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男多女少之田家小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田宝常常想起离别那日在马车上,她小五哥紧紧攥着她的手说的话,他说一定忘不了,到时候一天给她写一封信寄回来。
可转瞬秋风叶落冬雪梅开,莫说书信了,就是口信儿也没捎来一个。
前几个月小宝还能学着古代闺阁女子们幽怨一把,产生诸如“不来信就永远别来了”,或是“田少泽你不守信用”此类的嗔怪之语。
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全被满腔满心的担忧给盖过去了。
不止小宝,田家诸人都开始担心小宝在京城里是不是遇上了什么事儿,或是高门内院日子过得实在艰难,连一封书信也没机会寄出。
田伯渊借着身份便利,特意与知县交游,并向所有有可能知道京城境况的友人里多方打听,费了好大劲儿,却没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河间府距京城约莫千里之遥,虽从整个大庆版图来看算不得远,却也算不得很近。京城消息难以传到这里也是自然的。
次年四月,田仲涯并老三田叔沛老四田季泱赴府城参加府试,当年夏,杏榜出,田叔沛列第四十七名,中举人,田仲涯田季泱落榜。
人称田家“一门四秀才,兄弟双举人”。
田家一跃成为淮安县第一大户,当地士绅土豪皆以与之交好为荣;王女镇周边小地主争为其附属,将家中田产投以田家门下,以期受其庇护减免粮税。
田季泱本无意仕途,此次一试未中,与家中长辈商量之后,接手田家在王女镇上的当铺与首饰铺,正式弃文从商。
自大庆建朝以来,对商贾多有宽容,因此商人的地位显见着日渐提高。这从官商的界限变化上就可以看出:前朝严禁官员三代以内血亲经商,但到了大庆朝,这条令就改成了严禁官员经商;前朝律法中言明商贾之家子弟不许科考入仕,到了大庆朝也变作不许商贾科考入仕,而对商贾的子弟兄弟们没再限制了。
这也好理解,这其一么,可以说是历史原因,因大庆开国皇帝庆高祖便是包子铺掌柜出身,而那帮开国功臣们出自小商之家的更是颇多。
其二么,便是社会原因了,因一妻多夫制的推行,往往家中的丈夫们各有谋生之术,打个比方说,要是一个女人的几个丈夫里,有做八品县丞的,有经营店铺的,那这女人生的孩子是算在官宦之家,还是算在商贾之家?因此那官宦子弟不得入仕的条令就这么实行不下去,最后不了了之了。
田仲涯虽未中但不改初衷,依旧勤恳读书复习以备两年后的再次府试。
此时田宝11岁,距离田少泽离开淮安县已经有一年之久,田家盼不到田少泽的哪怕一丝消息,最终只能寄希望于田伯渊和田叔沛赴京城参加会试之时打探打探了。
大庆三年一行春闱,并于开春二月初一始,因此众考生们为避免天寒地冻地赶路,一般于头年秋天就开始往京城汇聚。
若是乘马车,从河间府至京城不过十多天的路途,因此田伯渊和田叔沛计划在家里过完中秋再启程赴考。
是年八月初四,一匹劲马自北方飞驰而来,停在白杨庄田家门前,马上一身黑衣的魁梧男人下马叩响了田家的朱漆大门。
这骑马的男人正是替久别的田少泽回乡送信来的。
田少泽这一去音信皆无,至此已整整一年半,因此当一口京城口音的黑衣男人将他的书信拿出来时,一家人都颇有些激动,眉目间喜意点点。
其中属田宝最为激动,要不是有外人在场,她恨不得直接把信抢过来由她来拆。
信使由下人引下去喝茶休息去了,田伯渊他们拿着信去了后院正房。
及至一家人聚齐,蜡封的信封很快撕开了,里面薄薄一张折起来的信纸,田伯渊在一家人的殷殷目光下展开--
信上却只有两句话:防乱世,多置护卫;远官场,莫赴京城;
字迹潦草,看得出是匆匆而就。
“怎么只有一行字?”徐彩娥没上过私塾,不大认识字,只看见纸上一排黑字大片空白,便疑惑问道,一路从京城飞马送来的信,怎么会只有短短一行字呢?她问道,“是不是信封里还有,没拿出来?”
田伯渊扯开信封又仔细看了一遍,回道,“没有,就这一行字。”
徐彩娥没看出来写的是什么,但在场其它人,包括田宝都看出来了,众人的脸色一时都有些凝重。
乱世?朝廷要乱了?还是天下要乱了?
徐彩娥还欲发问,被田金轩一眼瞪过去,那话就噎进了喉咙里。
田金廷刚好看到,便不赞同地看了弟弟一眼,拍拍妻子的手,小声安抚她道,“别急,待会儿我再讲给你听。”
一家人正凑在正屋琢磨着信上所指是什么呢,就听田富过来报说前院儿那信使吃饱喝足了,要求见田家家主呢。
田家家主?
难道是要讲什么重要的事儿?
一家人面面相觑,要是寻常的事儿,一般都是田老太太李秀妮或是老太爷田旺出门见客,但这次明显是朝廷官场上的东西,两个老人也不懂啊。
哦,忘了说了,自从田伯渊田叔沛考上举人后,田家便改了称呼,田伯渊一辈一律叫少爷,田金廷兄弟和徐彩娥则升格为老爷太太,李秀妮并田旺田再旺自然就变成老太太老太爷了。
“金廷,你去?”田旺瞅瞅大儿子,问道。
“爹,我也没上过几年私塾,我会懂多少?”田金廷很是坚决地道,“要我说,该是伯渊去,孩子们已经订了亲,伯渊在孙子辈里排行老大,又背着举人功名,该他去。”
一圈儿人全都点头赞同。
于是田伯渊便带着一家人的疑惑和期待去了前院儿,见那个信使,商谈“大事”。
&nb... -->>
田宝常常想起离别那日在马车上,她小五哥紧紧攥着她的手说的话,他说一定忘不了,到时候一天给她写一封信寄回来。
可转瞬秋风叶落冬雪梅开,莫说书信了,就是口信儿也没捎来一个。
前几个月小宝还能学着古代闺阁女子们幽怨一把,产生诸如“不来信就永远别来了”,或是“田少泽你不守信用”此类的嗔怪之语。
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全被满腔满心的担忧给盖过去了。
不止小宝,田家诸人都开始担心小宝在京城里是不是遇上了什么事儿,或是高门内院日子过得实在艰难,连一封书信也没机会寄出。
田伯渊借着身份便利,特意与知县交游,并向所有有可能知道京城境况的友人里多方打听,费了好大劲儿,却没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河间府距京城约莫千里之遥,虽从整个大庆版图来看算不得远,却也算不得很近。京城消息难以传到这里也是自然的。
次年四月,田仲涯并老三田叔沛老四田季泱赴府城参加府试,当年夏,杏榜出,田叔沛列第四十七名,中举人,田仲涯田季泱落榜。
人称田家“一门四秀才,兄弟双举人”。
田家一跃成为淮安县第一大户,当地士绅土豪皆以与之交好为荣;王女镇周边小地主争为其附属,将家中田产投以田家门下,以期受其庇护减免粮税。
田季泱本无意仕途,此次一试未中,与家中长辈商量之后,接手田家在王女镇上的当铺与首饰铺,正式弃文从商。
自大庆建朝以来,对商贾多有宽容,因此商人的地位显见着日渐提高。这从官商的界限变化上就可以看出:前朝严禁官员三代以内血亲经商,但到了大庆朝,这条令就改成了严禁官员经商;前朝律法中言明商贾之家子弟不许科考入仕,到了大庆朝也变作不许商贾科考入仕,而对商贾的子弟兄弟们没再限制了。
这也好理解,这其一么,可以说是历史原因,因大庆开国皇帝庆高祖便是包子铺掌柜出身,而那帮开国功臣们出自小商之家的更是颇多。
其二么,便是社会原因了,因一妻多夫制的推行,往往家中的丈夫们各有谋生之术,打个比方说,要是一个女人的几个丈夫里,有做八品县丞的,有经营店铺的,那这女人生的孩子是算在官宦之家,还是算在商贾之家?因此那官宦子弟不得入仕的条令就这么实行不下去,最后不了了之了。
田仲涯虽未中但不改初衷,依旧勤恳读书复习以备两年后的再次府试。
此时田宝11岁,距离田少泽离开淮安县已经有一年之久,田家盼不到田少泽的哪怕一丝消息,最终只能寄希望于田伯渊和田叔沛赴京城参加会试之时打探打探了。
大庆三年一行春闱,并于开春二月初一始,因此众考生们为避免天寒地冻地赶路,一般于头年秋天就开始往京城汇聚。
若是乘马车,从河间府至京城不过十多天的路途,因此田伯渊和田叔沛计划在家里过完中秋再启程赴考。
是年八月初四,一匹劲马自北方飞驰而来,停在白杨庄田家门前,马上一身黑衣的魁梧男人下马叩响了田家的朱漆大门。
这骑马的男人正是替久别的田少泽回乡送信来的。
田少泽这一去音信皆无,至此已整整一年半,因此当一口京城口音的黑衣男人将他的书信拿出来时,一家人都颇有些激动,眉目间喜意点点。
其中属田宝最为激动,要不是有外人在场,她恨不得直接把信抢过来由她来拆。
信使由下人引下去喝茶休息去了,田伯渊他们拿着信去了后院正房。
及至一家人聚齐,蜡封的信封很快撕开了,里面薄薄一张折起来的信纸,田伯渊在一家人的殷殷目光下展开--
信上却只有两句话:防乱世,多置护卫;远官场,莫赴京城;
字迹潦草,看得出是匆匆而就。
“怎么只有一行字?”徐彩娥没上过私塾,不大认识字,只看见纸上一排黑字大片空白,便疑惑问道,一路从京城飞马送来的信,怎么会只有短短一行字呢?她问道,“是不是信封里还有,没拿出来?”
田伯渊扯开信封又仔细看了一遍,回道,“没有,就这一行字。”
徐彩娥没看出来写的是什么,但在场其它人,包括田宝都看出来了,众人的脸色一时都有些凝重。
乱世?朝廷要乱了?还是天下要乱了?
徐彩娥还欲发问,被田金轩一眼瞪过去,那话就噎进了喉咙里。
田金廷刚好看到,便不赞同地看了弟弟一眼,拍拍妻子的手,小声安抚她道,“别急,待会儿我再讲给你听。”
一家人正凑在正屋琢磨着信上所指是什么呢,就听田富过来报说前院儿那信使吃饱喝足了,要求见田家家主呢。
田家家主?
难道是要讲什么重要的事儿?
一家人面面相觑,要是寻常的事儿,一般都是田老太太李秀妮或是老太爷田旺出门见客,但这次明显是朝廷官场上的东西,两个老人也不懂啊。
哦,忘了说了,自从田伯渊田叔沛考上举人后,田家便改了称呼,田伯渊一辈一律叫少爷,田金廷兄弟和徐彩娥则升格为老爷太太,李秀妮并田旺田再旺自然就变成老太太老太爷了。
“金廷,你去?”田旺瞅瞅大儿子,问道。
“爹,我也没上过几年私塾,我会懂多少?”田金廷很是坚决地道,“要我说,该是伯渊去,孩子们已经订了亲,伯渊在孙子辈里排行老大,又背着举人功名,该他去。”
一圈儿人全都点头赞同。
于是田伯渊便带着一家人的疑惑和期待去了前院儿,见那个信使,商谈“大事”。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