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重生之文化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从给杨敏看完了《宋朝那些事儿》的第一册第一卷,单亲母亲就不再满口责怪杨一。
她只是初中读到一半,然后就因为xx大革命耽搁了求学,然后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伪知青”,所以她不像儿子那样信心满满,坚信这本叫做《宋朝那些事儿》的书能变成铅字。
她就是单纯觉得,儿子写的这些东西还真挺好看的,就连她这个对历史完全不感兴趣的中年妇女,都有些手不释卷。
于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再加上杨一每每说到这本书前景时候的那种笃定,杨敏也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放任儿子回家后就把课本扔到一边的做法。
十多二十天的功夫一晃而过,杨一这些日子倒是再没有翘课。每天从一到学校就开始赶工,一直埋头奋笔疾书到晚上万簌俱静看不到几家灯火,几乎每天万字的速度,终于让他在中考后的第二天赶出了《宋朝》的第一卷。
这已经是他的极限速度,毕竟这是一本重现历史的文字,哪怕是以札记的形式和戏说的口气书写下来,也依旧大意不得。每每在有争议的历史疑点上,杨一都要查阅无数的相关资料,然后选取最为可信认同度最高的一种说法置入书中,并且还将其他的说法记录在当页的释疑栏中供人参考。
这才有了凝聚着杨一心血的《宋朝那些事儿》的问世。
六月末的夜晚,已经没有了沁人的凉意,窗外传来时有时无的虫鸣,倒是很能平息心头的燥热。杨一揉了揉酸胀的眼球,自嘲地咧嘴笑——抄书都抄得这么辛苦,我怕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然后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在结尾郑重其事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还有更艰难的战斗在等着他。
……
清早起床,带上老妈专门换的一大堆零钱,杨一踏上了“征途”——就是征途,在写作《宋朝》的时候,他就隐约有了一个关于重生人生的宏大构想,而《宋朝》的出版,就是这个人生征途的第一步。
坐上这个时候还是8毛车票的公交,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越州人民出版社,这是越州市最大,资格最老的出版社,和省新华书店算是兄弟单位,如果能和这个出版社谈妥相关事宜,到时候销售方面就能省心不少。
一走进出版社,就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公司单位的静谧感扑面而来,大约到底还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就连那个类似于医院门诊的老式接待窗口里,一男一女两个接待人员也有一股子文质彬彬的味道。
走上前去,一声很有礼貌的问好后,杨一才故作羞涩的问起无预约投稿的事情,只是苦于这厮早已经过了脸皮薄薄的年纪,心理上不仅不紧张,还有几分因为装嫩而带来的无奈和恶心!要不然只怕他还能在脸上挤出两团小红晕来迷惑人。
这也是无奈而为之,毕竟他一个新嫩的小屁孩叫嚣着要投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博得人家感官上的好感和同情,只怕一听自己是来投稿的,都懒得搭理自己。
装嫩索性就装到底。
果然,在听完了自己的来意后,这一男一女的脸上不可避免地挂上了诸如愕然、好笑、怀疑之类的表情,但在看到杨一手中不算厚的一叠文稿纸的时候,那个年轻一些的女人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指指楼梯旁边的一个办公室,告诉杨一到那里等待。
很认真地道了谢,杨一乖乖地顺着指点往接待室走,而身后却传来了不算刻意压低的声音。
“小黄你还当真啊,这哪家的小孩不懂事跑这里来瞎闹,搞几篇中学生作文投稿,你也跟着起哄,到时候李主任知道了又要说你!”
杨一没有回头,心中却在苦笑连连,说到底这也不能全怪人家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自己这个模样,能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一两篇作文就算是有数的优秀好少年了,这还郑重其事地跑到省内数一数二的出版社大言不惭说要投稿,不招人待见那是自然的!还好人家没有当面给难堪。
倒是被叫做“小黄”的接待人员真算得上尽职尽责,完全没有后世国有单位人员那种爱理不理敷衍了事的态度,在回了一句“算了,我还是去通知一声”后,从接待窗口里出来,对着站在接待室门口的杨一笑笑,走进了更里面一些的一间办公室。
等了好一会儿,就在杨一有些百无聊奈的时候,那个接待员从门口走过,又好奇地扫了杨一一眼,接着门外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黄姐,就在接待室是吧,好好,我就来。”
随后,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闯了进来。
杨一下意识站起来就要握手,结果倒把人家吓了一跳:“嗬,黄姐说是个小孩,这也太小了吧,小弟,你初中毕业了吗?”
忍住耸肩翻白眼的欲/望,杨一很稳重地点头笑笑:“初三毕业。”说着再次伸出了右手。
这份与年龄毫不相称的沉稳顿时就让进来的年轻人有些称奇,面前的这个半大孩子落落大方,接人待物进退有度,竟是比自己还稳得起,这一比起来,反倒是自己更像孩子了。
伸出手和杨一握了握,心中总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年轻人苦笑着摇摇头示意杨一坐下,眼光自然就扫到了男孩手边的那一摞文稿纸上:“小同学你是来……投稿?不是作文集吧?”
杨一闻言一滞:“这个,还真不是作文!”
说着把稿子推到了年轻小伙的面前。
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年轻人干脆径直拿过了稿子,眼光有些随意地从第一页纸上扫过,心里面却在考虑待会儿要怎么说,才会不太让这个心气很大却又不招人讨厌的男孩不至于下不了台。
要不就指导一下他怎么写作,再婉言相劝指出他稿子的问题?
从爱好上入手,想必能让他听得进去。
不过当这个年轻人看到杨一描写赵匡胤出生时候的异兆时,禁不住噗哧... -->>
自从给杨敏看完了《宋朝那些事儿》的第一册第一卷,单亲母亲就不再满口责怪杨一。
她只是初中读到一半,然后就因为xx大革命耽搁了求学,然后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伪知青”,所以她不像儿子那样信心满满,坚信这本叫做《宋朝那些事儿》的书能变成铅字。
她就是单纯觉得,儿子写的这些东西还真挺好看的,就连她这个对历史完全不感兴趣的中年妇女,都有些手不释卷。
于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再加上杨一每每说到这本书前景时候的那种笃定,杨敏也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放任儿子回家后就把课本扔到一边的做法。
十多二十天的功夫一晃而过,杨一这些日子倒是再没有翘课。每天从一到学校就开始赶工,一直埋头奋笔疾书到晚上万簌俱静看不到几家灯火,几乎每天万字的速度,终于让他在中考后的第二天赶出了《宋朝》的第一卷。
这已经是他的极限速度,毕竟这是一本重现历史的文字,哪怕是以札记的形式和戏说的口气书写下来,也依旧大意不得。每每在有争议的历史疑点上,杨一都要查阅无数的相关资料,然后选取最为可信认同度最高的一种说法置入书中,并且还将其他的说法记录在当页的释疑栏中供人参考。
这才有了凝聚着杨一心血的《宋朝那些事儿》的问世。
六月末的夜晚,已经没有了沁人的凉意,窗外传来时有时无的虫鸣,倒是很能平息心头的燥热。杨一揉了揉酸胀的眼球,自嘲地咧嘴笑——抄书都抄得这么辛苦,我怕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然后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在结尾郑重其事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还有更艰难的战斗在等着他。
……
清早起床,带上老妈专门换的一大堆零钱,杨一踏上了“征途”——就是征途,在写作《宋朝》的时候,他就隐约有了一个关于重生人生的宏大构想,而《宋朝》的出版,就是这个人生征途的第一步。
坐上这个时候还是8毛车票的公交,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越州人民出版社,这是越州市最大,资格最老的出版社,和省新华书店算是兄弟单位,如果能和这个出版社谈妥相关事宜,到时候销售方面就能省心不少。
一走进出版社,就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公司单位的静谧感扑面而来,大约到底还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就连那个类似于医院门诊的老式接待窗口里,一男一女两个接待人员也有一股子文质彬彬的味道。
走上前去,一声很有礼貌的问好后,杨一才故作羞涩的问起无预约投稿的事情,只是苦于这厮早已经过了脸皮薄薄的年纪,心理上不仅不紧张,还有几分因为装嫩而带来的无奈和恶心!要不然只怕他还能在脸上挤出两团小红晕来迷惑人。
这也是无奈而为之,毕竟他一个新嫩的小屁孩叫嚣着要投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博得人家感官上的好感和同情,只怕一听自己是来投稿的,都懒得搭理自己。
装嫩索性就装到底。
果然,在听完了自己的来意后,这一男一女的脸上不可避免地挂上了诸如愕然、好笑、怀疑之类的表情,但在看到杨一手中不算厚的一叠文稿纸的时候,那个年轻一些的女人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指指楼梯旁边的一个办公室,告诉杨一到那里等待。
很认真地道了谢,杨一乖乖地顺着指点往接待室走,而身后却传来了不算刻意压低的声音。
“小黄你还当真啊,这哪家的小孩不懂事跑这里来瞎闹,搞几篇中学生作文投稿,你也跟着起哄,到时候李主任知道了又要说你!”
杨一没有回头,心中却在苦笑连连,说到底这也不能全怪人家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自己这个模样,能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一两篇作文就算是有数的优秀好少年了,这还郑重其事地跑到省内数一数二的出版社大言不惭说要投稿,不招人待见那是自然的!还好人家没有当面给难堪。
倒是被叫做“小黄”的接待人员真算得上尽职尽责,完全没有后世国有单位人员那种爱理不理敷衍了事的态度,在回了一句“算了,我还是去通知一声”后,从接待窗口里出来,对着站在接待室门口的杨一笑笑,走进了更里面一些的一间办公室。
等了好一会儿,就在杨一有些百无聊奈的时候,那个接待员从门口走过,又好奇地扫了杨一一眼,接着门外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黄姐,就在接待室是吧,好好,我就来。”
随后,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闯了进来。
杨一下意识站起来就要握手,结果倒把人家吓了一跳:“嗬,黄姐说是个小孩,这也太小了吧,小弟,你初中毕业了吗?”
忍住耸肩翻白眼的欲/望,杨一很稳重地点头笑笑:“初三毕业。”说着再次伸出了右手。
这份与年龄毫不相称的沉稳顿时就让进来的年轻人有些称奇,面前的这个半大孩子落落大方,接人待物进退有度,竟是比自己还稳得起,这一比起来,反倒是自己更像孩子了。
伸出手和杨一握了握,心中总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年轻人苦笑着摇摇头示意杨一坐下,眼光自然就扫到了男孩手边的那一摞文稿纸上:“小同学你是来……投稿?不是作文集吧?”
杨一闻言一滞:“这个,还真不是作文!”
说着把稿子推到了年轻小伙的面前。
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年轻人干脆径直拿过了稿子,眼光有些随意地从第一页纸上扫过,心里面却在考虑待会儿要怎么说,才会不太让这个心气很大却又不招人讨厌的男孩不至于下不了台。
要不就指导一下他怎么写作,再婉言相劝指出他稿子的问题?
从爱好上入手,想必能让他听得进去。
不过当这个年轻人看到杨一描写赵匡胤出生时候的异兆时,禁不住噗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