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明帝国的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又是傍晚时,残阳如血在苦水河中浸染着。韦州城外,新军卫的营寨前,近三千名从灵州一带被虏来百姓的哭声一片。
“军爷,求求你,求求你开恩,放我们进去吧!”几名老人被推到人群的前排,哀求道。
“我们不想去给鞑子当奴隶啊。救救我们吧。”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抱着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的哭诉道。那小男孩表情木然,毫无生气。他已经被惊吓过度。
“朝!你们新军卫不是号称报效国家,保护百姓吗?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让我们进去!”
几个青壮汉子振臂高呼,不满的发泄着。
天空中的箭矢落在人群中引起更大的骚乱、流血、死亡和咒骂声。后面的人在往前挤。想要按照鞑靼人所告诉他们的那样:新军卫宣称保护百姓,他们会提供食物、水,不会不管他们。
而前面的人面对着紧闭营寨中,还有里面站的笔直的士卒,保持着畏惧,同时也没有办法去打开营寨,从而僵持着。
但后面的人潮往前推着,还有鞑靼骑兵,步弓手在用箭矢、马匹驱赶,营寨前的木栅栏在摇晃着,局势岌岌可危。
营中的指挥所三米高的木楼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庞大郎派来的通讯员请示张昭后等在木楼下。张昭还没有作出决定。亲卫、李逍遥、赵辰都看着张昭,没有人催促。
因为,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
不用怀疑,这帮百姓中肯定有鞑靼人的暗探,专门用来搞事情。这还只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多出三千张嘴,新军卫的粮食够吃吗?昨天“收割”了一批马肉,本来还可以多撑几天,只怕立即要见底。
…
…
张昭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因为,留给他作出决定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尽快决断。
毫无疑问,他已经到了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
之前,展露过人的军事才华的赵辰给出判断:大战在六天之内一定会结束。他深以为然。但真像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台词:猜中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大战确实会在六天之内结束。但恐怕会以新军卫全军覆没为结局!
小王子这个蒙古可汗,很有点东西啊!
首先,没有按照新军卫所设想的那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决战意图。反而是围而不打。今天下午更是数次放弃战机。表现的非常谨慎。并不直接用骑兵冲击新军卫的枪阵。
其次,施展各种手段来疲敝新军卫。以求在最终的进攻中损失达到最小。
一共用了三种。第一,心理施压。第二,投石机、骑兵的袭扰。第三,驱赶百姓前来。
其实,驱赶百姓来攻城,或者冲击军阵,这种事从古自今都未断绝。大概要等到火炮出来之后,这种事才会消失。因为,火炮的射程可以达到两三里,这个射程足以让被驱赶来百姓受到保护。
而这种战术成功与否,完全看敌我双方主将的决断。
当年瓦刺太师也先把明英宗押到北京城下,屁用都没有,更别说叫开边城等等操作。当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现在张昭面临着这个选择:收,还是不收。
从他个人的角度而言,他是不想收的!战争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慈不掌兵!新军卫的宗旨确实是:保家卫国。但具体到这场战斗中,他,作为新军卫的指挥使,要为麾下三千儿郎的性命负责!
这个时候心软,等几个小时后或者明天,新军卫全军覆没,包括他自己要被杀死的时,他靠后悔有用吗?他找谁说理去?
所以,必须要有所权衡、取舍。
但是,新军卫现在不像在城池中,他们是在营寨中。这不是说“不收”就能“不收”的。近三千百姓拥堵在营寨门前,而且鞑靼骑兵并没有发起冲锋,新军卫能在此种情况下对百姓开枪吗?
以他给新军卫的士兵、将校树立起来的三观,这种命令根本就不能下。
而营寨再过一会,只怕就被推到。
更关键的是,要看到他此时作出选择更深层次的影响。
现在收留被虏来的百姓,和不收留,会直接影响到新军卫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不收留,新军卫还有一些时间,大致会是六到八天时间,来和鞑靼大军周旋。转机或许会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中。别老看到新军卫有的后勤压力,鞑靼大军没有?
要知道,花马池往西至灵州,往西南至宁夏中卫、固原城这一片数百里的区域,在一个月之前刚被抢过。现在不说是“坚壁清野”那么干净,物资绝对是不丰富的。
小王子用三万大军,姑且按照三万算。因为,今天中午鞑靼大军过河时有两万余人,算上昨天永谢布部的四千(五千被杀了一千),再算上下午时来的数千兵马。
这之后战场被遮掩,鞑靼如果不在韦州城头能观察到的地方渡河,具体兵力新军卫是无法估算的。
按照三万人算,围困新军卫十天左右,绝对会有很大的后勤压力,韦州城外可没有草给牛羊吃。
想当年,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对持,不就是发现袁绍的破绽,然后去乌巢烧粮。
收留,那就意味着新军卫在今天晚上就得拿出作战计划,最好是明天就要和鞑靼大军野战,决出胜负。
张昭对这个方案,其实信心不大足。
其一,射程上,新军卫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对面有投石机和步弓手。其二,新军卫的训练时间还不够,预估能执行排枪战术的只有四个连。
其余18个连队,能否在行进中保持队列发起攻击,张昭心里没底。
千般念头在张昭脑海中打转。他现在算是明白历史书上辩证的观点:历史的大趋势有必然性!比如,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主义社会,再往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必然性的。
而在必然性之中又有着偶然性。关键性的历史人物的决定,会推动历史进程。
他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紧要的关头。... -->>
又是傍晚时,残阳如血在苦水河中浸染着。韦州城外,新军卫的营寨前,近三千名从灵州一带被虏来百姓的哭声一片。
“军爷,求求你,求求你开恩,放我们进去吧!”几名老人被推到人群的前排,哀求道。
“我们不想去给鞑子当奴隶啊。救救我们吧。”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抱着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的哭诉道。那小男孩表情木然,毫无生气。他已经被惊吓过度。
“朝!你们新军卫不是号称报效国家,保护百姓吗?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让我们进去!”
几个青壮汉子振臂高呼,不满的发泄着。
天空中的箭矢落在人群中引起更大的骚乱、流血、死亡和咒骂声。后面的人在往前挤。想要按照鞑靼人所告诉他们的那样:新军卫宣称保护百姓,他们会提供食物、水,不会不管他们。
而前面的人面对着紧闭营寨中,还有里面站的笔直的士卒,保持着畏惧,同时也没有办法去打开营寨,从而僵持着。
但后面的人潮往前推着,还有鞑靼骑兵,步弓手在用箭矢、马匹驱赶,营寨前的木栅栏在摇晃着,局势岌岌可危。
营中的指挥所三米高的木楼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庞大郎派来的通讯员请示张昭后等在木楼下。张昭还没有作出决定。亲卫、李逍遥、赵辰都看着张昭,没有人催促。
因为,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
不用怀疑,这帮百姓中肯定有鞑靼人的暗探,专门用来搞事情。这还只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多出三千张嘴,新军卫的粮食够吃吗?昨天“收割”了一批马肉,本来还可以多撑几天,只怕立即要见底。
…
…
张昭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因为,留给他作出决定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尽快决断。
毫无疑问,他已经到了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
之前,展露过人的军事才华的赵辰给出判断:大战在六天之内一定会结束。他深以为然。但真像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台词:猜中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大战确实会在六天之内结束。但恐怕会以新军卫全军覆没为结局!
小王子这个蒙古可汗,很有点东西啊!
首先,没有按照新军卫所设想的那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决战意图。反而是围而不打。今天下午更是数次放弃战机。表现的非常谨慎。并不直接用骑兵冲击新军卫的枪阵。
其次,施展各种手段来疲敝新军卫。以求在最终的进攻中损失达到最小。
一共用了三种。第一,心理施压。第二,投石机、骑兵的袭扰。第三,驱赶百姓前来。
其实,驱赶百姓来攻城,或者冲击军阵,这种事从古自今都未断绝。大概要等到火炮出来之后,这种事才会消失。因为,火炮的射程可以达到两三里,这个射程足以让被驱赶来百姓受到保护。
而这种战术成功与否,完全看敌我双方主将的决断。
当年瓦刺太师也先把明英宗押到北京城下,屁用都没有,更别说叫开边城等等操作。当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现在张昭面临着这个选择:收,还是不收。
从他个人的角度而言,他是不想收的!战争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慈不掌兵!新军卫的宗旨确实是:保家卫国。但具体到这场战斗中,他,作为新军卫的指挥使,要为麾下三千儿郎的性命负责!
这个时候心软,等几个小时后或者明天,新军卫全军覆没,包括他自己要被杀死的时,他靠后悔有用吗?他找谁说理去?
所以,必须要有所权衡、取舍。
但是,新军卫现在不像在城池中,他们是在营寨中。这不是说“不收”就能“不收”的。近三千百姓拥堵在营寨门前,而且鞑靼骑兵并没有发起冲锋,新军卫能在此种情况下对百姓开枪吗?
以他给新军卫的士兵、将校树立起来的三观,这种命令根本就不能下。
而营寨再过一会,只怕就被推到。
更关键的是,要看到他此时作出选择更深层次的影响。
现在收留被虏来的百姓,和不收留,会直接影响到新军卫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不收留,新军卫还有一些时间,大致会是六到八天时间,来和鞑靼大军周旋。转机或许会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中。别老看到新军卫有的后勤压力,鞑靼大军没有?
要知道,花马池往西至灵州,往西南至宁夏中卫、固原城这一片数百里的区域,在一个月之前刚被抢过。现在不说是“坚壁清野”那么干净,物资绝对是不丰富的。
小王子用三万大军,姑且按照三万算。因为,今天中午鞑靼大军过河时有两万余人,算上昨天永谢布部的四千(五千被杀了一千),再算上下午时来的数千兵马。
这之后战场被遮掩,鞑靼如果不在韦州城头能观察到的地方渡河,具体兵力新军卫是无法估算的。
按照三万人算,围困新军卫十天左右,绝对会有很大的后勤压力,韦州城外可没有草给牛羊吃。
想当年,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对持,不就是发现袁绍的破绽,然后去乌巢烧粮。
收留,那就意味着新军卫在今天晚上就得拿出作战计划,最好是明天就要和鞑靼大军野战,决出胜负。
张昭对这个方案,其实信心不大足。
其一,射程上,新军卫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对面有投石机和步弓手。其二,新军卫的训练时间还不够,预估能执行排枪战术的只有四个连。
其余18个连队,能否在行进中保持队列发起攻击,张昭心里没底。
千般念头在张昭脑海中打转。他现在算是明白历史书上辩证的观点:历史的大趋势有必然性!比如,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主义社会,再往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必然性的。
而在必然性之中又有着偶然性。关键性的历史人物的决定,会推动历史进程。
他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紧要的关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