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博雅斋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所以人们又称杜甫为“杜少陵”了。因此“少陵草堂”也就是“杜甫草堂”也!
从少陵草堂碑亭往北走,就到了茅屋景区。其实杜甫的茅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破败,因此也才有了那首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游客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草堂管理部门才于近年重建了一座“茅屋”
茅屋周围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了一种“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在茅屋的西南角竹篱外,有一花岗岩杜甫雕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雕像大有西汉石雕的遗风,除了头部精雕细刻外,其他则完全依照石头采集时的自然特性,显得十分的古朴、简洁。在园内那么多的雕塑中,对这尊雕塑我倒是特别喜欢。
茅屋是仿川西民居所建。沿小径过柴扉进得院内,但见茅屋主体建筑五开间,四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用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房外院子里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菜圃青青,药栏郁郁;右边偏厦房外一土台上,置有一粗陋石桌,其上隐约可见棋盘;石桌四周摆放着几块方石,一派古朴简陋的乡村风景。应该说,茅屋的建筑基本再现了诗人笔下“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为了感受诗人当年坐在石桌旁饮酒吟诗和开启柴扉迎客的那种感觉,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我特意与夫人一起坐在石桌旁的石头上照了一张像,又手扶柴扉照了像以作纪念。
从茅屋景区出来,我们又折返到柴门,从这里经史诗堂到大廨参观。
柴门位于工部祠的正前方,西边是恰受航轩和水槛。如果从正门进来,应当是先经过柴门才能到工部祠的,因我们是从北门进来的,所以先到了工部祠和茅屋,回过头才来柴门。按建筑顺序,我们应该从正门依次进来参观,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而我的记录只能沿着我的脚步记载,不能按建筑的顺序记载了。
柴门前有一小桥,小桥西边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就达诗史堂。“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柴门的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这座建筑便以此为名。厅堂内安放着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史堂的前柱上还悬挂着沈葆桢撰写的一幅对联,上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下联: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诗史堂的前面就是大廨。“廨”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大廨”杜甫一生中并未做过什么大官,最多也就是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这样一个官,怎么能拥有一个“大廨”呢?一直不得其解。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东西两壁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中央安放着一尊杜甫铜像,此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这尊塑像造型特别,手臂、手指都作了变形处理,塑像那单薄羸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了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过往的游人大概都想沾一点诗圣的“仙气”因此大多都要手摸塑像照像留影,以致塑像的右手已被游人摸得锃光发亮。
从大廨出去就是草堂的正门,门前便是浣花溪。浣花溪其实就是清水河的一段,不知怎么到这里却改称浣花溪了。只是现在的那点水,怎么也让人无法与当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相联系。倘若诗圣有灵再现,不知还能否写出那样的诗句来?
从大廨回过头,我们又沿花径来到书有“草堂”两个大字的影壁。因这两个字是由蓝花碎瓷镶嵌,显得格外古雅别致,且字体遒劲,故许多名人来此都要依此为背景照像纪念。我等本为俗人,自然不能脱俗,也以此为背景留影纪念。
园内还发现有唐代建筑遗址,从发掘的有关文物看,可进一步证明草堂目前所在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当年诗人所居住的地方。既然进来了,我们便顺道去看了看。
游完全园回到草堂北门,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喊道:诗圣啊,我来拜谒过你了!同时也不由得心生感慨:
遥望西岭雪犹存
但问东吴船何寻?
茅屋草堂春常在
金阙骊宫化红尘。
(2006-05-20)
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所以人们又称杜甫为“杜少陵”了。因此“少陵草堂”也就是“杜甫草堂”也!
从少陵草堂碑亭往北走,就到了茅屋景区。其实杜甫的茅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破败,因此也才有了那首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游客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草堂管理部门才于近年重建了一座“茅屋”
茅屋周围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了一种“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在茅屋的西南角竹篱外,有一花岗岩杜甫雕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雕像大有西汉石雕的遗风,除了头部精雕细刻外,其他则完全依照石头采集时的自然特性,显得十分的古朴、简洁。在园内那么多的雕塑中,对这尊雕塑我倒是特别喜欢。
茅屋是仿川西民居所建。沿小径过柴扉进得院内,但见茅屋主体建筑五开间,四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用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房外院子里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菜圃青青,药栏郁郁;右边偏厦房外一土台上,置有一粗陋石桌,其上隐约可见棋盘;石桌四周摆放着几块方石,一派古朴简陋的乡村风景。应该说,茅屋的建筑基本再现了诗人笔下“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为了感受诗人当年坐在石桌旁饮酒吟诗和开启柴扉迎客的那种感觉,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我特意与夫人一起坐在石桌旁的石头上照了一张像,又手扶柴扉照了像以作纪念。
从茅屋景区出来,我们又折返到柴门,从这里经史诗堂到大廨参观。
柴门位于工部祠的正前方,西边是恰受航轩和水槛。如果从正门进来,应当是先经过柴门才能到工部祠的,因我们是从北门进来的,所以先到了工部祠和茅屋,回过头才来柴门。按建筑顺序,我们应该从正门依次进来参观,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而我的记录只能沿着我的脚步记载,不能按建筑的顺序记载了。
柴门前有一小桥,小桥西边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就达诗史堂。“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柴门的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这座建筑便以此为名。厅堂内安放着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史堂的前柱上还悬挂着沈葆桢撰写的一幅对联,上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下联: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诗史堂的前面就是大廨。“廨”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大廨”杜甫一生中并未做过什么大官,最多也就是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这样一个官,怎么能拥有一个“大廨”呢?一直不得其解。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东西两壁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中央安放着一尊杜甫铜像,此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这尊塑像造型特别,手臂、手指都作了变形处理,塑像那单薄羸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了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过往的游人大概都想沾一点诗圣的“仙气”因此大多都要手摸塑像照像留影,以致塑像的右手已被游人摸得锃光发亮。
从大廨出去就是草堂的正门,门前便是浣花溪。浣花溪其实就是清水河的一段,不知怎么到这里却改称浣花溪了。只是现在的那点水,怎么也让人无法与当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相联系。倘若诗圣有灵再现,不知还能否写出那样的诗句来?
从大廨回过头,我们又沿花径来到书有“草堂”两个大字的影壁。因这两个字是由蓝花碎瓷镶嵌,显得格外古雅别致,且字体遒劲,故许多名人来此都要依此为背景照像纪念。我等本为俗人,自然不能脱俗,也以此为背景留影纪念。
园内还发现有唐代建筑遗址,从发掘的有关文物看,可进一步证明草堂目前所在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当年诗人所居住的地方。既然进来了,我们便顺道去看了看。
游完全园回到草堂北门,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喊道:诗圣啊,我来拜谒过你了!同时也不由得心生感慨:
遥望西岭雪犹存
但问东吴船何寻?
茅屋草堂春常在
金阙骊宫化红尘。
(200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