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24zw.net,逍遥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改日在朝堂被这么一拒绝,皇帝该是多没面子啊,呵呵一笑,问道:”杨小弟可是有什么顾虑?“
杨峥嘿嘿一笑,道:“杨大哥是博学之人,难道还用小弟说明么?“
杨士奇点了点头道:“《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而且出于众手,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但杨小弟只看到了坏处,却没看到坏到了极致,就是好处了?”
杨峥实在想不出修出这样一本史书能有什么好处,哦了声道:“这个小弟还真不知?“
杨士奇哈哈一笑道:“以杨小弟的聪明才智,不是不知,而是不愿意知道而已,《元史》固然有不少缺点,但比起其他正史,因为它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如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去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竟多达一年一卷。有人批评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这种作法却起到保存上述失传史料的作用。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族文人常有碑传可资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无从搜寻,因此立传有详于文人,略于蒙古将相大臣的现象。如丞相见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传的不及一半。tai祖诸弟、诸子仅各有一人有传,太宗以后皇子无一人立传。可是就见于列传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这些都是宝贵的东西,再者,当年纂修者违反了修史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如有人批评“作佛事则本纪必书,游皇城入之礼乐志”。又批评它“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但这些保留或增加的内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史实。此外如《地理志》附录河源、西北地、安南郡县等项,《祭祀志》附国俗旧礼,《食货志》增创岁赐一卷,这都是根据元代实际情况保留下来的重要史料。这些不都是他的好处,凭着杨小弟的聪明才智,只需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想要编纂这本史书倒也不是不可能!“说到了这儿,面色忽然变得凝重起来,盯着杨峥、于谦道:”杨小弟,节庵你们二人虽有大才,但还年轻,在我大明想要做官,年轻可不行,需要熬,慢慢熬,多学多看,在煎熬慢慢熬出资历,熬出水平,等朝廷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就会发现,当年你们不愿意干,不愿意去的地方,才是你们最大的资本,对你们终生有益的东西?“
杨峥还没从没见过杨士奇如此认真说话,平日里看这老头嘻嘻哈哈,颇有几分老顽童的风范,还以为他性子里根本就没有认真二字呢,却不想这一认真起来,说出的话儿,还真有几分道理,在大明这个论资排辈的官场上,你若没点资历还真不能让人看得起你,而在翰林院做编修工作无疑是最大的资历,因为修前朝史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除了发挥历史的鉴戒功能、寻找治乱兴衰的枢机,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易代修史也是借以说明新王朝继统合法性的必要手段。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修前朝史作为朝政大事来抓。到唐代,易代修史已经逐渐发展为封建王朝代代遵循的惯例。唐太宗贞观三年,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从此之后,封建王朝的易代修史事业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每当王朝鼎革之后,新兴王朝往往会开设史馆,招募史才,征集史料,斥资纂修前朝史书。于是,唐修晋史,五代修唐史,宋修五代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相沿不断,使得编修史书也是功勋一件,在盛世无论是对帝王,还是对官员都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杨士奇说是熬资历一点都不为过。
^^^^^^^^^^^^^^^^^^^^^^^^^^^^^^^^^
ps:这里不是在黑《元史》,综观二十四五史,无论是乱世的史书,比如《三国志》都编修得极好,也极为仔细,唯独元史错误太多,最为仓促,所以后世的学者都元史多不评价,其中的缘由不用我多说了吧!
改日在朝堂被这么一拒绝,皇帝该是多没面子啊,呵呵一笑,问道:”杨小弟可是有什么顾虑?“
杨峥嘿嘿一笑,道:“杨大哥是博学之人,难道还用小弟说明么?“
杨士奇点了点头道:“《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而且出于众手,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但杨小弟只看到了坏处,却没看到坏到了极致,就是好处了?”
杨峥实在想不出修出这样一本史书能有什么好处,哦了声道:“这个小弟还真不知?“
杨士奇哈哈一笑道:“以杨小弟的聪明才智,不是不知,而是不愿意知道而已,《元史》固然有不少缺点,但比起其他正史,因为它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如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去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竟多达一年一卷。有人批评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这种作法却起到保存上述失传史料的作用。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族文人常有碑传可资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无从搜寻,因此立传有详于文人,略于蒙古将相大臣的现象。如丞相见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传的不及一半。tai祖诸弟、诸子仅各有一人有传,太宗以后皇子无一人立传。可是就见于列传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这些都是宝贵的东西,再者,当年纂修者违反了修史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如有人批评“作佛事则本纪必书,游皇城入之礼乐志”。又批评它“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但这些保留或增加的内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史实。此外如《地理志》附录河源、西北地、安南郡县等项,《祭祀志》附国俗旧礼,《食货志》增创岁赐一卷,这都是根据元代实际情况保留下来的重要史料。这些不都是他的好处,凭着杨小弟的聪明才智,只需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想要编纂这本史书倒也不是不可能!“说到了这儿,面色忽然变得凝重起来,盯着杨峥、于谦道:”杨小弟,节庵你们二人虽有大才,但还年轻,在我大明想要做官,年轻可不行,需要熬,慢慢熬,多学多看,在煎熬慢慢熬出资历,熬出水平,等朝廷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就会发现,当年你们不愿意干,不愿意去的地方,才是你们最大的资本,对你们终生有益的东西?“
杨峥还没从没见过杨士奇如此认真说话,平日里看这老头嘻嘻哈哈,颇有几分老顽童的风范,还以为他性子里根本就没有认真二字呢,却不想这一认真起来,说出的话儿,还真有几分道理,在大明这个论资排辈的官场上,你若没点资历还真不能让人看得起你,而在翰林院做编修工作无疑是最大的资历,因为修前朝史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除了发挥历史的鉴戒功能、寻找治乱兴衰的枢机,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易代修史也是借以说明新王朝继统合法性的必要手段。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修前朝史作为朝政大事来抓。到唐代,易代修史已经逐渐发展为封建王朝代代遵循的惯例。唐太宗贞观三年,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从此之后,封建王朝的易代修史事业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每当王朝鼎革之后,新兴王朝往往会开设史馆,招募史才,征集史料,斥资纂修前朝史书。于是,唐修晋史,五代修唐史,宋修五代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相沿不断,使得编修史书也是功勋一件,在盛世无论是对帝王,还是对官员都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杨士奇说是熬资历一点都不为过。
^^^^^^^^^^^^^^^^^^^^^^^^^^^^^^^^^
ps:这里不是在黑《元史》,综观二十四五史,无论是乱世的史书,比如《三国志》都编修得极好,也极为仔细,唯独元史错误太多,最为仓促,所以后世的学者都元史多不评价,其中的缘由不用我多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