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盎然dhp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里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其实,小和尚并不是和尚,一个女丫子,今年五岁。五年前,大雪封山,老和尚清早开庙门,见门坎外面有个襁褓,一个女崽快冻死了,老和尚把女崽抱进庙里,一口水一口汤地养活了,取名叫耒子。耒子大了,老和尚没有给她剃顶受戒,也不让她叫自己干爷,就这么养着。山下村民知道了,就管女娃叫小和尚。
老和尚确实老了,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岁数。问四十岁的人,他说:“我记事的时候,老和尚好像就这样,没变。”问六十岁的人,他说:“我年轻时,老和尚比现在小点,也小不了多少。”问老和尚自己,他便说:“没记。”
老和尚一整天打坐,或坐在门口,或坐在堂上,整天不见他睁眼。其实,他那眼是没有办法睁的,年长日久,上眼皮耷拉下来,盖住了下眼皮。老眼用劲是睁不开的,必须用指往上挑。老和尚总是右手挑右眼皮,左手挑左眼皮。遇到他最喜欢或是最讨厌的人,他便不挑眼皮了,闭着眼说话。
老和尚靠什么养活自己呢?解放前,靠收香火钱。要是不够,就下山去化缘。那时腿脚还灵便。解放以后,这片山,连同这座小庙,都化给了山下的公社,老和尚归公社养活,米柴是不断的。每隔十天半月,最多一个月,公社的余干事就上山来了,背一袋子米,一小包盐,在庙里住一天,给老和尚砍些柴禾。后来,余干事做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换了别人来,三天两天的换,没个准人。后来,到了六零年,山下发生了粮荒,也便没人上山送粮了。过了一年,到了六一年春节,粮荒更重了,开始死人了。偶然一下子,余书记(以升为公社书记)想起了老和尚,一问,方知老和尚断了一年的粮食。他就带着两个农民,两把铁锹,一卷竹席,上山来了。一推庙门,愣住了,老和尚还活着。
老和尚没挑眼皮,静静的坐着,听见铁锹响,眼皮微微一抖,没有吭气。
“这一年,你都吃了什么?”
“”“怪我工作忙”
老和尚抬起手掌,止住余书记,慢慢说道:“听着,给我十斤米,我能养活一百位老人度春荒。”
“您说什么?”
“给我十斤米,给我一百位老人,我能养活他们度春荒。”
这回,余书记算是听明白了,先是奇,后是疑,又是惊“十斤米能够一百个老人吃一个月?”老和尚不言语了,挥挥手“下山去吧,去办!”
下山后,余书记把此事说给社干部们听,大都数人傻傻的愣着,没人发表意见。最后,还是余书记说:“试试吧,老人家从来没有说过半个字的慌。”
过了几天,一百多个老头老太上山了,余书记背了二十斤米。
推开庙门,愣了:整个庙堂空了。十个一排,整整齐齐的十排蒲团子。老和尚留下一百位老人,退出十斤米,让余书记带着余下的几位老人下山了。
过了十天,余书记放心不下,就偷偷地摸上山,一推庙门,死死的反锁着。耳朵贴着门缝听,静静地,没有一点声息。
过了一个月,余书记实在忍耐不住,喊齐公社的负责人,上山来了。庙门还是死死的关着,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在庙墙不高,余书记翻了进去。从窗户往里看,一百个蒲团,坐着一百位老人,都舒闭双眼,两掌合闭胸间,丝丝不动,阌然无声。庙堂的拐角上,架着一口大锅,锅下的柴火已经熄了。正看着,肩膀被人一拍,一回头,见是老和尚。老和尚睁着两只眼,冷冷的盯着余书记。细看,余书记吃了一惊:老和尚两只眼皮,分明被针扎透,穿出两道白线,白线上吊,系在帽檐上。为此,老和尚戴了一顶旧帽子,撕掉了帽舌头。一时间,余书记说不出话来,怔怔的望着老和尚。老和尚说:“怎么进来,怎么出去。”
春荒过去了,午季的麦子下来了,庙门开了,一百位老人步出庙门,与老和尚话别,悠悠然下山来。人人虽然清瘦许多,但面色好看多了,眼光也有了精神。
自此以后,每到发生春荒,小庙都是满满的。每到这时候,余书记整天长叹短嘘,闭口不语,很有一番情绪在心头。
世到如今,分田到户了,也在没有了春荒。可是,每每想到往日,人们都要谈到老和尚。谈到后来,归结一个疑问:十斤米怎么养活一百位老人呢?去问当年进过庙的老人吧,十有八九已经不在人世了,就是碰上一二个,也说不清楚。都说是在梦里过了一个月,迷迷糊糊,腾云驾雾。有人十分小心的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沉吟半响,徐徐道来:“并无此事。”
... -->>
这里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其实,小和尚并不是和尚,一个女丫子,今年五岁。五年前,大雪封山,老和尚清早开庙门,见门坎外面有个襁褓,一个女崽快冻死了,老和尚把女崽抱进庙里,一口水一口汤地养活了,取名叫耒子。耒子大了,老和尚没有给她剃顶受戒,也不让她叫自己干爷,就这么养着。山下村民知道了,就管女娃叫小和尚。
老和尚确实老了,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岁数。问四十岁的人,他说:“我记事的时候,老和尚好像就这样,没变。”问六十岁的人,他说:“我年轻时,老和尚比现在小点,也小不了多少。”问老和尚自己,他便说:“没记。”
老和尚一整天打坐,或坐在门口,或坐在堂上,整天不见他睁眼。其实,他那眼是没有办法睁的,年长日久,上眼皮耷拉下来,盖住了下眼皮。老眼用劲是睁不开的,必须用指往上挑。老和尚总是右手挑右眼皮,左手挑左眼皮。遇到他最喜欢或是最讨厌的人,他便不挑眼皮了,闭着眼说话。
老和尚靠什么养活自己呢?解放前,靠收香火钱。要是不够,就下山去化缘。那时腿脚还灵便。解放以后,这片山,连同这座小庙,都化给了山下的公社,老和尚归公社养活,米柴是不断的。每隔十天半月,最多一个月,公社的余干事就上山来了,背一袋子米,一小包盐,在庙里住一天,给老和尚砍些柴禾。后来,余干事做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换了别人来,三天两天的换,没个准人。后来,到了六零年,山下发生了粮荒,也便没人上山送粮了。过了一年,到了六一年春节,粮荒更重了,开始死人了。偶然一下子,余书记(以升为公社书记)想起了老和尚,一问,方知老和尚断了一年的粮食。他就带着两个农民,两把铁锹,一卷竹席,上山来了。一推庙门,愣住了,老和尚还活着。
老和尚没挑眼皮,静静的坐着,听见铁锹响,眼皮微微一抖,没有吭气。
“这一年,你都吃了什么?”
“”“怪我工作忙”
老和尚抬起手掌,止住余书记,慢慢说道:“听着,给我十斤米,我能养活一百位老人度春荒。”
“您说什么?”
“给我十斤米,给我一百位老人,我能养活他们度春荒。”
这回,余书记算是听明白了,先是奇,后是疑,又是惊“十斤米能够一百个老人吃一个月?”老和尚不言语了,挥挥手“下山去吧,去办!”
下山后,余书记把此事说给社干部们听,大都数人傻傻的愣着,没人发表意见。最后,还是余书记说:“试试吧,老人家从来没有说过半个字的慌。”
过了几天,一百多个老头老太上山了,余书记背了二十斤米。
推开庙门,愣了:整个庙堂空了。十个一排,整整齐齐的十排蒲团子。老和尚留下一百位老人,退出十斤米,让余书记带着余下的几位老人下山了。
过了十天,余书记放心不下,就偷偷地摸上山,一推庙门,死死的反锁着。耳朵贴着门缝听,静静地,没有一点声息。
过了一个月,余书记实在忍耐不住,喊齐公社的负责人,上山来了。庙门还是死死的关着,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在庙墙不高,余书记翻了进去。从窗户往里看,一百个蒲团,坐着一百位老人,都舒闭双眼,两掌合闭胸间,丝丝不动,阌然无声。庙堂的拐角上,架着一口大锅,锅下的柴火已经熄了。正看着,肩膀被人一拍,一回头,见是老和尚。老和尚睁着两只眼,冷冷的盯着余书记。细看,余书记吃了一惊:老和尚两只眼皮,分明被针扎透,穿出两道白线,白线上吊,系在帽檐上。为此,老和尚戴了一顶旧帽子,撕掉了帽舌头。一时间,余书记说不出话来,怔怔的望着老和尚。老和尚说:“怎么进来,怎么出去。”
春荒过去了,午季的麦子下来了,庙门开了,一百位老人步出庙门,与老和尚话别,悠悠然下山来。人人虽然清瘦许多,但面色好看多了,眼光也有了精神。
自此以后,每到发生春荒,小庙都是满满的。每到这时候,余书记整天长叹短嘘,闭口不语,很有一番情绪在心头。
世到如今,分田到户了,也在没有了春荒。可是,每每想到往日,人们都要谈到老和尚。谈到后来,归结一个疑问:十斤米怎么养活一百位老人呢?去问当年进过庙的老人吧,十有八九已经不在人世了,就是碰上一二个,也说不清楚。都说是在梦里过了一个月,迷迷糊糊,腾云驾雾。有人十分小心的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沉吟半响,徐徐道来:“并无此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