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巴谷癫癫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堂山记
天堂山雄居在群山之中,山顶呈长梁形状,长约二三公里,北端宽厚,南端薄窄,高峻显要。从山顶往下看去,远山近岭,千沟万壑,尽收眼底,浩浩茫茫,辽阔无边。
山上有寨门和挡墙两处古迹。寨门在东面偏北一端,门洞是用方条石砌成的,前面和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崖,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寨门。进了寨门顺着一片平地往南不远,就到了天堂山中部,这里地势最窄,东西只有一丈多宽,两边都是笔陡的石崖。挡墙就建在这里。挡墙也是用方条石砌成的,有两三丈高,两边在笔陡的石崖上也用方条石砌了石墙。挡墙上有平台,有齐胸高的护墙,护墙上留有缺口架设武器。一堵挡墙把天堂山拦腰切成了南北两截。寨门、挡墙,加上四周的悬崖峭壁,使天堂山北端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十分显要。寨门和挡墙的建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考证建造的情况。
山上有两棵根枝相联的古松。这两棵古松在南端的最高处。两棵古松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根与根枝与叶相互交融在一起。一棵大些一棵小些,小的一棵也要两人才能合抱住。树高数丈,树冠呈蘑菇状。全天堂山没有比这两棵古松更大的树了。天堂山本身就高峻,这两棵古松又长在山顶上的最显要处,越发显得突出。在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特有的形状。这两棵古松是天堂山的一个标志。
山上是看景致的好去处。最美的景致要数松涛、日出、雾海、花季了。到了古松哪里,即使是晴好的天气,人还在老远的地方,也就能听到沉沉的松涛声,这时人好象是置身在一个古典的氛围里,在听一首从遥远的地方隐隐传来的古曲,又好象是有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如果早上早些起来,只须站在家门口或是田边上,就可以看到一轮硕大嫩红的太阳从远处的山后冉冉升起,就如同从遥远的海天那边升起的一般。一望无涯连绵起伏的山岭就像是大海里的浪潮。初夏早晨是看雾的好时候。雾先是有一团两团在山沟底下飘荡,越聚越多,越聚越浓,一会儿就涌满了所有的山沟,四野这时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雾海。这时,那一座座山岭就只剩下了一个头露在雾海里,就象是大海里的浪峰。花季是从早春时候就开始了。先是桃李花,油菜花,继之是梨花,油桐花,不知名的花就更多了,一拨连着一拨地开,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山岭上田坡上处处五彩缤纷,这时天堂山就成了一个花的天地。
家乡的寺庙
我家的下面由南到北是一条大路。过去没有通公路时,这条路上步行来往的人一直很多。我小时候见到沿着这条路仅二十多里地上就有8座不同的寺庙。从南过来有下面一些:
碑垭庙:在我们家的斜下面一个山垭口上。我家这个村就是用“碑垭”来命名的,叫碑垭村。1959年或1960年左右,夏天一个大太阳天的上午,父亲一个做缝纫的同事到我们家来,邀父亲一同到在碑垭庙开小商店的他们的一个朋友处去耍,父亲把我也领上。这时庙还很完整,整个庙舍无损。庙的进深有三四层,每层都塑满了不同神像。正前面的那一排神像最高最大最多,十分气派,我那时要抬头仰视才能看到神像的头部,心里想这些神像多么高不可攀啊。不过,这时已好象没有专人来管理这庙,神像早已被烟熏得退了颜色,到处是蜘蛛网和灰尘。父亲们的那个朋友住在庙的西偏殿里,我们从正门进去,经过正前面神像下,就到了西偏殿。西偏殿因为有人住,收拾得很整洁,有窗户,光线很明亮,庙很高,又当风口,在里面很凉快。
这天中午,父亲们的那个朋友用上好的面粉加上鸡蛋摊成软过来招待父亲们。那时正是生活紧张的时候,面粉和鸡蛋是很难见到的奢侈品,能吃到这种东西就非常满足了。大家自然吃得非常香,尤其我也跟着沾了一回光。父亲们边说话边做吃的,非常开心。下午太阳偏西凉快时,父亲们告别他们那个朋友,走出庙来各自回家。
这座庙后来曾被当作一个学校。再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用这些材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小学。
二郎庙:在我们家右边过去约一里多路,我们家当时的两块地就和庙后紧接着。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曾跟着院子中隔房的叔伯们到庙里去耍过。这座庙不算大,成正方形。里面靠后壁是一尊二郎神像。这尊二郎神像很大,整个一壁它独占着,立地顶天,威武无比。房顶已有大洞能看到天,二郎神头上身上昔日的光彩只能斑剥可见,身上好多处都被雨水冲刷得现出了泥巴,原来这二郎神是一尊泥塑的神像,连风雨都经不起。看来这是正在落难中的一尊神像。大约过了不久,这二郎庙就不知是自己垮了,还是被人们拆了。
李子庙:在我们家北去五华里许的山垭口上。我小时候随家里大人去赶白驿场曾路过庙下。此庙顺着山梁往上建,有几进深,较大。大约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现在庙下是前几年开始迁来新建的万安乡政府,一个场已初步形成。
张王庙:在从李子庙往前走三四里许的垭口显要处。我小时去白驿场,从下面田埂路过,抬头看上去,此庙矗在垭口的小山头上,很显眼。后来这里办了一个小学,再后来还办了初中,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校。庙里的东西估计早没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房子。
周龙寺:在池口过去一里许樟木树垭的山上。我小时候从庙下路过,庙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洋堂:在马桑碥下小山丘的一片平地上。我小时候从娘娘家往白驿场去,就要经过洋堂上面。一溜房子很多,呈长方形。所谓“洋堂”我估计可能是天主教或伊斯兰教等所修建的教堂,因为这些教是外来教,我们家乡便称之为“洋”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玉皇观:在白驿场头山丘上。我小时候去白驿场就从此观石墙根过去。石墙根一段路较窄,遇到下雨路滑,行走不是很方便。此观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禹王宫:在白驿场中街后面。为一长方形四合院,有戏楼,正殿处高出戏楼一些,很大很气派。后改作白驿乡一所完小。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区京剧团来此演戏,我曾在里面看过戏。那是一个白天,看了一出名叫高唐州的京戏。估计宫里能容纳一千多人看戏不成问题。每缝演戏放电影,这里热闹非凡。有几次这里晚上演戏,我们还从家里走二十里路来这里看戏。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拆了新建了学校。
除了这些寺庙之外,据父亲讲,这一路过来还有一些寺庙:张王庙下面杜家榜上有座“烂庙子”;马桑匾中间山梁上有座“马桑庙”;白驿场下场头,也就是玉皇观前面一点有座财神庙;白驿场上场头有座万寿宫。
这些寺庙都是存在的。但有些寺庙的名称不一定准确,如“玉皇观”的“玉皇”是“玉皇”还是别的写法;每个寺庙到底是为什么而建,属什么性质;这些寺庙具体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曾经是否兴盛;有什么佚闻趣事等,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待于有兴趣的人考证。我之所以在闲来时记下这些,是这些东西在我的家乡曾经存在过,也是一种历史。这些东西的曾经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姑且称之为“寺庙文化现象”吧。差不多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象模象样的寺庙,这一现象如果有条件的话,是一个有趣的考察题目。
注:后来从一个资料中看到“清初各省移民来填川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把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蜀都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左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威远县志)。我们那里的庙有叫禹王宫万寿宫的,说明这些庙是由两湖人或江西人所修建的,也说明这里的移民是两湖人或江西人,不大的地方之上有这么多庙,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
家乡的古树
四川盆地北沿,巴山南边脚下,南北两边过来的暖冷气流在这里交汇异常活跃,结果化成了许多雨水下来,把这里广袤的土地浇了个透,气温也因此而得到中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连空气也温温柔柔的。这样的环境自然好长树。那时,随处都是幽深的森林,置身其中,使人神清气爽。因此,对树格外亲切。
我这里要说的是家乡的古树。这些古树大都长在各家房前屋后、寺庙周围、场镇街旁、大路垭口、显要山头等处。这些地方有了这些树,便有了一种情趣、一种风格,一种文化,生出了无限的好处。
我们家老屋后的古柏。这些柏树长在一溜坟地后一个陡的小山坡上,约有二三十棵,有的分布很均匀,无疑属于人栽植。小山坡上面边上的3棵最大,树干估计要两三人才能合抱住,足有五六层楼房那么高,最小的那棵也要一人多才能合抱住。柏树生长十分缓慢,我们家屋后后来新栽的柏树过了三四十年才长到小脸盆那么粗。按这样推算,这些柏树小的估计也有一百多年树龄,那3棵大的柏树,树龄少说也有二百年上下。我们家大约六七辈前开始在这里居住。估计那么大的几棵柏树起码是最早那一辈人来这里时就栽植了。这些柏树一直被作为我们老屋的“风水树”全院子人倍加爱护。到20世纪50年代末森林入社时,这些柏树被分成了3家人的自留树,那三棵最大的柏树一家各分得一棵。“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柏树全被各家砍伐光了。
天堂山上的古松。我们家后有一座山叫天堂山,在天堂山中段山顶上有两棵古松。这两棵古松是一对连根树,两棵树下部相距只有1米的样子,一棵稍大,一棵稍小,大的一棵约两人才能合抱,树干有三四层楼房高,两棵古松的冠合在一起,成伞形状。在树下老远就能听到松涛声。天堂山很显要,两棵古松又长在天堂山顶上,方园几百里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远行的人回来,虽然离家还很远,但只要看到这两棵古松,心里就想:快到家了。在我们家对面山上,住着一家姓赵的大户人家。听说这户赵姓人家的当家人有一天坐在自家堂屋前唱茶,发现茶碗里有一棵松树的影子,抬头寻找,原来就是这两棵古松的影子。他觉得这是一种吉兆,于是赶紧到我们这边来协商,要买下这两棵古松作为他家的风水树。我们这边的人说这两棵古松也是我们这边的风水树,不同意卖给他。他坚持非买不可。这家赵姓人家是大户,我们这边便作了让步,几经商量,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两棵古松作为“关”树,由几家人共同所有,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制,把其中的一股转让给这家赵姓人家,这件事才了结下来。这两棵古松有一部分根露在外边,松树老了,根全浸满了油,容易点着,能照明。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把根砍下来,拿回家照明或生火。露在外边的根几乎全砍光了。两棵古松曾被雷击过多次。我见过有一次雷把古松从树干中间到树冠整个一溜皮全撕裂掉了,树冠也劈掉了一小半。两棵古松砍于文化大革命中。
碑垭庙的古柏。碑垭庙修在一个山梁垭口上,庙两边是山坡。庙两边山坡上... -->>
天堂山记
天堂山雄居在群山之中,山顶呈长梁形状,长约二三公里,北端宽厚,南端薄窄,高峻显要。从山顶往下看去,远山近岭,千沟万壑,尽收眼底,浩浩茫茫,辽阔无边。
山上有寨门和挡墙两处古迹。寨门在东面偏北一端,门洞是用方条石砌成的,前面和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崖,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寨门。进了寨门顺着一片平地往南不远,就到了天堂山中部,这里地势最窄,东西只有一丈多宽,两边都是笔陡的石崖。挡墙就建在这里。挡墙也是用方条石砌成的,有两三丈高,两边在笔陡的石崖上也用方条石砌了石墙。挡墙上有平台,有齐胸高的护墙,护墙上留有缺口架设武器。一堵挡墙把天堂山拦腰切成了南北两截。寨门、挡墙,加上四周的悬崖峭壁,使天堂山北端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十分显要。寨门和挡墙的建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考证建造的情况。
山上有两棵根枝相联的古松。这两棵古松在南端的最高处。两棵古松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根与根枝与叶相互交融在一起。一棵大些一棵小些,小的一棵也要两人才能合抱住。树高数丈,树冠呈蘑菇状。全天堂山没有比这两棵古松更大的树了。天堂山本身就高峻,这两棵古松又长在山顶上的最显要处,越发显得突出。在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特有的形状。这两棵古松是天堂山的一个标志。
山上是看景致的好去处。最美的景致要数松涛、日出、雾海、花季了。到了古松哪里,即使是晴好的天气,人还在老远的地方,也就能听到沉沉的松涛声,这时人好象是置身在一个古典的氛围里,在听一首从遥远的地方隐隐传来的古曲,又好象是有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如果早上早些起来,只须站在家门口或是田边上,就可以看到一轮硕大嫩红的太阳从远处的山后冉冉升起,就如同从遥远的海天那边升起的一般。一望无涯连绵起伏的山岭就像是大海里的浪潮。初夏早晨是看雾的好时候。雾先是有一团两团在山沟底下飘荡,越聚越多,越聚越浓,一会儿就涌满了所有的山沟,四野这时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雾海。这时,那一座座山岭就只剩下了一个头露在雾海里,就象是大海里的浪峰。花季是从早春时候就开始了。先是桃李花,油菜花,继之是梨花,油桐花,不知名的花就更多了,一拨连着一拨地开,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山岭上田坡上处处五彩缤纷,这时天堂山就成了一个花的天地。
家乡的寺庙
我家的下面由南到北是一条大路。过去没有通公路时,这条路上步行来往的人一直很多。我小时候见到沿着这条路仅二十多里地上就有8座不同的寺庙。从南过来有下面一些:
碑垭庙:在我们家的斜下面一个山垭口上。我家这个村就是用“碑垭”来命名的,叫碑垭村。1959年或1960年左右,夏天一个大太阳天的上午,父亲一个做缝纫的同事到我们家来,邀父亲一同到在碑垭庙开小商店的他们的一个朋友处去耍,父亲把我也领上。这时庙还很完整,整个庙舍无损。庙的进深有三四层,每层都塑满了不同神像。正前面的那一排神像最高最大最多,十分气派,我那时要抬头仰视才能看到神像的头部,心里想这些神像多么高不可攀啊。不过,这时已好象没有专人来管理这庙,神像早已被烟熏得退了颜色,到处是蜘蛛网和灰尘。父亲们的那个朋友住在庙的西偏殿里,我们从正门进去,经过正前面神像下,就到了西偏殿。西偏殿因为有人住,收拾得很整洁,有窗户,光线很明亮,庙很高,又当风口,在里面很凉快。
这天中午,父亲们的那个朋友用上好的面粉加上鸡蛋摊成软过来招待父亲们。那时正是生活紧张的时候,面粉和鸡蛋是很难见到的奢侈品,能吃到这种东西就非常满足了。大家自然吃得非常香,尤其我也跟着沾了一回光。父亲们边说话边做吃的,非常开心。下午太阳偏西凉快时,父亲们告别他们那个朋友,走出庙来各自回家。
这座庙后来曾被当作一个学校。再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用这些材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小学。
二郎庙:在我们家右边过去约一里多路,我们家当时的两块地就和庙后紧接着。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曾跟着院子中隔房的叔伯们到庙里去耍过。这座庙不算大,成正方形。里面靠后壁是一尊二郎神像。这尊二郎神像很大,整个一壁它独占着,立地顶天,威武无比。房顶已有大洞能看到天,二郎神头上身上昔日的光彩只能斑剥可见,身上好多处都被雨水冲刷得现出了泥巴,原来这二郎神是一尊泥塑的神像,连风雨都经不起。看来这是正在落难中的一尊神像。大约过了不久,这二郎庙就不知是自己垮了,还是被人们拆了。
李子庙:在我们家北去五华里许的山垭口上。我小时候随家里大人去赶白驿场曾路过庙下。此庙顺着山梁往上建,有几进深,较大。大约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现在庙下是前几年开始迁来新建的万安乡政府,一个场已初步形成。
张王庙:在从李子庙往前走三四里许的垭口显要处。我小时去白驿场,从下面田埂路过,抬头看上去,此庙矗在垭口的小山头上,很显眼。后来这里办了一个小学,再后来还办了初中,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校。庙里的东西估计早没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房子。
周龙寺:在池口过去一里许樟木树垭的山上。我小时候从庙下路过,庙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洋堂:在马桑碥下小山丘的一片平地上。我小时候从娘娘家往白驿场去,就要经过洋堂上面。一溜房子很多,呈长方形。所谓“洋堂”我估计可能是天主教或伊斯兰教等所修建的教堂,因为这些教是外来教,我们家乡便称之为“洋”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玉皇观:在白驿场头山丘上。我小时候去白驿场就从此观石墙根过去。石墙根一段路较窄,遇到下雨路滑,行走不是很方便。此观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禹王宫:在白驿场中街后面。为一长方形四合院,有戏楼,正殿处高出戏楼一些,很大很气派。后改作白驿乡一所完小。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区京剧团来此演戏,我曾在里面看过戏。那是一个白天,看了一出名叫高唐州的京戏。估计宫里能容纳一千多人看戏不成问题。每缝演戏放电影,这里热闹非凡。有几次这里晚上演戏,我们还从家里走二十里路来这里看戏。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拆了新建了学校。
除了这些寺庙之外,据父亲讲,这一路过来还有一些寺庙:张王庙下面杜家榜上有座“烂庙子”;马桑匾中间山梁上有座“马桑庙”;白驿场下场头,也就是玉皇观前面一点有座财神庙;白驿场上场头有座万寿宫。
这些寺庙都是存在的。但有些寺庙的名称不一定准确,如“玉皇观”的“玉皇”是“玉皇”还是别的写法;每个寺庙到底是为什么而建,属什么性质;这些寺庙具体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曾经是否兴盛;有什么佚闻趣事等,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待于有兴趣的人考证。我之所以在闲来时记下这些,是这些东西在我的家乡曾经存在过,也是一种历史。这些东西的曾经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姑且称之为“寺庙文化现象”吧。差不多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象模象样的寺庙,这一现象如果有条件的话,是一个有趣的考察题目。
注:后来从一个资料中看到“清初各省移民来填川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把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蜀都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左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威远县志)。我们那里的庙有叫禹王宫万寿宫的,说明这些庙是由两湖人或江西人所修建的,也说明这里的移民是两湖人或江西人,不大的地方之上有这么多庙,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
家乡的古树
四川盆地北沿,巴山南边脚下,南北两边过来的暖冷气流在这里交汇异常活跃,结果化成了许多雨水下来,把这里广袤的土地浇了个透,气温也因此而得到中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连空气也温温柔柔的。这样的环境自然好长树。那时,随处都是幽深的森林,置身其中,使人神清气爽。因此,对树格外亲切。
我这里要说的是家乡的古树。这些古树大都长在各家房前屋后、寺庙周围、场镇街旁、大路垭口、显要山头等处。这些地方有了这些树,便有了一种情趣、一种风格,一种文化,生出了无限的好处。
我们家老屋后的古柏。这些柏树长在一溜坟地后一个陡的小山坡上,约有二三十棵,有的分布很均匀,无疑属于人栽植。小山坡上面边上的3棵最大,树干估计要两三人才能合抱住,足有五六层楼房那么高,最小的那棵也要一人多才能合抱住。柏树生长十分缓慢,我们家屋后后来新栽的柏树过了三四十年才长到小脸盆那么粗。按这样推算,这些柏树小的估计也有一百多年树龄,那3棵大的柏树,树龄少说也有二百年上下。我们家大约六七辈前开始在这里居住。估计那么大的几棵柏树起码是最早那一辈人来这里时就栽植了。这些柏树一直被作为我们老屋的“风水树”全院子人倍加爱护。到20世纪50年代末森林入社时,这些柏树被分成了3家人的自留树,那三棵最大的柏树一家各分得一棵。“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柏树全被各家砍伐光了。
天堂山上的古松。我们家后有一座山叫天堂山,在天堂山中段山顶上有两棵古松。这两棵古松是一对连根树,两棵树下部相距只有1米的样子,一棵稍大,一棵稍小,大的一棵约两人才能合抱,树干有三四层楼房高,两棵古松的冠合在一起,成伞形状。在树下老远就能听到松涛声。天堂山很显要,两棵古松又长在天堂山顶上,方园几百里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远行的人回来,虽然离家还很远,但只要看到这两棵古松,心里就想:快到家了。在我们家对面山上,住着一家姓赵的大户人家。听说这户赵姓人家的当家人有一天坐在自家堂屋前唱茶,发现茶碗里有一棵松树的影子,抬头寻找,原来就是这两棵古松的影子。他觉得这是一种吉兆,于是赶紧到我们这边来协商,要买下这两棵古松作为他家的风水树。我们这边的人说这两棵古松也是我们这边的风水树,不同意卖给他。他坚持非买不可。这家赵姓人家是大户,我们这边便作了让步,几经商量,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两棵古松作为“关”树,由几家人共同所有,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制,把其中的一股转让给这家赵姓人家,这件事才了结下来。这两棵古松有一部分根露在外边,松树老了,根全浸满了油,容易点着,能照明。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把根砍下来,拿回家照明或生火。露在外边的根几乎全砍光了。两棵古松曾被雷击过多次。我见过有一次雷把古松从树干中间到树冠整个一溜皮全撕裂掉了,树冠也劈掉了一小半。两棵古松砍于文化大革命中。
碑垭庙的古柏。碑垭庙修在一个山梁垭口上,庙两边是山坡。庙两边山坡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