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建文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老皇帝和朱允炆一直聊到深夜,今天老皇帝算是敞开了心扉,把许多幕后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让朱允炆大开眼界。据老皇帝的感悟,想要发展壮大,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建立好政权,让下面的老百姓有归属感,能够吃饱饭,能够交得起粮,可以征更多的兵和更多的军粮;另一条是要善战的将领和良好的战略,当然人主自身的素质要非常高,除此之外,就需要一些运气了,自己就属于运气比较好的,所以就成功了。
比如元朝的大军都在对付韩林儿、刘福通,韩刘二人阻挡了元军南下,所以朱元璋才能安心经营江南。而在朱元璋羽翼丰满时,元朝大将察汗帖木儿竟然被部下所杀,其子扩廓帖木儿虽然善战,但威望不足,无力统一指挥元军,反而引起了元军的严重内讧。朱元璋去安丰救刘福通、韩林儿时,后路空虚,陈友谅帅大军沿江而下,却选择了猛攻洪都,如果他直下金陵,则朱元璋必败无疑。再如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张士诚却按兵不动,如果他从东部进攻,那么朱元璋就无法全力和陈友谅决战,如果后方有失,恐怕结局难料。在朱元璋全力吞并陈友谅和张士诚时,元军竟然还在内战,一直到朱元璋称帝都没有停下来。北伐时,元军主力主要在山西和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几乎一鼓而下,如此元朝大势已去,回天乏术,才成就了大明帝业。
两人一直聊到深夜,朱允炆才告辞而去。看着朱允炆的背影,朱元璋心情似乎也不错。从他内心来说,他还是希望朱家和睦共处,至于儿子的一些小动作,他认为无伤大雅。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儿子不会主动造反,因为他留给允炆的资源已经够多了,儿子不可能成功,只会造成北疆防线的无益损失,大明的边防恐怕要倒退到洪武五年之前的局面,那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但是他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更换储君,所以只能靠这种方式劝说自己的孙子,不要轻易动干戈,要相信自己的亲人,而孙子似乎也听了进去,这让他很欣慰。
朱允炆回到端本宫,躺在床上,回想皇爷爷的话,他承认皇爷爷说的话有道理,但是视角不同,结论自然会有所不同。勋贵和亲王是大明的两条腿,皇帝依靠勋贵制衡四方,包括亲王,这一套体制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趋于完美,但父亲的意外过世,自己继位,威望不足,皇爷爷担心自己控制不了朝堂,所以对勋贵进行了大清洗,如今的朝廷自己确实能控制住了,但是制衡诸王却有些力不从心,在自己看来,现在的朝廷如同一头肥猪,有钱有粮,但是没有合理使用的人才。
勋贵经过大清洗之后,傅有德等人已经很难信任,自己之前想的太简单了。他们时刻面临死亡,如果放他们出去领兵,他们会不会破罐子破摔?尤其是出塞半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清洗军队,等半年之后,军队说不定就会被他们完全控制了。说起来很微妙,如果在蓝玉出塞的时候,大家知道会有后来的结局,肯定会造反。但当时大家还是兴高采烈的,为了朝廷的赏赐,为了消灭了元军主力而庆贺,真是世事无常啊。
从历史来看,朝廷无力这种局面是永乐皇帝朱棣解决的,他将靖难之役的心腹派往全国,掌控各地的军权,从而结束了塞王控制边疆的局面。但是靖难涌现出的将星能力有限,和开国公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他们在靖难开始时只是百户、千户,至多卫指挥使之类的军官。所以朱棣最终选择了迁都北京,亲自来守边,也有一定的无奈。但是靠皇帝守边,如果遇上无能的皇帝,如明英宗,大明就有倾覆之祸,因为没有缓冲区,出门就是前线。
第二天起床之后,朱允炆先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西安的徐辉祖,就目前的形势询问其意见;另外一封信让刘振派人去武学送信,让武司业陈迪和文司业景清召集武学的官员、教官讨论绥远筑城问题,由武学顾问傅友德主持,另外护卫军的都指挥使瞿能、卫指挥使宋瑄也要参加,参谋室的人员负责推演。
下午召集卓敬、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人进行讨论,首先朱允炆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情况,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李景隆今天挺高兴的,觉得皇太孙又开始接纳自己了...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老皇帝和朱允炆一直聊到深夜,今天老皇帝算是敞开了心扉,把许多幕后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让朱允炆大开眼界。据老皇帝的感悟,想要发展壮大,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建立好政权,让下面的老百姓有归属感,能够吃饱饭,能够交得起粮,可以征更多的兵和更多的军粮;另一条是要善战的将领和良好的战略,当然人主自身的素质要非常高,除此之外,就需要一些运气了,自己就属于运气比较好的,所以就成功了。
比如元朝的大军都在对付韩林儿、刘福通,韩刘二人阻挡了元军南下,所以朱元璋才能安心经营江南。而在朱元璋羽翼丰满时,元朝大将察汗帖木儿竟然被部下所杀,其子扩廓帖木儿虽然善战,但威望不足,无力统一指挥元军,反而引起了元军的严重内讧。朱元璋去安丰救刘福通、韩林儿时,后路空虚,陈友谅帅大军沿江而下,却选择了猛攻洪都,如果他直下金陵,则朱元璋必败无疑。再如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张士诚却按兵不动,如果他从东部进攻,那么朱元璋就无法全力和陈友谅决战,如果后方有失,恐怕结局难料。在朱元璋全力吞并陈友谅和张士诚时,元军竟然还在内战,一直到朱元璋称帝都没有停下来。北伐时,元军主力主要在山西和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几乎一鼓而下,如此元朝大势已去,回天乏术,才成就了大明帝业。
两人一直聊到深夜,朱允炆才告辞而去。看着朱允炆的背影,朱元璋心情似乎也不错。从他内心来说,他还是希望朱家和睦共处,至于儿子的一些小动作,他认为无伤大雅。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儿子不会主动造反,因为他留给允炆的资源已经够多了,儿子不可能成功,只会造成北疆防线的无益损失,大明的边防恐怕要倒退到洪武五年之前的局面,那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但是他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更换储君,所以只能靠这种方式劝说自己的孙子,不要轻易动干戈,要相信自己的亲人,而孙子似乎也听了进去,这让他很欣慰。
朱允炆回到端本宫,躺在床上,回想皇爷爷的话,他承认皇爷爷说的话有道理,但是视角不同,结论自然会有所不同。勋贵和亲王是大明的两条腿,皇帝依靠勋贵制衡四方,包括亲王,这一套体制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趋于完美,但父亲的意外过世,自己继位,威望不足,皇爷爷担心自己控制不了朝堂,所以对勋贵进行了大清洗,如今的朝廷自己确实能控制住了,但是制衡诸王却有些力不从心,在自己看来,现在的朝廷如同一头肥猪,有钱有粮,但是没有合理使用的人才。
勋贵经过大清洗之后,傅有德等人已经很难信任,自己之前想的太简单了。他们时刻面临死亡,如果放他们出去领兵,他们会不会破罐子破摔?尤其是出塞半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清洗军队,等半年之后,军队说不定就会被他们完全控制了。说起来很微妙,如果在蓝玉出塞的时候,大家知道会有后来的结局,肯定会造反。但当时大家还是兴高采烈的,为了朝廷的赏赐,为了消灭了元军主力而庆贺,真是世事无常啊。
从历史来看,朝廷无力这种局面是永乐皇帝朱棣解决的,他将靖难之役的心腹派往全国,掌控各地的军权,从而结束了塞王控制边疆的局面。但是靖难涌现出的将星能力有限,和开国公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他们在靖难开始时只是百户、千户,至多卫指挥使之类的军官。所以朱棣最终选择了迁都北京,亲自来守边,也有一定的无奈。但是靠皇帝守边,如果遇上无能的皇帝,如明英宗,大明就有倾覆之祸,因为没有缓冲区,出门就是前线。
第二天起床之后,朱允炆先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西安的徐辉祖,就目前的形势询问其意见;另外一封信让刘振派人去武学送信,让武司业陈迪和文司业景清召集武学的官员、教官讨论绥远筑城问题,由武学顾问傅友德主持,另外护卫军的都指挥使瞿能、卫指挥使宋瑄也要参加,参谋室的人员负责推演。
下午召集卓敬、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人进行讨论,首先朱允炆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情况,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李景隆今天挺高兴的,觉得皇太孙又开始接纳自己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