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崔哲男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法,也许正应了由于站位点不同,从而导致看问题的角度亦有所变化的评论泛像,而所谓的“海纳百川的扩容与沉淀”倒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热衷于提倡“描述”者们的某些专念。
很多人热衷“仅止于描述事物”的同时,在其言论中有意无意地注入一些主观情绪是根本就无法避免的结果,例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述张角起义的情形是“贼势浩大”这一点,就已经属于站到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做出的结论,这种判断,虽然基于描述,但却总无法避免作者本人的主观因素。
描述,在小说创作中得以被广泛的应用,因为小说创作是最需要去描述一些事物的。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当一位小说作者力图去描述一些事物时,作者本人所抱的主观判断情绪,以及局限于作者身上的阶层烙印,终会让他的“描述”流于个人之见,而不能在事实上真正代表了人类的泛化审美观。
多少力图通过“仅止于描述”的中立立场,来希图揭示一些“客观本质”之希望的努力,在我看来却是一桩又一桩毫无胜算的买卖。
因为我们都知道语言的惰性和文字的贫乏性,而“描述”行为,在动用动词和形容词时,毫无疑问都会涉及到“修饰”问题,也正是这些“修饰”问题,在事实上让“一千个读者变成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桌子上有一杯水,这是一个客观的物理存在。那么当我们力图去描述这杯水时,我们该如何定位针对这杯水的描述基点呢?
我相信,没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杯水,假如在这些哈姆雷特中间没有双目失明的瞎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所有的“哈姆雷特们”也许都会认同一个最基本而正确的客观描述:桌子上有一杯水。
如果所有的“哈姆雷特们”都喜欢这么冷静客观地去描述客观事物,那么这世上也就不存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法了。因为这种描述,是最干瘪的也是最尊重事实的。然而问题却总会出现,而出现的原因,则在于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用这种干瘪而毫无色彩倾向的词句去描述客观事物。
人们的争论,往往起源于扩展性描述,而扩展性描述,则毫无疑问会因了众“哈姆雷特们”的个人主观,而强行给客观事物添加上很多动词或者形容词作修饰的结果,于是事物的原本面貌,也就会因为描述之多样发展的可能性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
描述,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产品使用说明书”模式的描述,而另一种,则是属于“商品广告”类的描述方式。
对前一种,绝大多数人在欣赏或者创作文学作品时,压根就对此不怎么感兴趣,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喜欢使用后一种描述方式,也就是“商品广告”类的描述方式。
问题就出在这第二种描述方式上!
因为第二种描述方法,虽然也是基于“仅止于描述”的动机,但在事实上,却已经演化成了扩展性的“心像”描述,换句话说,已经走上了唯心主义的描述模式。
我们还用“桌子上有一杯水”这个浅显的例子来解析一下。
“桌子上有一杯水”属于“产品使用说明书”模式的描述,而众“哈姆雷特们”当然也不可能满意这种干瘪的描述结果,因为他们还要搞清楚这是怎样的一杯水,于是事态就真的开始走向了复杂化。
首先,一位距离桌子最近,还貌似学者的“哈姆雷特”先生,会先站出来对大家说:“桌子上有一杯红色的矿泉水”结果其他的“哈姆雷特们”开始不乐意了。
于是另一位“哈姆雷特”马上跟着站起来并表示质疑:“先生,您说这是一杯红色的矿泉水,可我却感觉这是一杯橘红色的白开水。”
这两位“哈姆雷特”的说法,无疑都套进了修饰词,而又由于他们的站位点不同,故而开始反复去强调己见的正确性,于是众“哈姆雷特们”也就开始了参与众说纷纭的争论过程。
因为修饰词,原本就属于“心像”范畴,而非属于客观的“物像”描述,所以,当针对同一件客观事物进行描述时,修饰性的“心像”言论,也就特别容易控制“哈姆雷特们”的思维,并进而导致他们开始反复引经据典地去和其他的哈姆雷特们进行争论。
我们知道“桌子上有一杯水”的前提是必须有光源,否则,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谁还能看得见桌子上的水呢?那么,我们也都应该知道美术方面的几个基本常识:在有光源的环境下,物体本身的固有色,会随着反射光的强弱以及物体本身的形体而产生浓度及彩度等方面的变化[视觉效应],从而在观者眼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视觉偏差,有些部分显得暗淡,而有些部分则显得很明亮。还有因为观者们的站位角度以及距离等不同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在同时观看“桌子上的一杯水”时,也就特别容易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结果了。
还有观者的视力问题,色彩感觉的强弱问题,以及个子的高矮问题等等,都会让众“哈姆雷特们”在观看同一杯水时,因为站位角度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视觉偏差。
描述性言论,如果针对同一杯水进行扩展性描述的话,那么,修饰词的使用是不可避免... -->>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法,也许正应了由于站位点不同,从而导致看问题的角度亦有所变化的评论泛像,而所谓的“海纳百川的扩容与沉淀”倒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热衷于提倡“描述”者们的某些专念。
很多人热衷“仅止于描述事物”的同时,在其言论中有意无意地注入一些主观情绪是根本就无法避免的结果,例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述张角起义的情形是“贼势浩大”这一点,就已经属于站到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做出的结论,这种判断,虽然基于描述,但却总无法避免作者本人的主观因素。
描述,在小说创作中得以被广泛的应用,因为小说创作是最需要去描述一些事物的。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当一位小说作者力图去描述一些事物时,作者本人所抱的主观判断情绪,以及局限于作者身上的阶层烙印,终会让他的“描述”流于个人之见,而不能在事实上真正代表了人类的泛化审美观。
多少力图通过“仅止于描述”的中立立场,来希图揭示一些“客观本质”之希望的努力,在我看来却是一桩又一桩毫无胜算的买卖。
因为我们都知道语言的惰性和文字的贫乏性,而“描述”行为,在动用动词和形容词时,毫无疑问都会涉及到“修饰”问题,也正是这些“修饰”问题,在事实上让“一千个读者变成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桌子上有一杯水,这是一个客观的物理存在。那么当我们力图去描述这杯水时,我们该如何定位针对这杯水的描述基点呢?
我相信,没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杯水,假如在这些哈姆雷特中间没有双目失明的瞎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所有的“哈姆雷特们”也许都会认同一个最基本而正确的客观描述:桌子上有一杯水。
如果所有的“哈姆雷特们”都喜欢这么冷静客观地去描述客观事物,那么这世上也就不存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法了。因为这种描述,是最干瘪的也是最尊重事实的。然而问题却总会出现,而出现的原因,则在于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用这种干瘪而毫无色彩倾向的词句去描述客观事物。
人们的争论,往往起源于扩展性描述,而扩展性描述,则毫无疑问会因了众“哈姆雷特们”的个人主观,而强行给客观事物添加上很多动词或者形容词作修饰的结果,于是事物的原本面貌,也就会因为描述之多样发展的可能性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
描述,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产品使用说明书”模式的描述,而另一种,则是属于“商品广告”类的描述方式。
对前一种,绝大多数人在欣赏或者创作文学作品时,压根就对此不怎么感兴趣,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喜欢使用后一种描述方式,也就是“商品广告”类的描述方式。
问题就出在这第二种描述方式上!
因为第二种描述方法,虽然也是基于“仅止于描述”的动机,但在事实上,却已经演化成了扩展性的“心像”描述,换句话说,已经走上了唯心主义的描述模式。
我们还用“桌子上有一杯水”这个浅显的例子来解析一下。
“桌子上有一杯水”属于“产品使用说明书”模式的描述,而众“哈姆雷特们”当然也不可能满意这种干瘪的描述结果,因为他们还要搞清楚这是怎样的一杯水,于是事态就真的开始走向了复杂化。
首先,一位距离桌子最近,还貌似学者的“哈姆雷特”先生,会先站出来对大家说:“桌子上有一杯红色的矿泉水”结果其他的“哈姆雷特们”开始不乐意了。
于是另一位“哈姆雷特”马上跟着站起来并表示质疑:“先生,您说这是一杯红色的矿泉水,可我却感觉这是一杯橘红色的白开水。”
这两位“哈姆雷特”的说法,无疑都套进了修饰词,而又由于他们的站位点不同,故而开始反复去强调己见的正确性,于是众“哈姆雷特们”也就开始了参与众说纷纭的争论过程。
因为修饰词,原本就属于“心像”范畴,而非属于客观的“物像”描述,所以,当针对同一件客观事物进行描述时,修饰性的“心像”言论,也就特别容易控制“哈姆雷特们”的思维,并进而导致他们开始反复引经据典地去和其他的哈姆雷特们进行争论。
我们知道“桌子上有一杯水”的前提是必须有光源,否则,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谁还能看得见桌子上的水呢?那么,我们也都应该知道美术方面的几个基本常识:在有光源的环境下,物体本身的固有色,会随着反射光的强弱以及物体本身的形体而产生浓度及彩度等方面的变化[视觉效应],从而在观者眼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视觉偏差,有些部分显得暗淡,而有些部分则显得很明亮。还有因为观者们的站位角度以及距离等不同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在同时观看“桌子上的一杯水”时,也就特别容易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结果了。
还有观者的视力问题,色彩感觉的强弱问题,以及个子的高矮问题等等,都会让众“哈姆雷特们”在观看同一杯水时,因为站位角度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视觉偏差。
描述性言论,如果针对同一杯水进行扩展性描述的话,那么,修饰词的使用是不可避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