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逍遥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溥二人坐镇内阁,经过刚才杨溥的提醒,杨荣已命人将内阁的院子前后各个楼座门口上的大红灯笼都取了下来,换上了贴着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虽是白昼,但这几盏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往上一挂,昔日热闹的内阁院子,立即多了几分肃穆悲凉的气氛。
门外的侍卫一早得杨荣的吩咐,早已在甲胄外穿了件白衫,宫中的太监、宫娥也多是身着白色服饰在宫内行走。
偌大的宫殿内,一片肃穆悲凉。
等到中午的时候,有太监来内阁,告知皇帝的灵堂已经搭建完毕,请诸位阁臣前去看一看。
杨荣喊醒夏元吉等人,胡乱的吃了些东西,整理了一番,这才像皇帝的灵堂走去。
灵堂设在了钦安殿正殿,殿内白色灯笼高挂,素幔白帏,气氛庄重而肃然,清早才得知消息的礼部,在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总算是缓过神来了,将皇帝大行后的礼仪稍作整理,倒也及时拟定了出来。
按照礼部定下的规矩,一共有五步。
第一步小殓:为仁宗皇帝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停尸之所,设就放在仁宗生前住住的钦安殿,唯有这样这叫“寿终正寝”。
第二步大殓:即将仁宗装入棺内。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第三步闻丧,也就是从仁宗驾崩之日起,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京城内禁屠宰十三日。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不必返回京城吊丧。
第四步上尊谥,这是在大殓之后,按照皇帝留下的遗照,太子须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然后,由嗣皇帝亲行祭礼将册宝安放于几筵殿。
第六步梓宫发引:民间俗称“出殡”即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之说。而明代帝后葬期均未行此说,仅皇后有梓宫发引“例不出百日”的记载,皇帝只择吉而葬,或长或短没有定制。如明tai祖朱元璋死后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后竟停礼拜仪式,古称“虞礼”。虞礼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举行,八虞在京城之外举行,都由护丧官员主持行礼。九虞礼在皇宫的“几筵殿”举行,嗣皇帝衰服躬亲行礼。九虞礼行过后,神主附享太庙。至此,丧礼才告结束。
这些不过是礼部在仓促之间拟出了丧礼制度,若要往细的指定,这些程序只怕是说起来简单无比,当真要做起来可就麻烦死个人,总算是皇帝驾崩前,留下了话儿,丧礼一切从简,如此一来,有这六步就够应付了。
杨荣等人已经参加过一次皇帝丧礼,对于这些大同小异的规矩倒也知道些,所以并不担心出什么乱子。
注解:意思是我死之后,停七日就可出殡。宗庙社稷还等着治理,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依照周朝、汉朝时的惯例,皇太子可以在我的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必须亲自处理,寻常的事务,才由各部门负责。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驾崩后是不会辍朝的,很有可能老皇帝才驾崩,新皇帝就即位了。
明朝大兴汉唐礼仪,应该也是按照这个来执行的。
ps:新的一卷开始了,诸位可要支持哦!
!!
杨溥二人坐镇内阁,经过刚才杨溥的提醒,杨荣已命人将内阁的院子前后各个楼座门口上的大红灯笼都取了下来,换上了贴着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虽是白昼,但这几盏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往上一挂,昔日热闹的内阁院子,立即多了几分肃穆悲凉的气氛。
门外的侍卫一早得杨荣的吩咐,早已在甲胄外穿了件白衫,宫中的太监、宫娥也多是身着白色服饰在宫内行走。
偌大的宫殿内,一片肃穆悲凉。
等到中午的时候,有太监来内阁,告知皇帝的灵堂已经搭建完毕,请诸位阁臣前去看一看。
杨荣喊醒夏元吉等人,胡乱的吃了些东西,整理了一番,这才像皇帝的灵堂走去。
灵堂设在了钦安殿正殿,殿内白色灯笼高挂,素幔白帏,气氛庄重而肃然,清早才得知消息的礼部,在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总算是缓过神来了,将皇帝大行后的礼仪稍作整理,倒也及时拟定了出来。
按照礼部定下的规矩,一共有五步。
第一步小殓:为仁宗皇帝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停尸之所,设就放在仁宗生前住住的钦安殿,唯有这样这叫“寿终正寝”。
第二步大殓:即将仁宗装入棺内。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第三步闻丧,也就是从仁宗驾崩之日起,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京城内禁屠宰十三日。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不必返回京城吊丧。
第四步上尊谥,这是在大殓之后,按照皇帝留下的遗照,太子须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然后,由嗣皇帝亲行祭礼将册宝安放于几筵殿。
第六步梓宫发引:民间俗称“出殡”即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之说。而明代帝后葬期均未行此说,仅皇后有梓宫发引“例不出百日”的记载,皇帝只择吉而葬,或长或短没有定制。如明tai祖朱元璋死后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后竟停礼拜仪式,古称“虞礼”。虞礼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举行,八虞在京城之外举行,都由护丧官员主持行礼。九虞礼在皇宫的“几筵殿”举行,嗣皇帝衰服躬亲行礼。九虞礼行过后,神主附享太庙。至此,丧礼才告结束。
这些不过是礼部在仓促之间拟出了丧礼制度,若要往细的指定,这些程序只怕是说起来简单无比,当真要做起来可就麻烦死个人,总算是皇帝驾崩前,留下了话儿,丧礼一切从简,如此一来,有这六步就够应付了。
杨荣等人已经参加过一次皇帝丧礼,对于这些大同小异的规矩倒也知道些,所以并不担心出什么乱子。
注解:意思是我死之后,停七日就可出殡。宗庙社稷还等着治理,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依照周朝、汉朝时的惯例,皇太子可以在我的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必须亲自处理,寻常的事务,才由各部门负责。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驾崩后是不会辍朝的,很有可能老皇帝才驾崩,新皇帝就即位了。
明朝大兴汉唐礼仪,应该也是按照这个来执行的。
ps:新的一卷开始了,诸位可要支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