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大明海图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犹龙和黄汝良的书信写得更为具体,将整个福建赈济救灾之事都详细说了,黄汝良的信中更有许多详实的数据,包括搜救了多少百姓,赈济了多少百姓,发放了多少米粮,瘟疟之后又救治了多少百姓,死亡多少百姓,曹化淳都一一念了出来。
正所谓外行听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场的文官皆是从基层做起的内政高手,但凡政务古今都是相通的,若是你能对涉及政务的各种数字都了如指掌的话,你就是个干臣!若是能推陈出新,想出新的解决政事的办法,还能掌握各种数据,倒背如流,那你就是能臣!
而大明朝每几年吏部便会稽考官吏一次,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考核你对政务的熟悉情况,比如你是个知县,管辖的县份人口几何,田数几何,赋税几何,能对答如流,这才算是称职,这些都是基本的。
能站在皇极殿参与早朝的大臣们也都是这么熬出来的,他们对数字不陌生,相反很敏感,但他们很是吃惊这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是救灾赈济的数据,而且如此详细!
历来救灾赈济之时,很多官员们都忙着救灾了,也没人会详细统计这些数据,下面的人也都只是报个大概人数上来,然后二一添作五,便囫囵报个几万余人上去。包括战功中奏报,也多是个大概之数,好似袁崇焕宁远之战的杀敌人数,至今仍是个迷,或许是被清廷修史时改了,也或许是袁崇焕上奏时也是报了个大概数,总之没人说得清。
听曹化淳念完这些数据之后,众大臣们才略略回过神来,能将一场救灾赈济之内的数据报得如此详细,真不愧是黄老太傅。还没等众人赞叹完,曹化淳接着念道:“老臣所列之数,乃郑冲命人每日统筹之数,一切统筹之法皆由此子所创,老臣曾随意抽取数目核对过,分毫不差……”
众大臣都是听得呆了,难道这方法不是黄老太傅所创?惟独邹维琏眼前一亮,暗暗颔首,好似早已料中一般。跟着黄汝良在信中详细说了郑冲是如何创办安平会的,又是如何吸纳士绅富贾们捐纳的,都一一说得明白。
听完之后,皇极殿上一片沉寂,许多大臣都在心中琢磨此事。说到以工代赈并不稀奇,古已有之,但从前的以工代赈也只是让百姓们修路铺桥、休整城池什么的,然后官府给百姓粮食作为工钱,百姓下一年收获后再将粮食还给官府。
说到底,从前的以工代赈是要官府花大量钱粮的,而这趟福建救灾居然只靠民间捐纳就将灾劫平息了。而且看安平会这架势,参与捐纳的士绅富贾也得了好处,着实令人惊奇。
饶是温体仁这等老狐狸,一时间也没看明白这安平会背后的真实用意。温体仁觉得这安平会今后只怕不会盈利,到时候也只有入不敷出、倒闭一途,八闽那些士绅富贾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上当,真是人傻钱多。
而崇祯却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另外一层含义。当下崇祯缓缓起身来,在玉阶上来回走了几步,最后站住身形道:“这趟风灾,郑家能主动奔走,为朝廷分忧,出钱又出力,试问在座的诸位之内,能有几人像郑氏这般尽心尽力?”
在场的众大臣一时间都被问住了,黄汝良信上说了,此趟郑氏捐纳不下三十万两,三十万两啊,不是三十两!但也有人想到,郑氏为何这般有钱?只是见崇祯正在兴头上,众人都识趣的没提这一节。
在场官员之中,除了不算富裕的言官和少数清廉大臣之外,其他重臣大佬们其实各自都是心知肚明,哪个不是家财万贯?
明亡前,崇祯皇帝曾下令,朝中勋戚大臣捐助饷银,“以三万为上等”,结果却让崇祯皇帝大失所望。表现最好的是太监们,王永祚、曹化淳、王之心等人都拿出一万两以上。一些太监拿出珍藏的古玩,到市上去卖,有的还要卖房子,筹集银子。勋戚当中,皇亲周奎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万三千两银子,其中的五千两还是皇后偷偷送给他的。
李自成进京后,在皇宫大内之中搜索金银,最后只得到“黃金止十七万、银止十三万”。李自成杀官造反那么多年,自然知道哪里会有银子,于是开始拷掠在京文武百官。最后从大明朝的这些勋戚大臣那里拷掠所得金银共计七千万两!七千万两啊!足见此时的大明朝官员们富到了何种程度!
是以许多官员听郑芝龙捐纳三十万两赈济灾民,心头均是暗恨不已,有这么破坏行情的么?要是今后遇上灾祸,朝廷没钱,皇帝一定会让大家捐纳,接着又会搬出...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犹龙和黄汝良的书信写得更为具体,将整个福建赈济救灾之事都详细说了,黄汝良的信中更有许多详实的数据,包括搜救了多少百姓,赈济了多少百姓,发放了多少米粮,瘟疟之后又救治了多少百姓,死亡多少百姓,曹化淳都一一念了出来。
正所谓外行听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场的文官皆是从基层做起的内政高手,但凡政务古今都是相通的,若是你能对涉及政务的各种数字都了如指掌的话,你就是个干臣!若是能推陈出新,想出新的解决政事的办法,还能掌握各种数据,倒背如流,那你就是能臣!
而大明朝每几年吏部便会稽考官吏一次,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考核你对政务的熟悉情况,比如你是个知县,管辖的县份人口几何,田数几何,赋税几何,能对答如流,这才算是称职,这些都是基本的。
能站在皇极殿参与早朝的大臣们也都是这么熬出来的,他们对数字不陌生,相反很敏感,但他们很是吃惊这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是救灾赈济的数据,而且如此详细!
历来救灾赈济之时,很多官员们都忙着救灾了,也没人会详细统计这些数据,下面的人也都只是报个大概人数上来,然后二一添作五,便囫囵报个几万余人上去。包括战功中奏报,也多是个大概之数,好似袁崇焕宁远之战的杀敌人数,至今仍是个迷,或许是被清廷修史时改了,也或许是袁崇焕上奏时也是报了个大概数,总之没人说得清。
听曹化淳念完这些数据之后,众大臣们才略略回过神来,能将一场救灾赈济之内的数据报得如此详细,真不愧是黄老太傅。还没等众人赞叹完,曹化淳接着念道:“老臣所列之数,乃郑冲命人每日统筹之数,一切统筹之法皆由此子所创,老臣曾随意抽取数目核对过,分毫不差……”
众大臣都是听得呆了,难道这方法不是黄老太傅所创?惟独邹维琏眼前一亮,暗暗颔首,好似早已料中一般。跟着黄汝良在信中详细说了郑冲是如何创办安平会的,又是如何吸纳士绅富贾们捐纳的,都一一说得明白。
听完之后,皇极殿上一片沉寂,许多大臣都在心中琢磨此事。说到以工代赈并不稀奇,古已有之,但从前的以工代赈也只是让百姓们修路铺桥、休整城池什么的,然后官府给百姓粮食作为工钱,百姓下一年收获后再将粮食还给官府。
说到底,从前的以工代赈是要官府花大量钱粮的,而这趟福建救灾居然只靠民间捐纳就将灾劫平息了。而且看安平会这架势,参与捐纳的士绅富贾也得了好处,着实令人惊奇。
饶是温体仁这等老狐狸,一时间也没看明白这安平会背后的真实用意。温体仁觉得这安平会今后只怕不会盈利,到时候也只有入不敷出、倒闭一途,八闽那些士绅富贾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上当,真是人傻钱多。
而崇祯却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另外一层含义。当下崇祯缓缓起身来,在玉阶上来回走了几步,最后站住身形道:“这趟风灾,郑家能主动奔走,为朝廷分忧,出钱又出力,试问在座的诸位之内,能有几人像郑氏这般尽心尽力?”
在场的众大臣一时间都被问住了,黄汝良信上说了,此趟郑氏捐纳不下三十万两,三十万两啊,不是三十两!但也有人想到,郑氏为何这般有钱?只是见崇祯正在兴头上,众人都识趣的没提这一节。
在场官员之中,除了不算富裕的言官和少数清廉大臣之外,其他重臣大佬们其实各自都是心知肚明,哪个不是家财万贯?
明亡前,崇祯皇帝曾下令,朝中勋戚大臣捐助饷银,“以三万为上等”,结果却让崇祯皇帝大失所望。表现最好的是太监们,王永祚、曹化淳、王之心等人都拿出一万两以上。一些太监拿出珍藏的古玩,到市上去卖,有的还要卖房子,筹集银子。勋戚当中,皇亲周奎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万三千两银子,其中的五千两还是皇后偷偷送给他的。
李自成进京后,在皇宫大内之中搜索金银,最后只得到“黃金止十七万、银止十三万”。李自成杀官造反那么多年,自然知道哪里会有银子,于是开始拷掠在京文武百官。最后从大明朝的这些勋戚大臣那里拷掠所得金银共计七千万两!七千万两啊!足见此时的大明朝官员们富到了何种程度!
是以许多官员听郑芝龙捐纳三十万两赈济灾民,心头均是暗恨不已,有这么破坏行情的么?要是今后遇上灾祸,朝廷没钱,皇帝一定会让大家捐纳,接着又会搬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