边缘地带,过往常常是用来安置“养老”和“提前养老”的中高层。
但胡文海坚持不能把这些人再安排到这些岗位,甚至颇感兴趣的询问中船的宣传机构,是否有面向社会发型的资源和权限。在得知并非完全不可能之后,他的兴趣明显大了起来。
不过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浪花,真正的大事在于中船总公司竟然真的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勇气,第一个要在国内成系统的要推进“劳务派遣”制度了。
这一朝,真是在国内的改革大潮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然。这也让胡文海有些目瞪口呆。他虽然开始在绣城推进劳务派遣制度就是为了给国内国企改革指条道路,但从来也没想过竟然会这么快就看到和历史不同的进程。
中船总公司敢于在八十年代的政治气候下推进劳务派遣,实在是让他震惊于柴老的胆略和慧眼。
哪怕他本人的政治生命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了,可这样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毕竟到了他这个阶段和层次,对自身羽毛反而会更加爱惜。
可另一方面,历史也真的在这里因为胡文海的原因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不同于f14入华,不同于蓝色小药丸的问世,不同于新科取得的这些成果。这可是国企改革。主动推进政治变革,这是胡文海从来想也没想过的事情。
这是胡文海第一次主动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他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第一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但这仍然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劳务派遣改革,但这意味着他并不需要消极的等待,中国的上层也并非是不可影响的。
在他想来,他之前做的这些努力,目的就是要自己先在绣城做出成绩,等上面决定推进什么政策的时候能有一个参照。能有一个启发,有一个现成的成功经验来就算是好的了。主动权在上面,而不在他的手上。
比如说劳动派遣,这怎么也要等到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卖的差不多了,国家缓过一口气,打算好好经营自己手头这点自留地的时候才会显出重要性。到时候绣城经验就是一付现成的药方,活下来的国企照方抓药就是。
可是没想到,中船总公司竟然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压上了这一铺。
推动中国政治的改变,这是胡文海从来没想过的“丰功伟绩”。
不仅胡文海没想到。中船总公司下属各大造船厂没想到,全社会几乎都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来工人的“铁饭碗”还能这么玩的。
一时间,几乎是全社会的工人人人自危。
报纸上对劳务派遣的讨论汗牛充栋。不,或者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在对这条政策口诛笔伐。
今天是造船厂的工人,谁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国企的工人都要面临这种可能。原本是工厂“主人翁”的工人,原本是“铁饭碗”的工人,在劳务派遣大旗下。岂不是要朝不保夕起来?
在这一片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却最终得以悄然推进了下去。厂长负责制的落实,工资结构变动,领导任命流程的改变,当然还有――悄无声息中,正在稳步推进的“黑字环流”。
“日本人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进黑字环流计划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这样长期的对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并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贸易方式。除了赚一笔快钱,对两国贸易的持续性并没有什么好处。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期,早在去年日本政府里就有提出黑字环流这一方案的声音……”
胡文海强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安静的听着眼前这位经委副主任的侃侃而谈。作为一名东北人,一名工作在十年代的东北人,恐怕很少有人会不认识他眼前的这位。
至于说历史的是非公论,不应该由当代人评说,只能是留给至少一两百年以后的后人去冷静的看待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没错,可小时候再怎么涂脂抹粉,终究是要长大的。长大后再回头去看过去成长的经历,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足够的营养成熟起来。
还是说回当下,所谓“黑字环流”,这是历史上日本人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项计划。其目的,就是让日本的贸易“黑字”――贸易逆差是赤字,贸易顺差就是黑字了。让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通过“环流”重新回到贸易逆差国去。
不用说,十年代日本对中国是严重顺差,换过来说中国对日就是严重逆差了。
这是日本人全民吃斋念佛,喝了恒河水变菩萨了不成?当然不是。日本的黑字环流将贸易盈余以贷款方式返回逆差国,这往往是附有严苛条款的。一个最重要的条款,就是这些贷款必须购买日本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正是有着这样的条件,黑字环流极大的促进了日本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拓,大量日本资本进入中国。大量的日本企业凭借这一计划极大的巩固了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往往是欧美企业哪怕技术、售后等方面比日本更优秀,但拿了黑字环流的中国项目,设备购买的招标会中,只有日本公司能够投标,像欧美等国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却一律被排除在外。
当然,也不能没良心的说这就是日本人的“阴谋”或者有“汉奸”卖国。黑字环流在实质上确实推进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进步,节省了中国改革过程中饥渴的资本。条件再怎么苛刻,也没人拿枪逼着人去借这笔钱不是。
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每年数千亿日元的贷款,也确实是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只不过这些钱里有不小一部分。被用来“交学费”了而已。
“目前看来,虽然这笔贷款不能算是黑字环流的一部分,但两个项目有很大的相似点。十亿美元抵押一万亿日元,这相当于在当前的市值上增加了贷款四到五倍。正常来说,不可能有银行这么做业务。当然,有一国主权担保,其实没有抵押也一样能贷款出来。可这样一来性质就不同了,没有抵押,或许就要付出一些政治权力的损失,我看这样以民间贷款为主体是很好的思路。同时这笔贷款也要求了全部用于对日采购。但目前看来这次的采购权牢牢的抓在我们的手里,这个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黑字环流最为人诟病一点就在于此,拿人手短,只有日本企业投标。人家背地里围个标,报多少数字招标方也只能捏鼻子认了。而这次胡文海推动的万亿日元贷款虽然也要全部用于对日采购,但造船业上目前日本有动力要扶持中国,要“联中抗韩”,这主动权就操在了中国手里。同时因为这笔钱目的明确,拉来了几家日本的顶级财团关注。利益涉及巨大,多方博弈之下就很难造成围标的结果了。
胡文海相信有了自己这次示范,明年日本人正式提出黑字环流计划,中国也应该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要交那么多学费了。
“综上所述,这个方案我认为可以接受。唯一需要讨论的地方,在于这笔钱的使用方式……”
胡文海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看向这位经委的副主任,神情平静的点点头。
有三菱、三井这些财团推动,日本政府里也一直有黑字环流这样的声音,只要国内愿意给这笔贷款担保,这次的万亿日元大贷款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怎么拿到这笔钱,而在于这笔钱怎么花。
中船总公司敢于大刀破斧的将自己身体里腐朽的部分砍掉,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进劳务派遣和一系列改革,绝不是柴老或者中船的整个高层都疯了,犯了轻敌冒进的幼稚病。恰恰相反,国内当官的或许有常识缺乏或者官僚习气的问题,可哪有蠢蛋?
中船总公司做出的这一系列动作,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把这一万亿日元的使用权,攥到手里。
目前中船总公司表现出来的改革魄力,说白了,不过是投名状,是证明自己有资格使用这笔钱的入场券。
能够对这笔钱去向发表意见的,胡文海肯定算一票,国家经委、计委、央行,这些政策和担保的肯定也能算一票。其他的里各部门可都是要虎视眈眈的,中船部改企之后,最多算一央企,话语权是极大减小了的。
虽说中船总公司肯定能分下一块肉来。但分多分少,那可是一万亿日元,波动个1都够人心疼一年的了。
为了这笔钱,中船总公司可算是豁出去的冲在了前面。到了胡文海这里。究竟要怎么用这笔钱,也到了不得不摆上台面来的一件事。
同时,也是“绣城模式”是否能推广出去的关键时刻。
“钱的使用上,如果能保证大部分用于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升级……”
胡文海长出一口气,“那么我可以服从国家的安排。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先有项目后引进。不仅要引进设备,更要引进技术和管理。”
胡文海的目的很简单,手法也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打的项目拉动的主意。
万亿日元贷款是指定了用于船舶工业内部消化的,否则三菱、三井也不至于这么积极的推进。别看上万亿日元好像真不少,但要全面升级中国的造船能力还力有未逮。
这些钱也不可能学花椒面一样撒下去,船舶系统里你一点、我一点的分光抹净。毕竟船舶工业可不只是造船厂,就如渤海造船厂一样,本身就有不小的规模。但为了支撑这样一个造船厂,它的周围是足足一个城市的企业在给它做配套。
船用阀门、船用仪表、船用板材、船用玻璃、船用油漆、船用发动机、船用管道……
一艘船上数百万个零件,涉及到的是整个重工业体系。造船厂不可能生产这所有的零件,绝大多数都是系统内采购来的,本身更多的是一个拼装的作用。如果要排排坐分果果这么分了一万亿日元,那就不可能只给造船厂分,更要给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分,那就相当于要给中国整个重工业体系升级了,一万亿日元扔进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所以说,这一万亿日元只能重点分配、重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